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50202丛书名: 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国**次系统地进行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的成果,堪称代表了当今中国塞万提斯研究的**水平,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具有突破意义的重大成果,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积累上的重大意义。
内容简介
《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是我国次系统地进行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的成果,通过尽可能竭泽而渔式的梳理,在四百多年来浩如烟海的塞万提斯研究史料中归纳提炼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了中外研究人员在立场、观点、思路、方法、历史文化语境、话语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特别是总结了中国学者研究的特点、成果和规律,利用丰富的中国文化资源和中华民族的智慧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并对我国当下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富有借鉴意义的相关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堪称代表了当今中国塞万提斯研究的水平,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具有突破意义的重大成果。
目 录
绪言 编 塞万提斯学术史 章 17世纪 第二节 初的是非恩怨 第二节 滑稽的堂吉诃德 第三节 崇高的堂吉诃德 第四节 堂吉诃德在境外 第二章 18世纪 节 18世纪上半叶 第二节 18世纪下半叶 第三节 重要版本、译本:序、跋和注疏 第四节 否定性批评 第三章 19l世纪 节 19世纪上半叶 第二节 19世纪下半叶 第四章 20世纪 节 20世纪之初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 第四节 20世纪40年代 第五节 20世纪50年代 第六节 20世纪60年代 第七节 20世纪70年代 第八节 20世纪80年代 第九节 20世纪90年代 第十节 中国接受 第五章 余音缭绕 第二编 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 章 塞万提斯的矛盾和偏见 第二章 塞万提斯的反讽或戏仿 第三章 塞万提斯的虚构与真实 第四章 《堂吉诃德》:经典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第五章 否定之否定 认识之认识 第六章 《堂吉诃德》与经典背反 第七章 《堂吉诃德》与文艺复兴运动 附录一 重要文献 附录二 人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附录三 书、报、刊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前 言
一如任何经典作家的学术史,塞万提斯研究汪洋姿势、了无边际。为避免被浩瀚的资料所淹没,本著几乎仅仅撷取了塞万提斯学术史中为突出的冰山一角,而这一角便是作为中心的《堂吉诃德》研究。然而,即便如此,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也是在所难免的。此外,学术史梳理,无论多么简单、客观,也会有意无意地沾染上研究者的色彩。这色彩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无可避免地体现了研究者的视野和学识、性情和偏好。因此,即使笔者恪尽职守,努力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允,但事实是:的客观和全面是不存在的。
至于本篇所要展示的研究部分,自然无法涵括整个塞学史,即使是前面梳理的一小部分;盖因四百年塞万提斯研究如汗牛充栋,成果之繁博,所涉之深广岂是区区一部专著可以尽述。因此这无论如何都只是我国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的一个粗陋的开端。也就是说,本著充其量只能算部分学术史研究或研究之研究,甚至只是笔者塞万提斯研究的一个方面,但毕竟是相对主观的一面,故而更有丑媳妇见公婆的忐忑与羞惭,在此从实招来。但是,这种抛砖引玉无疑是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谓予不信,本人不妨略述如下:
在历时四个多世纪的塞万提斯研究中,《堂吉诃德》始终是无可争辩的中心。尤其是在十七至十八世纪,所谓塞万提斯研究,如果称得上研究的话,也只是《堂吉诃德》研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为《堂吉诃德》研究鸣锣开道的,是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海涅、拜伦等一大批浪漫主义者“拨乱反正”,奉塞万提斯或堂吉诃德为一尊,甚至干脆将自己“等同于”哭丧着脸的游侠骑士。他们的许多观点至今仍萦绕在我们耳边。
然而,正所谓时移世易,时代有所偏侧,十九世纪的宏大叙事在二十世纪的解构风潮中变得破碎、模糊。于是反思和重构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十七至十八世纪的那些不是研究的研究逐渐浮出水面,并多少为我们显示了初的解读。无论如何,从现代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它们不仅是有效的,而且为后来的追根溯源、探赜索隐奠定了基础。
