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407607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全书的故事幽默且意义深远,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
推荐购买 :
持平常心 修生活禅
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
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
本书精心挑选出了两百余篇至理散文。从佛经到事理,从人生经历到普罗故事,字字珠玑,句句参悟,娓娓道来,不觉醍醐灌顶,找到般若宝藏。本书稿原在台湾报纸上专栏连载,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随后结集出版。
序 随缘欢喜
第一章 禅门风光
01 │ 禅门风光逍遥自在
02 │ 扫地、扫地、扫心地
03 │ 菩萨心肠 金刚手段
04 │ 山贼易擒 心贼难捉
05 │ 耳闻目见 事理难明
06 │ 四大本空 五蕴非有
07 │ 即心即佛 自在常乐
第二章 生活修养
01 │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02 │ 笑口常开 大肚能容
03 │ 忍耐讥谤 庄严福慧
04 │ 不念旧恶 与人为善
05 │ 知所进退 逍遥自在
06 │ 以舍忍觉 治贪嗔痴
07 │ 一言兴邦 一言丧邦
08 │ 道心惟微 人心惟危
第三章 慈悲喜舍
01 │ 处贫居富 心安理得
02 │ 童叟无欺 和气生财
03 │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04 │ 乐于布施 为善常乐
05 │ 施舍财物 有舍有得
06 │ 不贪无嗔 知足常乐
07 │ 般若智慧 虚空万有
08 │ 勤于工作 服务人群
09 │ 慈悲喜舍 感恩图报
第四章 谈情说爱
01 │ 广植福田 善结人缘
02 │ 境由心造 随缘自在
03 │ 人生无常 清净禅悦
04 │ 持平常心 历久弥新
05 │ 真空妙有 究竟涅槃
06 │ 未成佛道 先结人缘
07 │ 人人慈悲 处处祥和
08 │ 谈情说爱 大慈大悲
09 │ 升华净化 感情生活
第五章 幸福之道
01 │ 增进人生幸福之道
02 │ 幸福人生顺乎自然
03 │ 如何促进家庭幸福
04 │ 如何过得自由自在
05 │ 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06 │ 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07 │ 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08 │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09 │ 面对老病自求多福
第六章 因果福报
01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02 │ 善恶诸业 果报分明
03 │ 佛教实有 不尚玄想
04 │ 小疑小悟 大疑大悟
05 │ 自觉心安 天君泰然
06 │ 诚实无欺 广结善缘
07 │ 虔诚忏悔 广种福田
08 │ 化无力感为感恩心
09 │ 不去计较就没烦恼
第七章 弘法利生
01 │ 境界超越 祈愿升华
02 │ 随其心净 则国土净
03 │ 弘法利生 合理生活
04 │ 受持戒律 得证圣果
05 │ 真诚修行 身心并重
06 │ 当头棒喝 暮鼓晨钟
07 │ 端正观念 振兴佛教
第八章 结善缘
01 │ 尊重与包容
02 │ 我是个什么东西
03 │ 自利利他
04 │ 做人要争气
05 │ 行善去恶
06 │ 不着痕迹的善人
07 │ 随他去吧
第九章 谈修心
01 │ 有道者的心态
02 │ 耕好自己的心田
03 │ 心在何处 何处安心
04 │ 心能安四方皆好
05 │ 用忏悔净化身心
06 │ 内心财富无价宝
07 │ 安定心境有妙法
第十章 论人生
01 │ 塑造形象 厚植人脉
02 │ 礼貌是我的水准
03 │ 促进良好人际关系
04 │ 用慈悲心解世间苦
05 │ 懂得珍惜才懂得爱
06 │ 到达常乐的彼岸
第十一章 话苦乐
01 │ 苦乐一线间
02 │ 孝亲要及时
03 │ 善事父母 即是事佛
04 │ 说话的艺术
05 │ 旅游参访 见识增广
06 │ 简单生活 性灵纯净
07 │ 因缘福报 知足常乐
第十二章 悲众生
01 │ 改变命运靠自己
02 │ 情到多时反转薄
03 │ 悲智愿行
04 │ 拂尘除垢
05 │ 长寿十法
06 │ 老当益壮 自求多福
07 │ 心净身安
第十三章 度有情
01 │ 处处能度众
02 │ 拜观音 学观音
