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722859
1. 一个无车主义者的环球城市观察行:横跨欧美亚三大洲,踏遍全球十二座大小都市。在这一趟观察行中,作者钻入纽约地底观看地铁隧道挖掘工作、亲临巴黎感受地铁迷宫内的纷杂气味、身陷东京上班时间的通勤人潮炼狱,他走访金碧辉煌的莫斯科地铁,也踏上单车,感受哥本哈根对单车骑士的友善环境。与此同时,他还探究了汽车和公路的分布如何影响了洛杉矶、凤凰城、波特兰、温哥华、费城,甚至波哥大的都市环境和居民生活。
2. 趣味与知识兼具的城市观察笔记。专业记者出身的格瑞斯科,在文字中对各国的地铁、电车、巴士,甚至是自行车等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历史描绘详尽,融合个人旅记及国家地理杂志式的报道风格,读来趣味及知识兼具,更能让您想象一种更简朴、干净、不耗费资源、亲近群众的新式生活型态。既可供专业人士参考,亦可作为社科休闲读物。
3. 得奖记录:◎2012年魁北克“梅维丝·加伦特作家基金”*非虚构类英语图书奖
◎“希拉丽·韦斯顿作家基金”*非虚构图书奖
◎《环球邮报》2012年度*图书提名
◎加拿大亚马逊2012年*编辑选书提名
◎Planetizen.com 2013年度十大城市规划、设计、发展主题好书提名
◎The B.C. National Non-Fiction Prize, 2012 *非虚构图书提名
4. 本书内容贴合目前国内一、二线城市现状,贴合国内北上广深等都市“无车”人群的生活方式,能引起乘坐公共交通上班或出游的人群的共鸣,符合当代城市大众交通文化的新潮。全球视野,较市面大多同类题材图书涉及面更广,更具可看性。
塔拉斯·格瑞斯科,加拿大畅销书作者、专栏作家。其作品常见于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报刊,包括《洛杉矶时报》《国家地理旅游者》《康泰纳仕旅行者》《独立报》以及《卫报》等。
主要作品有《大上海》《出行考》《海鲜的美味挽歌》《老饕犯贱走天涯——跨洲禁忌美食之旅》《他方的尽头》《大吃一斤:魁北克揭秘》。其中《大吃一斤》不但获得魁北克作家基金会图书奖,也是加拿大畅销书。
引 子
中国·上海 / 001
一名公共交通运输乘客的告白 / 005
石油大冲击 / 008
汽车的祸害 / 011
轨道与尾灯 / 014
1 被时间遗忘的地铁线
纽约州·纽约 / 019
搭乘T线 / 024
“15分钟抵达哈姆勒区!” / 029
第二大道的故事 / 036
大刀阔斧砍除障碍 / 043
哈得孙河上的阿姆斯特丹 / 049
泰珀是一名公共交通运输乘客 / 053
2 加强联结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 057
10亿美元的玉米卷 / 058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理论 / 062
高速公路的折磨 / 068
公交车乘客与地铁市长的较劲 / 071
市中心的问题 / 080
没有空屋 / 084
洛杉矶品牌 / 090
3 通往地狱的公路
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 / 094
扩张型城市的拥护者 / 097
没落凋零 / 101
从花园城市沦为市郊贫民窟 / 105
赖特的错误 / 114
密集度是否注定了城市的命运? / 117
溪谷热 / 120
4 巴黎的救赎
法国·巴黎 / 124
一个霸王车乘客的告白 / 127
巴黎朝圣之旅 / 131
超级地铁 / 141
双城忌 / 146
巴黎浩劫 / 152
5 哥本哈根综合征
丹麦·哥本哈根 / 155
自行车天堂 / 163
对汽车的无声反抗 / 170
良性循环 / 175
驯服猛兽 / 177
快乐因子 / 181
6 傻瓜与道路
俄罗斯·莫斯科 / 186
巴洛克大营 / 190
兴建社会主义地铁 / 195
地下的恐怖事件 / 200
公共交通运输的意识形态 / 205
乘 客 / 207
7 列车城市
日本·东京 / 209
列车城镇 / 217
特快列车与叮叮电车 / 219
道路族与铁道迷 / 226
东急,东急,东急 / 230
陆地喷气式飞机 / 235
轨道上的教训 / 236
8 窝囊废游艇的逆袭
哥伦比亚·波哥大 / 243
街上的地铁 / 246
零钱战争 / 251
市公交车的胜利 / 257
受困于自身的成功 / 262
摆脱悲剧 / 267
9 良好的骨架
