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盒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04435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珍贵手稿、画作、书法彩图呈现。
精装装帧典雅大气,适合收藏。
著名学者丁帆作序。
精装装帧典雅大气,适合收藏。
著名学者丁帆作序。
内容简介
本套书包括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四种,分别为《受戒》《邂逅》《人间草木》《四方食事》。每本书都精选汪曾祺先生的经典作品。书中包括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多篇散文,也包括反应时代特色的小说作品。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这是一部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珍贵的名家经典作品。通过汪曾祺先生的多篇经典散文、小说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堪称当代小品文的经典,让读者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一代文学大师作品的风采。本套书中,每一本均配以汪曾祺先生的手绘画作、书法、手稿,图文并茂,以飨读者。
目 录
人间草木
四方食事
受戒
邂逅
四方食事
受戒
邂逅
前 言
从生活的细微处寻找意趣与哲思之美
丁帆
20世纪80年代初,一篇短短的寻梦文化小说《受戒》的出炉,突然扭转了1949年以来的小说审美观和重大题材的创作美学原则。人们惊讶地发现,文学作品原来是可以这样去吸引读者的。于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开始引领文坛风骚,汪曾祺遂成为一面旗帜,一批作家聚集于此,专注于美文的创作,一扫“伤痕文学”的云围,开启了新时期“文化小说”的创作先河。其实,翻开中国百年文学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汪曾祺创作的师承,从周作人开始的“美文”和“小品文”的创作主张,以及从他培养的学生废名和沈从文的作品中,就可以寻找到汪曾祺创作的美学源头。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京派”的创作中闻到同样的审美气息。
丁帆
20世纪80年代初,一篇短短的寻梦文化小说《受戒》的出炉,突然扭转了1949年以来的小说审美观和重大题材的创作美学原则。人们惊讶地发现,文学作品原来是可以这样去吸引读者的。于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开始引领文坛风骚,汪曾祺遂成为一面旗帜,一批作家聚集于此,专注于美文的创作,一扫“伤痕文学”的云围,开启了新时期“文化小说”的创作先河。其实,翻开中国百年文学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汪曾祺创作的师承,从周作人开始的“美文”和“小品文”的创作主张,以及从他培养的学生废名和沈从文的作品中,就可以寻找到汪曾祺创作的美学源头。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京派”的创作中闻到同样的审美气息。
媒体评论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
——沈从文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铁凝
在线试读
受戒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作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儿,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作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儿,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