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17893
编辑推荐
《紫禁城建筑保护与研究论文集》适合建筑历史、文物保护、历史等领域的专业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紫禁城建筑保护与研究论文集》共收录了6篇论文,文章的顺序按照论文所涉及的建筑在北负紫禁城的位置进行编排?太和殿?午门处于紫禁城的中轴线,太和殿是紫禁城现存最里要的建筑;文华殿为前5殿的东翼;慈宁宵位于外西路,是太后的琅要居所,淸慈樁太后曾在此居住;宁寿宮花阅位于外东路宁寿宫区域,是消乾降皇帝退位之后頤养之所的组成部分;紫禁城的古树名木是曾经的埃家过林建设的里要组成部分?作者中崔瑾?李玥?郭泓?王丹毅同志的文章,足她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就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贾京健同志曾负责文乎煅维修T.程的管理,梗概又较完整地介绍一处建筑群落的维修,这样的论文在故宮已维修的项目中还不多;刘红超同志专门就故宫古树的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述比较全而?这些论文是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紫禁城进行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目 录
序言
北京故宫太和殿、皇极殿内檐彩画的断代与比较研究 崔瑾(1)
清代北京紫禁城午门功用考述 李玥(61)
故宫文华殿及保护利用 贾京健(106)
故宫慈宁宫木结构研究与保护 王丹毅(118)
故宫宁寿宫花园建筑彩画及其保护研究 郭泓(163)
初论故宫古麵保护 刘红超(281)
北京故宫太和殿、皇极殿内檐彩画的断代与比较研究 崔瑾(1)
清代北京紫禁城午门功用考述 李玥(61)
故宫文华殿及保护利用 贾京健(106)
故宫慈宁宫木结构研究与保护 王丹毅(118)
故宫宁寿宫花园建筑彩画及其保护研究 郭泓(163)
初论故宫古麵保护 刘红超(281)
前 言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北京故宫太和殿、皇极殿内檐彩画的断代与比较研究
崔瑾
摘要:金龙和玺彩画是清代最高等级的彩画,仅用于皇帝御用的宫殿建筑。北京故宫太和殿与皇极殿是两座绘制金龙和玺彩画的典型实例,由于过去勘测条件的限制,给断代研究带来较大困难。2004年笔者作为太和殿维修工程设计组的三名成员之一,参与了太和殿全面勘察测量并负责了太和殿彩画现状图、设计图的绘制工作。2005年,皇极殿进行内檐彩画保养工程期间,笔者对其进行了现场勘察。本文利用在近年来参与故宫大修工程积累的工程资料,通过对颜色及纹饰组合规律、构图设计、纹饰特征、工艺做法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工程档案对二者现存内檐金龙和玺彩画绘制年代进行分析。认为:①太和殿内檐彩画初绘于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间,整体彩画(东西暖阁除外)仅在后世做过局部过色还新,从颜色及纹饰组合规律、构图设计、纹饰特征、工艺做法上分析,应仍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至三十六年(1697)的遗物;东西暖阁内彩画纹饰在清中期后进行过较大改动。②皇极殿内檐金龙和玺彩画初绘于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间,后世仅做过局部过色还新,并未重新绘制,其整体彩画,从颜色及纹饰组合规律、构图设计、纹饰特征、工艺做法上分析,应仍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至四十二年(1777)间的著名彩画专家王仲杰先生在《试论和玺彩画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对和玺彩画发展演变过程做了初步总结。本文在其基础上,首先对太和殿和皇极殿的建筑形制进行比较分析,确认二者从建筑等级、使用功能、大木结构、彩画设置部位等方面都较为接近,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通过对这两个清早期与清中期典型实例在颜色及纹饰组合规律、构图设计、细部纹饰、工艺做法等方面的详细对比,归纳出康熙时期金龙和玺彩画的若干特征,分析了康、乾两代金龙和玺彩画的若干差异,进一步揭示康熙至乾隆时期金龙和玺彩画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别是程式化的过程。
关键词:金龙和玺彩画;太和殿;皇极殿
引言
一、研究内容与选题意义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彩画是指绘制在建筑梁、檩、垫板、枋、斗拱、天花、藻井、椽子、望板等木构件上的彩色纹饰。古建筑彩画兼具实用和装饰两种功能,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护了古建筑的木结构,更以其独有的纹饰色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各类建筑彩画中,宫殿建筑上的彩画最为富丽堂皇,故宫的建筑彩画,以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为主,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等级分明,种类主要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宝珠吉祥草彩画、海漫彩画;和玺彩画是其中最高等级的彩画,按等级及纹饰组合又分为:金龙和玺、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其中,金龙和玺彩画等级最高,金龙和玺以象征皇权的龙纹为主要题材,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金龙和玺在紫禁城内见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皇极殿、文华殿等皇帝御用的宫殿建筑。
