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1139130
编辑推荐
“蜀籁”是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作协扶持的,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旨在反映和呈现四川诗歌实力的大型诗丛。目前已经出版三辑,作者包括龚学敏、李龙炳、熊焱、蒋雪峰、鲁娟、成都凹凸、杨通和羌人六等,涵盖老中青,都是至今活跃的四川一流诗人。本丛书主编为朱丹枫、梁平。
内容简介
杨通先生不追风不猎奇,静观诗坛冷暖,孤独而尊严。他诗歌创作的人文半径依然处于平民情怀、世俗趣味的范围,没有宏大叙事,热衷于日常,小情调中尽显风流,深意却藏而不露;依然“以‘美能拯救一切’为艺术原则,用抒情的、温婉的、细腻的语言优美而执著地‘柔声轻诉’。”
《雪花飘在雪花里》是巴中怪才杨通的诗集。杨通先生的诗风“唯美”,镂金错彩,辞藻华丽丰腴、纤柔细腻,部分作品甚至香软绮艳,有《花间集》的余韵。但读起来很美、很舒服,是语言的狂欢。
目 录
那阵风依然在夏天里吹
渴望倾诉
望雨的日子
热爱生活的方式
阳光真好
春痕
舞者
黄昏即景
同行
初春
玻璃
蝴蝶标本
思想——题蔡大勇摄影作品
这些日子
写意水墨(组诗)
鸳鸯荷花图
山的写意
寒江垂钓
雨打芭蕉
夕阳牧归图
群鸟依林
金鱼戏水
深山隐居图
咖啡夜
我是我自己的流亡者
中断写作
等待诗意
预感
植树节
雨夜
清晨,或一滴墨水
停电夜
一张白纸
我的一天
雨
快乐
坚持理想的写作
——读杨通诗集
《雪花飘在雪花里》
渴望倾诉
望雨的日子
热爱生活的方式
阳光真好
春痕
舞者
黄昏即景
同行
初春
玻璃
蝴蝶标本
思想——题蔡大勇摄影作品
这些日子
写意水墨(组诗)
鸳鸯荷花图
山的写意
寒江垂钓
雨打芭蕉
夕阳牧归图
群鸟依林
金鱼戏水
深山隐居图
咖啡夜
我是我自己的流亡者
中断写作
等待诗意
预感
植树节
雨夜
清晨,或一滴墨水
停电夜
一张白纸
我的一天
雨
快乐
坚持理想的写作
——读杨通诗集
《雪花飘在雪花里》
前 言
坚持理想的写作
——读杨通诗集《雪花飘在雪花里》
·周书浩
柏桦先生说:“一个文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地域不能正常地出人才,只能出‘怪才’,四川很多城市都是如此。”在下深以为然。
以巴中为例,诗人杨通先生即一“怪才”。“怪”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言行或着装上。《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就是“怪”的集大成者。杨通先生的“怪”,主要在于装扮:蓄长发、戴骷髅戒指、穿奇装异服……天命之年的男人“扮酷装嫩”,道貌岸然者就看不顺眼,背地里指指点点,说长道短。“才”呢?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始习诗发诗,三十多年来,诗作散见《诗刊》《星星》等国内著名诗歌期刊。毫不夸张地说,凡是国内公开发行的诗歌报刊,均发表过他的作品,一些综合性文学期刊也刊登过他大量的诗作。巴中一些喜欢诗歌的年轻人,或受其影响,或得其亲炙,耳提面命,诗作日趋成熟,成了诗界后起之秀,这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年来,巴中的诗歌创作能异军突起,在当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与作为“领军人物”之一的他也不无关系。所以,我戏谑地称他为巴中诗坛的“红衣主教”。
表现陌生化:方法的探索
“当我挖好一个土坑之后抬头看见未来的人卧在浓荫之上咀嚼着我曾经幻想过的生活且仰望着一棵树的无限高度与一群美丽的鸟儿聚在那棵树下筑巢生儿育女被时常落下来的幸福的果子打动得叫出声来而我却在多年后的同一个土坑里看到了我枯死的骨头”(《植树节》)。