03 │ 莲花合掌禅意深
04 │ 勇于当下承担
05 │ 念佛不忘救国
跋一 佛光缘
跋二 与佛有缘
附录 求法应有正确认识
随缘欢喜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记载,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指出,普贤菩萨十大愿之一是随喜功德,无论是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或是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普贤菩萨说:“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欢喜赞叹就是一种对“美善诸事”的宣扬和参与,不仅可使淳良的风气更加蓬勃,也可滋养我们的内在,助长心性的灵明开展。而能够在每一个当下“随缘欢喜”,就是对生命境遇的“随喜”,因为清楚明白了生命苦难的真相,所以懂得随缘放下执著与烦恼,进而怀抱澄明清澈的觉悟喜悦,看待人生的空苦无常,自在快乐地面对一切因缘;有人说“喜悦本身就是力量”,参禅学佛的动机是离苦得乐,进而净心修行更能培养我们喜悦的能力,让我们在生活的每一层面,随遇而安。
我常期勉佛光“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随时随地随缘将欢喜布施人间,诸如随口说好话、随手做好事、随心帮助人;而“人的烦恼无明,往往源于比较与计较”,因此,我也常提示信众“不比较、不计较、烦恼无明自然少”,一个人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压力,禅悦法喜充满心中,那种随情喜舍、随缘自在、任性逍遥,正是“随喜”的最佳境界。
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随情喜舍,随着别人的成就我亦心生欢喜,而将利益与人分享,更是随喜功德;我近年来自“佛光山住持”退居,经常云游弘法海内外,信众多能善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之心愿,甚多佛门龙象不畏艰辛非佛不作,志愿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一些皈依信徒更是以财物、文字与智能来“尊师重道”,都使我心生欢喜。
禅如(姚家彦)是我的爱徒之一,他近年来精进不懈、好学不怠地以文字弘法,在报刊撰写方块专栏与报道文稿甚多,其中与我有关的先后编印出版的多本书籍,据闻均能受到读者喜爱与各界重视;他曾参与发起佛光会的成立,也是中华佛光总会的现任监事,该会经推荐评审核定,将于今年十二月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时,公开颁奖表扬禅如居士为“优秀佛光会员”。
他在《经济日报》经营企管副刊每星期六连载之“星云禅语”专栏,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汇集精编,此时亦将推出新一辑《星云禅语》,闻讯更为他感到高兴,适逢他请求为之赐序,乃循往例,以“随缘欢喜”为题,序新之问世。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一日于佛光山台北道场
第一章
禅门风光
妙高顶上,不可言传;
第二峰头,略容话会。
01 禅门风光逍遥自在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
现今社会物质生活富裕,奢侈浮华,但是不少人感到精神生活空虚,焦虑烦躁。“禅学”可以开拓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因此“参禅学佛”的风气日盛。
禅是什么?“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禅是不可说的,但是对一般人如果不说,岂不是永远无门可入吗?所以禅宗流传了许多语录;为了使大家进一步认识禅门的风光,我想列举几点禅的内容特色,提供给大家作为入门的契机:
(一)禅与自我。在禅门里有一警语“念佛一句,漱口三天”,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忙是不可能得道的,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俱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曾经有人问赵州禅师说:“怎样参禅才能悟道?”赵州禅师听后,站了起来,开口道:“我要去厕所小便。”向前走了两步,赵州禅师又说道:“你看,这么一点小事,也得我自己去!”求法参禅也是如此,别人何尝帮得上忙?
