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162635
远方
岁末恒河
你好,加藤
草原长调
笛鸣香港
仍有人仰望星空
访法散记
万泉河雨季
人在江湖
布珠寨一日
山里少年
世界
笑容
守住秘密的舞蹈
流痕
我家养鸡
戈壁听沙
那年的高墙
走亲戚
张书桌
漫长的假期
收水费
能不忆边关
阳台上的遗憾
四月二十九日
海念
灯下心情
一九七七的运算
杭州会议前后
八景忆雪
母语纪事
我与《天涯》
背影
南岳星夜
笑的遗产
然后
美国佬彼尔
重逢
记曹进
近观三录
安妮之道
陆苏州
母亲的看
月下桨声
空院残月
那一夜遥不可及
光荣的孤独者
后的握手
聂子其人
忆康濯先生
落花时节读旧笺
眼前这一套作品选集,署上了“韩少功”的名字,但相当一部分在我看来已颇为陌生。它们的长短得失令我迷惑。它们来自怎样的写作过程,都让我有几分茫然。一个问题是:如果它们确实是“韩少功”所写,那我现在就可能是另外一个人;如果我眼下坚持自己的姓名权,那么这一部分则似乎来自他人笔下。
我们很难给自己改名,就像不容易消除父母赐予的胎记。这样,我们与我们的过去异同交错,有时候像是一个人,有时候则如共享同一姓名的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他们组成了同名者俱乐部,经常陷入喋喋不休的内部争议,互不认账,互不服输。
我们身上的细胞一直在迅速地分裂和更换。我们心中不断蜕变的自我也面目各异,在不同的生存处境中投入一次次精神上的转世和分身。时间的不可逆性,使我们不可能回到从前,复制以前那个不无陌生的同名者。时间的不可逆性,同样使我们不可能驻守现在,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再次变成某个不无陌生的同名者,并且对今天之我投来好奇的目光。
在这一过程中,此我非我,彼他非他,一个人其实是隐秘的群体。没有葬礼的死亡不断发生,没有分娩的诞生经常进行,我们在不经意的匆匆忙碌之中,一再隐身于新的面孔,或者是很多人一再隐身于我的面孔。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署名几乎是一种越权冒领。一位难忘的故人,一次揪心的遭遇,一种知识的启迪,一个时代翻天覆地的巨变,作为复数同名者的一次次胎孕,其实都是这套选集的众多作者。
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鼓励我出版这样一个选集,对三十多年来的写作有一个粗略盘点,让我有机会与众多自我别后相逢,也有机会说一声感谢:感谢一个隐身的大群体授权于我在这里出面署名。
欢迎读者批评。
韩少功
笑的遗产
我女儿数她的亲人,总要数到游,一位曾经带养她的保姆。
人与人相识是缘分。那一年我家搬迁河西,妈妈体弱,我和妻都要上学或上班,孩子需要托一位保姆白天带养。经熟人介绍,我们认识了游。她就住在我们附近,两家相距约五六十米,门前的树荫相接,蝉鸣相应。
游其实还没到湖南人可称娭媘(奶奶)的年龄,五十岁左右,只是看着儿子打临工挑土太辛苦,为了让他顶职进厂,自己就设法在工厂提前退休。她心直口快,心宽体胖,笑的时候脸上皮肉隆起两个半球,挤得眼睛都不见了,发过酵一般的肥胖肉身上波动着笑浪。她的哈哈大笑是这个居民区的公共健身资源,你茶余饭后,常常可听到这熟悉的笑声远远传来,碎碎地跳入窗口,息落在杜鹃的花瓣上或者你展开的报纸上,增添你心境的亮色。
孩子开始畏生,哭着不要她。不过没有多久孩子就平静下来,喜欢她的笑声了,试着用手去抓拿她的胖脸以及肥甸甸乳房。她乐呵呵笑得嘴巴更为阔大。把脸避过去,又突然“呷”一声,还一个鬼脸,让孩子觉得刺激和有趣。她可以把这个简单的游戏,认真地重复无数次,无数次与孩子笑成一团。
孩子从此多了一位奶奶。当孩子可以咿呀学语的时候,孩子便不时结结巴巴报道她在游家的业绩。比方拉了屎,撒了尿,打翻了茶杯,屁颠屁颠地跟着奶奶去买菜,每次都得到一个油饼,有时还得到一条小活鱼。
游奶奶常对孩子说:“你不姓韩,姓游。”
孩子说:“我姓韩,也姓游。”
游奶奶说:“你长大了赚了钱,给不给我用?”