太和殿与皇极殿是故宫前朝与外东路两座重要的建筑,现存内檐彩画类型也均为金龙和玺彩画,是金龙和玺彩画的典型实例。本文利用作者在近年来参与故宫大修工程积累的工程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对二者现存内檐金龙和玺彩画绘制年代进行分析。太和殿始建于明代,屡毁屡建,最后一次重建于康熙三十四年,三十六年建成;皇极殿建于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间,为乾隆皇帝做太上皇临御而建,其制度仿太和殿而建。二者从建筑等级、使用功能、大木构件等方面都较为接近,彩画设置部位、尺度基本相同,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在断代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比较研究。
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古建筑彩画的整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文物古建保护意识的加强,Xf彩画的研究保护得到广泛关注。2002年,故宫博物院启动了故宫古建大修工程,彩画保护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彩画进行断代及相关研究工作尤为重要。在此期间,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对建筑彩画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中发现,相对于建筑建造及维修档案而言,彩画的绘制与维修档案记载非常简略,大多一语带过,很少提到彩画的具体纹饰和做法,目前仅査阅到寿康宫一区有关彩画具体纹饰的记载。清雍正年间颁布的《工程做法》中,对彩画部分也仅列举了彩画名称、用工、用料,X^J?具体纹饰和做法并没有详细说明。因此,在对彩画纹饰的绘制年代判断上,通过实物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断代的基础上,X^f这两个清早期与清中期典型实例在颜色及纹饰组合规律、构图设计、细部纹饰、工艺做法等方面做了详细对比,分析了康、乾两代金龙和玺彩画的若干差异,进一步揭示金龙和玺彩画的演变过程,为正在进行的故宫彩画保护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目前研究彩画的专著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对国内现存彩画整体性研究的专著,如:何俊寿和王仲杰《中国建筑彩画图集》、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彩画》、马瑞田《中国古建彩画》和《中国古建彩画艺术》、赵双成《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庄裕光《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等,以上书籍着眼于国内现存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彩画的整体研究,是本文的研究基础。
第二类,针对颐和园彩画研究的专著: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建筑彩画艺术》、易明《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全集》、张大明《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等,以上书籍针对颐和园彩画进行了细致研究。
第三类,针对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研究的专著主要是蒋广全《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一书,该书作者根据各历史时期官式彩画特点,X#各种彩画的纹饰设计、图案构成、设色工艺等,结合具体法式图例作了全面深人的论述和说明,是本论文主要参考书籍之一。
综上,目前还未见有专门研究北京故宫彩画的书籍。
针对清代官式建筑彩画形制进行研究的论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各类型彩画进行整体研究的文章,如:王璞子《清官式建筑的油饰彩画》、王仲杰《试论和玺彩画的形成和发展》、郑连章《紫禁城建筑上的彩画》等。以上前辈的论文非常值得本文学习借鉴,也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尤其是著名彩画专家王仲杰先生《试论和玺彩画的形成和发展》给予笔者很大的启示。
另一类是对单体建筑彩画进行研究的论文,其中专门研究北京故宫单体建筑的有:郑连章《钟粹宫明代早期旋子彩画》、故宫古建管理部《故宫宁寿宫区主要建筑彩画复原工作报告》、杨红《故宫寿康宫区建筑彩画的修复与保护》、《浅析午门彩画的变迁及复原》、《浅析寿康宫区建筑彩画的历史演变》、《故宫建福宫区彩画研究与保护》,笔者《太和殿脊檩彩画特色与价值》等等。其中,研究太和殿和皇极殿彩画的主要有两篇,笔者《太和殿脊檩彩画特色与价值》仅限于对太和殿脊檩彩画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有对太和殿内檐彩画进行断代研究的论文。《故宫宁寿宫区主要建筑彩画复原工作报告》由于属于工程报告性质,重在维修保护方案,内容包含宁寿宫区三十余座建筑,并未针对皇极殿彩画进行展开研究,涉及皇极殿彩画现状及分析的篇幅不足五百字,论述过程较为简略,本文在对实物、档案对照研究的基础上充实了论证过程。
