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837923
内容简介
《发育生物学基础》分为七(篇)部分,共25章。第一(篇)部分(第1章~第4章)主要阐述人类关于世界的理性认知中,一个个科学巨人的思想火花传递,汇成人类生命科学形成的历史脉络,展示由多个生命学科铸就的发育生物学学说的思想轨迹。第二(篇)部分(第5章~第6章),通过介绍几种经典的发育生物学模式生物及实验研究,相继引导出生物进化背景中关于多细胞生物胚胎发育的一些基本概念、规律、理论假说。第三(篇)部分(第7章~第9章),从配子发生、受精卵、细胞分化、胚体形成,对多细胞生物的胚胎发育进行系统概述。第四(篇)部分(第10章~第14章),通过信号分子、位置信息、胚胎诱导,阐述在多细胞生物模式建立过程中多细胞间的信号交流。第五(篇)部分(第15章~第17章),通过从分子水平揭示细胞分化的机制,阐述胚胎发育中的基因调控网络系统。第六(篇)部分(第18章~第20章),通过了解细胞运动、细胞迁移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描述胚胎发育的形态发生过程。第七(篇)部分(第21章~第25章),通过了解激素作用机制、变态机制、性别决定、生物凋亡,描述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若干重要的发育事件及研究。
《发育生物学基础》适合于生命科学等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等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上述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考。
《发育生物学基础》适合于生命科学等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等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上述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考。
目 录
第1篇 发育生物学的思想形成———生命的询问
第1章 古老的哲思3
第2章 生命科学的萌芽 11
2.1 生命医学11
2.2 生物学12
第3章 近代生命科学的兴起 16
3.1 解剖学———人体的结构 16
3.2 生命化学16
3.3 生理学———血液循环 18
3.4 胚胎学20
3.5 生物发生学 21
第4章 发育生物学形成 27
4.1 实验胚胎学 27
4.2 实验胚胎学的进展 32
4.3 现代遗传学 35
4.4 发育生物学———实验的、定量分析的综合模式 36
第2篇 多细胞组成的有机生命体
第5章 个体发育的基本概念 44
5.1 卵细胞44
5.2 卵裂45
5.3 原肠期46
5.4 能自主的有机体 47
5.5 发育过程的发生事件 48
第6章 模式生物49
6.1 复合管水母———“单细胞集群”的生物模式 49
6.2 盘基网柄菌———多细胞的社会性分化假说 51
6.3 水螅———集群细胞(细胞类型和数量)的增殖协调系统 55
6.4 海胆———胚胎细胞间的能级梯度 57
6.5 线虫———胚胎细胞的恒定社会谱系 61
6.6 果蝇———胚胎发育模式的构建基因 65
6.7 海鞘———卵质隔离与细胞定型 71
6.8 爪蟾———胚胎细胞间的相互诱导 76
6.9 斑马鱼89
6.10 鸡、鹌鹑(鸟类) 92
6.11 小鼠96
6.12 人类102
第3篇 生命发育的基本程式
第7章 配子的发生113
7.1 原始生殖细胞 113
7.2 原始生殖细胞的分化———卵子和精子 114
7.3 卵子115
7.4 精子120
7.5 从卵和精子中获得的特征性甲基化修饰模式 121
7.6 种系遗传 121
第8章 生命的起始122
8.1 精子的顶体反应 124
8.2 卵膜上的物种特异性受体 124
8.3 识别受体的失活 125
8.4 母本线粒体的遗传 125
8.5 卵子的激活 125
*8.6 PI信号传导系统 127
第9章 胚胎发育129
9.1 卵裂129
9.2 卵裂的精确调控 129
9.3 卵裂的方式 131
9.4 胚胎细胞谱系 131
9.5 特定的时空次序 132
9.6 原肠形成 132
9.7 外胚层———神经胚形成 134
9.8 中胚层139
9.9 内胚层150
9.10 能自主的有机体 151
第4篇 生物模式的建立———细胞间信号交换
第10章 信号分子155
10.1 形态发生决定子 155
10.2 胞质定域 155
第11章 细胞分化模式的渐进形成 157
11.1 位置信息 157
11.2 位置信息(信号)的起源 158
11.3 胚胎的胚轴形成 158
11.4 细胞的分化 159
11.5 胚胎细胞的渐进分化模式 162
第12章 胚胎诱导———细胞分化的调控方式 163
12.1 初级胚胎诱导 163
12.2 二级诱导和三级诱导 166
12.3 反应组织 167
12.4 诱导因子的鉴别 169
第13章 诱导区域特异差异的产生 172
13.1 同一信号分子在不同区域的不同作用 173
13.2 信号分子的浓度梯度作用 174
13.3 诱导作用中的形态发生场———诱导因子的比例混合区域 174
第14章 生物模式形成 176
*14.1 形态发生场模型 176
14.2 肢发育的模式形成 178
14.3 水螅与昆虫模式中的位置信息与位置记忆 185
14.4 周期性模式的建立 187
第5篇 细胞分化的基因调控
第15章 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系统 191
15.1 果蝇胚胎的极性 191
15.2 躯体坐标的建立———母体效应基因 192
15.3 影响身体分节的合子基因———分节基因 196
第16章 胚胎细胞的基因调控程式 203
16.1 选择者基因———主导基因 _______203