“传递中的铅笔头旷日持久的橡皮擦的记忆一段被反复擦拭和修正的阳光的行程一张牛皮纸的空白处坐深了一对花蝴蝶两小无猜的脚印朝气逼人的雨露为万物颜面着衣的彩色墨水园圃里集体跨栏越篱的花粉气息车水马龙中渐行渐远的纯真年代生命稚嫩的书包这驮不动的超负荷的快乐和幸福我失落在春天深处的一粒粒鲜活的种子啊——蓦然回首“俯瞰天外世界止不住热泪盈眶……”(《儿童节》)。
植树节、儿童节,老生常谈的诗歌题材。写老题材是危险的,聪明人常常望而却步,原因是老题材不易翻出新花样,写不出新意就费力不讨好。但杨通先生写了。他构思险怪,造语精圆,奇思纷呈,妙境迭出,可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读来神驰。
现代汉语诗歌发展到今天,仅百来年历史。但就在这百来年中,各种风格流派、各种表现手法都被人尝试了,可谓“乱花迷眼”。在纯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今天,常听一些人说新诗难懂。一方面,新诗“难懂”的确是写得晦涩或落入文字游戏的怪圈;另一方面,“难懂”也因为“诗无达诂”。对一个题材而言,陈腐的语言排列、过时的表现方法、肤浅的立意、暴露的角度、空洞的抒情、生搬硬套的解构、先入为主的说教等等,都是诗歌创作的致命硬伤。作为语言艺术,今天,老妪能解的不再是诗歌;老妪能解的是格言警句,是标语口号。排除那些的确写得晦涩或玩文字游戏的“诗”,对一些优秀的新诗,仍说“难懂”的话,那就不是新诗本身的问题了——你读新诗读少了,少见多怪;你缺乏专业训练,需要这方面的素养。人间万象,纷纭繁复,变化多端,更何况那些“看不见”的生活——人内心世界的生活。诗歌作为一个诗人的心灵史,一首诗歌的创作过程实质就是一个诗人心灵抒写的过程。每个人内心的生活是丰富的、深沉的,那些被反复使用的“千言万语”、那些封闭的思维范式,很难艺术地表达一己诉求,很难表现那些复杂的生命体验,那些疼痛的爱恨、生动的欲望、神秘的氛围、莫名的情绪、稍纵即逝的思想灵光;当然,也很难拓展题材丰富的内涵。诗歌要写得有味道、写得有意思,除了更新滞后的诗歌观念,还要不断给它增加新的元素,赋予新的含义,不断开拓它的疆域,这就需要诗人大胆地创新。“作为诗人而进入历史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怎么说”(于坚语)。“我的阅读兴趣并不是因为他写了什么,而是看他怎么写。事实上他说话的方式吸引了我”(朵渔语)。怎么写?这就需要诗人超越日常语言规范,摈弃庸常的思维习惯,用陌生化的语言、新鲜的手法、巧妙的构思、超常的想象,表达内心想说的“话”,并且把“话”说好说美。语言一经陌生化,不确定的语义就会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反之,诗歌表现技巧的老调重弹、语言运用的陈词滥调,只能让诗歌平庸无奇、味同嚼蜡,这一高贵的文体终将失去艺术感染力、生命力,甚至式微。作为一个对新诗创作而孜孜不倦的践行者,我相信杨通先生说的“写诗,是我终生的事业;写一首好诗,是我毕生的追求”。
承婉约之风:向语言致敬
“唯美”即追求之美,诗人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有深远而优良的传统。杨通先生的诗风“唯美”,镂金错彩,辞藻华丽丰腴、纤柔细腻,部分作品甚至香软绮艳,有《花间集》的余韵。但读起来很美、很舒服,是语言的狂欢。
“请你不要在意我的颓废一如秋风扫落叶,我的快乐所剩无几不要试图打开我内心的房门那里的痛,像鲜花盛开如果可以,请你陪我坐下来在安静的旷野,说说夕阳的红是如何凝结了爱的心血,才有如此的重量完成一生的坠落”(《说给风,且看落日》)。
“推着花车的女人一定是宋词的遗孀忧忧戚戚的吆喝,是生活教给她的长短句。平平仄仄的车辙,是梦想停不下来的歌唱砌满花香的人生江山,从未破碎过即使,经历了岁月的金戈铁马也坚持着宋词的遗韵美得风情万种”(《推着花车的女人》)。
语言的至高境界是充分凸显它的诗性,并与其“意味”水乳交融。
“风是天堂里的绳子把提得走的东西都提走了剩下我在大地上慢慢烂掉”(《风》)。
“楼道里的灯是声控的我一喊它就亮每天晚上我就这样一楼一楼地喊甚至于在梦中登山的小路上我也不停地喊我要把生命中经历的黑暗逐一喊亮”(《喊亮》)。
“……如果行走在唐朝我飘逸的衣袖还能够一尘不染那么,我就会相信:唐朝是值得游手好闲的”(《如果我能够回到唐朝》)。
