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965210丛书名: 中国恐龙研究系列丛书
编辑推荐
《苏氏巧龙》可供地质古生物和生物学研究人员、相关大专院校师生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野外发掘队采集到一批苏氏巧龙(Bellusaurus sui Dong,1990)化石材料,《苏氏巧龙》对这批化石进行了详细的骨骼形态描述,在此基础上对苏氏巧龙进行了分支系统分析,探讨其系统发育位置。本研究还尝试对苏氏巧龙的骨组织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生长发育等生理特征。
目 录
第1章 系统古生物学
1.1 头骨和下颌骨
1.2 中轴骨骼
1.3 肩带和前肢
1.4 腰带和后肢
第2章 系统发育分析
第3章 比较和讨论
3.1 与Shunosaurus的比较
3.2 与Datousaurus的比较
3.3 与Omeisaurus的比较
3.4 与Dashanusaurus的比较
3.5 与Klameilisaurus的比较
3.6 与Yuanmousaurus的比较
3.7 与Mamenchisaurus的比较
3.8 与Ferganasaurus的比较
3.9 与Daanosaurus的比较
3.10与Patagosaurus的比较
3.11与Abrosaurus的比较
3.12与Losillasaurus的比较
第4章 骨组织学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ABSTRACT
附录
附录1 简字说明
附录2 骨骼测量
附录3 性状矩阵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1.1 头骨和下颌骨
1.2 中轴骨骼
1.3 肩带和前肢
1.4 腰带和后肢
第2章 系统发育分析
第3章 比较和讨论
3.1 与Shunosaurus的比较
3.2 与Datousaurus的比较
3.3 与Omeisaurus的比较
3.4 与Dashanusaurus的比较
3.5 与Klameilisaurus的比较
3.6 与Yuanmousaurus的比较
3.7 与Mamenchisaurus的比较
3.8 与Ferganasaurus的比较
3.9 与Daanosaurus的比较
3.10与Patagosaurus的比较
3.11与Abrosaurus的比较
3.12与Losillasaurus的比较
第4章 骨组织学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ABSTRACT
附录
附录1 简字说明
附录2 骨骼测量
附录3 性状矩阵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在线试读
新疆准噶尔盆地石树沟组蕴含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包括鱼类、迷齿两栖类、龟鳖类、蜥蜴类、鳄形类、翼龙类、三列齿兽类、原始哺乳动物和恐龙当中的蜥脚类、兽脚类、原始鸟臀类、剑龙类、甲龙类和角龙类等。蜥脚类恐龙材料包括苏氏巧龙、克拉美丽龙、中加马门溪龙和奇台天山龙等。其中,材料最为丰富的蜥脚类恐龙当属苏氏巧龙(Bellusaurus sui Dong,1990),迄今已有24个巧龙个体被发现(根据左侧肩胛骨的数量推测)。
苏氏巧龙最初由董枝明于1990年建立,当时他将苏氏巧龙归为腕龙科。随后,Jacobs等(1993)根据苏氏巧龙的一些骨骼形态特征,如前部尾椎前凹型等认为它属于原始的巨龙类,但缺乏详细的系统分析结果。2004年,Upchurch等根据初步的系统分析研究,将苏氏巧龙归入到原始的大鼻龙类,而Wilson 和 Upchurch(2009)最新的系统分析表明巧龙可能属于真蜥脚类。造成苏氏巧龙系统位置不确定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详细的骨骼形态描述和确切的特征支持。因此,有必要对苏氏巧龙进行重新研究。
本书的完成得到了众多单位和专家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唐治路、王海军、霍玉龙、贾程凯、赵祺等人组织新疆野外工作并采集了标本,项礼士和李伟等人对巧龙化石进行了精心修理,张文定主任和技术人员余涛制作了巧龙的磨片和骨组织切片,广西地矿局测试中心岩矿鉴定实验室提供了巧龙骨组织切片的观察仪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Eric Buffetaut研究员对本文英文综述部分进行了审阅,中国地质大学赖旭龙教授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员在本书的完成过程中给予了细心指导和诸多有益讨论,作者在此表示一一感谢。
本专著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62001、40830210)的资助。
苏氏巧龙最初由董枝明于1990年建立,当时他将苏氏巧龙归为腕龙科。随后,Jacobs等(1993)根据苏氏巧龙的一些骨骼形态特征,如前部尾椎前凹型等认为它属于原始的巨龙类,但缺乏详细的系统分析结果。2004年,Upchurch等根据初步的系统分析研究,将苏氏巧龙归入到原始的大鼻龙类,而Wilson 和 Upchurch(2009)最新的系统分析表明巧龙可能属于真蜥脚类。造成苏氏巧龙系统位置不确定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详细的骨骼形态描述和确切的特征支持。因此,有必要对苏氏巧龙进行重新研究。
本书的完成得到了众多单位和专家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唐治路、王海军、霍玉龙、贾程凯、赵祺等人组织新疆野外工作并采集了标本,项礼士和李伟等人对巧龙化石进行了精心修理,张文定主任和技术人员余涛制作了巧龙的磨片和骨组织切片,广西地矿局测试中心岩矿鉴定实验室提供了巧龙骨组织切片的观察仪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Eric Buffetaut研究员对本文英文综述部分进行了审阅,中国地质大学赖旭龙教授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员在本书的完成过程中给予了细心指导和诸多有益讨论,作者在此表示一一感谢。
本专著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62001、40830210)的资助。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