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74847
绘画是一种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绘画者的心声;
绘画是一种情绪表达,它可以把绘画者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
绘画是一种精神自我,它用视觉化效果呈现绘画者对生活的感受;
……
那些在绘画中看似普通的线条、色彩、空间布局、人物、风景等元素,传递着绘画者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反映着每个人独特的内心版图,承载着属于他们的人生哲学。
书中既有深入浅出的理念解析,也有丰富详实的操作方法,系统而又完整地讲述了绘画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本书值得心理学爱好者、关注自我成长、关注儿童成长的人士学习和借鉴。
编辑推荐篇章:
P 85 案例:青春期亲子关系心理问题
《透视心灵:绘画心理分析技术》作者以其近20年绘画心理分析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经验,将读者引进绘画心理分析世界,带领读者通过绘画来透视心灵,探索自己和他者内心世界。本书从心理学领域为什么要研究绘画到怎样分析绘画,再到如何运用绘画分析,作了全方位的解析,使得读者能够系统的学习到绘画心理分析技术。
推荐序:实战在学院001
前 言003
章 绘画心理分析的产生及发展002
一、绘画心理分析的三个核心概念003
1.绘画测验003
2.绘画治疗004
3.绘画心理分析004
4.绘画测验、绘画治疗与绘画心理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005
二、绘画心理分析的研究轨迹006
1.绘画与绘画心理分析006
2.绘画心理分析的产生与发展007
三、绘画心理分析的功能011
1.著名学者如何选择绘画者011
2.绘画心理分析的一般功能015
第二章 绘画心理分析理论021
一、自我理论与绘画心理分析022
1.自我概念与自我理论022
2.自我与绘画心理分析025
二、投射与投射测验032
1.投射032
2.投射测验034
三、知觉理论与绘画分析036
1.知觉036
2.知觉的基本特征及绘画表现036
四、绘画心理表征041
1.心理表征041
2.绘画表征是一种建构性心理活动041
3.典型绘画元素的心理表征042
第三章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052
一、绘画与儿童的心理发展053
1.形象性是绘画与儿童思维共同具有的特质053
2.绘画的操作性特点与儿童在活动上的操作特质形成高度一致053
3.绘画过程中的愉悦性与儿童的乐趣天性高度吻合054
4.绘画的宽松性满足儿童对活动宽松氛围的需求054
5.绘画的创造性与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之间完美统一055
二、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055
1.阶段:涂鸦期(约半岁~4岁)055
2.第二阶段:象征期(约2岁~ 5岁)059
3.第三阶段:图式期(约4岁~ 8岁)063
4.第四阶段:写实期(约6岁~小学)067
三、儿童绘画造型的特点069
1.儿童绘画原型与符号069
2.儿童绘画造型的特点072
第四章 绘画心理分析的两个范式:主观分析与系统分析078
一、绘画心理分析中的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079
1.心理学发展中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的背反079
2.绘画心理分析中的二律背反080
二、多元主观绘画分析范式081
1.多元主观绘画分析范式的定义081
2.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绘画分析的应用082
3.多元主观绘画分析范式的操作步骤094
4.多元主观绘画分析范式的优点与局限性097
三、系统绘画分析范式098
1.系统绘画分析范式的定义098
2.系统绘画分析范式实例展示099
3.系统绘画分析范式的操作过程106
4.系统绘画分析范式的优点与局限性108
第五章 主题绘画心理分析法110
一、主题绘画心理测验的特质111
1.主题绘画及其心理分析方法111
2.主题绘画心理测验工具的分类113
二、主题绘画测验的编制114
1.编制主题绘画测验的必要性114
2.编制主题绘画测验的可行性115
3.编制主题绘画测验的核心要素116
三、表露法与完成法主题绘画测验117
1.表露法主题绘画测验117
2.完成法主题绘画测验125
第六章 常用绘画心理测验工具133
一、绘画智力测验134
1.智力测验与绘画测验134
2.斯尔文绘画测验136
二、绘画人格测验145
1.人格与人格测验145
2.自画像测验147
3.树木投射测验154
第七章 绘画半结构化主观分析指标体系160
一、绘画半结构化主观分析指标体系简介161
1.绘画半结构化主观分析指标体系的产生161
2.半结构化主观分析指标体系的特点164
二、绘画半结构化主观分析指标体系结构165
1.半结构化主观分析指标体系的指标来源165
2.半结构化主观分析指标体系的构成165
三、半结构化主观分析指标体系的评价173
1.指标体系使用时的注意要点173
2.指标体系的不足174
四、半结构化主观分析指标体系的应用175
1.在树木测验分析解释中的应用175
2.在抑郁症患者的绘画测验分析中的应用179
第八章 绘画心理分析技术的应用182
一、儿童绘画分析在教育中的应用183
1.儿童绘画分析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183