王仲杰先生在《试论和玺彩画的形成与发展》?—文中指出,清代官式建筑和玺彩画产生于明末清初之际,是在明代点金彩画(清代称旋子彩画)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在保持点金彩画基本格局的同时,在细部逐步加入新纹饰,删除旧纹饰而形成。和玺彩画按发展演变过程分为早期成型阶段,即明末清初至清代中叶以前;成型后渐趋完善,规范化的阶段,即清代中叶至清代后期,它的基本做法一直沿用至今。《试论和玺彩画的形成与发展》是本文对和玺彩画两个典型实例展开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三、本文的创新点
①占有新的研究资料:X#故宫彩画研究的空缺主要与过去勘测条件的限制,数码照相技术也未普及,给收集资料带来很大难度有关。2002年故宫大修工程全面启动以后,勘测条件的改进及数码照相技术的发展,便于随工程采集全面的图像及数据资料。2004年笔者作为太和殿维修工程设计组的三名成员之一,参与了太和殿全面勘察测量并负责了太和殿彩画现状图、设计图的绘制工作。2005年,皇极殿进行内檐彩画保养工程,其间笔者对其进行了现场勘察。几年来,笔者在参与故宫大修工程实践中,掌握了比以往更新、更全面的第一手工程资料。
②新的研究角度:此前,未见有专门对太和殿彩画进行断代研究的文章发表,将太和殿与皇极殿内檐彩画作对照分析更是尝试新的研究角度。
③新的观点:在测绘调研的基础上X#太和殿内檐彩画绘制年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比较研究中,分析了康熙、乾隆两代金龙和玺彩画的若干差异,进一步揭示清早期至清中期和玺彩画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别是程式化的过程。
第一章太和殿、皇极殿建筑历史沿革与内檐彩画年代
一、太和殿建筑概况与内檐彩画年代
(一)建筑概况与历史沿革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时名奉天殿,是明清两代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则于殿内阅视册宝。册立皇后亦如之。遇圜丘大祀,前一日,皇帝于殿内视祝版。祈榖、常雩大祀亦如之。”?然而,由于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极易受到火灾的危害,明清两代,太和殿就曾历经多次焚毁与重建。
1.明代的三次焚毁与重建
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建的太和殿(当时称奉天殿)面阔三十丈(约95.34米),深十五丈(约47.67米)②。建成后仅一年就遭遇大火,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庚子,“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③。太和殿在永乐朝没能兴工重建,而是至正统五年才得以重建。正统五年(1440)三月戊申,“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是日兴工”?o到六年(1441)九月甲午朔,“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成”⑤。
嘉靖三十六年太和殿又毁于火灾: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丙申,“奉天等殿门灾,是日申刻,雷雨大作,至戌刻火光骤起,初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二殿,文武二楼,奉天、左顺、右顺、午门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至次日辰刻始熄”?。此次灾后重建从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朝门兴工开始,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月丁未,“以重建大朝门兴工,上亲告大高玄殿,遣成国公朱希忠告玄极宝殿,安平伯方承裕,大学士李本祭(司)土司工之神”②。嘉靖三十七年(1558),门工完成,但对于太和殿本身于何时开工,《明实录》中并未记载详细时间,据《古和稿》载太和殿上梁时间为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日?。经李燮平先生考证,嘉靖时期重建三大殿始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门工完成后,工程历时四年,而《明实录》记载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己亥,“以三殿迎梁,遣镇远侯顾寰等分祭所过禁门”④。此处的“三殿迎梁”指太和、保和、中和殿迎梁的时间。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壬午朔,“以三殿工完,命公朱希忠,侯顾寰,驸马许从成,伯陈镛、方承裕,尚书雷礼,都督朱希孝,分告南北郊、太庙、社稷”⑤。此次重建后,奉天殿易名为皇极殿,华盖殿易名为中极殿,谨身殿易名为建极殿。