16.2 基因的表达模式 205
16.3 基因的作用网络 207
第17章 细胞的分化208
17.1 基因组等同 209
17.2 体细胞核潜能的发育全能性 210
17.3 基因组失去等同 212
17.4 基因缄默 216
17.5 细胞遗传 220
17.6 终末分化 221
17.7 程序化细胞死亡 221
第6篇 形态发生———细胞运动
第18章 细胞运动形成 227
18.1 细胞内运动 229
18.2 细胞的变形 230
18.3 位移运动 230
18.4 阿米巴运动 231
18.5 细胞运动的调控 232
18.6 细胞的黏着 233
18.7 鞭毛、纤毛摆动 235
第19章 细胞的迁移———重组合 236
19.1 原生殖细胞的大规模迁移 236
19.2 血细胞的迁移 237
19.3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 238
第20章 神经系统发生 243
20.1 神经系统 243
20.2 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发生和早期分化 243
20.3 中枢神经系统 245
20.4 外周神经系统 249
20.5 外胚层板 251
20.6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命运的决定 251
20.7 中枢神经系统构建过程中的细胞迁移 253
20.8 神经连接的自组过程 253
第7篇 发育阶段的若干重要事件
第21章 激素263
21.1 信号传播———细胞通信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263
21.2 信号分子 266
21.3 信号扩散传导方式 268
21.4 依赖于细胞接触的信号传导方式 268
21.5 激素ETQq1 269
21.6 激素对早期发育的影响 270
21.7 激素系统的生理结构等级 271
21.8 激素的作用机制 273
第22章 变态275
22.1 昆虫的变态 275
22.2 两栖类的变态 276
22.3 昆虫与两栖类变态的激素调控 277
22.4 变态的环境因素 281
第23章 动物的性别决定 283
23.1 哺乳动物性腺的发育 283
23.2 哺乳动物性别的决定 285
23.3 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的Y染色体基因 287
23.4 果蝇的性别决定 289
23.5 动物其他性别决定方式 290
第24章 再生和更新293
24.1 再生的几种重要形式 293
24.2 再生的机制 294
24.3 脊椎动物的修复再生和转分化 296
24.4 再生与干细胞 301
第25章 生与死304
25.1 生命永存的基础 304
25.2 分子、细胞及机体衰老的原因 304
25.3 生存年限与“老年基因” 306
25.4 生物遗传的某种自杀程序 306
25.5 死亡的生物学意义 308
第1章 古老的哲思3
第2章 生命科学的萌芽 11
2.1 生命医学11
2.2 生物学12
第3章 近代生命科学的兴起 16
3.1 解剖学———人体的结构 16
3.2 生命化学16
3.3 生理学———血液循环 18
3.4 胚胎学20
3.5 生物发生学 21
第4章 发育生物学形成 27
4.1 实验胚胎学 27
4.2 实验胚胎学的进展 32
4.3 现代遗传学 35
4.4 发育生物学———实验的、定量分析的综合模式 36
第2篇 多细胞组成的有机生命体
第5章 个体发育的基本概念 44
5.1 卵细胞44
5.2 卵裂45
5.3 原肠期46
5.4 能自主的有机体 47
5.5 发育过程的发生事件 48
第6章 模式生物49
6.1 复合管水母———“单细胞集群”的生物模式 49
6.2 盘基网柄菌———多细胞的社会性分化假说 51
6.3 水螅———集群细胞(细胞类型和数量)的增殖协调系统 55
6.4 海胆———胚胎细胞间的能级梯度 57
6.5 线虫———胚胎细胞的恒定社会谱系 61
6.6 果蝇———胚胎发育模式的构建基因 65
6.7 海鞘———卵质隔离与细胞定型 71
6.8 爪蟾———胚胎细胞间的相互诱导 76
6.9 斑马鱼89
6.10 鸡、鹌鹑(鸟类) 92
6.11 小鼠96
6.12 人类102
第3篇 生命发育的基本程式
第7章 配子的发生113
7.1 原始生殖细胞 113
7.2 原始生殖细胞的分化———卵子和精子 114
7.3 卵子115
7.4 精子120
7.5 从卵和精子中获得的特征性甲基化修饰模式 121
7.6 种系遗传 121
第8章 生命的起始122
8.1 精子的顶体反应 124
8.2 卵膜上的物种特异性受体 124
8.3 识别受体的失活 125
8.4 母本线粒体的遗传 125
8.5 卵子的激活 125
*8.6 PI信号传导系统 127
第9章 胚胎发育129
9.1 卵裂129
9.2 卵裂的精确调控 129
9.3 卵裂的方式 131
9.4 胚胎细胞谱系 131
9.5 特定的时空次序 132
9.6 原肠形成 132
9.7 外胚层———神经胚形成 134
9.8 中胚层139
9.9 内胚层150
9.10 能自主的有机体 151
第4篇 生物模式的建立———细胞间信号交换
第10章 信号分子155
10.1 形态发生决定子 155
10.2 胞质定域 155
第11章 细胞分化模式的渐进形成 157
11.1 位置信息 157
11.2 位置信息(信号)的起源 158
11.3 胚胎的胚轴形成 158
11.4 细胞的分化 159
11.5 胚胎细胞的渐进分化模式 162
第12章 胚胎诱导———细胞分化的调控方式 163
12.1 初级胚胎诱导 163
12.2 二级诱导和三级诱导 166
12.3 反应组织 167
12.4 诱导因子的鉴别 169
第13章 诱导区域特异差异的产生 172
13.1 同一信号分子在不同区域的不同作用 173
