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38188
前言
章 土家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地域空间
节 土家族地区地理环境概况
第二节 土家族地区的民族分布与变迁
第三节 地域空间及其变化——土家族地区的政区沿革
附图1—1 土家族地区区域示意图
附图1—2 土家族地区主要土司分布示意图
第二章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交通及地理变迁
节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的陆路交通
第二节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的水路交通
附图1—1 唐宋土家族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附图2—2 明代土家族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附图2—3 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交通路线示意图
第三章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农业及其空间过程
节 历史时期农业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历史时期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变迁
第三节 历史时期农业区的分布变迁
第四节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地域特征
第五节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附表3—1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农业灾害年表
附图3—1 宋代土家族地区主要农业区分布示意图
附图3—2 明代土家族地区主要农业区分布示意图
附图3—3 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农垦示意图
第四章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手工业及其空间过程
节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的手工业及其产地变迁
第二节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附图4—1 宋代土家族地区主要手工业分布示意图
附图4—2 明代土家族地区主要手工业分布示意图
附图4—3 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主要手工业分布示意图
第五章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商业及其空间过程
节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商业发展的空间过程
第二节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商业地理的特点
第三节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商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附表5—1 清代后期土家族地区集场统计表
附图5—1 宋代土家族地区商业中心分布示意图
附图5—2 明代土家族地区主要商业中心分布示意图
附图5—3 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主要商业中心分布示意图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与空间过程——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规律探索
参考文献
后记
”章土家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地域空间
繁衍生息于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地带武陵山区的土家族发展至今,已拥有800多万人口,目前是我国第七大少数民族。这个人数众多的民族群体目前主要分布于东经107°59′—111°33′,北纬27°27′—31°28′的区域,地域面积约有8万多km2。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土家族地处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四省、市交界地带,主要包括湖北省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巴东县、鹤峰县、五峰县、长阳县,湖南省石门县、慈利县、张家界市、桑植县、永顺县、保靖县、龙山县、古丈县、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泸溪县,重庆市石柱县、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贵州省印江县、沿河县、思南县、江口县、德江县、铜仁市、松桃县等地,此外部分邻近县域还有土家族的零星分布(见附图11)。这个地域空间,大致也就是土家族自古至今活动的主要区域,只是在不同的时段内,土家族地区的地域随着土家族地区的民族分布与构成的变化而稍有变动。在这个地域内繁衍的土家族及其先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利用土家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一起推动了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节土家族地区地理环境概况
经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自然环境是影响其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它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物质基础。
一、土家族地区的地形地貌
