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37788
全书包括总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脊柱区、上肢和下肢等八个章节,其中总论包括绪论、十四经脉循行及其腧穴、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解剖组织结构等内容,其余各章均包括概述、局部解剖纲要、腧穴解剖结构以及腧穴解剖操作等内容。全书采用套色插图,做到了图文并茂,文字与表格合理结合,重要名词配有英文,每章后面均有腧穴解剖操作,极大地方便了教与学。
章总论
1
节绪论 / 1
一、 腧穴解剖学的定义和学习目的 / 1
二、 腧穴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 1
三、 腧穴解剖学的发展历程 / 2
四、 常用解剖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 3
五、 腧穴的标记方法 / 4
六、 解剖操作的基本技术 / 4
七、 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 / 6
第二节十四经脉循行及其腧穴 / 7
一、 手太阴肺经循行及其腧穴 / 7
二、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及其腧穴 / 7
三、 足阳明胃经循行及其腧穴 / 8
四、 足太阴脾经循行及其腧穴 / 9
五、 手少阴心经循行及其腧穴 / 9
六、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及其腧穴 / 9
七、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及其腧穴 / 10
八、 足少阴肾经循行及其腧穴 / 11
九、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及其腧穴 / 11
十、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及其腧穴 / 12
十一、 足少阳胆经循行及其腧穴 / 12
十二、 足厥阴肝经循行及其腧穴 / 13
十三、 督脉循行及其腧穴 / 15
十四、 任脉循行及其腧穴 / 15
第三节腧穴的定位方法 / 16
一、 骨度分寸法 / 16
二、 体表标志法 / 18
三、 手指比量法 / 18
四、 简易取穴法 / 19
第四节腧穴的层次结构 / 19
一、 皮肤 / 19
二、 皮下组织 / 20
三、 深筋膜 / 21
四、 骨骼肌 / 22
五、 血管和淋巴管 / 23
六、 神经和神经末梢 / 26
第二章头部
28
节概述 / 28
一、 境界与分区 / 28
二、 表面解剖 / 28
第二节局部解剖纲要 / 33
一、 颅部 / 33
二、 面部 / 36
第三节腧穴解剖结构 / 43
一、 百会 / 43
二、 攒竹 / 45
三、 睛明 / 46
四、 承泣 / 47
五、 四白 / 49
六、 迎香 / 49
七、 水沟 / 50
八、 地仓 / 51
九、 大迎 / 51
十、 颊车 / 52
十一、 下关 / 53
十二、 太阳 / 53
十三、 听宫 / 54
第四节腧穴解剖操作 / 55
一、 标记腧穴 / 55
二、皮肤切口 / 55
三、解剖面部浅层结构 / 55
四、解剖腮腺咬肌区和颞肌 / 55
五、解剖面侧深区 / 56
六、解剖颅顶部软组织 / 57
第三章颈部
58
节概述 / 58
一、 境界与分区 / 58
二、 表面解剖 / 59
第二节局部解剖纲要 / 61
一、 颈部浅层结构 / 61
二、 颈筋膜及筋膜间隙 / 62
三、 颈前区 / 64
四、 胸锁乳突肌区 / 70
五、 颈根部 / 71
六、 颈外侧区 / 73
第三节腧穴解剖结构 / 76
一、 廉泉 / 76
二、 翳风 / 77
三、 人迎 / 78
四、 扶突 / 78
五、 缺盆 / 79
六、 天突 / 80
第四节腧穴解剖操作 / 82
一、 标记腧穴 / 82
二、皮肤切口 / 82
三、解剖浅层结构 / 83
四、解剖舌骨上区 / 83
五、解剖胸锁乳突肌区 / 83
六、解剖舌骨下区 / 84
七、解剖颈外侧区 / 84
八、解剖颈根部 / 85
第四章胸部
86
节概述 / 86
一、 境界与分区 / 86
二、 表面解剖 / 87
第二节局部解剖纲要 / 90
一、 胸壁浅层结构 / 90
二、 胸壁深层结构 / 93
第三节腧穴解剖结构 / 97
一、 中府 / 97
二、 膻中 / 98
三、 期门 / 98
第四节腧穴解剖操作 / 100
一、 标记腧穴 / 100
二、皮肤切口 / 100
三、解剖浅筋膜 / 100
四、 解剖深筋膜及胸壁肌 / 101
第五章腹部
102
节概述 / 102
一、 境界与分区 / 102
二、 表面解剖 / 103
第二节局部解剖纲要 / 105
一、 腹壁浅层结构 / 105
二、 腹壁深层结构 / 107
三、 腹股沟区 / 112
第三节腧穴解剖结构 / 113
一、 鸠尾 / 113
二、 中脘 / 114
三、 天枢 / 114
四、 气海 / 116
五、 关元 / 116
六、 中极 / 117
第四节腧穴解剖操作 / 118
一、 标记腧穴 / 118
二、皮肤切口 / 118
三、解剖浅筋膜 / 119
四、解剖三层阔肌和肋间血管、神经 / 119
五、解剖腹直肌和腹直肌鞘 / 119
六、 解剖腹股沟区 / 120
第六章盆部与会阴
121
节概述 / 121
一、境界与分区 / 121
二、表面解剖 / 121
第二节局部解剖纲要 / 122
一、盆壁肌与盆底肌 / 122
二、盆筋膜间隙、盆部的血管和神经 / 124
三、肛区和尿生殖区 / 126
第三节腧穴解剖结构 / 129
一、会阴 / 129
二、长强 / 129
第四节腧穴解剖操作 / 130
一、标记腧穴 / 130
二、皮肤切口 / 130
三、解剖肛区 / 130
四、解剖尿生殖区 / 130
第七章脊柱区
132
节概述 / 132
一、 境界与分区 / 132
二、 表面解剖 / 132
第二节局部解剖纲要 / 134
一、 项部 / 134
二、 背部 / 137
三、 腰骶部 / 138
第三节腧穴解剖结构 / 140
一、 风府 / 140
二、 哑门 / 142
三、 风池 / 143
四、 大椎 / 144
五、 肺俞 / 145
六、 心俞 / 147
七、 肝俞 / 147
八、 脾俞 / 147
九、 命门 / 149
十、 肾俞 / 150
十一、 志室 / 150
十二、 次髎 / 150
第四节腧穴解剖操作 / 151
一、 标记腧穴 / 151
二、皮肤切口 / 151
三、 解剖浅层结构 / 152
四、 解剖深层结构 / 152
第八章上肢
153
节概述 / 153
一、 境界与分区 / 153
二、 表面解剖 / 154
第二节局部解剖纲要 / 157
一、 肩部 / 157
二、 臂部 / 163
三、 肘部 / 167
四、 前臂部 / 169
五、 腕部 / 173
六、 手部 / 175
第三节腧穴解剖结构 / 181
一、 肩井 / 181
二、 天宗 / 182
三、 肩髃 / 182
四、 肩髎 / 183
五、 极泉 / 184
六、 曲池 / 185
七、 尺泽 / 186
八、 手三里 / 187
九、 间使 / 187
十、 支沟 / 188
十一、 内关 / 189
十二、 外关 / 190
十三、 列缺 / 191
十四、 太渊 / 192
十五、 神门 / 192
十六、 阳溪 / 193
十七、 阳池 / 194
十八、 合谷 / 195
十九、 劳宫 / 195
第四节腧穴解剖操作 / 196
一、 标记腧穴 / 196
二、 皮肤切口 / 197
三、 解剖腋区 / 197
四、 解剖臂前区、肘前区和前臂前区 / 197
五、 解剖肩胛区、臂后区、肘后区和前臂后区 / 198
六、 解剖腕前区、手掌和手指掌面 / 199
七、 解剖腕后区、手背和手指背面 / 199
第九章下肢
201
节概述 / 201
一、 境界与分区 / 201
二、 表面解剖 / 202