俄勒冈州·波特兰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 / 269
高速公路上的野餐 / 272
高速公路反对者 / 278
新郊区主义 / 282
良好的骨架 / 289
有好有坏的“温哥华主义” / 292
10 下一座伟大的城市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 301
城原则 / 310
朝着目标迈进…… / 316
无车的西费城 / 320
头脑不清的选择 / 326
橡胶轮胎与铁路 / 328
11 即将来临的改变
魁北克省·蒙特利尔 / 335
致 谢 / 345
在上海车展会场上,对于那些准备购入人生部车的买主而言,未来一片光明,甚至灿烂夺目。在宽敞的展示间里,身材窈窕的车展女郎穿着晶莹闪亮的尼龙晚礼服与人造皮迷你裙,斜倚在流线型的引擎盖上,宛如达利画中披挂在树枝上熔化的钟表。梦幻般的概念车慵懒地在旋转平台上回旋着:吉利魔卡是一辆迷你油电混动车,掀背后厢大得超乎寻常,打开后可以从中取出一部三轮电动车;还有装饰着镀铬栅板的吉利帝豪,配备V8发动机、后座按摩椅与内置冰箱,介绍手册称其为“可让人充分享受移动的乐趣”。
身处这拥挤的人潮当中,一个外来访客的心绪不免在消遣与敬畏之间摆荡。看到“长城风骏皮卡”“江铃陆风”与“诗经”这些车款名称,实在很难不发噱。但另一方面,中国车商的大胆实在让人印象深刻。每隔几分钟,随着一笔笔交易成交,展示间里即可见到不断闪烁的闪光灯,掌声此起彼伏地回响着:洋洋得意的新车主获得一束献花、一幅裱框照片还有一袋礼品,同时接过车钥匙,准备把一辆全新的朗逸、旗云或美人豹开回家。
你能明显感受到现场的购买欲望。中国2011年售出了超过1850万辆车,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的汽车市场。在为期8天的展期内,共有75万人在上海车展17个有如停机坪般的展场出入——此展目前已是全世界的车展之一,已超越纽约车展——人们排队等着抚摸车身上的烤漆、操作排挡、开关车门,梦想着拥有现代世界的终极消费商品:私家车。
今年车展的一大新闻,就是超小型汽车已不再是焦点,各大车厂也将混动车与电动车抛在一旁,回头推销老式的汽油轿车。多年来,售价不到6000美元的奇瑞QQ——一辆果冻豆形状的省油小车——一直是中国畅销的车款。不过,力争上游的中产阶级近来眼光更高了。中国现在畅销的车款之一是比亚迪F3:一辆四门轿车,外形与丰田卡罗拉极为神似,标价约9300美元。比亚迪F3在2010年卖出了20万台以上,由此可见,中国消费者在汽车购买上已然踏出一大步,从入门小车发展到中型车。
展场上一辆配备电动天窗与仪表板装有空气清新器的银色比亚迪F3吸引了陈淑丽(音)的注意。她是一名来自上海静安区的年轻妈妈,陪着先生一起来车展参观。
“我们的孩子还小。听说比亚迪F3很安全,又实用。”陈淑丽说,“我们只是看看,还不确定是不是真负担得起。我们现在没有车。我没工作,我先生在一家工程公司上班,我们平时都搭地铁,一趟路程大概要45分钟。我不确定他开车上下班是不是会缩短时间。”她的先生已走到一旁去看一辆比亚迪S6,那是一辆零售价比比亚迪F3高出一倍的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不过,”陈淑丽接着说,“我们想买车主要是为了探望我爸妈。他们住在浙江的一座小镇里,我们现在都得转两次公交车再叫出租车才到得了。我的朋友们大部分都还没有车,出门都是搭公交车和地铁。”
对于陈淑丽和她先生而言,车展上展示的车辆意味着具有身份地位、自由与便利的未来。不过,那些开车来看车展的人,也许早已体验到一个遭到汽车大幅破坏的环境。在上海内环线这条双层道路上,浓厚的雾霾让人连前车的尾灯都看不太清,通往浦东的杨浦大桥——全世界长度数一数二的桥梁——也因此变成一座六车道停车场。由于烧煤厂的加剧,中国的空气污染程度非常严重: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雾霾导致的肺病与心脏病。在这座人口多达2400万而且挤满车辆的大都会里,众人呼吸的空气确实已成为一种近乎危害健康的物质。
20世纪60年代,上海多见的汽车是政府官员所搭乘的红旗汽车。截至2016年来,上海汽车保有量约为320万辆,为了解决交通堵塞,政府收取高昂的车辆登记费,并且禁止自行车骑上主要干道。和中国的塞车现象相比较,洛杉矶的交通简直如田园般悠闲。2010年,北京西北部经历了一场长达10天的塞车,车龙延伸达97公里,横跨两个省份。为了促进交通顺畅,中国在过去20年间已建造一套总长约12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这套道路系统目前的规模已超过欧盟和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如果不及时地加以治理,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有可能持续高居世界首列。
