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2161
导 论
一 民族理论与政治学视角下的“民族”与“民族”概念
二 民族理论与政治学视角下的民族主义
三 反思民族国家,建设现代多民族国家
四 对民族理论与政治研究的初步界定
五 本书的内容
第二部分 现代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价值理念
第一章 民族政治学研究:探寻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之“道”
一 民族政治学与现代国家建构和治理
二 民族政治哲学之“正当性”与“善”的追问
第二章 现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及其价值理念
一 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平等权利的哲学内涵
二 族际政治研究:各民族平等的权利纳入现代多民族国家政治
三 族际政治价值理念
四 结语
第三章 民族国家理性:批判极端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
一 极端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表现及危害
二 新法西斯主义和新种族主义
三 以族际政治文明理念防止民族主义的极端化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事务治理
第四章 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与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形成
一 多民族的历史国情
二 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开启中华民族的自觉和多民族建构现代中国一体两面的历史进程
三 中国特色的族际政治文明
四 中国族际政治文明的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 中国族际政治文明的实现路径:民族权利保护的制度化与法治化
六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
第五章 论族际政治文明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优势
一 族际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二 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中国的民族国情和民族问题,成功构建了现代多民族国家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制度创新
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领和涵括了现代族际政治文明的重要理念和先进经验
五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族际政治文明
第六章 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中民族身份的形成
一 民族身份:政治学视角下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概念
二 民族身份与现代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过程
三 民族身份形成的比较分析:历史、宪法与国家建构
四 结语
第七章 关于当今中国亚国家层次民族概念及英译的新思考
——“族元”(national
ethnic
unit)概念的学术初探
一 “族元”的意涵与史实依据
二 “族元”概念与费孝通的“多元一体”理论
三 “族元”的概念与现代汉语中“民族”概念的“模糊性”
四 National
ethnic
unit——我国亚国家层次民族英译的新探索
五 结语
第八章 族际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 族际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促进
二 族际政治文明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发展
三 我国如何深化族际政治文明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四部分 少数民族权利保护与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第九章 民族主义滥觞与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下的民族权利
一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
二 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向及其对民族权利的不利影响
三 少数群体权利保护的理论探索:超越民族主义与民族自决权
第十章 现代多民族国家中民族权利的保护路径
一 多民族国家民族权利的哲学基础
二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哲学理论考察
三 结语
第十一章 城市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与社会融入
一 城市民族工作: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二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路径
三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政策路径: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融入与能力平等
第五部分 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与治理现代化
第十二章 论多民族国家精神共同体的建构及价值
一 观念中建构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精神共同体
二 多民族国家精神共同体的构成:共同性内涵
三 多民族国家精神共同体的构成:包容性内涵
第十三章 中华民族现代民族精神共同体的构建
一 中华民族现代民族精神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和内容
二 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建设与整固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
附录:民族理论与政治研究状况
第一届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治论坛:“比较视野下的民族与族群政治”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治论坛:制度·权利·认同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中国民族理论与政治论坛:民族政治与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中国民族理论与政治论坛:比较视野下新时期中国民族理论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