第二节局部解剖纲要 / 204
一、 臀部 / 204
二、 股部 / 207
三、 膝部 / 215
四、 小腿部 / 217
五、 踝部和足部 / 220
第三节腧穴解剖结构 / 224
一、 居髎 / 224
二、 秩边 / 225
三、 环跳 / 226
四、 承扶 / 226
五、 伏兔 / 228
六、 风市 / 229
七、 血海 / 229
八、 梁丘 / 230
九、 犊鼻 / 230
十、 委中 / 231
十一、 阳陵泉 / 232
十二、 阴陵泉 / 233
十三、 足三里 / 233
十四、 丰隆 / 234
十五、 承山 / 235
十六、 三阴交 / 236
十七、 悬钟 / 237
十八、 太溪 / 237
十九、 昆仑 / 238
二十、 太冲 / 239
二十一、 涌泉 / 239
第四节腧穴解剖操作 / 240
一、 标记腧穴 / 240
二、 皮肤切口 / 240
三、 解剖股前内侧区 / 241
四、 解剖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 241
五、 解剖臀部和股后区 / 242
六、 解剖腘窝和小腿后区 / 242
七、 解剖足底 / 243
参考书目
245
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开创至今历六十年。一甲子朝花夕拾,六十年砥砺前行,实现了长足发展,不仅健全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创新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履行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和使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作为中医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伴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从少到多,从粗到精,一纲多本,形式多样,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64年受国家卫生部委托出版全国中医院校试用教材迄今,肩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医院校教材建设和出版的重任,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深厚、内涵丰富、文辞隽永、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教材。尤其是1985年出版的全国统编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第五版),至今仍被誉为中医教材之经典而蜚声海内外。
200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积极参与下,组织出版了供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以下简称“精编教材”),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这套教材融汇了历版优秀教材之精华,遵循“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同时高度契合国家执业医师考核制度改革和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在组织策划、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反复论证,层层把关,使“精编教材”在内容编写、版式设计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凸显了“精炼、创新、适用”的编写初衷,获得了全国中医药院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颁布了《中医药法》和《〈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打造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化强国战略以及“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都需要中医药发挥资源优势和核心作用。面对新时期中医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总体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更加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此,精编教材的编写将继续秉持“为院校提供服务、为行业打造精品”的工作
要旨,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听取要求,全面汲取经验,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工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启动了第三版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和完善将在保持“精编教材”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经典、精炼、新颖、实用”的特点,并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系列讲话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坚持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遵循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和中医药教育规律,深化中医药特色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情操教育,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
同时,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将不断深化高等中医药教材研究,在新版精编教材的编写组织中,努力将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与中医药发展的现实目标及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完善高等中医药教材体系和丰富教材品种,创新、拓展相关课程教材,以更好地适应“十三五”时期及今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实践要求,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我国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能力,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教材的编写出版需要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完善,诚恳地希望广大中医药院校师生和读者在教学实践或使用中对本套教材提出宝贵意见,以敦促我们不断提高。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2016年1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