观世音菩萨也手持念珠“求人不如求己”!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是“禅”的最大特色。
(二)禅与知识。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更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因为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为邪见所影响,甚至因而迷失了自我——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借“自由”之名而使人更不自由。革命!革命!多少战乱借“革命”之名而使人丧失生命。傅大士普慧曾经说过:“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著,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另一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也许禅话是不合逻辑的,但禅话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或者是不合情理的,但禅语有更深的含义。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反求自心本性,是禅的另一特色。
(三)禅与生活。人们整天辛苦奔波、生活忙碌谋求温饱,更企求种种物欲,物质固然可以丰富现实生活,却也常会枯萎心灵良知;声色口腹之欲满足了,反而往往闭锁了本具的智慧。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钱)推动着。价值权威与善恶是非的标准,为金权万能的社会偏见所影响,使得现代人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
“禅”一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使我们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活力乐趣,“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诸如有僧问 “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说:“吃茶去!”吃饭、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禅”提示我们超越五欲六尘,“禅”可以改善充实我们的生活情趣,生活中有了禅味,会使我们更加富有。
(四)禅与自然。何谓禅?禅家就是自然而然,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花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内容不同了,悟道后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随地觅取都是禅,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又如天上的白云,让你飘流四方任运逍遥。
悟道的禅师,不是我们想象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师生活风趣,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皆具备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自然,随机教化,像春风甘霖般滋润世间。
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至于谁能直探禅门本源,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诚如惠能所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02 扫地、扫地、扫心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越溪禅师是一位开悟的高僧,有一个云游的和尚,前来参访求法:“禅师,我潜心向佛,钻研经典二十年了,对于禅道还是一窍不通,您能不能慈悲为我开示?”
这位慈悲的禅师,二话不说,就朝和尚挥手一巴掌,打得前来参访的和尚奔门而逃,心中莫名其妙,在法堂外愈想愈气,正要转身回去找禅师理论时,另一位老禅师恰好经过。看到他一脸怒容,禅师就和蔼地探询:“发生了什么事吗?到我的禅堂来喝杯茶吧!云游各地有心求道的人,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动怒呢?”
和尚跟随禅师进入禅堂,一边喝茶一边抱怨说道:“越溪禅师无缘无故地挥掌打人,没有佛门大德的风度……”正说到气头上,冷不防老禅师笑了起来,随即又扬手打来一巴掌,和尚一怔,手上的茶杯也掉在地上打碎了。老禅师笑道:
“刚才你说潜心向佛,钻研经典二十年,只差一些禅道,我现在已用禅道供养你了,你晓得什么是禅道吗?”
和尚被问得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师就卷起袖子,手持扫把,将地上摔碎的茶杯破片扫干净,一面扫地一面感喟地说:“扫地、扫地、扫心地;禅道、禅道、懂得生活即是禅道!”
前来参访的和尚蓦然领悟,学佛不能缘木求鱼,佛法禅道不是口舌哓哓地空谈,而是日用生活修持的本领。
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03 菩萨心肠 金刚手段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我们到寺庙礼拜,一进山门首先会看到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很欢喜地迎接我们,“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使我们摄受佛祖菩萨的慈悲。
但是进了山门以后,在弥勒佛的后面,又会看到有位手持金刚降魔杵,身穿盔甲勇猛威武的韦陀护法天将,启示我们“天理昭彰,善恶果报”,要大家“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常有许多的烦恼:诸如贪欲的烦恼、嗔恨的烦恼、骄慢的烦恼以及怖畏的烦恼等,使我们心灵不得安宁,如果要想消除这些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菩萨的心肠,金刚的手段”去实践“慈悲”。只要你有一念慈悲,就可以化除贪欲、嗔恨、骄慢和怖畏等烦恼。
譬如贪欲心重的人,只要你把对方的女性,视如自己的母亲或姐妹,对方的男性,当做自己的父亲或兄弟,那么淫欲的念头就会熄灭。在钱财方面,常想我如何多布施别人一点,如何多帮忙别人一些,常常抱持慈悲喜舍的心情,贪欲的心如何还会滋生呢?嗔恨心起的时候,可以观想殿宇中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圣像,面对救苦救难的圣像金容,嗔恨心还不会止灭吗?……
有的人在“爱”的慈悲鼓励中,可以得到助益;有的人需要“力”的威厉折服,才能获取警惕。所以我们要断除烦恼,最好以“菩萨心肠,金刚手段”实践慈悲禅净的生活。
04 山贼易擒 心贼难捉
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
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利踪禅师有天深夜里,站在僧堂前大声地喊叫:
“有贼!有贼!”