2.儿童绘画分析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190
二、自闭症人群绘画心理分析199
1.自闭症与绘画199
2.自闭症患者绘画中呈现的症状分析200
3.具有绘画天赋的自闭症患者的绘画分析202
4.案例分析203
参考资料207
后 记209
推荐序:实战在学院
多年前我在北京林业大学做心理系主任的时候,也是挺想让这个系有点特色的。我关注的一点就是心理咨询中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说实话,我对多数心理学科研的成果不是很认可,那些研究固然可以发表在核心期刊甚至SCI上,但是它们对人类的生活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呢?有人把这些成果用于实际生活,并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健康幸福了吗?或者,从这些研究中能进一步发展出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吗?如果一篇论文,后不过几个人阅读,而阅读者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写他自己的论文,这种在心理学界中内部循环的论文,除了评职称用之外,社会意义在哪里呢?
学院派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对科研的方法和规范都比较熟悉,对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也都比较清楚,这是他们的长处。他们在理论上的优势,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所无法匹敌的。这种能力当然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心理咨询领域,他们却有可能有一个不足,就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因为受到的是研究的教育,而没有受到实践工作的教育,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导致他们在心理咨询实践上,很多时候能力比不上某些比较好的自主开业的“江湖心理咨询师”。仔细想想,这也很正常,因为那些“江湖心理咨询师”是要靠疗效吃饭的。除了少数靠不太正当的方法骗来钱之外,开业的心理咨询师没有疗效就没有人来访,没有人来访就没有经济来源。因此,实践能力不强的“江湖心理咨询师”,很自然就被市场淘汰了,剩下的那些人当然在实践能力上应该都是过得去的。而学院派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很多根本没有实践经验,或者只是玩票一样地做过少许心理咨询,怎么可能和每天都做咨询的人相比?所谓“江湖心理咨询师”,也许更应该称为实战的心理咨询师。
但实战的心理咨询师也有其短处,缺少理论水平,对心理学缺少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就缺少发展的空间,容易局限在摸索出的现有经验中,难有进一步突破。固然,熟能生巧,但是仅仅靠熟练能成为一个巧匠,却不可能成就一个大师。人的心理是随着时代变化的,若干年后,新一代人的心理或许是新的状态,那时这些缺少对心理学整体认识的实战派,估计将会有不少人固步自封难以适应。
因此我很希望学院派的心理学专业人士能多参与一些实践,好能放下架子,向实战派高手学习一下。而实战的心理咨询师,也能多学习心理学知识,向学院的专业人员学习,让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咨询的工匠。
当然,不幸的是我个人在管理上资质平庸,空有想法却没有能力去真正推进,所以终什么也没有促成。
不过,我虽不才,我们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还是人才济济的。别人先不说了,这里就说说雷秀雅老师。
她自己恰恰就是学院派中注重实践的那种心理咨询研究者和实践者,而且,她还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她可以带着一大帮的学生,风风火火地干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彩虹宝贝”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在这一项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实战在学院中,雷秀雅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
作为一个学者,她不轻易写书,因为她不能容忍书的理论不全面不清楚。所以当她厚积薄发写出一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本书中对这个主题的理论、前人研究、发展脉络等都有全面的阐述。学院派的训练,让这本书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著述。对此主题有兴趣的学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对绘画分析这个领域有一个很深入的理解。没有足够的学术基础,即使你实战上很强,也只能写自己的一得之见,而不能做到这一点。而超越一般心理学研究者的是,她对于绘画分析也有很多实践经验,这又保证了她的研究不至于空泛。实际干过的和没有实际经验的,内行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其区别。赵括、马谡何尝不是绝顶出色的军事理论家,但是百战老卒,都知道赵括、马谡的那些高论也无非是高论而已。但如果赵括、马谡能多在军队中实践,其发展潜力又岂是老卒所能比拟的?
