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49305丛书名: 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编辑推荐
“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套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持并组织实施的重要文化出版工程,是我国**次系统地进行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凝聚了中国外国文学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广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内容简介
《庞德研究文集》收录了20世纪初到当代近一个世纪众多评论家对庞德的评论,并一改英美学者论文在庞德研究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除英美学者论文之外,还收集了中国、日本、韩国、法国与德国学者的研究文献,从而成为一部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的庞德研究文集。本书从“庞德其人”、“庞德关系”以及“庞德诗论与诗评”这三个紧密相关的角度入手,对庞德的艺术理念与政治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富有见地的观点
目 录
编选者序
辑庞德其人
庞德其人
M.B.奎因
”我尝试过描写天堂……”
-埃兹拉庞德:追寻欧洲文化
A.聂斯杰罗夫
法西斯转向
蒂姆雷德蒙
庞德之战
马尔科姆考利
痛击法西斯主义(盗用意识形态-庞德诗歌实践中的神秘化、美学化与权威化)
查尔斯伯恩斯坦
埃兹拉庞德-诗人伟大、罪过而又悲剧的一生
威兰施密德
第二辑庞德关系
庞德、叶维廉和在美国的中国诗(节选)
杰罗姆罗森堡
《庞德的中国友人》前言
钱兆明
从俳句学到的创作方法
角田史郎
庞德与叶芝
K.L.古德温
第三辑庞德诗论与诗评
庞德的意象派诗学
玄英敏
《庞德文学论文集》序
T.S.艾略特
庞德的格律与诗歌
T.S.艾略特
《庞德诗选》前言
艾略特
埃兹拉
福特马多克思福特
庞德式的诗
叶维廉
”灵魂的美妙夜晚来自帐篷中,泰山下”
-《比萨诗章》导读
杰夫特威切尔-沃斯
论埃兹拉庞德《诗章》题目的分裂与解体
若纳唐波洛克
破碎的镜片与记忆之镜
休肯纳
《庞德〈诗章〉手册》前言
卡罗尔F.特雷尔
评埃兹拉庞德(节选)
W.B.叶芝
”庞德时代”还是”史蒂文斯时代”?
玛乔丽佩罗夫
翻译家庞德
谢明
前 言
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中,庞德的显著地位与作用毋庸置疑。桑德伯格写道:“内行人关于现代诗的所有讨论终都会在某处扯上庞德。”艾略特也说:“庞德无疑比任何人都更该为20世纪诗歌革命负责。”在现代派三位巨擘中,庞德是把文学理论、创作和翻译结合得为紧密的一位。通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辛勤译介与研究,庞德的思想与创作在国内已广为人知,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创作,但国人对于庞德的关注偏重于庞德与中国的关系(究其原因,应该与日本专注于庞德和日本的关系如出一辙)。至于其他方面,虽然也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论文论著,但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与庞德的学术地位还不相称。在国外,特别是英美,庞德研究已经在很多方面硕果累累,还有专门发表庞德研究的杂志《正名:庞德研究专刊》(Paideuma),庞德研究已发展成为庞德学。至于国内的庞德学状况,目前为止研究他的论著不多。为此,译者不揣浅陋,选译了一些著名诗人和学者对庞德的评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本书的编选有以下特点。一、时间跨度长。本书收录了20世纪初到当代近一个世纪众多批评家对庞德的评论。细心的读者或许从中可以梳理出批评界对庞德看法的历史演变。二、学者的地域分布广。以往的庞德评论选集收录的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英美学者(肯纳虽然为加拿大人,但生活和研究活动主要在美国)的研究成果。的确,庞德学主要集中在英美,但这些选集会让人觉得失之偏颇。庞德本人的足迹遍及欧洲,其所了解的语言大大超出了现代英语本身,其创作思想的直接或间接来源远远超越了英语文献,其影响也明显超出了英语世界,因此,庞德研究应该是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鉴于此,除英美研究文献以外,本书还收集了中国、日本、韩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研究成果,使读者看到庞德学的世界性。从不同国家学者的研究中,读者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发现,同时或许可以从中体会出本土意识对学者研究的微妙影响。三、本书将这些评论做了分类,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材料。类是关于庞德本人的评论,引人注目的是庞德的文学成就与他的法西斯主义如何调和或者说如何分别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历来推崇庞德的批评家既爱又恨,伤透了脑筋。