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03532
在全球化背景下,近年来国际性“非遗”热的本±化运动向广度和深度演进,这一新的世界性文化理念在实践中正遭遇两难尴尬或某种暂时性迷失。该书从文化人类学学科体系和民族志方法论出发,立足当代文化遗产理论与保护实践、知识社会史以及民族志反思等理论视野,将“歌谣”被遗产化的过程从文本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梳理,贯穿一种“批判反思”的理论关照。该书不仅陈述了歌谣如何参与、适应地方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同时,通过对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歌谣及歌谣活动的关注,探讨了有关歌谣的文化活动与当前政治、经济、商业、旅游、全球化的关系,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反思。
绪论
一、本书的选题价值
二、本书的理论视野和基本框架
三、研究方法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及国际认同
一、概念和性质的界定
二、保护措施的制定
三、社会意义及其启示
第二节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态势
一、遗产保护概念、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
二、形成了较完整的研究评价理论体系
三、遗产地空间规划成为趋势
第三节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几个图式
一、文化学、游记学角度的研究
二、民间文学过渡到以形态描述和研究为主的研究
三、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研究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学征候
第三章 歌谣研究的流与趋向
第四章 歌谣的文化视图
第五章 歌谣与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
第六章 “原生态变化”的本真性、味觉与社会变异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社会整体发展审视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