13.2 信号分子的浓度梯度作用 174
13.3 诱导作用中的形态发生场———诱导因子的比例混合区域 174
第14章 生物模式形成 176
*14.1 形态发生场模型 176
14.2 肢发育的模式形成 178
14.3 水螅与昆虫模式中的位置信息与位置记忆 185
14.4 周期性模式的建立 187
第5篇 细胞分化的基因调控
第15章 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系统 191
15.1 果蝇胚胎的极性 191
15.2 躯体坐标的建立———母体效应基因 192
15.3 影响身体分节的合子基因———分节基因 196
第16章 胚胎细胞的基因调控程式 203
16.1 选择者基因———主导基因 _______203
16.2 基因的表达模式 205
16.3 基因的作用网络 207
第17章 细胞的分化208
17.1 基因组等同 209
17.2 体细胞核潜能的发育全能性 210
17.3 基因组失去等同 212
17.4 基因缄默 216
17.5 细胞遗传 220
17.6 终末分化 221
17.7 程序化细胞死亡 221
第6篇 形态发生———细胞运动
第18章 细胞运动形成 227
18.1 细胞内运动 229
18.2 细胞的变形 230
18.3 位移运动 230
18.4 阿米巴运动 231
18.5 细胞运动的调控 232
18.6 细胞的黏着 233
18.7 鞭毛、纤毛摆动 235
第19章 细胞的迁移———重组合 236
19.1 原生殖细胞的大规模迁移 236
19.2 血细胞的迁移 237
19.3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 238
第20章 神经系统发生 243
20.1 神经系统 243
20.2 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发生和早期分化 243
20.3 中枢神经系统 245
20.4 外周神经系统 249
20.5 外胚层板 251
20.6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命运的决定 251
20.7 中枢神经系统构建过程中的细胞迁移 253
20.8 神经连接的自组过程 253
第7篇 发育阶段的若干重要事件
第21章 激素263
21.1 信号传播———细胞通信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263
21.2 信号分子 266
21.3 信号扩散传导方式 268
21.4 依赖于细胞接触的信号传导方式 268
21.5 激素ETQq1 269
21.6 激素对早期发育的影响 270
21.7 激素系统的生理结构等级 271
21.8 激素的作用机制 273
第22章 变态275
22.1 昆虫的变态 275
22.2 两栖类的变态 276
22.3 昆虫与两栖类变态的激素调控 277
22.4 变态的环境因素 281
第23章 动物的性别决定 283
23.1 哺乳动物性腺的发育 283
23.2 哺乳动物性别的决定 285
23.3 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的Y染色体基因 287
23.4 果蝇的性别决定 289
23.5 动物其他性别决定方式 290
第24章 再生和更新293
24.1 再生的几种重要形式 293
24.2 再生的机制 294
24.3 脊椎动物的修复再生和转分化 296
24.4 再生与干细胞 301
第25章 生与死304
25.1 生命永存的基础 304
25.2 分子、细胞及机体衰老的原因 304
25.3 生存年限与“老年基因” 306
25.4 生物遗传的某种自杀程序 306
25.5 死亡的生物学意义 308
在线试读
目前,发育生物学仍处在高速发展的形成过程,该学科的崛起始终伴随在生命科学的进展中并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所有分支。虽然相关资料纷繁,还尚未形成人们共识的属于其自身学科的结构体系。由于发育生物学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而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最终是在漫长的生命衍化中形成的,因此本书试图将个体发育的论述放在多细胞生物衍化进程的背景中,沿着人类生命科学前进的历史走脉,从生物学思想萌芽到发育实验研究中的模式生物的建立,相继展开从其中一步步建立的发育生物学思想形成、基本知识、理论假说,以描述多细胞生物从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发育机理、细胞分化机制、基因调控等基本概念,勾勒易于学生理解的简洁且较完整的发育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建构体系。
《发育生物学基础》的编写试图走出单纯的知识讲授,而以发育生物学理论思想形成为载体,传承人类渴望探解未知的趣旨与思想激情,激发学生深潜于自身生命之中的探索热情,并能由此渐渐扩展自己的学识视域,开启自身知识建构的自主过程。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妥或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发育生物学基础》的编写试图走出单纯的知识讲授,而以发育生物学理论思想形成为载体,传承人类渴望探解未知的趣旨与思想激情,激发学生深潜于自身生命之中的探索热情,并能由此渐渐扩展自己的学识视域,开启自身知识建构的自主过程。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妥或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