初的接受主要是嘘声和笑声。嘘声来自同时代文人,其中洛佩的判决奠定了塞学初的负面基调。笑声是一般读者给予塞万提斯的回报。他们不是在堂吉诃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他同命运共欢乐;便是视他为十足的疯子、逗笑的活宝。十八世纪是个理性的世纪、启蒙的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世纪,但塞万提斯及其《堂吉诃德》继续面临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接受与评价。如果说英国翻译家彼得莫特乌斯开启了十八世纪正面评价和肯定《堂吉诃德》的先声,那么法国译者阿兰-热内勒萨热恰好从反面否定了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后者不仅翻译了阿维利亚内达的伪作,而且在《译者前言》中猛烈地抨击了塞万提斯。因此,塞万提斯必得等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才真正扬眉吐气。浪漫主义定塞万提斯为一尊,对《堂吉诃德》可谓推崇备至。德国作家先声夺人,于1800年和1801年率先推出了两个版本。首先是施莱格尔兄弟,继而是谢林和海涅。与之遥相呼应的当然还有英国诗人拜伦等。他们对《堂吉诃德》的高度评价一扫笼罩在塞万提斯头上的阴霾,并奠定了塞学在西班牙,乃至世界文坛的崇高地位。与此同时,西班牙本土的塞万提斯研究迅速升温,并在生平和版本研究上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此后,现实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塞学扩展了新的维度。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等,将塞万提斯及《堂吉诃德》研究引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然而,以上学术史梳理可以证明,或褒或贬,甚至大褒大贬,构成了传统塞学的两大阵营。当然,二者之间也有打破排中律的钩沉索隐和修辞研究,如梅嫩德斯师徒的版本考据或有关学者的审美批评。二十世纪的情况有所不同。随着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各种形式主义、虚无主义批评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受到了挤压;但意识形态批评同样强劲,尤其是在冷战期间。塞学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环或一隅,变得越发的汪洋姿势,无论观点还是方法,又何啻五花八门!
因此,本著不可能也无意于评判浩瀚塞学的所有立场、观点和方法,而只想攫取其沧海之一粟,并管窥蠡测,对文学及文学经典其所以成为经典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态发表一家之言,进而对我国当下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富有借鉴意义的相关方面略陈管见。失当和谬误在所难免,敬请方家读者批评指出,以裨更正。
需要特别说明并鸣谢由衷的是,阿拉伯语学者宗笑飞拨冗为第二篇第二章撰写了主体部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的一些同行、新锐帮同翻译了塞万提斯研究资料中的一些篇什。资料部分还选用了一些前辈、同人的译作,谨此一并致谢,但为统一起见,编者对其中的个别译名、释文稍有改动。
至于本篇所要展示的研究部分,自然无法涵括整个塞学史,即使是前面梳理的一小部分;盖因四百年塞万提斯研究如汗牛充栋,成果之繁博,所涉之深广岂是区区一部专著可以尽述。因此这无论如何都只是我国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的一个粗陋的开端。也就是说,本著充其量只能算部分学术史研究或研究之研究,甚至只是笔者塞万提斯研究的一个方面,但毕竟是相对主观的一面,故而更有丑媳妇见公婆的忐忑与羞惭,在此从实招来。但是,这种抛砖引玉无疑是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谓予不信,本人不妨略述如下:
在历时四个多世纪的塞万提斯研究中,《堂吉诃德》始终是无可争辩的中心。尤其是在十七至十八世纪,所谓塞万提斯研究,如果称得上研究的话,也只是《堂吉诃德》研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为《堂吉诃德》研究鸣锣开道的,是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海涅、拜伦等一大批浪漫主义者“拨乱反正”,奉塞万提斯或堂吉诃德为一尊,甚至干脆将自己“等同于”哭丧着脸的游侠骑士。他们的许多观点至今仍萦绕在我们耳边。
然而,正所谓时移世易,时代有所偏侧,十九世纪的宏大叙事在二十世纪的解构风潮中变得破碎、模糊。于是反思和重构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十七至十八世纪的那些不是研究的研究逐渐浮出水面,并多少为我们显示了初的解读。无论如何,从现代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它们不仅是有效的,而且为后来的追根溯源、探赜索隐奠定了基础。
初的接受主要是嘘声和笑声。嘘声来自同时代文人,其中洛佩的判决奠定了塞学初的负面基调。笑声是一般读者给予塞万提斯的回报。他们不是在堂吉诃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他同命运共欢乐;便是视他为十足的疯子、逗笑的活宝。十八世纪是个理性的世纪、启蒙的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世纪,但塞万提斯及其《堂吉诃德》继续面临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接受与评价。如果说英国翻译家彼得莫特乌斯开启了十八世纪正面评价和肯定《堂吉诃德》的先声,那么法国译者阿兰-热内勒萨热恰好从反面否定了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后者不仅翻译了阿维利亚内达的伪作,而且在《译者前言》中猛烈地抨击了塞万提斯。因此,塞万提斯必得等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才真正扬眉吐气。浪漫主义定塞万提斯为一尊,对《堂吉诃德》可谓推崇备至。德国作家先声夺人,于1800年和1801年率先推出了两个版本。首先是施莱格尔兄弟,继而是谢林和海涅。与之遥相呼应的当然还有英国诗人拜伦等。