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20273丛书名: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小学》是中公教师招聘研发人员在深入研究浙江省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此书具有以下特色:
1.正文讲解前设置备考指导,包括考情分析和题型解读两部分,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内容,学习备考方法。
2.正文采用双色设置,对常考考点进行了波浪线标准,使考生复习时明确重点所在,更有针对性。
3.精选部分真题紧附考点之后,突出真题考查形式,让考生明确考查重点。
4.知识拓展部分对重要知识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可以扩展考试的思路和知识面。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小学》编者认真研究了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和各地市考题的内容,在编写本书时力求涵盖历年真题考点,不断追求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全面性,在此基础上,精心选编内容,不断优化教材体系,建构了合理的知识体系。全书包含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政策法规三部分的内容,每部分自成体系,条理清晰。教材的讲解更辅以真题再现和章后的模拟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目 录
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牛刀小试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教育功能
牛刀小试
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学制
第三节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节学校与学校文化
牛刀小试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牛刀小试
第五章课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课程概述
第二节课程目标
第三节课程设计
第四节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
第五节课程资源
牛刀小试
第六章教学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学概述
第二节教学过程
第三节教学原则
第四节教学方法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节教学评价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八节教学理论
牛刀小试
第七章学校德育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德育概述
第二节德育内容
第三节德育过程
第四节德育原则
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六节德育模式
牛刀小试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牛刀小试
第九章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法
第三节教育改革
牛刀小试
章心理学概述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意义
第二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牛刀小试
第二章认知过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感觉
第二节知觉
第三节注意
第四节记忆
第五节思维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七节想象
第八节言语
牛刀小试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情绪与情感
第二节意志
牛刀小试
第四章人格心理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人格概述
第二节需要
第三节动机概述
第四节气质与性格
第五节智力与创造力
牛刀小试
第五章人生全程发展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人生全程发展概述
第二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
第三节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
第四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
牛刀小试
第六章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小学生动作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第三节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第四节小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第五节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牛刀小试
第七章学习理论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学习概述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牛刀小试
第八章学习过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知识的学习
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第三节学习策略
第四节学习迁移
第五节学习动机
牛刀小试
第九章教师心理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
第二节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第三节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
第四节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牛刀小试
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政策
第二节教育法规
第三节相关教育法学基础知识
牛刀小试
第二章现行主要的教育政策及重要规定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三、《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四、《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八、《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九、《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十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牛刀小试
第三章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五、《教师资格条例》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16年修订)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修订)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2年修订)
十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十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十四、《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十五、《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
十六、《小学德育纲要》
十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十八、《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十九、《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10年修订)
二十、《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二十一、《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二十二、《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
二十三、《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二十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二十五、《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
二十六、《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二十七、《浙江省中小学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
牛刀小试
第四章依法执教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依法执教概述
第二节教师违法(侵权)行为预防
牛刀小试
浙江省教师招聘课程体系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牛刀小试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教育功能
牛刀小试
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学制
第三节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节学校与学校文化
牛刀小试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牛刀小试
第五章课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课程概述
第二节课程目标
第三节课程设计
第四节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
第五节课程资源
牛刀小试
第六章教学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学概述
第二节教学过程
第三节教学原则
第四节教学方法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节教学评价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八节教学理论
牛刀小试
第七章学校德育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德育概述
第二节德育内容
第三节德育过程
第四节德育原则
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六节德育模式
牛刀小试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牛刀小试
第九章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法
第三节教育改革
牛刀小试
章心理学概述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意义
第二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牛刀小试
第二章认知过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感觉
第二节知觉
第三节注意
第四节记忆
第五节思维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七节想象
第八节言语
牛刀小试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情绪与情感
第二节意志
牛刀小试
第四章人格心理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人格概述
第二节需要
第三节动机概述
第四节气质与性格
第五节智力与创造力
牛刀小试
第五章人生全程发展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人生全程发展概述
第二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
第三节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
第四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
牛刀小试
第六章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小学生动作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第三节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第四节小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第五节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牛刀小试
第七章学习理论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学习概述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牛刀小试
第八章学习过程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知识的学习
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第三节学习策略
第四节学习迁移
第五节学习动机
牛刀小试
第九章教师心理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
第二节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第三节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
第四节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牛刀小试
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教育政策
第二节教育法规
第三节相关教育法学基础知识
牛刀小试
第二章现行主要的教育政策及重要规定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三、《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四、《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八、《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九、《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十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牛刀小试
第三章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五、《教师资格条例》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16年修订)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修订)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2年修订)
十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十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十四、《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十五、《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
十六、《小学德育纲要》
十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十八、《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十九、《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10年修订)
二十、《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二十一、《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二十二、《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
二十三、《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二十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二十五、《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
二十六、《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二十七、《浙江省中小学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
牛刀小试
第四章依法执教
考纲透视
考点梳理
节依法执教概述
第二节教师违法(侵权)行为预防
牛刀小试
浙江省教师招聘课程体系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在线试读
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在现代,我们根据教育外延的大小,将教育的定义分为不同层次。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自觉地改造自然,没有什么改造自然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借以传授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学说
(一)神话起源说(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者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说(论)
生物起源说是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说(论)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无疑是不科学的。
(四)劳动起源说(论)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提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五、教育的形态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此时期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一致的教育目的,也决定了平等的教育权利。
3.教育水平低下
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在现代,我们根据教育外延的大小,将教育的定义分为不同层次。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自觉地改造自然,没有什么改造自然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借以传授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学说
(一)神话起源说(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者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说(论)
生物起源说是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说(论)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无疑是不科学的。
(四)劳动起源说(论)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提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五、教育的形态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此时期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一致的教育目的,也决定了平等的教育权利。
3.教育水平低下
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