叫声惊动了僧堂内的大众,这时有一位学僧从堂内跑了出来,利踪禅师就一把抓住他说:“纠察师父,我抓住贼了。”
被抓的学僧慌乱地申辩说:“禅师,你弄错了,你抓的不是贼,是我——庙里的小沙弥。”
利踪就是不放手,并且正色说道:“是就是,为什么不肯承认?”
学僧惊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利踪禅师便说偈道:“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我们常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内之贼难”,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执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欲乐,引生种种的烦恼痛苦。三十年的修行,每天的二时粥饭,都只是为了降伏心中的盗贼,能够如此领会,上山一转,心贼一捉,佛法就此当下了。
利踪禅师对学僧的一番考验,实在是禅师的大机大用。“六根门头尽是贼,昼夜六时外徘徊;无事上街逛一趟,惹出是非却问谁?”每天昼夜二十四小时,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面对许多的诱惑与挑战,如何守护我们六根的门户,不使它蠢动妄为,进而擒伏心中之“贼”,实在是一个有心修禅者不可忽视的功课。
许多人羡慕出家僧侣,能够上山清修,了脱尘缘,其实,现代佛教绝不是出世脱离现实的,而是主张弘法利众的人间佛教。有一些信徒要求剃度落发,却不问是否“机缘具足”,“出家有出家的好处,在家也有在家的方便”,只要生活得“宁静”与“坦然”,处处都可以修行,时时都可以学禅,即心即佛,佛在心中。
由利踪禅师这则“捉贼”公案,再说一则“风动?幡动?”的公案。话说禅宗惠能大师得到五祖传授衣钵之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后因机缘成熟,开始行化于世间。
有一天,惠能大师途经法性寺,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子,面红耳赤地争论不休,六祖惠能大师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会飘动的原因。
其中一个出家人说:“如果没有风,旗幡怎么会动呢?所以我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出家人就说:“没有旗幡飘动,又怎能知晓风在吹动呢?所以应该就是旗幡在动。”二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惠能大师就上前开示说:“两位请别争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从这则“风动?幡动?”的公案,可以看出禅师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相上面,表面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因此要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其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经祛除差别妄想,是否能够证得涅槃寂静。
05 耳闻目见 事理难明
耳闻目见,仍为虚幻“假象”;
摒弃成见,才能了解“真相”。
世间凡人,常注重外表象征,却疏忽内在真相,甚至以“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来执著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想法,往往由于短视浅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深入了解,误会事实真相,结果虽说耳闻目见,仍为虚幻“假象”。
话说镜虚禅师,因为修行有成,被尊奉为人天师范。有一天禅师云水行脚,在深夜带了一位妙龄少女返回寺庙,竟然将女人带到自己的禅房,并且将房门紧闭,在房中与那女人同居同食。
镜虚禅师的徒弟满空,深怕信众知道禅房中有女人,便一直守候在门外,逢到有人来找师父,满空就以“禅师在静坐不宜打扰”来挡驾。
过了好几天,满空认为如此下去,也不是究竟的办法,就鼓起勇气去找师父。才进入门口,就看到一个长发女子躺在床上,而且已经宽衣解带,平日道貌岸然的师父,竟然在那女人身体上摸来摸去。
满空是已经剃度落发的比丘,佛门最忌讳触犯“色戒”,徒弟见到师父在摸女人,非常激动感到无法容忍,就冲向前去,大声责问道:“师父啊!您这样做(关起门来养女人)还能算是人天师范吗?您这样做(摸躺在床上的女人身体)如何对得起十方信众呢?”
镜虚禅师一点也不动气,反而轻言慢语地回答:“我怎么对不起十方信众?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呢?”
弟子满空手指着床上的女人,以愤怒的语气大吼:“你看!你床上有女人!”
