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57126
《计划与市场: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主要看点: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重新进行了分析及定义,回答了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计划经济,提出了价值比较机制概念、计划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经济危机的应对思路。
一、中国古代经济学思想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一、东西方古代经济学思想比较
三、“传统计划经济”理论与自由主义的交锋
四、历史轮回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市场的起源及市场经济的内涵
一 市场的由来
(一)物物交易的发展与市场的形成
(二)交易机制的形成
一、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其与配给制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比较
第三章 市场经济基本要素
一、社会分工是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
一、市场的主体是人
三、市场经济的客体是各种交易资源
四、价值比较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
(一)价值
(二)使用价值
(三)交换价值、价值比较机制与价格
(四)货币
(五)成本与利润
(六)劳动价值与剩余劳动价值
(七)价值比较机制的重要意义
五、交易规则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管理规范
第四章 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体系架构
一、获取资源
(一)生产
(二)生产要素
(三)生产要素的组合形式和生产组织的
管理方法
二、配置资源
(一)资源权属关系
(二)资源流通方式
三、使用与处置资源
第五章 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与特征
一、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一)供需关系的重要意义
(二)价格信号对供需关系的影响
二、价格规律及货币政策对价格规律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货币超发与流动性陷阱
(二)通货紧缩
三、经济周期
(一)周期性现象成因分析
(二)宏观经济周期演化过程分析
(三)经济危机成因分析
(四)阻止和化解经济危机的基本思路
四、市场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五、比较优势与资源流动方向
第六章 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一、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二、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目的与方法
(一)参与
(二)管理
(三)引导
(四)管制
三、交易机制与配给机制优缺点
(一)交易机制的优点
(二)交易机制的缺点
(三)配给机制的优点
(四)配给机制的缺点
(五)交易机制与配给机制的融合趋势
四、结论
第七章 计划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一、计划市场经济理论简述
一、市场经济计划的方式方法
(一)计划方式的两种类型:控制与引导
(二)计划应用的两个层面:微观与宏观
三、”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主要理论误区与经验
教训
参考文献
一是司马迁认为每个人的欲望是想看尽天下间美丽之色彩,想听尽天下间悦耳的声音,想尝尽天下间美味的食物,每个人想过身心安逸的日子,有自我得意的荣耀人生,每个人为利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中也有相似的观点,“我们不能借着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善行而获得晚餐,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任何一个想同他人做交易的人,都是这样提议的,给我我想要东西,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是每一项交易的意义,正是用这种方式,我们彼此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东西……我们从来不向他人乞求怜悯,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从来不向他人谈自己的需要,而是只谈对他们的好处”。应该说两者的观点本质上都在强调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具有的自利本性。
二是司马迁认为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自利本性已经成为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而无法改变,即使用理论向家家户户去说服他们放弃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司马迁提出了五个层次的应对策略:个层次是放任自由,让人们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发展生产,从事经济活动;第二个层次是政府引导或指导人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第三个层次是政府采取某些教化的措施以诱导人们从事某些经济活动,或者劝诫人们不要从事某些经济活动;第四个层次是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限制或管制人们从事某些经济活动;第五个层次是政府直接从事某些经济活动而牟利。 三是司马迁认为农(农民)、虞(运输业者)、工(手工业者)、商(从事货物买卖者)等各行各业实属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他们同是人们获得物质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应等同视之,不能人为地压制或歧视哪个部门。
四是司马迁对于贫富差距的认识,他认为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才智、能力的差别,这些差别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但他同时也强调,人们应用劳动去光明正大地获得财富,没有谋生本领的人是可耻的。司马迁的财富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董仲舒是政府干预一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儒家的经济思想是文化主义的,可称为“轨物主义”,轨是轨道,物是标准,含有礼乐教化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主张对人们的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教化与规制。
董仲舒的经济思想观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董仲舒对义、利关系的思考与主张。儒家思想中的“义”主要是指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利”主要是指物质利益。义、利关系论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也是其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学者不是单从“利”的角度谈论经济问题,主要是从伦理规范、道德行为即“义”表述他们的经济观点,并且认为“义”重于“利”。董仲舒的义、利关系主张不同于其之前儒家学者的观点,他将“利”分为公利与私利两个层次,将公利提升到“义”的高度来认识,主张公利大于私利,以公利标准考核国家官吏。他认为维护天下之公利,为公利作贡献,为公利牺牲,这是符合儒家“义”的原则和要求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