雷秀雅老师的这本书,能结合这两方面,且其中有自己独创的方法,价值不可低估。心理咨询实际工作者,或可借以提高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理论素养,或可应用于实际工作,值得一读。
北京林业大学 朱建军
前 言
我想先说说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从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到大学教师,我接触绘画心理分析已经有近20年了。教学上我承担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心理测量学”(投射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和研究生的“绘画心理分析研究方法”等;科研上做过系列相关研究项目,如绘画对儿童情绪与行为的预测、自闭症儿童绘画治疗等;临床中的绘画治疗是自己能驾驭的咨询与治疗方法之一等。自己觉得从知识储备到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上说,到了可以出书的时候了。这本书是我近20年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成果,今天像把自己用尽心血培养成人的爱的孩子推向社会一样,我把这本书奉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分享它。
1998年和其他心理学学习者一样,次接触投射测验时我也是好奇心满满。那时,刚刚接触心理学,还在准备日本山口大学大学院教育研究科学校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了应对考试,哲学出身的我用了一年的时间,一边自学心理学,一边选修了心理学本科生几门和专业考试相关的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统计和测量学”。“树木投射测验”是我选择的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关联的课程,那时自己把这门课作为考学压力调节课程。或许因为我是外国留学生,也或许我真的在学习心理学上有着较好的感觉,这门课程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还得到了任课的日本老师的高度称赞。人是喜欢被表扬的,这样的激励让我对投射测验充满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也奠定了投射测验在我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中的地位。
2006年学成回国后,我将投射测验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希望通过自己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努力进一步推动投射测验在我国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及应用。但随着相关工作不断深入,有一段时间我开始质疑自己所热衷的投射测验的推广,这种质疑主要来自两点:,投射测验在编制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有较大的主观性,由其主观性所造成的误差很难控制;第二,投射测验在测验材料上非严谨的特点,给予了使用者在解读上极大的宽泛性,这就使得学习者反而忽略专业知识的学习,过度使用主观感受去解读,缺乏对投射测验解读的规范性的重视。
尽管我和我的同行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努力让学习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希望投射测验能得以规范使用,但收效甚微。所以我一度基本上拒绝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投射测验上的学习要求。
2014年,我接了中科院心理所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班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专业“儿童绘画心理学”这门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做了精心准备。我设计了一套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操作、以教育者(特别是家庭教育者)为学习对象的儿童绘画教学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们对这门课的反响很好。