土家族地区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整个土家族地区均为山区,平均海拔在1000m左右,海拔在800m以上的山地占全境的70%。境内山岭重叠,冈峦密布。山脉以武陵山脉为主体,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延袤于湖南的慈利县、张家界市、古丈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吉首市和贵州的松桃县、铜仁市、印江县境内,支脉则延伸到湖北的来凤县、咸丰县、宣恩县、恩施市、鹤峰县、五峰县及重庆的黔江区、酉阳县、彭水县、秀山县等地。巫山山脉呈南北向穿插于巴东县中部、建始县北部和恩施市境内。齐岳山脉(或作七曜山)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于湖北利川市、重庆石柱县境内。大娄山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其东北端延伸至贵州务川县、重庆黔江区等地。较大的山体有湘西八公山、八面山、腊尔山,鄂西南齐岳山(或作七曜山)、椿木营、绿葱坡、摩天岭,渝东南的灰千岭子等。
土家族地区地貌以山地为主,也有河谷、高原、盆地和坪坝等地貌类型。土家族地区习惯将山地划分为低山、二高山和高山三种类型。低山海拔在800m以下,在土家族地区分布面积较广;二高山海拔在800—1500m,在土家族地区分布面广;高山海拔在1500m以上,在土家族地区的分布较少。河谷多为两山之间的河流沿岸地,土家族地区溪河众多,河谷盆地数量很多,其中较大的河谷有清江河谷、酉水河谷、澧水河谷、乌江河谷等。土家族地区山体顶部一般较平整,类似于高原地貌类型,俗称山原地貌,这种地貌在土家族地区多分布于高山和二高山地带。群山之间又分布有少量的盆地,主要的盆地有恩施盆地、建始盆地、来凤与龙山盆地、召市盆地、廖家村盆地、万坪盆地、甘溪盆地、秀山盆地等。这些盆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人类居住和从事经济活动较为理想的处所。除盆地外,土家族山地间还分布着一些地势较为平坦的坪坝。坪为山间较为平坦之地,土家族地区众多以坪为地名的地方,其地貌形态多属此类型。坝大多与河流有关,为河流岸边地域不大但较为平整之地,这种地貌形态在土家族地区数量也不少。土家族地区石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也较好,境内分布有不少的石山峰林,也有不少石灰岩溶洞,名著于世者有湖北利川市腾龙洞、咸丰县黄金洞、来凤卯洞等。
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由于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形地貌在宏观上没有太大变化,仅是在局部地域微观地貌有少许变化。微观地貌变化较为显著的为山体崩塌或滑坡,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历史时期发生此类现象达8次朱圣钟:《历史时期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结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第92—102页。,而土家族地区其他区域也有类似的情况。见:本书第三章附表31“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农业灾害年表”,其中也涉及土家族地区山崩、滑坡导致的灾害记录,其中对灾情的描述中,也能略知每次山崩、滑坡后微观地貌变化的情形。此外,人为修筑堤坝、塘堰,开挖梯田,修筑道路也会对微观地貌的变化产生一些影响,但这些微观地貌的变化相对于整个土家族地区总体面貌而言,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重山复岭、溪洞深阻的山地环境对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土家族山区东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西为四川盆地,这两大区域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土家族山区作为它们的毗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上述两地,其闭塞的山地环境是其中的一个制约因素。土家族地区崇山峻岭,交通极为不便,本地人出山很难,外地人进山也不容易,从而限制了土家族山区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区际交流;闭塞的山地环境下形成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中长期支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从周边地区传入的先进生产技术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较为有限,有的甚至完全融入土家族地区传统的经济体系中,没有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也由于土家族地区山多田少,坡陡而难以蓄水,故“水田甚少”,“高山峻岭上,种荞麦、豆、粟等杂粮”道光《施南府志》卷12《风俗志》。,土家族地区以旱作为主,兼有稻作的农耕产业结构也是因山地地形而形成的。土家族地区很长时期内“不事商贾”,“有大兴作,百工皆觅之远方”同治《来凤县志》卷28《风俗志》。。这种商业和手工业不发达的状况,跟土家族山区与外地交通不畅也有很大关系。
二、土家族地区的气候
土家族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因此区域性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湿多雨,水热同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2—17℃,年降水量在1100—1600mm。无霜期为190—280天。雾多湿重,风速小。日照充分,年均日照时数为1200—1500小时。
由于受山地地形的影响,土家族地区不同海拔地区气候也存在一定差异,气候随海拔的不同而不同。海拔350m以下的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达280天以上,年降水量为1300mm,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三熟,适宜甜橙、夏橙、柑橘、柚等果树生长;海拔350—700m的低山地带,冬季温暖,年平均气温为15—17℃,无霜期在260天以上,年降水量为1300—1400mm,农作物一年两熟,适宜温州蜜橘、油桐、油茶等经济林木生长;海拔700—1300m的二高山地带,年均温在115—15℃,无霜期为195—220天,年降水量为1300—1400mm,粮食作物一年一熟,以玉米、洋芋、芸豆为主,适宜黄连、党参、当归等中药材及油松、黄杉、巴山松生长;海拔2000m以上的高山脊岭地带,年均温在65℃以上,无霜期不足195天,年降水量为1600mm,属宜林宜牧地带,植被以温带针叶林及疏林灌丛为主。