参考文献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相应地,在民族工作方面,就提出了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明确理念,这是党和政府对于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特征、趋向和目标的准确把握,也是中国作为中等收入国家,在政治文明、国家治理水平方面的自觉要求和主动提升。在民族事务治理方面,我国已经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并且形成了丰富的理论阐释和实践经验。在我国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构想和现实目标以来,学界围绕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也进行了一些讨论,但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笔者以为,中央基于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事务治理的发展趋势作出的理论指导和要求,对于我国的民族理论和政治研究的促动,至少应当体现在:一是许多命题和研究内容需要结合治理现代化加强和深化探讨,二是需要提升该研究领域的学科研究水平,以适应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要求以及国家和社会治理日益复杂化的挑战。
如何理解多民族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是一个政治学的命题。多民族国家的普遍存在,国际移民日趋增多,社会多元化趋势发展,认同的政治意识增强,这一切使得人类的政治文明与社会平等的实现呈现更加复杂的图景。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来说,民族问题、民族政治制度、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的教育,都是深刻认识国情,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予以重视的。民族政治与治理由此成为多民族国家国家治理的重大议题;也就是说,一个多民族国家能否达成善治目标,与其民族政治的理念、路径、制度、法治与治理现代化是否成功紧密相关。那种认为只通过公民个人权利的平等,国家就能实现民主和善治的政治理念被证明过于简单。因此,学术界必须对民族政治进行深入研究,为多民族国家的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寻道问策。从民族政治理论的发展与民族政治的治理实践来看,民族自治、差异政治、多元文化主义、承认的政治、协商民主等政治理论和实践保障了民族权益,推动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也促进着人类政治文明向更高的台阶迈进。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关于现代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治与国家治理的一个代表性制度。总之,政治共同体包容差异、集多元为一体,建设能够实现各民族共存共荣的族际政治文明,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我国的民族院校,普遍开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其也是民族院校所有学生必修的公共课之一。其典型路径是: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发展、民族文化、民族自治、民族主义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已经制定出来的民族政策进行阐释。应该说,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教育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国际国内移民现象的增多、现代政治发展中多民族国家少数群体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后现代浪潮下人们认同结构趋于多元和复杂等原因,使得对于民族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治的研究呈现向全社会推广的必然趋势。在国内,随着社会交往增多,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信息流动频繁,民族、族群、移民、宗教这些曾经局限于“民宗部门”的议题,都已经成为全社会性的。以上种种,对于传统的民族理论的发展至少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民族理论的学术话语应该能够有利于与其他社会科学和现代大众话语接轨交流;二是民族理论的研究必须进一步学术化、科学化,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的解决、民族事务治理提供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然而,相比国内社会学科迅猛发展的势头,曾有一个时期,有限的视角和话语使得我国民族理论研究的发展有内卷化的隐忧。近年来,这一现象正在改变。随着国内整体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学科之间交流的深入及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不少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逐渐将民族理论、民族主义、移民等纳入其研究内容;民族理论的研究者也有意识地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民族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也吸纳、培养了一些具有交叉复合学科背景的民族理论人才。一些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被带入民族理论研究,不断地扩展着既有的民族理论研究话语和研究范畴。其中,政治学与民族理论研究的结合表现较为突出,涌现了不少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
实际上,民族理论学科也逐渐趋向于民族政治的研究。在既有的民族理论话语上,政治学规范的概念、话语、叙事、方法的进入,具有深化、提升和丰富学科研究的作用。在这一领域,学者对于族际政治、多民族国家建构、族群冲突、族群政治、族群认同、政治整合、多元文化主义等都进行了较好的研究。
在民族政治学、族际政治方面,国内这些年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少数学者出版了一些著作。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国内,民族理论与政治学的结合研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以“民族政治学”命名的著作和相关成果。这类研究因侧重于建立民族政治学的学科,而较多地从政治学的既有框架进行民族政治学的学科性阐述。其优点是对于民族政治学与政治学的一些议题、框架进行衔接,开阔了学科视野,丰富了研究内容;缺点是由于过多地侧重于从政治学进行学科门类的迁移,追求大而全,尤其是有些研究者是政治学学者,对于民族问题的研究缺乏深厚的积淀,反而使得一些论著并未对民族理论与政治的核心议题进行深入拓展。
另一种是在研究成果和路径上不直接以“民族政治学”的命题寻求突破,而是从既有的民族理论学科出发,对于民族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关键议题,借鉴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但总的来说,在民族政治学、族际政治方面,学界还未明确将民族理论、民族政治与国家治理结合进行专门探讨。笔者以为,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如果单纯地以民族的维度进行研究,或只从政治学方面研究,都难以深入;只有将民族理论与政治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将民族政治与国家治理结合起来,才能深刻解读,并在价值、规律、经验等方面融会贯通,从而为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探求真知良策。