把西方长达百年的汽车发展史浓缩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中国并不是的。在印度,汽车制造商拉登·塔塔推出了“纳米”(Nano)小车。这是一部宽1.5米的迷你车,车速每小时97公里,标价2500美元,是目前印度迅速增长、人数已达3亿的中产阶级负担得起的价钱。塔塔认为,每个印度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车辆,但在班加罗尔与海德拉巴等城市,额外增加的数十万辆低价汽车已经造成几乎永远疏通不了的交通堵塞。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全球汽车数预计将在2050年增长到将近30亿。这些新增的汽车有许多都将由中国或印度制造,甚至可能绝大部分都是如此。中国的吉利汽车公司在不久之前买下了富豪汽车;塔塔买下了捷豹与路虎;生产比亚迪F3的比亚迪汽车公司——传奇投资家巴菲特是这家深圳企业的主要股东之一——更已设定目标,希望在近几年内成为全世界的汽车制造商。
游客若想逃离车展的拥挤人潮,可以有两种选择:是叫一辆出租车,闯入上海那可怕的车流当中;第二则是搭乘地铁。中国在展开其雄心勃勃的公路兴建计划之际,也对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及城际铁路进行了庞大的投资。重庆、杭州与成都——这些城市在西方人耳中听来虽然非常陌生,却都是人口比芝加哥还多的大都会——轨道总长达数千公里的全新地铁系统都已接近完工。中国的主要城市早已由长度达2.2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相连接—其中包括以350公里的平均时速往返于广州与武汉的和谐号列车。上海地铁在条线路开通之后,短短十几年间已增至14条路线,轨道总长也达到617公里,成为世界上里程长的地铁系统。
选择比亚迪F3还是地铁:中国为了将来的建设,为私家车与公共交通工具双双做了规划。然而,地球的命运恐将取决于人们会在这两个选项之间做出何种取舍。若是依循西方世界的经验,以汽车和高速公路为核心,建造扩张广大的城市,那么发展的前景似乎不妙;若是把赌注压在公共交通工具、铁路与适合人们步行的道路设计,那么环境保护就还有希望。
至少就今天而言,陈淑丽和她先生做了务实的选择。在车展逛了一个下午之后,他们走到几百米外的地铁站,穿越闸门,在月台上看着悬挂屏幕上播放的孕妇装与冰咖啡广告,等着下一班列车到达。搭乘一趟地铁的费用相当于45美分,而且每一分半钟就有一班车。列车上虽然人满为患,乘客也不免互相推挤,但这些由庞巴迪公司制造的列车全都洁净明亮,又有空调。这对夫妻在车厢中央找到了立足的空间,抓着垂挂在车顶栏杆上的拉环。不到半个小时,他们就能回到位于静安区的公寓。
汽车不免引人遐想,但在未来成长迅速的城市里却不一定是好的出行方式。在21世纪的上海,地铁是回家快的一条路。
我们对城市、能源、教育的政策与规划,都建立在旧的价值体系上。如果不能重新回到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或许会对未来的生活失去想象力。
——美国《大众杂志》
世界上*受人仰慕的城市、年轻人*想居住的地方,都拥有或正在兴建极佳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格瑞斯科解释了这种现象:杰出的公交、地铁、渡船,或是我们在都市空间中移动的其他方式,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本书通过精彩的论述指出:私家车不会为人类带来解放,摆脱私家车才是真正的解放。
——比尔·麦克基本,美国自由撰稿人
我翻阅着这本书,突然看到其中一章谈的是东京,这是一座我很熟悉的城市。不过,我很快就发现,格瑞斯科对于这座城市的设计与基础建设了解得比我深入,而且说得清晰易懂又引人入胜,他对其他十几座城市的描写也都是如此。
——T.R.里德,美国畅销书作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