“老无所依。就养一枚月亮吧,在梦中你就能用她的光辉,结束一生的黑暗然后,在天堂,成为自己灵魂的伴侣”(《独善其身》)。
情过于才,藻丰于意。这些星光闪烁的文字,令人浮想联翩。
客观存在是易逝的,它没有永恒的价值。只有用文字和想象构建的世界才是永恒的。杨通先生如此书写美妙的生命体验和疲惫的日常,开放的题旨,包涵无限的可能。
写诗是诗人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四月》略带狡黠的冷抒情,既是现实的写照,又是异化的幻象在内心的投射,诙谐、暧昧:“我站在街边看对面堕落于灰尘时代的女孩是城市的唇边露出的一颗尖锐的牙齿使我深陷其中的这个四月有一点冷和硬有一点荒诞有一点防不胜防的洁白”。
2011年,瑞典文学院在给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授奖时,说他获奖是因为其诗歌有出色的意象和对日常生活的通透体悟。其实,“意象”与“体悟”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常识,问题在于“意象”用得美不美、“体悟”深还是浅。意象与体悟的巧妙融合,必然是一首好诗:“这个春天,一些不安的际遇你不必说出来。颤动的桃枝掩映下的你的心跳,我在远方看见了我躲过了那一束阳光灿烂的照射却没能躲过这个春天的坍塌我溺在其中,脱不了险我的故事无法传说雨过天晴了。那不是真的一只鸟儿面对清晨一滴欲滴未滴的露水满眼惊惶。而我,是否正在错过你欲擒故纵的好天气谁知道呢”(《这个春天,一些不安的际遇……》)。
《雪花飘在雪花里》是杨通先生出版的第三部诗集。在这部诗集中,《龙泉:桃花丛中的身影》《暗香浮动(组诗)》《无事听风(组诗)》《祖国》《原谅我》《陈旧的温暖》《过程,或被忽略的痛(组诗)》《中断写作》《你还不够狂野》《蚂蚁》《梨花》《春光明媚》《又一年》《我说这个春天》《这一年,我仍然心怀一些迷人的小忧伤》《秋风飕飕吹的中午》《岁月用老了我的生命》……均是不俗之作。
在巴中写诗:岁月用老了他的生命
“巴中这个城市还不太被外界注目就像在人群中流浪的杨通他的诗虽然在个别少女的手抄本上曾经引起过不大不小的轰动但一般人总是摇摇头不屑一顾……在小城巴中他的苦恼是卖不出去一本诗集因为在巴中的小酒馆里人们还不习惯谈诗虽然在文化的布帘后面也有些人影在晃动所以每当偶尔有人盯住一两句诗歌指着那上面的名字用比较复杂的口气问谁是杨通时我都会伸出不戴手套的右手毕恭毕敬地回答我就是我就是那个常常被几个女人暗恋又总是被爱情抛弃的诗人我一直在巴中写诗我很惭愧”(《在巴中写诗》)。
十五年前,我在《对寻常事物的唯美表达》一文中写道:“杨通一直在坚持理想地写作。”今天,杨通先生依然秉承这种写作,不追风不猎奇,静观诗坛冷暖,孤独而有尊严。他诗歌创作的人文半径依然处于平民情怀、世俗趣味的范围,没有宏大叙事,热衷于日常,小情调中尽显风流,深意却藏而不露;依然“以‘美能拯救一切’为艺术原则,用抒情的、温婉的、细腻的语言优美而执着地‘柔声轻诉’。”
三十多年来,杨通先生“一直在巴中写诗”,“岁月用老了他的生命”;为了诗歌,他“穷尽一生的心血”(陈俊语),无怨无悔。
他一直在坚持理想地写作。
他只做自己能够掌控的事。
——读杨通诗集《雪花飘在雪花里》
·周书浩
柏桦先生说:“一个文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地域不能正常地出人才,只能出‘怪才’,四川很多城市都是如此。”在下深以为然。
以巴中为例,诗人杨通先生即一“怪才”。“怪”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言行或着装上。《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就是“怪”的集大成者。杨通先生的“怪”,主要在于装扮:蓄长发、戴骷髅戒指、穿奇装异服……天命之年的男人“扮酷装嫩”,道貌岸然者就看不顺眼,背地里指指点点,说长道短。“才”呢?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始习诗发诗,三十多年来,诗作散见《诗刊》《星星》等国内著名诗歌期刊。毫不夸张地说,凡是国内公开发行的诗歌报刊,均发表过他的作品,一些综合性文学期刊也刊登过他大量的诗作。巴中一些喜欢诗歌的年轻人,或受其影响,或得其亲炙,耳提面命,诗作日趋成熟,成了诗界后起之秀,这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年来,巴中的诗歌创作能异军突起,在当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与作为“领军人物”之一的他也不无关系。所以,我戏谑地称他为巴中诗坛的“红衣主教”。