师父镜虚也指着床上的女人,以平和的语气接言:“你看,我床上是有女人。”
躺在床上的女人,因为听到师徒的对话,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那是一个患了麻风病的女人,以哭笑不清的神情望着这对师徒。徒弟更看清那一头长发覆遮下,连鼻子、嘴巴全溃烂了的丑脸……
这时,师父把手中的药膏,往徒弟面前一伸,泰然地说:“刚才你看到我在替她擦药,现在你来了,要不要来帮一下忙?”
徒弟满空进一步知晓了真相,慌忙跪拜下来,诚惶诚恐地说道:“师父,请原谅弟子愚痴。您能以平常心看待患麻风病的女人,弟子做不到,您能以慈悲心医疗麻风病患,弟子更做不到……弟子该死,弟子愚昧,我竟以小人之心胸,猜疑君子的作为……”
是非好坏,往往不是绝对的。如果再有人告诉你说:“这句话是我亲耳所闻的,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的。”你仍然应当进一步深入了解“真相”,人最好能持平常心,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设想,反躬自问以求究竟。
06 四大本空 五蕴非有
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宋朝苏东坡居士,有一次去金山寺探望佛印禅师。当时佛印禅师正在高台说法,听众如潮座无虚席,看到官封杭州知府的苏东坡上山,便说:“苏学士何来?此间现无你坐处。”
苏东坡闻言,随即答道:“既无坐处,何不暂借和尚的四大五蕴为禅床呢?”
佛印禅师稍作思考便表示:“山僧有一句转语(问题),如果学士答得,老僧便供你作床座;如果答不出来,请学士解下所系玉带留镇山门,可好?”接着禅师说:“山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学土何处坐?”
苏东坡虽说学富五车才思敏捷,听到“转语”瞠目无言以对,于是便解下皇上御赐的玉带留镇金山寺。一直到现在金山寺仍有“留玉楼”与“留玉台”,而苏东坡的玉带,也成为金山寺游客瞻仰的“珍品”。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原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志万象的说明——山河大地,皆是假借四大元素因缘和合而成。什么是四大呢?即地、水、火、风;为什么要称“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为大呢?因为宇宙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四种元素构造而成。譬如:一个杯子,是由泥土烧成的,泥土是属于地大:泥土需掺入水,再用火烧,经风吹干而为杯子,是有水大、火大与风大。(地是坚硬性、水是潮湿性、火是温暖性、风是流动性)。
万物之灵的人类,亦可视为假四大和合而成。如属固体型坚硬性的爪齿、筋骨等为地大;属液体流动性的腺体、脓血等为水大;体温热度属火大;呼吸气动属风大。所以身体上有“一大”不调,即“百病”丛生,若四大分散,则生命死亡。
人的身体是由四大假合而成,人的意识又依五蕴——“色、受、想、行、识”因缘和合。由于生命是因缘结合的关系,没有实体可得,故虽说有情的肉体,也只是假合的存在而已,如果和合的因缘力量穷尽时,结合的关系也跟着消灭。生命的肉体立即灭亡,还有什么实在的自我存在呢?所以佛陀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指出假合的身体,不是坚固实有的。圆觉经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属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属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呼吸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现在有人不了解什么是四大,甚至常拿“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来污蔑佛教,诽谤僧人。如果一个人真能远离“酒色财气”,其实也未尝不是好事。也有些人常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如果一个人能争气上进,更是因缘和合,大有福气。
邵康节有诗《人生一世吟》:“前有亿万季,后有亿万世,中间一百年,作得几何事;又何人之寿,几人能百岁,如何不喜欢,强自生憔悴。”我们有情众生,在了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道理时,深愿大家“自在”生活,广结“善缘”,阿弥陀佛。
07 即心即佛 自在常乐
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
祸福无门人自招,即心即佛人自在。
慈航大师曾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佛经中也一再开示:“心净则国土净。”即使我们置身于冰天雪地、焚风熇火,抑或处于荒山野幕、茅篷草芦,只要心安理得,一样都能怡然自得。
人者心之器,“心”一动,世间万物万缘泛生,纷纷攘攘,无时或了;“心”一静,浮荡人生复归平静,纷争遁形,尘劳消迹。心的动态千差万别,心的静态平等一如;心动是“诸行无常”,心静则“涅槃寂静”。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世间不管如何差别动乱,千差万别仍然归于平等,动乱颠倒终亦归于寂静。
话说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大梅法常,就从这句话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在大梅山。有一天马祖禅师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多时不见的法常说:“师兄,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师最近又主张‘非心非佛’呢!”法常听了侍者的传话,不为所动地回答道:“别的我管不了,但是我仍坚持‘即心即佛’。”马祖禅师从侍者回来的报告,知晓法常的反应后,欣然颔首说:“梅子成熟了!”
