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215272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人口向何处去?
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谁是未来中国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力量?
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由哪些因素决定?
若想探究中国城镇化进程与人口吸纳背后的逻辑关系,请阅读这本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和数据基础之上的严谨之作、探索之作和创新之作吧!
★通过对中国600多个城市、近20000个建制镇人口历史数据的测算和研究,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对我国城镇化改革实践极具参考和启发价值的前瞻研判:
◎到2030年中国总人口将达14.5亿人,城镇化率将达70%,2016—2030年中国城市和建制镇需吸纳新增城镇人口2.44亿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和建制镇要在较短时间内吸纳数以亿计的人口,这是世所罕见的!但这就是中国城镇化决策的现实基础与逻辑起点!
◎未来,百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大城市具有超强的人口吸纳能力,人口比重还将持续上升。
◎需要警惕:东北地区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吸纳能力持续减弱可能会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城市体系底层基础呈现萎缩趋势,必须加快有序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特大镇升格为中小城市,并赋予与人口吸纳能力相匹配的管理职权。
本书围绕上述问题,在系统梳理人口承载理论及就业吸纳、城镇化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洛伦兹曲线、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通过考察、测算和分析中国600多个城市、近20000个建制镇的海量人口历史数据,研究探索中国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本质内涵、度量方法及其形成机理,科学预测并揭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变动趋势,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书中大量基于实证测算得出的研究结论及对策思路对我国城镇化问题研究和政策制定、决策规划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1章 ▏研究背景与内容框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研究进展
一、城市人口承载力的理论进展与研究困境
二、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理论之争
三、有关城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研究进展
四、简要评述
第3章 ▏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本质内涵及形成机理
一、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内涵
二、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度量问题
三、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第4章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区域格局与趋势
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城镇化的区域格局演变
三、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5章 ▏中国市镇的人口吸纳能力变迁
一、中国城市和建制镇发展政策变迁
二、中国城市和建制镇的发展过程
三、中国市镇对城镇人口的吸纳能力
第6章 ▏中国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变迁
一、分城市的城镇人口数据整理
二、分规模的城市人口吸纳能力
三、四大区域的城市人口吸纳能力
四、分省域的城市人口吸纳能力
五、十大城市群的人口吸纳能力
第7章 ▏中国建制镇的人口吸纳能力变迁
一、分规模的建制镇人口吸纳能力
二、四大区域的建制镇人口吸纳能力
三、分省域的建制镇人口吸纳能力
四、建制镇人口吸纳能力与就业机会的关系
第8章 ▏中国城市人口吸纳效率
一、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评判标准
二、中国城市人口吸纳效率的DEA模型
三、中国城市人口吸纳效率的结果分析
第9章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
一、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
二、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三、中国286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的结果分析
第10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思考
主要结论
对策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城镇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必须积极稳妥解决好“中国人口何处去”的问题。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的拐点,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到2015年已达到56.1%,未来城镇化仍会持续快速推进但速度将逐步减缓。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8.4%,城镇人口将达到9.53亿。这意味着,在2030年之前,中国还将新增城镇人口1.82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和建制镇要在较短时间内吸纳数以亿计的庞大人口,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世所罕见的。
总体上看,中国的小城市和建制镇数量众多,具有一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但缺乏持续的产业支撑能力,而大中型城市的就业创造能力较强,但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渐趋刚性。如何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就业吸纳和人口集聚功能,持续高效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是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郭叶波博士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个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进行选题,撰写了《中国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研究》一书,尝试以新的研究视角去审视社会关切的“中国人口何处去”这个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在梳理有关人口承载力理论、中国城镇化道路之争、就业吸纳能力等文献的基础上,郭叶波博士深入探讨了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本质内涵、度量方法及其形成机理,构建了分析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分析框架,这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特别是,书中提出的通过内生化集聚机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等主要途径来形成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观点,体现了他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研究精神。
围绕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一些重点问题,郭叶波博士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对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区域格局进行了分析,运用多种方法对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然后分规模、分四大区域、分省域全面考察了中国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吸纳能力变动趋势;接着,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吸纳效率、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合理边界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基于翔实的资料数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郭叶波博士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性、前瞻性、启示性的观点,研究结论对有关政府部门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展中国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整理大量数据。中国目前有城市650多座,建制镇近2万个,要分规模、分区域、分省域、分城市群整理相关数据,这个工作量和计算量很大。郭叶波博士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中整理出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和县级市的城镇人口,从中国建制镇统计资料中整理出近2万个建制镇的镇区人口及从业人员数据,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为本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资料数据基础。
当然,关于中国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研究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同时也希望郭叶波博士在中国城市人口吸纳能力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形成更多本质性、规律性的研究结论,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决策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魏后凯
2016年10月21日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