表现陌生化:方法的探索
“当我挖好一个土坑之后抬头看见未来的人卧在浓荫之上咀嚼着我曾经幻想过的生活且仰望着一棵树的无限高度与一群美丽的鸟儿聚在那棵树下筑巢生儿育女被时常落下来的幸福的果子打动得叫出声来而我却在多年后的同一个土坑里看到了我枯死的骨头”(《植树节》)。
“传递中的铅笔头旷日持久的橡皮擦的记忆一段被反复擦拭和修正的阳光的行程一张牛皮纸的空白处坐深了一对花蝴蝶两小无猜的脚印朝气逼人的雨露为万物颜面着衣的彩色墨水园圃里集体跨栏越篱的花粉气息车水马龙中渐行渐远的纯真年代生命稚嫩的书包这驮不动的超负荷的快乐和幸福我失落在春天深处的一粒粒鲜活的种子啊——蓦然回首“俯瞰天外世界止不住热泪盈眶……”(《儿童节》)。
植树节、儿童节,老生常谈的诗歌题材。写老题材是危险的,聪明人常常望而却步,原因是老题材不易翻出新花样,写不出新意就费力不讨好。但杨通先生写了。他构思险怪,造语精圆,奇思纷呈,妙境迭出,可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读来神驰。
现代汉语诗歌发展到今天,仅百来年历史。但就在这百来年中,各种风格流派、各种表现手法都被人尝试了,可谓“乱花迷眼”。在纯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今天,常听一些人说新诗难懂。一方面,新诗“难懂”的确是写得晦涩或落入文字游戏的怪圈;另一方面,“难懂”也因为“诗无达诂”。对一个题材而言,陈腐的语言排列、过时的表现方法、肤浅的立意、暴露的角度、空洞的抒情、生搬硬套的解构、先入为主的说教等等,都是诗歌创作的致命硬伤。作为语言艺术,今天,老妪能解的不再是诗歌;老妪能解的是格言警句,是标语口号。排除那些的确写得晦涩或玩文字游戏的“诗”,对一些优秀的新诗,仍说“难懂”的话,那就不是新诗本身的问题了——你读新诗读少了,少见多怪;你缺乏专业训练,需要这方面的素养。人间万象,纷纭繁复,变化多端,更何况那些“看不见”的生活——人内心世界的生活。诗歌作为一个诗人的心灵史,一首诗歌的创作过程实质就是一个诗人心灵抒写的过程。每个人内心的生活是丰富的、深沉的,那些被反复使用的“千言万语”、那些封闭的思维范式,很难艺术地表达一己诉求,很难表现那些复杂的生命体验,那些疼痛的爱恨、生动的欲望、神秘的氛围、莫名的情绪、稍纵即逝的思想灵光;当然,也很难拓展题材丰富的内涵。诗歌要写得有味道、写得有意思,除了更新滞后的诗歌观念,还要不断给它增加新的元素,赋予新的含义,不断开拓它的疆域,这就需要诗人大胆地创新。“作为诗人而进入历史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怎么说”(于坚语)。“我的阅读兴趣并不是因为他写了什么,而是看他怎么写。事实上他说话的方式吸引了我”(朵渔语)。怎么写?这就需要诗人超越日常语言规范,摈弃庸常的思维习惯,用陌生化的语言、新鲜的手法、巧妙的构思、超常的想象,表达内心想说的“话”,并且把“话”说好说美。语言一经陌生化,不确定的语义就会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反之,诗歌表现技巧的老调重弹、语言运用的陈词滥调,只能让诗歌平庸无奇、味同嚼蜡,这一高贵的文体终将失去艺术感染力、生命力,甚至式微。作为一个对新诗创作而孜孜不倦的践行者,我相信杨通先生说的“写诗,是我终生的事业;写一首好诗,是我毕生的追求”。
承婉约之风:向语言致敬
“唯美”即追求之美,诗人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有深远而优良的传统。杨通先生的诗风“唯美”,镂金错彩,辞藻华丽丰腴、纤柔细腻,部分作品甚至香软绮艳,有《花间集》的余韵。但读起来很美、很舒服,是语言的狂欢。