孩子说:“我给游奶奶买油饼。”
游便喜得一把搂住她,老幼两张脸紧贴,紧得自己浑身一阵颤抖。“我的好孙子,我的好孙子咧!”
游的丈夫也是个退休工人,擅长白案厨艺,做面点首屈一指,常被这个那个饮食店请去帮忙,一去几个月不回家。两个儿子在工厂上班,一个迷钓鱼,一个好小提琴,工资都不太高,又都在恋爱阶段,自然缺钱花,在家里混吃混喝不算,有时还找母亲要补贴,要是抢白上了,就声粗脸黑的。游奶奶常常红着眼圈来说:“我那两个化生子还不如我韩寒,我哪有多少钱呢?还是我韩寒心痛奶奶,我一哭,她也哭,还给我抹眼泪,要我吃油饼。”说着又落下一串泪来。
韩寒便是我女儿。
游还偷偷地告诉我母亲,她月子里落下了病,在“文革”中又被打伤了腰,还有血压高和血糖高,她是为了多给儿子挣几个结婚钱,才答应当保姆的。但她男人不心疼她,还有点老不正经的毛病,丧德的家伙呵……每次说到这里,她便哭自己命苦,我母亲也跟着抹眼泪揪鼻子。
游满心欢喜的事是二儿子找了个漂亮对象,只是那妹仔脾气大,有次碰上小两口吵嘴,竟给了未来丈夫一耳光。游奶奶报告这一治安事件时惊惧失色:我当娘的都舍不得打他——如今的女子都这样凶神恶煞么?
南方的夏天很热。到深夜了,屋里还如烤箱,一切家具仍热烘烘地扎手,把凉水抹上去,暗色水渍飞快地被分割,然后一块块竞相缩小,蒸发至无。人热得大口大口出粗气,都怀疑自己浑身有熟肉气息。连蚊子在这种夜晚也少多了,大概已被烤灼得气息奄奄锐气顿失。孩子在这样的夜晚当然睡不安,刚闭眼一会儿又哇哇燥醒。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听到楼下有人叫唤,到阳台上细细辨听,才知有人在叫孩子的名字,是游奶奶来到了阳台下的暗夜里。她驮着沉沉一身肉,气喘吁吁爬上楼道,被我们迎进家门。她说在家里就听到远远的哭声,怎么也睡不着。她听得出是韩寒在哭,可怜可怜,这鬼天也太热了,你们也太累了,她说什么也要把孩子抱到她那儿去。
她并没有特别的降温妙方,只可能是彻夜给孩子打扇,或者抱着孩子出门夜游不止,寻找有风的去处。我们依稀听出,孩子到那边就不哭了。
整个夏天,她家凉爽的竹床,通风的位置,都属于我家孩子。太阳总是落入运输公司那边的高墙,夜色纷纷从下班工人们的提包里掏出来。游奶奶早早往门前的地坪喷水清暑,把竹床放置梧桐树下,至少水洗两遍,准备我女儿晚上的快乐。她儿子不小心坐了竹床,她立刻大声呵斥:“这是给你坐的么?你们后生子好足的火气,一个热屁股,坐什么热什么。走走走,没有你的份!”