通过阅读本类评论,读者或许会更理解庞德,或许更痛恨他,或许仍然不知所措,但至少会对他本人乃至他的诗歌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第二类是庞德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庞德与中国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叶芝的关系。国内学人对中国与庞德的关系问题曾做过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钱兆明的《〈庞德的中国友人〉前言》一文将引导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庞德与中文文献之间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将会对国内的研究大有裨益。庞德与日本文学接触时间并不长,但仍然把其中的技巧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来。角田史郎的《日本文化与庞德—从俳句学到的创作方法》以确凿的证据展示了庞德学习日本俳句与能剧,并将之运用到创作中去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文学对庞德的影响在过去显然被国内和很多英美学者低估了。不少批评家认为,庞德影响了许多同时代的诗人,其中也包括叶芝,但从《庞德与叶芝》一文中可以看出,庞德对叶芝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第三类涉及庞德的诗论与诗评,从中可以了解庞德意象主义的来源、创立和发展,以及多位同代人对庞德诗歌及诗艺的评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艾略特在《庞德的格律与诗歌》中对自由诗的讨论。他用事实证明,庞德的自由诗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过严格的形式和不同的格律系统”之后才写出来的。这对于国内庞德研究以及中文诗创作不无启发。在这一类中,我们还选入了《“庞德时代”还是“史蒂文斯时代”?》一文,让读者有机会目睹庞德阵营与史蒂文斯阵营之间旷日持久的论战,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庞德的诗歌主张与技巧。翻译在庞德的创作生涯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谢明的《翻译家庞德》一文梳理了庞德的翻译历程,并指出各个时期的翻译对于庞德创作的影响。
“文如其人”这个词用在庞德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庞德是个复杂的人物,其创作也很复杂,这也就造就了庞德研究的复杂情况,因此,上述的粗糙分类仅仅是权宜之计,它们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紧密相关的。由于篇幅有限,对于入选本书的译文有时也不得不做一些剪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阅读更为详细的原著。对于其他一些著名学者的精彩文章也只能忍痛割爱,希望有机会在本书增订时加以补充,以飨读者。全书翻译由我们、同事和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共同承担,我们统审全稿。由于译者众多,翻译又是一个再创作的复杂过程,因此,难免会有纰漏,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希望在再版时加以修订。
本书的编选有以下特点。一、时间跨度长。本书收录了20世纪初到当代近一个世纪众多批评家对庞德的评论。细心的读者或许从中可以梳理出批评界对庞德看法的历史演变。二、学者的地域分布广。以往的庞德评论选集收录的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英美学者(肯纳虽然为加拿大人,但生活和研究活动主要在美国)的研究成果。的确,庞德学主要集中在英美,但这些选集会让人觉得失之偏颇。庞德本人的足迹遍及欧洲,其所了解的语言大大超出了现代英语本身,其创作思想的直接或间接来源远远超越了英语文献,其影响也明显超出了英语世界,因此,庞德研究应该是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鉴于此,除英美研究文献以外,本书还收集了中国、日本、韩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研究成果,使读者看到庞德学的世界性。从不同国家学者的研究中,读者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发现,同时或许可以从中体会出本土意识对学者研究的微妙影响。三、本书将这些评论做了分类,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材料。类是关于庞德本人的评论,引人注目的是庞德的文学成就与他的法西斯主义如何调和或者说如何分别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历来推崇庞德的批评家既爱又恨,伤透了脑筋。通过阅读本类评论,读者或许会更理解庞德,或许更痛恨他,或许仍然不知所措,但至少会对他本人乃至他的诗歌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第二类是庞德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庞德与中国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叶芝的关系。