在授课之初,我就强调了绘画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绘画是孩子的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游戏,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成长平台,教育者引导孩子在这一平台上游戏,会给彼此带来成长的快乐。这时候,我又一次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的责任,这一责任是不仅仅要上好这门课,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教育者懂得绘画与孩子成长的关系。
2016年初,我就开始设计本书的结构。我将自己关于绘画心理分析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为一体,希望能向读者系统完整地呈现和解析绘画分析心理学。
绘画分析与投射测验有着密切的关联,就理论基础来说,二者均源于精神分析理论。绘画分析在人格层面的解析功能,源于它属于投射测验的一部分。也正因此,我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更为用心,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绘画分析作为投射测验的功能。绘画分析的学习者中有很多是家长,而家长则是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正确指导孩子的方法,这就更使得我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绘画分析又不完全等同于投射测验,它比投射测验还要具备更多的心理分析、教育功能及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关于这一点,将在本书的主要内容中得以充分体现。
国内目前关于绘画心理分析的著作很多,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作品。我翻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对现有绘画心理分析书籍做了简单的归类。大体如下:类是以绘画治疗为主的书籍,主要以翻译书籍为主;第二类是以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绘画治疗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这类书籍主要面向对心理咨询充满兴趣的读者;第三类是儿童绘画心理学,这类也多为翻译书籍,本土化著作较少。这些图书在我国绘画心理分析的理论发展及实践运用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本书与同类书籍有何不同呢?《透视心灵:绘画心理分析技术》是我给本书的命名。一开始我只想做儿童绘画分析,但当进入本书设计阶段,我感觉到把绘画心理分析技能介绍给心理学学习者、研究者、教育者及人力资源管理者,与我在绘画分析领域中的知识体系特点和实践经验特质更为匹配,于是本书就此诞生了。
本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点:其一,完整性和系统性。本书从绘画心理分析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到相关技能,再到实际应用都做了详细的解释,使得读者通过学习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绘画心理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其二,科学性和规范性。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内容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我特别重视的地方。考虑到读者在心理学专业知识程度上可能存在差异,我非常用心地将专业知识进行通俗化处理,避免学习者因专业知识理解不准确而导致在绘画分析理解上出现错误。其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本书汇总了目前绘画心理分析所包括的大部分技术,并在撰写过程中将自己在教学、研究及心理咨询临床经验中所取得的成果列入解释中。第七章绘画半结构化主观分析法就是我本人编制的绘画评价指标体系,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准确地掌握分析技术的具体操作方式,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其四,广泛的应用性。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专门设计了第八章绘画心理分析技术的应用内容,对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在教育实践、咨询与治疗实践中的应用做了介绍,读者通过阅读能够获得与自己关联密切的应用知识。
