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23332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著名經典,彙聚了《道德經》的絕大部分思想精華,被列入道士日誦的『早晚壇功課經』。該經有杜光庭、王道淵、侯善淵、王元暉、白玉蟾、無名氏、李道純以及默然子等多種注本,均收入《正統道藏》。歷代書法大家如趙孟頫、文徵明等曾書寫過《清靜經》,爲世人留下了珍貴的書跡。
張珂是當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作家和詩人。二○一六年春天,他一氣呵成書寫了草書十六條屏《清靜經》(規格:180cm×60cm×16)。這件巨幅作品氣勢宏大、筆精墨妙,行雲流水、清靜自然。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世界宗教和平會主席、著名書法家任法融道長欣然爲之題名並且題跋,更使《張珂先生草書清靜經》成爲一件彌足珍貴的藝術精品。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正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爲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爲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爲化眾生,名爲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爲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僲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爲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僲;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