“竹影扫阶尘不动”,大梅法常既然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有如稳坐泰山,即使老师真的一百八十度蜕变为“非心非佛”,也不过是阶前的竹影因风摇曳,丝毫也扫不动一点尘埃。
现在我们常喜欢说,“一个人要有主见”“一个人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其实,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最后的希望就是:“抛弃依赖的心!”
人的心常依赖别人,自己不能做主,又常受外界牵引,自己无法把持……所谓“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我们要体验“祸福无门人自招,即心即佛人自在”,那么就要有慈悲心、菩提心、寂静心,也就是常持平常心。谨提供以下四点建议,愿有缘人作为座右铭:
(一)对感情不执不舍。人是有情众生,要绝对放弃感情不可能,但是如果过分执著也不好,所以,我们要用理智来引导感情,我们要用慈悲来净化感情。感情太淡就冷冰冰,感情太浓就热烘烘,“冷冰冰”“热烘烘”都会给人不大好受的感觉,最好采用中道的智慧来处理,以中道的智慧,来升华我们的感情,增进我们人生的幸福。
(二)对五欲不拒不贪。五欲是指:财、色、名、食、睡。有人对五欲贪得无厌,有人却惧之若洪水猛兽。其实,五欲并不可怕,所谓“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们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导五欲。若在欲海中打滚沉浮,当然会被吞噬,不过人活在世间,也应有正常的五欲生活。然而,吃得过多就太饱胀,睡得过多就太昏沉,如果不吃不睡又不行,所以,我们对正当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贪。
(三)对世间不厌不求。有人对世间多所要求,有了女儿又想要儿子,有了洋房又想要轿车,当了市议员还想要做“立法委员”……希求愈多欲望愈大,幻灭失望的可能也随之升高,就如同小孩吹五彩泡沫,愈吹愈大愈美,同时也愈易破碎。又有人过分厌世,弃名唾利,离群索居,一谈到跟名利有关,就强调:“视名利如浮云,就替我写个无名氏吧!”其实,“无名之名”也是一种名。因而,我们对这世间,要持平常心泰然处之,要能不厌亦不求,生活就可以自在幸福。
(四)对生死不惧不迷。生者必有死,死者能重生,生生死死犹如旋火轮,因果循环天理昭彰;哀莫大于心悬生死,迷于生死。因为人如果迷于生死、惧于生死,则滋生“生死心”,有了生死心,则有轮回不绝的“生死事”。其实生死何足迷?生死又何足惧?正觉的人生观对于生死的看法,应该是“既不沉迷,也不恐惧”。人的身体死亡(灵魂不灭)并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像“搬家”一样,老旧的房子倒塌了,就想办法换到另一个新家,又何必沉迷、何必恐惧?
总而言之,我们生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幸生活在世间,对感情要不执不舍,对五欲要不拒不贪、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对生死要不迷不惧,秉持“即心即佛”的正确体悟,安住身心就能追求“自在常乐”的美满生活。
佛教常用“明珠在握”比喻“佛心般若”并不在高远之处,而是人人可以掌握的,“石中之火,不打不发”,石头虽然蕴藏天然火种,可是不经敲打是不会绽放火花的,我们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是如果不修不证,就如同怀中虽有珠宝而不知取用一样枉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