本书由理论篇和技能篇两部分组成。理论篇(绘画分析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由三章组成。章主要内容为绘画心理定义、功能及心理学研究绘画的历史;第二章主要介绍绘画分析的心理学理论:自我、投射、信息加工及表征的解释;第三章就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及儿童绘画造型等进行描述。这一部分是读者学习绘画心理分析的基础篇章。
技能篇(绘画心理分析中的技能与应用)由五章组成。第四章介绍主观分析与系统分析,这部分内容是绘画分析技能的方法论。本章通过实例,诠释多元主观分析及单一系统分析技术的具体操作。第五章的内容是绘画分析技能的核心技术。本章从概念、类别及实际操作向读者解析主题绘画测验。第六章通过对成熟的绘画心理测验工具——斯尔文认识与情绪绘画测验、自画像测验及树木投射测验的介绍,全面讲解绘画心理测验操作技术。第七章介绍本人自创的绘画分析指标体系,这一体系部分解决了绘画分析中主观解读的局限性。本章就指标体系的产生、内容及操作进行了全方位解读。第八章是绘画分析技术拓展。本章对绘画与创新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及特殊人群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像读者的朋友,当您打开它时,不会感到学习的枯燥,不会体验理解的困难,希望它给您带来阅读的喜悦,理解的惊喜,更使您的绘画分析能力得到提升。
后,特别想和读者说的,也是特别重要的,就是这本书的完成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功劳,它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本书参考文献的作者同行们,没有你们,没有站在巨人肩上获取的力量,这本书就没有了基础;还包括和我一起完成各类研究与教学任务的学生们,没有你们,这本书就没有了个性;更包括那些给予我极大支持的来访者,没有你们的案例,这门书就没有了色彩。我把这本书奉献给读者的同时,更想把它奉献给你们,以表达我对你们深深的感激之情。
雷秀雅
2017年9月于北京
案例:青春期亲子关系心理问题
● 来访者:母亲,43岁,医生;女儿,16岁,高一学生
● 主诉:
母亲主诉:一直以来和女儿交流就有困难,感觉女儿情绪极不稳定。近,女儿情绪更为暴躁,做事眼高手低,学习不努力,很担心女儿的升学问题。
女儿主诉:自己没有问题,是妈妈过度担忧。
● 资料搜集:本案例诊断阶段采取的信息搜集方式共有四种:访谈法、实验法、观察法及心理测量法。
访谈结果
○ 人口学资料:离异单亲家庭(母女),女儿和父亲见面不多,平日家庭成员中孩子的姥姥和姥爷参与家庭生活较多,母亲有宗教信仰。
○ 家族精神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患者。
○ 个人陈述资料:
母亲陈述:自己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教师,父亲是工程师,还有个姐姐。姐姐漂亮,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父母对自己和姐姐要求很严,家里规矩也比较多,比如女孩穿着要得体,不能觉得自己漂亮(尽管自己也觉得自己长得还可以)。尽管学业比较优秀(毕业于名校,医学博士),但上大学之前一直缺乏自信。无论是上学时还是工作期间,和周围的人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和前夫结婚是自己非常认真选择后走到一起的,但结婚后发现他太没有责任心,结婚6年后协议离婚。女儿归自己抚养,但自女儿小时起,自己的父母承担了抚养女儿的主要责任。离婚后近十年间,前夫再婚,与女儿关系一般。自己一直处于单身状态,虽然也在寻找感情寄托,但没有找到合适的生活伴侣。目前,工作比较顺利,除了感情不太顺利外,的烦恼就是女儿的问题。女儿很有主意,遇事很少和自己商量就自作主张,比如,高中择校就是由女儿自己决定的,原本能上更好的学校,但她选择了一个一般的学校。现在女儿住校,只有周末回家,但两人在一起时只要谈学习的事她就会大发脾气,自己很害怕女儿发脾气的样子。另外,自己感觉女儿心气太高,但努力不够,很担心女儿有心理或精神问题。
女儿陈述:自己完全能够管好自己,对现在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把握的。自己很清楚将来想学什么专业,对这个专业在北京的状况也比较了解,想上理想的学校很困难,但还是在努力。人际关系还好,虽然没有特别知心的朋友,但能够和同学搞好关系。不喜欢的事情是不会勉强自己做的,比如,老师上课没意思,自己就会选择不听而做别的事,被老师发现受到批评,也理解老师为什么生气,但不会花费太多功夫和老师解释。关于自己的将来,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生活得很好。关于爸爸,关系还行,也没有太多可以交流的。知道妈妈很担心自己,认为那是因为妈妈不了解自己。