“请你不要在意我的颓废一如秋风扫落叶,我的快乐所剩无几不要试图打开我内心的房门那里的痛,像鲜花盛开如果可以,请你陪我坐下来在安静的旷野,说说夕阳的红是如何凝结了爱的心血,才有如此的重量完成一生的坠落”(《说给风,且看落日》)。
“推着花车的女人一定是宋词的遗孀忧忧戚戚的吆喝,是生活教给她的长短句。平平仄仄的车辙,是梦想停不下来的歌唱砌满花香的人生江山,从未破碎过即使,经历了岁月的金戈铁马也坚持着宋词的遗韵美得风情万种”(《推着花车的女人》)。
语言的至高境界是充分凸显它的诗性,并与其“意味”水乳交融。
“风是天堂里的绳子把提得走的东西都提走了剩下我在大地上慢慢烂掉”(《风》)。
“楼道里的灯是声控的我一喊它就亮每天晚上我就这样一楼一楼地喊甚至于在梦中登山的小路上我也不停地喊我要把生命中经历的黑暗逐一喊亮”(《喊亮》)。
“……如果行走在唐朝我飘逸的衣袖还能够一尘不染那么,我就会相信:唐朝是值得游手好闲的”(《如果我能够回到唐朝》)。
“老无所依。就养一枚月亮吧,在梦中你就能用她的光辉,结束一生的黑暗然后,在天堂,成为自己灵魂的伴侣”(《独善其身》)。
情过于才,藻丰于意。这些星光闪烁的文字,令人浮想联翩。
客观存在是易逝的,它没有永恒的价值。只有用文字和想象构建的世界才是永恒的。杨通先生如此书写美妙的生命体验和疲惫的日常,开放的题旨,包涵无限的可能。
写诗是诗人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四月》略带狡黠的冷抒情,既是现实的写照,又是异化的幻象在内心的投射,诙谐、暧昧:“我站在街边看对面堕落于灰尘时代的女孩是城市的唇边露出的一颗尖锐的牙齿使我深陷其中的这个四月有一点冷和硬有一点荒诞有一点防不胜防的洁白”。
2011年,瑞典文学院在给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授奖时,说他获奖是因为其诗歌有出色的意象和对日常生活的通透体悟。其实,“意象”与“体悟”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常识,问题在于“意象”用得美不美、“体悟”深还是浅。意象与体悟的巧妙融合,必然是一首好诗:“这个春天,一些不安的际遇你不必说出来。颤动的桃枝掩映下的你的心跳,我在远方看见了我躲过了那一束阳光灿烂的照射却没能躲过这个春天的坍塌我溺在其中,脱不了险我的故事无法传说雨过天晴了。那不是真的一只鸟儿面对清晨一滴欲滴未滴的露水满眼惊惶。而我,是否正在错过你欲擒故纵的好天气谁知道呢”(《这个春天,一些不安的际遇……》)。
《雪花飘在雪花里》是杨通先生出版的第三部诗集。在这部诗集中,《龙泉:桃花丛中的身影》《暗香浮动(组诗)》《无事听风(组诗)》《祖国》《原谅我》《陈旧的温暖》《过程,或被忽略的痛(组诗)》《中断写作》《你还不够狂野》《蚂蚁》《梨花》《春光明媚》《又一年》《我说这个春天》《这一年,我仍然心怀一些迷人的小忧伤》《秋风飕飕吹的中午》《岁月用老了我的生命》……均是不俗之作。
在巴中写诗:岁月用老了他的生命
“巴中这个城市还不太被外界注目就像在人群中流浪的杨通他的诗虽然在个别少女的手抄本上曾经引起过不大不小的轰动但一般人总是摇摇头不屑一顾……在小城巴中他的苦恼是卖不出去一本诗集因为在巴中的小酒馆里人们还不习惯谈诗虽然在文化的布帘后面也有些人影在晃动所以每当偶尔有人盯住一两句诗歌指着那上面的名字用比较复杂的口气问谁是杨通时我都会伸出不戴手套的右手毕恭毕敬地回答我就是我就是那个常常被几个女人暗恋又总是被爱情抛弃的诗人我一直在巴中写诗我很惭愧”(《在巴中写诗》)。
十五年前,我在《对寻常事物的唯美表达》一文中写道:“杨通一直在坚持理想地写作。”今天,杨通先生依然秉承这种写作,不追风不猎奇,静观诗坛冷暖,孤独而有尊严。他诗歌创作的人文半径依然处于平民情怀、世俗趣味的范围,没有宏大叙事,热衷于日常,小情调中尽显风流,深意却藏而不露;依然“以‘美能拯救一切’为艺术原则,用抒情的、温婉的、细腻的语言优美而执着地‘柔声轻诉’。”
三十多年来,杨通先生“一直在巴中写诗”,“岁月用老了他的生命”;为了诗歌,他“穷尽一生的心血”(陈俊语),无怨无悔。
他一直在坚持理想地写作。