国内学人对中国与庞德的关系问题曾做过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钱兆明的《〈庞德的中国友人〉前言》一文将引导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庞德与中文文献之间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将会对国内的研究大有裨益。庞德与日本文学接触时间并不长,但仍然把其中的技巧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来。角田史郎的《日本文化与庞德—从俳句学到的创作方法》以确凿的证据展示了庞德学习日本俳句与能剧,并将之运用到创作中去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文学对庞德的影响在过去显然被国内和很多英美学者低估了。不少批评家认为,庞德影响了许多同时代的诗人,其中也包括叶芝,但从《庞德与叶芝》一文中可以看出,庞德对叶芝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第三类涉及庞德的诗论与诗评,从中可以了解庞德意象主义的来源、创立和发展,以及多位同代人对庞德诗歌及诗艺的评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艾略特在《庞德的格律与诗歌》中对自由诗的讨论。他用事实证明,庞德的自由诗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过严格的形式和不同的格律系统”之后才写出来的。这对于国内庞德研究以及中文诗创作不无启发。在这一类中,我们还选入了《“庞德时代”还是“史蒂文斯时代”?》一文,让读者有机会目睹庞德阵营与史蒂文斯阵营之间旷日持久的论战,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庞德的诗歌主张与技巧。翻译在庞德的创作生涯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谢明的《翻译家庞德》一文梳理了庞德的翻译历程,并指出各个时期的翻译对于庞德创作的影响。
“文如其人”这个词用在庞德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庞德是个复杂的人物,其创作也很复杂,这也就造就了庞德研究的复杂情况,因此,上述的粗糙分类仅仅是权宜之计,它们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紧密相关的。由于篇幅有限,对于入选本书的译文有时也不得不做一些剪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阅读更为详细的原著。对于其他一些著名学者的精彩文章也只能忍痛割爱,希望有机会在本书增订时加以补充,以飨读者。全书翻译由我们、同事和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共同承担,我们统审全稿。由于译者众多,翻译又是一个再创作的复杂过程,因此,难免会有纰漏,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希望在再版时加以修订。
蒋洪新李春长
在线试读
恶毒的反犹太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不仅是庞德政治信仰的核心,而且沾染了他的诗歌与诗论。宽恕、淡化或合理化这些主义只能以下面的辩解做代价:主观的无知允许极权主义继续戴着权威的面具统治一切,种族歧视佯装科学知识,精英主义占据文化的特权。为朋友—美学上的同道或政治上的同盟—而做的别出心裁的特殊照顾直接导致一种普遍的虚伪,例如,美国政府对皮诺切特的智利的温和权力主义与雅鲁泽尔斯基的波兰的邪恶极权主义之间所做的政策上的区别对待。
但是,或许在评述庞德的法西斯主义时,的危险并不在于他将被文学史授予不应有的宽恕,而在于他的罪过将从我们自己的罪过中被忘却。因为庞德的法西斯主义太容易遭到谴责,几乎易如反掌,而沾染他的诗歌与诗论的法西斯观念却不知不觉地渗透到现今社会的正统文化理论与批评之中。
庞德的法西斯主义,非但没有妨碍他的诗歌成为美国文学的主流,反而成为他的诗歌被接受的重要原因。揭掉它那可恶的公开性,庞德的法西斯主义变成父系权威苛刻的声音,以庞德的标准来衡量,它是地球所有社会的文化创造的价值,一种终的核心教育课程。若没有其公然的欧洲中心论与蛮横的权威口吻,庞德诗歌在形式上的创新只会增加它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这从所谓的“庞德时代”很多形式创新的诗作被相对地边缘化上可见一斑。庞德的政治观点非但没有危及他的地位,反而使之得到提升。
然而,我并没把庞德的政治与他的诗歌等同起来。《诗章》在很多方面跟他的法西斯理想的信条大相径庭。在这种意义上,庞德已系统化地曲解了他自己文学创作的本质;也就是说,他拒绝承认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存在被他贬为高利贷和犹太性的东西。这种对自己作品的含义、对它怎样很显著地代表自己嗤之以鼻的东西的盲目,不仅造成了他教条主义的狂热,而且增加了作为《诗章》成就的自我欺骗的华丽动人与混乱不清的哀怨挽歌的深度。
诗歌是有代价的,它的实践可以像闻胶水或吸煤粉一样致命。居里夫人在实验时并不知道那不可见的射线的致命后果;只有当名遇难者使真相大白时,我们才知道她的实验存在不可避免的危险。不知文化自大狂是否有这样的征兆:被一群失调、不可节制的碎片的自治性所淹没,这些碎片不屈服于任何统一的、高低分明的标准,却坚持拥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拥有自己的诗;决不顺从任何独裁对它们的地位的支配划分,却要求自我作为整体出现,不顺从于庞德心目中的一致性,却遵循被移置(被分散、被玷污)的一致性,它在何处被找到,它出现在何处,那里就是它的家园。