土家族地区多样的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为发展多种经济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地区性降水和温度变幅较大,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历史时期气象灾害详情可参见:本书第三章附表31“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农业灾害年表”。,对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近1万年来,土家族地区的气候也有小的波动变化。气候变化的大体面貌可从湖北利川南坪泥炭层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中窥见一斑。王开发、孙黎明:《湖北利川二万年来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地理研究》1989年第3期,第61—64页。在距今1万年前后,气候较为干冷,气温较目前低约45—9℃。此后气候有所回暖,至距今4130±100年前后,气候较为温暖湿润,气温较目前高35℃,此后土家族地区的气候波变化的过程大致与中原地区一致,只是由于山地地形的影响,冷暖期时段的起止时间与中原地区略有差异。但不管气候如何变化,因土家族地区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总体上表现还是较为温暖湿润。
土家族地区人们的经济活动与气候密切相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农耕制度不尽相同,高山地区农作物一年一季,开春晚,八月即如隆冬,十月以后人们只能赋闲在家。二高山地区农作物两年三熟,三月开春,人们开始从事生产,十一月后入冬。平坝地区一年两熟,条件好的一年三熟。史籍对土家族地区气候状况与农事活动也多有记载,“地之高下不齐,气候各异,山诸处者,四时多岚气浸漫 九月积雪,积至春后始消,盛夏如秋冬,不去棉。秋后农功毕,各闭户取薪火,不轻出。春时乃作于外”光绪《龙山县志》卷11《风俗志》。,“山农种杂粮,于二三月间荑草伐木,纵火焚之,冒雨锄土撒种。 种稻则五月插秧,八九月收获。山寒水冷,气候颇迟”乾隆《永顺府志》卷10《风俗志》。
三、土家族地区的河流
土家族地区溪河与山岭相间,有大小河流数千条,较大的河流有清江、澧水、酉水、武水、乌江等。清江位于鄂西南,发源于利川市境齐岳山脉,东流经利川市、恩施市、建始县、巴东县、长阳县、宜都县,后注入长江,较大的支流有忠建河、马水河、野三河、渔洋河等,清江河部分主干道及渔洋河部分河段可通舟楫。澧水位于湘西北,发源于湖南桑植县八大公山,东流经桑植县、永顺县、张家界市、慈利县、石门县、临澧县、澧县、津市等县市,后注入洞庭湖。土家族地区主要的支流有娄水、渫水等,澧水主干道部分河段可行船。酉水位于湘西北,发源于湖北宣恩县东南境,流经宣恩县、来凤县、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龙山县、保靖县、永顺县、古丈县、沅陵县,后注入沅水,主要支流有梅江、花垣河、猛洞河等,酉水主干道上至湖北来凤县卯洞可通航,猛洞河部分河段也可通航。武水位于湘西,发源于湖南凤凰县腊尔山,流经凤凰县、吉首市、泸溪县,注入沅水,主要支流为峒河。乌江下游部分河段流经土家族地区,这一河段上起思南县境内,下至彭水县境,接纳的位于土家族地区的支流主要有唐崖河、郁水、洪杜河等,位于土家族地区的乌江河段基本都可通航。土家族地区无论大小溪河,后都注入长江,都属于长江水系的支流。各河流因受气候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夏秋为丰水期,冬春为枯水期,河流径流量的季节性差异较大。
土家族地区众多的河流对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不小的影响。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土家族地区山多田少,农耕生产主要以旱作为主,农作物主要靠降水补充所需水分,收成的多少全凭当年的雨水迟早和多少决定,所以土家族地区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望天收”,其产量难有保证。而在溪河近旁、临近水源的地区,土家族地区居民“遇有溪泉之处,便开垦成田”(清)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丛书集成》本。,充分利用自然水源灌溉农田,河谷地带也就逐渐成为主要的农业耕作区。众多的河流为野生鱼类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场所,这也是土家族地区捕鱼活动经久不衰的一个前提条件。众多的河流也为发展水上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土家族地区的水上交通自传说中的廪君时代就已开始,“廪君浮土舟于夷水”(北魏)郦道元著,(清)王先谦校:《合校水经注》卷37《夷水》,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0页。,夷水即今清江;战国末期司马错溯涪水(今乌江下游河段)伐黔中(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修订版),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第37页。,是利用了乌江下游河道水上交通的便利条件;东汉时刘尚溯沅水入武溪伐五溪蛮(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32页。,走的则是沟通湘西与两湖地区的沅江水道。遗憾的是,土家族地区河流落差大,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家族地区航运的发展。
四、土家族地区的植被和野生动物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一直是土家族地区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从自然植被的分布区系来看,土家族地区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又由于山地因素的影响,植被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使土家族地区的植被类型较为复杂,区域性植被呈现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基底,多种植被类型垂直分布的立体格局。海拔700m以下的低山地带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由于水热条件适宜,加上地势较为平坦,该地带为开发较早的稻作农业区,有大量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和经济林”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