他只做自己能够掌控的事。
2014年5月11日写于巴中
(作者系巴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
媒体评论
在路上:蜀籁呼唤“这一个”
——第三辑《蜀籁》总序
梁平
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作协扶持四川诗歌、呈现四川诗歌实力的“蜀籁”诗丛,已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三辑了。朱丹枫同志曾经对这套丛书的出版提出要求,就是“选好作者、出好诗集,使其能够真正代表四川诗歌的力量”。
四川是诗歌大省,诗歌是四川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从古代辉煌的唐宋时期传承至今,优秀的诗人、优秀的诗歌不胜枚举。尤其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川一直站在当代诗歌的前沿,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的诗歌重镇,各种诗歌运动、各个时期的优秀诗人,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四川印记。这之前的、二辑“蜀籁”,诗人龚学敏、李龙炳、熊焱、蒋雪峰、鲁娟的诗集已经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第三辑“蜀籁”的诗人成都凸凹、杨通、羌人六的出场,代表了四川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成都、巴中、绵阳三地,构成又一道美妙的风景线,而沿线生长的,是四川诗歌生生不息、多姿多彩的蓬勃生机。
成都凸凹的诗歌在四川,甚至在中国诗坛都具有极强的辨识度。这缘于成都凸凹没有沉溺于自己数十年诗歌写作的经验,而是不断地在探索和寻找更适合自己介入生活的独特方式。尤其近几年来,他在诗歌形式上的冒险与创新,让我们清晰地看见,他正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在“第三条道路”的符号上,与其他诗人进行甄别,与自己业已熟能生巧的写作惯性甄别,给自己的写作制造难度,给见惯不惊的诗坛制造陌生。当然,对于成都凸凹在诗歌形式上执迷不悟地探索,说好说不好的都有,毁誉参半,但丝毫没有妨碍和阻挡成都凸凹的探索,而且成都凸凹所做的,正是以自己带有破坏性的实验,把经年不变的传统诗歌形式指向另一种可能。成都凸凹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成都凸凹是一个对诗歌有担当、负责任的诗人,是因为成都凸凹知道,一个诗人被自己写作惯性固定成某种形式之后,要紧的是解放这种形式,寻找新的形式、新的路径、新的可能。所以我说,无论成都凸凹的探索成败与否,都值得,都应该向诗人致敬。
杨通虽然几十年深居大巴山,偏隅一角,却丝毫没有阻隔诗人行走世界的瞭望。在我看来,杨通天生有一双诗的鹰眼,这双眼以360度的视角,具有无比的辽阔,辽阔到无所不及、无孔不入。所以,在阅读杨通诗歌的时候,我们能够看见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惊奇。应该说,杨通的现实生活场域是逼仄的,几乎与外界没有更多机会交流,但是杨通却能够让自己的洞察与思绪纵横天地。这么多年来,杨通在诗歌里可以给你水墨丹青,也可以给你浓墨重彩;可以让你缠绵悱恻,也可以让你一剑封喉。就像一个高段位的武士,刀枪剑戟、形意拳脚,样样运用自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杨通诗歌在具象与抽象的处理上,以其不同凡响的老到游刃有余,语言的调度和虚实的处理,使他诗歌里的美艳沾有地气,找得到植入泥土的根须。另一方面,杨通诗歌里的具象以及叙事,又能够恰到好处地抽象出空灵。可以说,杨通诗歌的丰富与新鲜,不会让你的阅读产生审美疲劳。