在万历年间,太和殿再次发生火灾:万历二十五年(1597)六月戊寅,“……至是,火起归极门,延烧皇极等殿,文昭、武成两阁周围廊房一时俱烬”?,万历四十三年(1615)闰八月庚戌,“三殿及箭楼开工,遣工部侍郎林如楚行礼”⑦。其后,重建工程断断续续,于天启二年(1622)正月停工,天启五年(1625)二月再度兴工,直至天启六年(1626)九月皇极殿完工。天启六年九月丙申,“礼部以皇极殿成,请差官布告天下”⑧。
2.清代的重建与重修
明崇祯十七年(1644),皇极殿毁于兵火,清顺治二年(1645)重修,改称太和殿,次年
完工。顺治二年(1645)乙酉五月,“是月,兴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工”?。
顺治三年(1645)丙戌九月,“壬寅,太和、中和等殿,体仁等阁,太和等门工成。太和殿连廊共十一间,长十八丈五尺,宽十丈一尺,高七丈五尺。中和殿连廊共五间……位育宫连廊共九间”?。
清康熙八年(1669),太和殿曾有重修,当年十二月完工。
康熙八年(1669)正月,“丙辰,以本月二十六日修理太和殿兴工,上于是从清宁宫移居武英,③康熙八年(1669)十二月,“壬子,以修造太和殿、乾清宫告成,遣官祗告天地、太庙、社稷”④。
清康熙十八年(1679)太和殿再度被
崔瑾
摘要:金龙和玺彩画是清代最高等级的彩画,仅用于皇帝御用的宫殿建筑。北京故宫太和殿与皇极殿是两座绘制金龙和玺彩画的典型实例,由于过去勘测条件的限制,给断代研究带来较大困难。2004年笔者作为太和殿维修工程设计组的三名成员之一,参与了太和殿全面勘察测量并负责了太和殿彩画现状图、设计图的绘制工作。2005年,皇极殿进行内檐彩画保养工程期间,笔者对其进行了现场勘察。本文利用在近年来参与故宫大修工程积累的工程资料,通过对颜色及纹饰组合规律、构图设计、纹饰特征、工艺做法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工程档案对二者现存内檐金龙和玺彩画绘制年代进行分析。认为:①太和殿内檐彩画初绘于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间,整体彩画(东西暖阁除外)仅在后世做过局部过色还新,从颜色及纹饰组合规律、构图设计、纹饰特征、工艺做法上分析,应仍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至三十六年(1697)的遗物;东西暖阁内彩画纹饰在清中期后进行过较大改动。②皇极殿内檐金龙和玺彩画初绘于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间,后世仅做过局部过色还新,并未重新绘制,其整体彩画,从颜色及纹饰组合规律、构图设计、纹饰特征、工艺做法上分析,应仍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至四十二年(1777)间的著名彩画专家王仲杰先生在《试论和玺彩画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对和玺彩画发展演变过程做了初步总结。本文在其基础上,首先对太和殿和皇极殿的建筑形制进行比较分析,确认二者从建筑等级、使用功能、大木结构、彩画设置部位等方面都较为接近,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通过对这两个清早期与清中期典型实例在颜色及纹饰组合规律、构图设计、细部纹饰、工艺做法等方面的详细对比,归纳出康熙时期金龙和玺彩画的若干特征,分析了康、乾两代金龙和玺彩画的若干差异,进一步揭示康熙至乾隆时期金龙和玺彩画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别是程式化的过程。
关键词:金龙和玺彩画;太和殿;皇极殿
引言
一、研究内容与选题意义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彩画是指绘制在建筑梁、檩、垫板、枋、斗拱、天花、藻井、椽子、望板等木构件上的彩色纹饰。古建筑彩画兼具实用和装饰两种功能,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护了古建筑的木结构,更以其独有的纹饰色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各类建筑彩画中,宫殿建筑上的彩画最为富丽堂皇,故宫的建筑彩画,以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为主,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等级分明,种类主要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宝珠吉祥草彩画、海漫彩画;和玺彩画是其中最高等级的彩画,按等级及纹饰组合又分为:金龙和玺、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其中,金龙和玺彩画等级最高,金龙和玺以象征皇权的龙纹为主要题材,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金龙和玺在紫禁城内见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皇极殿、文华殿等皇帝御用的宫殿建筑。
太和殿与皇极殿是故宫前朝与外东路两座重要的建筑,现存内檐彩画类型也均为金龙和玺彩画,是金龙和玺彩画的典型实例。本文利用作者在近年来参与故宫大修工程积累的工程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对二者现存内檐金龙和玺彩画绘制年代进行分析。太和殿始建于明代,屡毁屡建,最后一次重建于康熙三十四年,三十六年建成;皇极殿建于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间,为乾隆皇帝做太上皇临御而建,其制度仿太和殿而建。二者从建筑等级、使用功能、大木构件等方面都较为接近,彩画设置部位、尺度基本相同,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在断代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比较研究。