庞德,或庞德的一部分,把获取的材料用一定的办法排列,以使一种内在的或“自然的”秩序呈现出来,希望借此控制这些材料的价值。如庞德似乎在一首诗(暂时的)定稿末尾承认,《诗章》从未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凝聚在一起。对于庞德来说,无论他对这个结论所持的态度如何模糊,它仍是衡量《诗章》失败的标准。事实与此相反,《诗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那种一致性跟庞德所希望的,或(在其更固执的时刻)能接受的完全不同。因为庞德的现代主义拼贴创作所产生的“超空间”不是一种泛文化精英主义的先决真理,而是一种非中心化的多元文化的写作成果。
庞德的伟大成就在于他的创作运用了自己国家和其他许多不同文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样品。这种复杂的多语种文本是他(出于他那无法满足的欲望)寻找更深刻的真理的结果,这种真理不是那些围绕一个声音、一个角度单元组合的诗歌所能体现的。但是,庞德有关这些不同材料以何为中介的看法,往往跟这类文本活动到底怎样在《诗章》中进行的事实出入很大。
庞德的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作者具有外在于文本的“特殊知识”,并且后者能在思想内容自相矛盾的阴性混沌之上创造一种阳具秩序(这些均为庞德的用语)。正如卡西洛(Robert Casillo) 在其有关庞德反犹太主义的研究中指出,庞德把阳具中心论/逻辑中心论的坚定支柱 跟被阉割、居无定所的犹太人相对。犹太人是碎裂的卫道士,肢解一切确定、层次分明的文化价值(庞德在电台上说,犹太人企图“涂抹古典,涂抹记录”)。同样的,作为放高利贷者的犹太人,他们代表着一个模糊不清、无根无末、破坏捣乱的群体,腐蚀以家园、自然与私有财产为核心的农庄理想(庞德把这些理想等同于秩序、清晰与目标)。
但是,或许在评述庞德的法西斯主义时,的危险并不在于他将被文学史授予不应有的宽恕,而在于他的罪过将从我们自己的罪过中被忘却。因为庞德的法西斯主义太容易遭到谴责,几乎易如反掌,而沾染他的诗歌与诗论的法西斯观念却不知不觉地渗透到现今社会的正统文化理论与批评之中。
庞德的法西斯主义,非但没有妨碍他的诗歌成为美国文学的主流,反而成为他的诗歌被接受的重要原因。揭掉它那可恶的公开性,庞德的法西斯主义变成父系权威苛刻的声音,以庞德的标准来衡量,它是地球所有社会的文化创造的价值,一种终的核心教育课程。若没有其公然的欧洲中心论与蛮横的权威口吻,庞德诗歌在形式上的创新只会增加它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这从所谓的“庞德时代”很多形式创新的诗作被相对地边缘化上可见一斑。庞德的政治观点非但没有危及他的地位,反而使之得到提升。
然而,我并没把庞德的政治与他的诗歌等同起来。《诗章》在很多方面跟他的法西斯理想的信条大相径庭。在这种意义上,庞德已系统化地曲解了他自己文学创作的本质;也就是说,他拒绝承认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存在被他贬为高利贷和犹太性的东西。这种对自己作品的含义、对它怎样很显著地代表自己嗤之以鼻的东西的盲目,不仅造成了他教条主义的狂热,而且增加了作为《诗章》成就的自我欺骗的华丽动人与混乱不清的哀怨挽歌的深度。
诗歌是有代价的,它的实践可以像闻胶水或吸煤粉一样致命。居里夫人在实验时并不知道那不可见的射线的致命后果;只有当名遇难者使真相大白时,我们才知道她的实验存在不可避免的危险。不知文化自大狂是否有这样的征兆:被一群失调、不可节制的碎片的自治性所淹没,这些碎片不屈服于任何统一的、高低分明的标准,却坚持拥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拥有自己的诗;决不顺从任何独裁对它们的地位的支配划分,却要求自我作为整体出现,不顺从于庞德心目中的一致性,却遵循被移置(被分散、被玷污)的一致性,它在何处被找到,它出现在何处,那里就是它的家园。
庞德,或庞德的一部分,把获取的材料用一定的办法排列,以使一种内在的或“自然的”秩序呈现出来,希望借此控制这些材料的价值。如庞德似乎在一首诗(暂时的)定稿末尾承认,《诗章》从未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凝聚在一起。对于庞德来说,无论他对这个结论所持的态度如何模糊,它仍是衡量《诗章》失败的标准。事实与此相反,《诗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那种一致性跟庞德所希望的,或(在其更固执的时刻)能接受的完全不同。因为庞德的现代主义拼贴创作所产生的“超空间”不是一种泛文化精英主义的先决真理,而是一种非中心化的多元文化的写作成果。
庞德的伟大成就在于他的创作运用了自己国家和其他许多不同文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样品。这种复杂的多语种文本是他(出于他那无法满足的欲望)寻找更深刻的真理的结果,这种真理不是那些围绕一个声音、一个角度单元组合的诗歌所能体现的。但是,庞德有关这些不同材料以何为中介的看法,往往跟这类文本活动到底怎样在《诗章》中进行的事实出入很大。
庞德的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作者具有外在于文本的“特殊知识”,并且后者能在思想内容自相矛盾的阴性混沌之上创造一种阳具秩序(这些均为庞德的用语)。正如卡西洛(Robert Casillo) 在其有关庞德反犹太主义的研究中指出,庞德把阳具中心论/逻辑中心论的坚定支柱 跟被阉割、居无定所的犹太人相对。犹太人是碎裂的卫道士,肢解一切确定、层次分明的文化价值(庞德在电台上说,犹太人企图“涂抹古典,涂抹记录”)。同样的,作为放高利贷者的犹太人,他们代表着一个模糊不清、无根无末、破坏捣乱的群体,腐蚀以家园、自然与私有财产为核心的农庄理想(庞德把这些理想等同于秩序、清晰与目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