80后诗人羌人六当然是羌人之后,生活在羌民族聚居地平武。他的民族鲜为人知的密码以及诗人日常的安静与内心的狂野,给他的写作注入了令人瞩目的特质。80后、90后年轻一代写作的趋同性和流行感在他那里几乎格格不入。这么多年来,羌人六不追随任何圈子、不跟风作祟诗歌,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独立思考“少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独有和独立,使他有能力常年得以安静,而打量与思考的方向,又让我们不得不为他内心的狂野而惊讶、骄傲。在羌人六的诗歌里,那些密集出现的关乎自然、人性以及生命的触及,似乎都带有神性的引领,而人类的脆弱与善良在诗人眼里,皆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与神圣。贫苦的乡村与浮华的城市在诗人看来,一样肤浅、一样闭塞、一样不可思议。只有脆弱是真实的,只有善良是美好的。这样的单纯,这样的思考,这样的恪守,正是青年诗人羌人六写作的力量与高度。
又是一辑“蜀籁”付梓,时间又过了一个年头,一些人离开,一些人走来,我相信诗歌永远在路上。这一套丛书的编选之所以不设立编委会、不需要集体研究,是因为编委会讨论的结果是平衡,是统一,唯诗歌恰恰要摈弃的就是平衡和统一。四川诗歌队伍拥有强大的阵容,我希望每一个诗人都成为“这一个”,只有成为“这一个”,你才有资格说你是诗人。
2014710落笔于巴西:德国血拼凌晨
——第三辑《蜀籁》总序
梁平
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作协扶持四川诗歌、呈现四川诗歌实力的“蜀籁”诗丛,已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三辑了。朱丹枫同志曾经对这套丛书的出版提出要求,就是“选好作者、出好诗集,使其能够真正代表四川诗歌的力量”。
四川是诗歌大省,诗歌是四川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从古代辉煌的唐宋时期传承至今,优秀的诗人、优秀的诗歌不胜枚举。尤其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川一直站在当代诗歌的前沿,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的诗歌重镇,各种诗歌运动、各个时期的优秀诗人,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四川印记。这之前的、二辑“蜀籁”,诗人龚学敏、李龙炳、熊焱、蒋雪峰、鲁娟的诗集已经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第三辑“蜀籁”的诗人成都凸凹、杨通、羌人六的出场,代表了四川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成都、巴中、绵阳三地,构成又一道美妙的风景线,而沿线生长的,是四川诗歌生生不息、多姿多彩的蓬勃生机。
成都凸凹的诗歌在四川,甚至在中国诗坛都具有极强的辨识度。这缘于成都凸凹没有沉溺于自己数十年诗歌写作的经验,而是不断地在探索和寻找更适合自己介入生活的独特方式。尤其近几年来,他在诗歌形式上的冒险与创新,让我们清晰地看见,他正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在“第三条道路”的符号上,与其他诗人进行甄别,与自己业已熟能生巧的写作惯性甄别,给自己的写作制造难度,给见惯不惊的诗坛制造陌生。当然,对于成都凸凹在诗歌形式上执迷不悟地探索,说好说不好的都有,毁誉参半,但丝毫没有妨碍和阻挡成都凸凹的探索,而且成都凸凹所做的,正是以自己带有破坏性的实验,把经年不变的传统诗歌形式指向另一种可能。成都凸凹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成都凸凹是一个对诗歌有担当、负责任的诗人,是因为成都凸凹知道,一个诗人被自己写作惯性固定成某种形式之后,要紧的是解放这种形式,寻找新的形式、新的路径、新的可能。所以我说,无论成都凸凹的探索成败与否,都值得,都应该向诗人致敬。