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古建筑彩画的整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文物古建保护意识的加强,Xf彩画的研究保护得到广泛关注。2002年,故宫博物院启动了故宫古建大修工程,彩画保护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彩画进行断代及相关研究工作尤为重要。在此期间,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对建筑彩画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中发现,相对于建筑建造及维修档案而言,彩画的绘制与维修档案记载非常简略,大多一语带过,很少提到彩画的具体纹饰和做法,目前仅査阅到寿康宫一区有关彩画具体纹饰的记载。清雍正年间颁布的《工程做法》中,对彩画部分也仅列举了彩画名称、用工、用料,X^J?具体纹饰和做法并没有详细说明。因此,在对彩画纹饰的绘制年代判断上,通过实物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断代的基础上,X^f这两个清早期与清中期典型实例在颜色及纹饰组合规律、构图设计、细部纹饰、工艺做法等方面做了详细对比,分析了康、乾两代金龙和玺彩画的若干差异,进一步揭示金龙和玺彩画的演变过程,为正在进行的故宫彩画保护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目前研究彩画的专著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对国内现存彩画整体性研究的专著,如:何俊寿和王仲杰《中国建筑彩画图集》、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彩画》、马瑞田《中国古建彩画》和《中国古建彩画艺术》、赵双成《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庄裕光《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等,以上书籍着眼于国内现存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彩画的整体研究,是本文的研究基础。
第二类,针对颐和园彩画研究的专著: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建筑彩画艺术》、易明《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全集》、张大明《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等,以上书籍针对颐和园彩画进行了细致研究。
第三类,针对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研究的专著主要是蒋广全《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一书,该书作者根据各历史时期官式彩画特点,X#各种彩画的纹饰设计、图案构成、设色工艺等,结合具体法式图例作了全面深人的论述和说明,是本论文主要参考书籍之一。
综上,目前还未见有专门研究北京故宫彩画的书籍。
针对清代官式建筑彩画形制进行研究的论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各类型彩画进行整体研究的文章,如:王璞子《清官式建筑的油饰彩画》、王仲杰《试论和玺彩画的形成和发展》、郑连章《紫禁城建筑上的彩画》等。以上前辈的论文非常值得本文学习借鉴,也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尤其是著名彩画专家王仲杰先生《试论和玺彩画的形成和发展》给予笔者很大的启示。
另一类是对单体建筑彩画进行研究的论文,其中专门研究北京故宫单体建筑的有:郑连章《钟粹宫明代早期旋子彩画》、故宫古建管理部《故宫宁寿宫区主要建筑彩画复原工作报告》、杨红《故宫寿康宫区建筑彩画的修复与保护》、《浅析午门彩画的变迁及复原》、《浅析寿康宫区建筑彩画的历史演变》、《故宫建福宫区彩画研究与保护》,笔者《太和殿脊檩彩画特色与价值》等等。其中,研究太和殿和皇极殿彩画的主要有两篇,笔者《太和殿脊檩彩画特色与价值》仅限于对太和殿脊檩彩画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有对太和殿内檐彩画进行断代研究的论文。《故宫宁寿宫区主要建筑彩画复原工作报告》由于属于工程报告性质,重在维修保护方案,内容包含宁寿宫区三十余座建筑,并未针对皇极殿彩画进行展开研究,涉及皇极殿彩画现状及分析的篇幅不足五百字,论述过程较为简略,本文在对实物、档案对照研究的基础上充实了论证过程。
王仲杰先生在《试论和玺彩画的形成与发展》?—文中指出,清代官式建筑和玺彩画产生于明末清初之际,是在明代点金彩画(清代称旋子彩画)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在保持点金彩画基本格局的同时,在细部逐步加入新纹饰,删除旧纹饰而形成。和玺彩画按发展演变过程分为早期成型阶段,即明末清初至清代中叶以前;成型后渐趋完善,规范化的阶段,即清代中叶至清代后期,它的基本做法一直沿用至今。《试论和玺彩画的形成与发展》是本文对和玺彩画两个典型实例展开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三、本文的创新点