儿子只好嘟嘟哝哝地去另找椅子,坐着给我女儿折纸船。
日托差不多成了全托。我们要给她加工钱。她惊吓得坚决不收,推来推去像要同你打架。后好不容易收下了。但从此不但为孩子买油饼,还买雪糕或甜话梅什么的,几乎每天都买,加倍偿还在孩子身上。
游奶奶的身体渐不如从前,医生说她心脏有毛病。正好这时候孩子也大了,该上幼儿园了,我们便把她送往外婆家——那里有一个不错的幼儿园。那儿离我家比较远,孩子每个星期只能在周末回来探家。
孩子刚去的那几天,游奶奶失魂落魄,不时来我家打听孩子近况。听说她开始有些不习惯幼儿园,每天早上哭着闹着不愿去,游便眼泪哗哗流。“造孽,造孽呵,这么小的人,怎么能离开家呢?我去,我马上就去,把她抱回来。你们不要管我。以后就归我带着她。你们也不要给工钱。我们一家子还少了她一口饭?”她横蛮不讲理地抹着眼泪鼻涕回去,请邻居帮她看住家,自己带上雨伞,摇摇摆摆准备出门远征。
我们劝止她,也不告诉她那个幼儿园的地址。她后来还是瞒着我们去了,先是找错了地方,周折了大半天才找到幼儿园。门卫不认识她,不让她接孩子甚至不让她进大门看一眼,规矩得有点刻板。她在大门外朝内瞄了几眼,没有看见什么,断断续续听见了我女儿的声音,又哭湿了衣袖。她提去的一袋苹果只得提了回来。
我后来才知道,她还瞒着我们干过好些事。我女儿喜欢兔子,一言说出,游奶奶便去乡下寻购小兔,命令儿子做兔笼和割免草。有一次,附近很多妇女鬼鬼祟祟成群结伙,去远郊一个地方朝拜菩萨。游奶奶听说那菩萨很灵,也去为我女儿烧香许愿。她回来后有点不好意思,偷偷地说:“我是居委会干部,又是共产党员,是不能搞那号事的。管它咧,人家都说信则有不信则无。”说完忍不住红着脸哈哈大笑。
我女儿从幼儿园到学校,一天天长高了。每个星期六回家,离家还老远,她就要从我肩头跳下地,疯一样朝游家跑去,直到扑向游奶奶肥软的怀抱,一扎进去就拔不出来。游家总是有很多邻居的孩子,游家常有些乡下来的亲戚,用拖拉机运来藤椅、砧板、鸟笼以及瓜果在游家门前就近推销,也推销着乡音和乡野阳光的气息。孩子们疯疯地赖在那里看热闹,久久还不愿回家。我们用雪糕或图书引诱女儿归来,总是被她还一个白眼。她甚至经常要求在游家睡觉过夜,弄得我妻和我母亲都有点空空的失落感。母亲说:“这孩子真姓游呵?”
一九八八年我家迁居海南岛。女儿每吃到一种新奇的热带水果,就会说,游奶奶来了,要让她尝尝这个。游泳在一个美丽的海滩,她就会说,游奶奶来了,我要带她来这里玩。我摄下一叠彩色照片,她总是挑出她好的几张,说要寄给游奶奶和妹妹——这是指游家近来所得的一个孙女。
她给游奶奶写过一些信。游不识多少字,回信大多是请人代笔的,自己附几句在纸上,歪歪斜斜的字迹像小孩子所写。她的每封回信内容大致相似,都是惭愧自己没文化,没法写很多信,然后惊叹我女儿的信能写这么长,学问真是越来越大了,真是了不得,这样大的学问真是了不得!
她托人捎来丈夫做的一些糕点,可惜路途遥远,糕点到海南时都馊了,没法吃。她来信说,她秋后准备腊鱼和腌辣椒,等我出差去湖南时取回,但我一直没找到机会。
我担心她的心脏病。我曾想象在某一个深夜,她的心脏病发作了,丈夫不在家,儿子也不在家,她爬下床想叫醒邻居,但终于未能坚持爬到大门口。她不是一直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么?在我离开她时,她还捉住我的手说得满脸惧色泪花闪闪。我知道,我的女儿可以陪她,可以帮助她,但我还是一天也没耽搁地拉着女儿走了。在她需要帮助的那个深夜,我的女儿竟不在她身旁而远在千里之外,我们也不在她身旁而在千里之外,对此我能说什么呢?……
我没有把这样的想象告诉女儿,怕她接受不了一个没有游奶奶的世界。吃到一种新奇的热带水果,她还会说,游奶奶来了,要让她尝尝这个。
