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79194
**章 概述/001
**节 研究背景/001
第二节 概念界定/007
第三节 研究框架/010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综述/012
**节 国外研究进展与理论综述/012
第二节 国内研究进展与理论综述/042
第三节 小结/060
第三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体系的发展演化/064
**节 区域城镇化与城镇体系演化/064
第二节 港口体系的发展历程/070
第三节 港口体系的规模结构特征/075
第四节 港口体系的空间布局特征/089
第四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城规模耦合关系分析/093
**节 港-城位序演变分析/093
第二节 港-城位序规模分布的演变分析/097
第三节 港-城经济关系的回归与矩阵分析/103
第四节 珠三角港-城规模耦合关系分析/111
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城空间关系分析/125
**节 港-城重心关系的空间位移与路径/125
第二节 港-城空间效应的测度及其变化/131
第三节 港-城分布关系的空间耦合与演变/143
第六章 广州的城市建设与港口发展/157
**节 广州的城市建设与空间拓展/157
第二节 广州的港口建设与发展/162
第三节 广州的港口贸易发展与港口地位演变/167
第四节 广州的港口服务业发展与特征分析/185
第七章 广州市港-城经济与空间关系分析/203
**节 港-城经济互动关系分析/203
第二节 港-城空间关系演化分析/211
第八章 广州市港区尺度港-城关系发展与演化/237
**节 内港区港-城关系演化/237
第二节 黄埔港区港-城关系演化/248
第三节 南沙港区港-城关系演化/258
第九章 港-城关系演化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268
**节 港-城关系演化的影响因素/268
第二节 港-城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285
参考文献/292
后 记/314
在“一带一路”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性节点的沿海港口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和战略意义。新的战略地位意味着更高的发展要求,如何促进我国沿海港口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沿海港口在国际港口航运体系中的地位与竞争力,事关国家战略的实施。对我国沿海地区港口、港口体系及港口城市发展进行研究,切合了国家战略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为开放、*为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远洋运输产生了客观需求,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和港口体系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五大港口群之一,这为港口与港-城关系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案例。同时,国家“一带一路”规划赋予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使命,其中加强港口建设、扩大基于港口的海外联系成为重要任务。如何进一步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发展,提高其在我国沿海以及国际航运网络体系中的地位,值得引起政策制定者与相关领域学者的足够重视。
2001年,我主持的“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港口及港口服务业发展研究成为我关注的领域之一。2002年,本书作者顺利考取中山大学,跟随我开始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其间获得机会参与了“广州港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对港口领域研究产生了兴趣,并选题“港口服务业”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作者继续跟随我攻读在职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仍选题港口领域。可以说,本书是作者对多年以来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和提升。
本书着眼于多个空间维度,从区域尺度、港市尺度和港区尺度对港口发展、港-城经济与空间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充实与发展。在区域尺度层面,本书结合运用多指标和多方法,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区域尺度港口、港口体系发展和港-城关系的规律特征。在港市尺度层面,本书通过分析总结长时间跨度的港口发展与港-城空间关系模式,揭示了广州作为千年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演化特殊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港-城关系演化的理论。在港区尺度层面,本书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从微观层面揭露了不同性质港区的港-城相互作用与相关关系的发展演化及规律特征。
港口发展与港-城关系研究涉及学科多、领域广、问题复杂,充分借鉴国外**理论成果和方法进行本土化、创新性的实证研究与探索,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现代综合物流快速发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综合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物流学等学科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来更为深入地探讨港口发展与港-城关系问题,并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是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领域。本书是作者有关港口发展与港-城关系研究成果的集成,所体现的学术执着精神与探索精神值得鼓励。本书既是成果的总结提升,更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与起点,希望作者能不断将其充实、完善,取得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闫小培
2015年6月
前 言
航海和海运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我国便开始形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地理大发现以来,国际贸易快速增长,海运规模不断扩大,海运在全球商贸、经济联系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推进,海运的作用被进一步强化。当前,世界贸易货量的80%~90%通过海洋这一国际运输大通道进行,海运承担了近90%的国际运输量。国际贸易和海运的发展,导致一批国际性港口的快速崛起。港口作为高效连通全球市场的枢纽节点,在国际贸易中吸引相关经济要素不断集聚,从而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进而成长为国际性港口城市。由此可见,沿海地区港口城市的规模等级与港口发展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航运重心向东亚地区的转移,在改革开放政策配合下,我国一批港口和港口城市获得快速发展,如香港、上海、广州和深圳等。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国领导人在2013年10月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对沿海地区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港口发展与港-城关系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归纳概括了经典的理论模式,国内学者基于西方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相应探讨,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自20世纪末以来,港航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变革,现代港口正从单独固定的空间实体转变成基于现代物流的港口-腹地终端网络,港口、港口体系与港口网络均呈现有别于传统的新特征和模式,进而对港-城关系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表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征和演化路径,对港-城关系演化的新特征与规律有待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港口发展和港-城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不同尺度层面:区域(甚至是国家或国际)层面的港口体系发展及与城市体系的作用关系、港市层面的港口发展与港-城作用关系以及港市内部不同港区的发展与港-城作用关系。相对割裂而侧重于某个层面的研究,虽然能揭示某个角度的港-城关系演化,但会因为对其他层面影响因素或作用机制的考虑不足,而导致对港-城关系演化认识的相对片面,如区域、港市层面港-城关系的演化如何影响微观层面的港-城关系以及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微观层面企业区位选择行为、港-城关系的变化如何对更加宏观层面的港-城关系产生影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本书将基于港口认识论上的根本转变以及相关领域的**进展,从区域、港市与港区多尺度层面对港-城关系发展演化进行实证研究,系统探讨不同尺度层面港-城关系的发展演化,在此基础上从多尺度相结合的视角剖析港-城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并进行理论探讨和总结。这不仅将为港-城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充实和发展经济地理、港口地理、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而且将为优化港-城关系提供实证经验,为新时期指导港口和港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参与国际产业大循环,在临港地区依托港口资源积极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临港经济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介入全球化大生产的主要途径与载体。部分得益于港口优势和临港经济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得以快速推进,业已发展成我国*为开放、*为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在此过程中,珠三角地区的港口和城市体系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珠三角、大珠三角(包括香港、澳门)完成吞吐量分别超过10亿吨和13亿吨,占全国港口吞吐量的比重分别为10.1%和12.6%。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典型,其港口发展与港-城关系的发展演化也具有代表性,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既是对全球港-城关系研究的有利补充,又是揭示珠三角地区港-城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征,促进港-城关系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从国内实证研究案例分布来看,长三角、长江流域、环渤海等地区的港-城关系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和系统,而对珠三角地区的研究显得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在我国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背景下,以珠三角地区为实证对象,从区域(珠三角)层面、港市(广州市)层面和港区层面对港-城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弥补当前的这种不足,为促进港-城关系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