①占有新的研究资料:X#故宫彩画研究的空缺主要与过去勘测条件的限制,数码照相技术也未普及,给收集资料带来很大难度有关。2002年故宫大修工程全面启动以后,勘测条件的改进及数码照相技术的发展,便于随工程采集全面的图像及数据资料。2004年笔者作为太和殿维修工程设计组的三名成员之一,参与了太和殿全面勘察测量并负责了太和殿彩画现状图、设计图的绘制工作。2005年,皇极殿进行内檐彩画保养工程,其间笔者对其进行了现场勘察。几年来,笔者在参与故宫大修工程实践中,掌握了比以往更新、更全面的第一手工程资料。
②新的研究角度:此前,未见有专门对太和殿彩画进行断代研究的文章发表,将太和殿与皇极殿内檐彩画作对照分析更是尝试新的研究角度。
③新的观点:在测绘调研的基础上X#太和殿内檐彩画绘制年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比较研究中,分析了康熙、乾隆两代金龙和玺彩画的若干差异,进一步揭示清早期至清中期和玺彩画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别是程式化的过程。
第一章太和殿、皇极殿建筑历史沿革与内檐彩画年代
一、太和殿建筑概况与内檐彩画年代
(一)建筑概况与历史沿革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时名奉天殿,是明清两代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则于殿内阅视册宝。册立皇后亦如之。遇圜丘大祀,前一日,皇帝于殿内视祝版。祈榖、常雩大祀亦如之。”?然而,由于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极易受到火灾的危害,明清两代,太和殿就曾历经多次焚毁与重建。
1.明代的三次焚毁与重建
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建的太和殿(当时称奉天殿)面阔三十丈(约95.34米),深十五丈(约47.67米)②。建成后仅一年就遭遇大火,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庚子,“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③。太和殿在永乐朝没能兴工重建,而是至正统五年才得以重建。正统五年(1440)三月戊申,“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是日兴工”?o到六年(1441)九月甲午朔,“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成”⑤。
嘉靖三十六年太和殿又毁于火灾: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丙申,“奉天等殿门灾,是日申刻,雷雨大作,至戌刻火光骤起,初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二殿,文武二楼,奉天、左顺、右顺、午门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至次日辰刻始熄”?。此次灾后重建从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朝门兴工开始,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月丁未,“以重建大朝门兴工,上亲告大高玄殿,遣成国公朱希忠告玄极宝殿,安平伯方承裕,大学士李本祭(司)土司工之神”②。嘉靖三十七年(1558),门工完成,但对于太和殿本身于何时开工,《明实录》中并未记载详细时间,据《古和稿》载太和殿上梁时间为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日?。经李燮平先生考证,嘉靖时期重建三大殿始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门工完成后,工程历时四年,而《明实录》记载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己亥,“以三殿迎梁,遣镇远侯顾寰等分祭所过禁门”④。此处的“三殿迎梁”指太和、保和、中和殿迎梁的时间。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壬午朔,“以三殿工完,命公朱希忠,侯顾寰,驸马许从成,伯陈镛、方承裕,尚书雷礼,都督朱希孝,分告南北郊、太庙、社稷”⑤。此次重建后,奉天殿易名为皇极殿,华盖殿易名为中极殿,谨身殿易名为建极殿。
在万历年间,太和殿再次发生火灾:万历二十五年(1597)六月戊寅,“……至是,火起归极门,延烧皇极等殿,文昭、武成两阁周围廊房一时俱烬”?,万历四十三年(1615)闰八月庚戌,“三殿及箭楼开工,遣工部侍郎林如楚行礼”⑦。其后,重建工程断断续续,于天启二年(1622)正月停工,天启五年(1625)二月再度兴工,直至天启六年(1626)九月皇极殿完工。天启六年九月丙申,“礼部以皇极殿成,请差官布告天下”⑧。
2.清代的重建与重修
明崇祯十七年(1644),皇极殿毁于兵火,清顺治二年(1645)重修,改称太和殿,次年
完工。顺治二年(1645)乙酉五月,“是月,兴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工”?。
顺治三年(1645)丙戌九月,“壬寅,太和、中和等殿,体仁等阁,太和等门工成。太和殿连廊共十一间,长十八丈五尺,宽十丈一尺,高七丈五尺。中和殿连廊共五间……位育宫连廊共九间”?。
清康熙八年(1669),太和殿曾有重修,当年十二月完工。
康熙八年(1669)正月,“丙辰,以本月二十六日修理太和殿兴工,上于是从清宁宫移居武英,③康熙八年(1669)十二月,“壬子,以修造太和殿、乾清宫告成,遣官祗告天地、太庙、社稷”④。
清康熙十八年(1679)太和殿再度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