她还是经常给游奶奶写信,也经常收到游奶奶的回信,捧着信纸一次次仰天大笑。我有点吃惊的是,她怎么一笑就特别像游奶奶的神气?她的脸,上半截像我,下半截像她妈,但她的笑毫无疑问来自游家:笑得那样毫无保留,毫无顾忌,尽情而忘形,笑出了一种很醉、很劲、很疯、甚至很傻的劲头——也许人快活至极的时候,都有这种疯头傻脑的冲动?我记得经常在游家出入的那群邻居小孩,一个个都有这种笑,习性相传,音容相染,游家笑遗传给他们,完全是相同的规格相同的品种。
游奶奶不论面临多少疾病也不会离开人世的。这不在于她会留下存折上五位或六位的数字,会留下新闻报导里的官阶或学衔,不,她的破旧家具和老式木烘笼也终会被后人们扔掉。但她在孩子们的脸上留下了欢乐,一朵朵四处绽放。
秋雨连绵,又是秋雨连绵。我即便远在千里之外的海岛,也会以空空信箱等候她远来的笑声。
1991年10月
然后
朋友莫应丰患癌症住在医院时,我曾赴长沙看他。当时他身体肿胀,已脱原形,脑门上还有医院用来标记放疗位置的几处紫红色线痕,森然割裂了他的笑容——更显得陌生。他已不能说话。往事历历与感慨种种,竟只能在哑默的目光对视中流逝,在我们相互握紧的双手中抚碾成虚无。
他一直拒绝承认自己身患癌症,实际上已病入膏肓,大限迫近。他的妻子告诉我们,他脑子已有障碍,被人搀扶着走路,总是不自觉并执拗地连连向左转去,似乎寻找遗落在左方的什么东西。而另一异兆是,他时常昏昏然目注上空,喃喃自语,好几次冒出一句疑问:“然后呢?……然后呢……”
然后什么?逝者如川,然而有后,万物皆有盈虚,惟时间永无穷尽,莫应丰是在惊恐于此吗?岁月茫茫,众多“然后”哪堪清理,他在搜寻什么?在疑问什么?一生中后的目光停落在记忆中的哪一年哪一日?
当年以“地下文学”抗争极左暴政,终于获大奖步高位好评如潮从者如簇的莫应丰,声宏气旺,挺胸昂首,固一世之雄也。如今困锁病床,变在瞬息,恐怕也是他及朋友们都未曾料及的。他患病的消息传到海南时,我在省政府大门口遇到张新奇、贺梦凡等熟人,无不闻讯而失色,久久掩面泣于街市。其时初建特区省熙熙谋官攘攘赴利之人海中,朋友们大多为生计而奔忙,匆匆的日子里终究还有泪的珠光,总算使人还感到人世的温润。
莫应丰与我初识时,骑一辆破旧脚踏车,常常在年轻得多的朋友中混。他好聊天,有时聊得太晚,年轻人都感到精力不支,他身为大哥却毫无倦容,常常忍无可忍地揪耳朵,把瞌睡者一一揪醒,责令大家陪着他继续聊。作为犒劳,他会翻找出一些残菜剩酒,亲自把炊,为朋友们服务,并领受关于他饮食趣味低俗不堪的指责。
青年作家们爱与他接近,重要的原因是他热心助人,从不忌才。谁有了创作构想,他会真诚地为你参谋,完善布局,修改词句,推荐发表,兄长式的全套服务还包括他对疏懒者不断的警训和号召。至于对他的创作,年轻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批判和嘲讽。初识他的何立伟,曾将他自鸣得意的一篇论文指教得一塌糊涂,让旁人暗暗捏了一把冷汗,没想到莫应丰仍然笑呵呵,仍然频频点头,不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即便朋友骑到他头上去,人们也可从他那气出丹田的朗朗大笑中,感受到一种坦荡和淳厚,一种信任,一种安全。在如今鬼鬼祟祟太多的文坛,仅此一条,大概也足以让人们忘记莫应丰的种种其他弱点。
他写得很多很快,像很多新时期作家一样,大多文章是为改革开放的急务而作,而他们的抱负,也一直未局限在文章之内。很自然,由文学而仕宦,中国文士的传统人生轨迹,轻易限定了莫应丰后来的日子。我们可能遗憾他没有像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那样终身与书册为伍,但那不仅需要淡泊的生活趣味,需要丰厚的学识蕴积,还需要种种具体生存条件,其活法并非一般文人所能随便选择的。仕与不仕,只能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
莫应丰后来当官了。到职的前夕,他在一位朋友狭小的房间里踌躇满志,并郑重拜托大家:将来如果我僵化了腐败了,你们一定要不客气地骂我,不要丢下我不管呵。