杨通虽然几十年深居大巴山,偏隅一角,却丝毫没有阻隔诗人行走世界的瞭望。在我看来,杨通天生有一双诗的鹰眼,这双眼以360度的视角,具有无比的辽阔,辽阔到无所不及、无孔不入。所以,在阅读杨通诗歌的时候,我们能够看见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惊奇。应该说,杨通的现实生活场域是逼仄的,几乎与外界没有更多机会交流,但是杨通却能够让自己的洞察与思绪纵横天地。这么多年来,杨通在诗歌里可以给你水墨丹青,也可以给你浓墨重彩;可以让你缠绵悱恻,也可以让你一剑封喉。就像一个高段位的武士,刀枪剑戟、形意拳脚,样样运用自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杨通诗歌在具象与抽象的处理上,以其不同凡响的老到游刃有余,语言的调度和虚实的处理,使他诗歌里的美艳沾有地气,找得到植入泥土的根须。另一方面,杨通诗歌里的具象以及叙事,又能够恰到好处地抽象出空灵。可以说,杨通诗歌的丰富与新鲜,不会让你的阅读产生审美疲劳。
80后诗人羌人六当然是羌人之后,生活在羌民族聚居地平武。他的民族鲜为人知的密码以及诗人日常的安静与内心的狂野,给他的写作注入了令人瞩目的特质。80后、90后年轻一代写作的趋同性和流行感在他那里几乎格格不入。这么多年来,羌人六不追随任何圈子、不跟风作祟诗歌,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打量这个世界,独立思考“少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独有和独立,使他有能力常年得以安静,而打量与思考的方向,又让我们不得不为他内心的狂野而惊讶、骄傲。在羌人六的诗歌里,那些密集出现的关乎自然、人性以及生命的触及,似乎都带有神性的引领,而人类的脆弱与善良在诗人眼里,皆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与神圣。贫苦的乡村与浮华的城市在诗人看来,一样肤浅、一样闭塞、一样不可思议。只有脆弱是真实的,只有善良是美好的。这样的单纯,这样的思考,这样的恪守,正是青年诗人羌人六写作的力量与高度。
又是一辑“蜀籁”付梓,时间又过了一个年头,一些人离开,一些人走来,我相信诗歌永远在路上。这一套丛书的编选之所以不设立编委会、不需要集体研究,是因为编委会讨论的结果是平衡,是统一,唯诗歌恰恰要摈弃的就是平衡和统一。四川诗歌队伍拥有强大的阵容,我希望每一个诗人都成为“这一个”,只有成为“这一个”,你才有资格说你是诗人。
2014710落笔于巴西:德国血拼凌晨
在线试读
那阵风依然在夏天里吹
那阵风依然在夏天里吹
我在遥远的草叶上温柔如云
浅山在瞳孔里隐隐约约
一种渴望展示如深邃的宣纸
淋漓时刻
就想将生命泼墨
或工笔般潜入深水
让阳光恬淡地在肌肤上滑翔
那阵风依然在夏天里吹
青苔染指之后便揭不去血液里的骚动
命运的笔触或皲或滑或逆或顺
总有些赤裸的情怨让你痴狂
总有些深藏的意境让你费猜
不见鸟影
却有鸟的歌声铭心刻骨
不闻舟楫
却有浪花溅湿灵魂
或低吟浅唱
或轻歌曼舞
或一朝得梦便长睡不醒
哦那阵风依然在夏天里吹
我愿侧身为月之剪影
学会
无事听风
渴望倾诉
你不知道这四面石壁是谁垒筑起来的
所有的朋友都到了笼子的外面
孤独的日子常常使你的虎臂
够不着林子里那枚红色的草莓
什么时候人们
已习惯踏月而归卧雪而梦
那阵风依然在夏天里吹
我在遥远的草叶上温柔如云
浅山在瞳孔里隐隐约约
一种渴望展示如深邃的宣纸
淋漓时刻
就想将生命泼墨
或工笔般潜入深水
让阳光恬淡地在肌肤上滑翔
那阵风依然在夏天里吹
青苔染指之后便揭不去血液里的骚动
命运的笔触或皲或滑或逆或顺
总有些赤裸的情怨让你痴狂
总有些深藏的意境让你费猜
不见鸟影
却有鸟的歌声铭心刻骨
不闻舟楫
却有浪花溅湿灵魂
或低吟浅唱
或轻歌曼舞
或一朝得梦便长睡不醒
哦那阵风依然在夏天里吹
我愿侧身为月之剪影
学会
无事听风
渴望倾诉
你不知道这四面石壁是谁垒筑起来的
所有的朋友都到了笼子的外面
孤独的日子常常使你的虎臂
够不着林子里那枚红色的草莓
什么时候人们
已习惯踏月而归卧雪而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