实验测评
○ 实验名称:依恋与亲密关系实验。
○ 实验目的:评估母女的亲子关系状态。
○ 实验设置:实验设置在三种自然情景下,对母女的互动心理与行为进行评价。在不向母女俩说明的情况下,引导她们在自然状态下完成实验。
实验情景一:咨询师和助理在分别对母女进行访谈后,四人相聚时对母女间的互动状态,从表情(不开心→开心)、关注对方(不关注→主动关注)及情绪控制(不控制→完全控制)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均采用5点水平,1表示低水平,5表示高水平。实验结果见表4-2。
实验情景二:设置母女互相评价对方环节,对母女在听到对方对自己评价后的反应进行评估。从情绪(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理解与认同(完全不理解与认同→完全理解与认同)及语言交流(少→多)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均采用5点水平,1表示低水平,5表示高水平。实验结果见表4-2。
实验情景三:设置母女与咨询师拥抱环节(咨询师为女性),考察肢体亲密接触反应。从拥抱回避(完全回避→不回避)、肢体回应(不回应→主动回应)及愉悦度(不愉悦→非常愉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均采用5点水平,1表示低水平,5表示高水平。实验结果如表4-2显示。
咨询师观察
这是一对漂亮的母女。母亲着装精致,气质优雅,但整个人给人一种非常拘谨的感觉。说话时小心翼翼,能够感受到她刻意地在控制自己。和咨询师对话时会频繁地赞同对方的观点,但基本上不太会受到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女儿外形清秀,整个人给人一种非常文静的感觉,但非常有个性,很不容易亲近,比起一般的16岁女孩要显得老成。语言轻柔,但谈话时会以过度保护性语言反问,或快速终止谈话,比如,咨询师问:“在学校与同学关系如何?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吗?”她回答:“还行。怎么就算要好的朋友?”咨询师答:“要好的朋友,比方说能聊一些比较私密性的话等。”她回答:“这不需要。”
心理测量法
根据个案需要,本案选择SAS焦虑量表a、SDS抑郁量表b及EPQ人格量表c对母女俩分别做了测试,结果如表4-3显示。
来访者焦虑与抑郁心理测验结果显示,母亲焦虑和抑郁水平均达到轻度水平,女儿焦虑水平不高但抑郁水平达到轻度状态;EPQ人格测验显示,母亲呈现出偏内向性格(E值46)和情绪不稳定倾向(N58),且可能出现某些异常行为(P52);女儿显现出典型内向性格(E值33)和情绪不稳定倾向(N60),出现异常行为的可能性会更高(P61),且掩饰高(L51)。
○ 诊断结果:
根据对上述资料的分析,来访者属于由性格与家庭环境导致的青春期亲子关系冲突心理问题。
绘画治疗
○ 绘画治疗依据:
采用绘画治疗手段介入咨询与治疗过程基于如下原因:(1)来访者母女均属于内向型性格,且存在过度防御与掩饰心理状况;(2)来访者母女在咨询过程中频繁出现心理阻抗d现象,如母亲会不假思索地顺从咨询师的观点,女儿不断拒绝回答问题或终止话题等等;(3)母女在人际沟通中均习惯性陷入自己的思维逻辑中,很难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借鉴;(4)咨询师设定咨询的初级阶段目标之一是来访者母女双方不仅应该对自己的个性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应该了解对方的性格特质;(5)母女双方间由于缺乏理解存在语言沟通困难。
○ 绘画治疗目的:
(1)通过房树人绘画测验,使得来访者母女能够对自己的个性有一个直观认识,从而理解一些现实问题与自己的个性有关;(2)来访者母亲一直都认为女儿学习不努力、脾气不好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关键。通过家庭动态绘画测试,使得妈妈能够在视觉化状态下了解女儿现存问题潜在的由家庭关系引发的深层心理因素,更好地理解和关爱孩子。
○ 具体操作:
绘画工具:房树人绘画测试和家庭动态绘画测试。
绘画材料:A4白纸和12色彩色笔。
绘画完成过程:母女分别在不同环境中,明确指导语后独立完成两个绘画测试。母亲房树人绘画用时4分钟,家庭动态绘画用时6分;女儿房树人绘画用时1分钟,家庭动态绘画用时2分。
绘画测试完成品:图4-2的①、②两幅画是女儿的测试作品,①为房树人绘画,②为家庭动态绘画;③、④两幅画是母亲的测试作品,③为房树人绘画,④为家庭动态绘画。
○ 绘画分析:
对母女二人的四幅绘画完成品进行绘画元素对比分析发现,在人物绘画元素的呈现上,母女二人均画出符号人,这表明二人在性格上都存在过度防御与掩饰特质,这与前面通过其他手段获得的信息一致;在笔压运用上,都呈现出较轻的绘画特征,反映出母女二人可能具备较高的自尊水平,对环境的感受较为敏感,属于焦虑易感性人群。
女儿的房树人测试作品(图4-2的①),整体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及胆怯的感觉;绘画毫无设计感,表明孩子退缩的性格;在多色彩中她只选择了浅蓝色绘画,表明孩子关注事物细节,性情冷淡的特性;主体绘画元素房、树、人所占画面比例偏小,特别是房子的造型特点,表明孩子存在安全感较低的可能性。
相对于女儿,母亲的房树人测试作品(图4-2的③)整体画面色彩较为丰富,主体绘画元素房、树、人层次有序,预示其做事有较好的计划性但缺乏灵活性的特点;双人(一大一小)绘画显示,在意识层面她会不断强化母女关系重要性的倾向;无门的房子造型,预示着母亲的人际沟通可能存在一些无法释怀的心理特征。
女儿的家庭动态绘画(图4-2的②)构图虽然简洁但主题鲜明:一家三口围着一张圆桌就餐。这个画面显示出孩子对于家庭,持有非常传统的观念。当咨询师问到绘画内容时,孩子回答道:因为要求画一家人在一起做事,就想到了这个画面,这幅画只是自己对于家的感觉,并不是自己的家(解释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眼睛里流露出孤独的感觉)。和孩子在咨询过程中一直抱有的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相比,这幅绘画显现出孩子心中那个更为真实的自己:一个内心非常传统的女孩。结合孩子是在具有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外祖父身边长大这一事实,就不难理解在这样复杂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性格上的矛盾性和行事的不成熟性了。
母亲的家庭动态绘画(图4-2的④)选择了非常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为主色调,主题是四个人在草地中玩耍。母亲这样解释绘画内容:“原本想在画面的左方画一个沙发,自己和女儿在沙发上聊天,但不会画就改为现在的样子了。”母亲的家庭动态绘画与女儿的相比,没有直面家庭,这是否表明其存在着回避家庭问题给女儿的成长带来影响这一问题呢?母亲在咨询过程中也表明,自己的离异可能给孩子造成一定影响,但更会强调自己离异后,把所有的爱和精力都放在女儿身上,对女儿今天的样子自己很失望,也很难受。
○ 咨询师与来访者互动:
互动形式:互动采取对母女间分别讨论和共同讨论两种形式。
分别讨论环节:采取了先让她们看对方的两幅绘画,再就绘画做出解释的方法。女儿轻轻摇头不想解释妈妈的画,母亲看到孩子的绘画时只是笑(在咨询过程中,母亲对待所有问题,无论是好的或坏的都先以笑回应),也没有做出解释。
共同讨论环节:咨询师根据咨询目标(来访者需要了解自己有些问题的产生与自己的性格有关;母亲需要知道女儿安全感的缺失是导致现在问题的深层原因,与教育、批评相比,理解、鼓励和分担压力更为重要),以绘画呈现的相关元素为话题,与来访者母女进行启发式讨论。
来访者对绘画分析的反应:
女儿在进入绘画分析环节后,态度有明显的转变,原本的阻抗降低,会真诚地与咨询师进行一些话题的交流,笑容明显增多,身体开始放松。在与母亲交流时开始有眼泪,不再是一开始的直接拒绝,开始出现一些解释性语言。
母亲在听了咨询师关于女儿的绘画分析后,表情变得凝重了许多,咨询师次看到了母亲不在笑容掩饰下说话了。母亲直接表示,绘画反映出的母女在性格上的特质是自己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更没有想到家庭和自己的性格会对女儿的成长影响如此大。今后自己会努力学着关爱、理解和相信女儿。
案例小结
本案例根据来访者的个性特质,母女均比较内向,且习惯在与人交往时采取防御与掩饰反应,加之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阻抗心理,咨询师采用绘画分析的手段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这一案例表明,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绘画分析不仅具有较好的人格测验功能,对来访者的掩饰、阻抗及语言表达困难也有较好的应对功能,对存在于潜意识层面的问题揭示作用更显著。
(3)绘画分析在疗效评估阶段的作用
心理咨询的疗效评估分为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所谓主观评估是从咨询师和来访者对咨询与治疗效果的主观感受中得到的。客观评估是利用各种心理测评工具,通过前测(治疗前侧)和后测(治疗后测)数据的对比,获得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绘画分析法是心理咨询疗效评估的有效方法之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