本书尝试从民族理论与政治的核心议题进入,结合民族理论学的学说、路径,以及政治学规范的理论与方法,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族元、英文national
ethnicunit、族际政治文明、民族政治身份、民族精神共同体等一系列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涉及民族理论与政治、民族政治与国家治理的一些基础性命题。这些概念和理论是笔者在长期的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并且都曾陆续发表在《民族研究》等专业的学术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响。本书将对其进行扩展、深化及体系化的架构。基于自身的工作实践和学术经历,本书并不试图移植政治学的总体框架进行“民族政治学”学科的论证和建构,而是侧重于民族理论与政治学结合之研究探讨;结合长期的研究和思考,本书以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治理现代化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并且认为这可以作为民族理论与政治研究的核心内容。原因在于,关于民族理论与政治研究,笔者总结出以下特征。
第一,民族理论与政治的研究,是将与民族有关的理念、制度、政策研究置于现代政治学的范畴内,进行规范的研究。
第二,民族理论与政治,更多地要研究现代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政治过程、民族权利保障,以及民族与国家、民族与社会、民族个体成员认同等复杂的问题。与其相关,对民族、族性、民族主义等进行哲学上的研究亦是题中之义。
第三,相比以民族自身为研究重点,民族理论与政治十分强调“国家在场”,正如政治学研究在20世纪掀起“让国家回归”的研究浪潮一样,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民族与现代国家治理的关系将是民族理论与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第四,民族理论与政治十分强调比较政治学的研究,甚至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政治研究。民族国情以及基于民族国情而实施的民族政治制度及政策,在每个国家都有独特性,同时,其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共通性和相互的借鉴之处。比较政治学的视野可以将民族政治的研究扩展到不同国家之间,在各种族际政治理论视角下充分研究,并在政治哲学、政治科学方面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国的民族政治研究应在民族政治哲学、民族政治科学等方面为整个世界的民族政治研究提供知识增量。
第五,民族理论与政治立足于政治现代化,尽量用规范的理论、科学的方法对民族政治制度、民族政策的完善与贯彻等进行研究,结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的大背景和总体目标,重点研究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和法治化。结合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关注民族发展、民族权利的保障与落实,包括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关系和权利;关注社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与社会团结问题。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苏联模式、任何形式民族自决的摒弃,是对“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超越,是我们党探索创新和深思熟虑的伟大创举。他指出:“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这种说法可以休矣。”因此,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在中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号召,以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深刻研究我国民族政治基本理论、制度,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民族国情以及中国民族政治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过程进行政治学的阐释,构建能与国际沟通并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政治话语,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此基础上,为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政治文明与政治治理水平的提升,而后者也是检验前者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现代政治哲学、政治文明、政治制度、法律的发展实践,一定能够在维护国家统一、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使得各民族、存在差异的群体、少数群体等都各得其所,通过自治或不同程度的自我管理等多样化的方式,自身的权利、尊严、发展得到保障。以上既是民族理论与政治的研究主旨,也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主题。在这方面,中国的民族理论与政治理论、道路、实践无疑具有“中国模式”的经验和价值,需要深入研究、总结。
笔者以为,国内这些年的理论纷争,以及一些扰乱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言论的出现说明,对于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政治,在经历“见山是山”和“见山不是山”的阶段后,正亟须建构第三阶段的“见山是山”。所谓第三阶段的“见山是山”,是指除了接受、宣讲、推行之外,学者的任务还在于对党和国家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民族政治制度、政治理论进行学理上更规范、深入的研究。此外,学界很有必要继续深化民族理论与政治的研究,以在基本的价值、方向和学理上取得共识,并通过扎实的研究,以及有意义的理论探索,进一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作出贡献。
追求第三阶段“见山是山”是本人研究和写作此书的一个小小心愿。为此,本书不囿于特定路径的民族理论,而是面向民族政治哲学、民族政治科学与民族政治现实,并且自觉运用一些比较政治学的方法,通过对民族政治的理论专题和实践发展进行深度讨论,研究探讨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治与国家治理的理论范式、路径等;强调“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沟通中西理论话语,论证中国民族政治和治理模式的内在价值,并尝试为深化发展这一模式进行理论探讨与建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