我们也很高兴。我们似乎也相信,某种旧体制乃至人类的全部弱点,是不难被三两改革家征服的,是不难被一两次政治手术摘除的。
他就这样离我远去。
然后呢?一晃几年,他领导的机关似没有多少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有人说他官做得很好,有人说他的官做得很不好。很确实的一点是,他被众多的会议苦恼着,有时迟到,有时早退,有时在首长眼皮下瞌睡,甚至呼呼喷出酒气。
而时光,一晃就几年过去了。
他越来越嗜酒。旅行包里总有装备齐全的酒具,入夜总是四处寻捕酒友。据说有一次实在没找到,便站在家门口向路上的某陌生汉子使劲招手,请对方入家来喝酒,弄得对方疑疑惑惑的。
他有太多的苦恼需要用酒来浇洗吗?他难道不知道,对于一颗总想特立独行的心灵来说,为官就是拘束就是苦恼而且从来如此于今为甚吗?其实,岂止是为官,就是发财、出洋、归隐、恋爱、堕落、行善等等,这些活计干长久了,要干得滋味无穷都颇不容易。倘若不把过程看得比目的更重要,倘若没有在过程中感受到辛劳的愉悦,那么,欲望满足了便会乏味,目标达到了便会茫然,任何成功者都难免在通向未来一片空白的“然后”二字前骇然心惊。 莫应丰终究是男子汉,再次向命运发起挑战。他说他不准备再当官了,要回到平民的生活。一九八八年春,我迁居海南后,他也来海南筹办农场。不再有香车宝马和前呼后拥,他十分非厅级地自己买票登车,在火车上没有卧铺乃至座位,就挤在汗臭浓烈的民工堆中从长沙一直站到广州。到广州后感冒发烧,在招待所里形单影只,便买来两斤绿豆熬成稀粥度日。 他戒了烟也基本上戒了酒,到朋友家吃饭,面对满满一桌菜他什么也不尝,只想喝点稀饭。他说他开始天天写日记了,要重新做人了。他说他在海南定居以后,要把老爹从乡下接到长沙去住新房子。假如我们去长沙时他不在,只要我们去敲门,叫声“莫爹,我们是应丰的朋友”,莫爹就会照顾我们食宿,一切都无问题。
他刚刚为一件什么事被朋友叶蔚林训了一通,但他嘱咐我们:“老叶年纪比你们大,要是你们有了钱,要分一些给他用呵。你们就在这里,要好好照顾他。”
他办事不再张扬,甚至不多话,决不麻烦别人。成天骑一辆旧脚踏车独自在烈日下奔波,回来就在简陋的食堂里默默就餐。而就在这个时候,我们谁也没有料到的是,癌细胞正在他的身体内部静悄悄生长,一串串丰艳地进入成熟。
一位朋友去找他,敲门无人应。第二天再去,仍是如此。直到服务员来开门打扫卫生,才发现他病卧床上已有三天,唇白,面黑,毯子滑落在地上。他说他听见了敲门声的,也明白是谁来了,只是无力答应罢了。
他就这样匆匆开始并匆匆结束了他的农场梦。命运是如此残酷,在他以放弃全部权势和舒适为代价,准备重新生活的时刻,竟轻易地将他逐出了人生赛场。就不能再给他一次机会吗?——不过是如此普通而廉价的机会。
命运也是如此仁慈,竟在他生命的后一程,仍赐给他勇气和纯真的理想,给了他男子汉的证明。使他一生的句点,不是风烛残年,不是脑满肠肥和耳聩目昏,而是起跑线上的雄姿英发,爆出后的辉煌。
夜雨对床应有时
这是莫应丰在癌症病房托人捎给我们几位朋友的苏诗摘句,算是他后的叮嘱。是的,他还应该有机会与我们对床长谈的,也许在他创办的农场里,在某间茅舍中,听芭蕉夜雨,听椰涛呼啸……他爱喝的酒,我们准备着。
我刚认识他的时候,是他请我这个小青年喝茅台,那时这种酒还昂贵而稀罕。他后离开海南之前,我拿出一瓶藏珍很久的茅台酒请他喝。我家里很少有酒,那也是次有茅台待客。我有一种莫名的惶惧:难道冥冥之间上天已暗示了他的归期,着意让我以一瓶茅台来还清一切,了结一切么?
不,不要这样,不能这样。
生者仍在忙碌,仍在走向一个又一个无可逃避的“然后”,而莫应丰已经去了,一去已逾两年。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莫,莫,莫。
1990年1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