他们对《堂吉诃德》的高度评价一扫笼罩在塞万提斯头上的阴霾,并奠定了塞学在西班牙,乃至世界文坛的崇高地位。与此同时,西班牙本土的塞万提斯研究迅速升温,并在生平和版本研究上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此后,现实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塞学扩展了新的维度。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等,将塞万提斯及《堂吉诃德》研究引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然而,以上学术史梳理可以证明,或褒或贬,甚至大褒大贬,构成了传统塞学的两大阵营。当然,二者之间也有打破排中律的钩沉索隐和修辞研究,如梅嫩德斯师徒的版本考据或有关学者的审美批评。二十世纪的情况有所不同。随着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各种形式主义、虚无主义批评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受到了挤压;但意识形态批评同样强劲,尤其是在冷战期间。塞学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环或一隅,变得越发的汪洋姿势,无论观点还是方法,又何啻五花八门!
因此,本著不可能也无意于评判浩瀚塞学的所有立场、观点和方法,而只想攫取其沧海之一粟,并管窥蠡测,对文学及文学经典其所以成为经典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态发表一家之言,进而对我国当下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富有借鉴意义的相关方面略陈管见。失当和谬误在所难免,敬请方家读者批评指出,以裨更正。
需要特别说明并鸣谢由衷的是,阿拉伯语学者宗笑飞拨冗为第二篇第二章撰写了主体部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的一些同行、新锐帮同翻译了塞万提斯研究资料中的一些篇什。资料部分还选用了一些前辈、同人的译作,谨此一并致谢,但为统一起见,编者对其中的个别译名、释文稍有改动。
媒体评论
《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不仅总结了塞万提斯在世界文学史上400年来的历史,揭示了《堂吉诃德》如何成为文学经典的过程,而且还通过对塞万提斯的研究讨论了文学经典以及诸多文学理论与批评问题,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拓深和繁荣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作者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评说西方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以我为主”研究外国文学的方法与思路。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无论是对“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还是对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都将带来重要的启示。本书堪称代表了当今中国塞万提斯研究的水平,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具有突破意义的重大成果。
——聂珍钊
陈众议先生开风气之先,早在世纪之交便着手“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的准备工作。学术史研究是任何经典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研究的基础。《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在系统梳理四百年塞万提斯研究的基础上,纵横捭阖,对塞学史上的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评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不拘泥于塞万提斯及其代表作《堂吉诃德》的功过是非,而是由此出发,对小说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规律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探讨和总结。这对深受解构主义侵蚀的中国学术不仅有益,而且弥足珍贵。无论是关于小说(艺术)及陌生化与幻想及童心之关系、还是针对全球化及文艺复兴运动与跨国资本主义及经典悖反原理等方面的探究与概括,都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作者时而举轻若重,在条分缕析的同时,并看两面,甚至多面;时而举重若轻,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沉冤和笔墨官司大而化之,既有专题研究的深度,又有艺术概括的高度。
——王军
——聂珍钊
陈众议先生开风气之先,早在世纪之交便着手“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的准备工作。学术史研究是任何经典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研究的基础。《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在系统梳理四百年塞万提斯研究的基础上,纵横捭阖,对塞学史上的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评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不拘泥于塞万提斯及其代表作《堂吉诃德》的功过是非,而是由此出发,对小说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规律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探讨和总结。这对深受解构主义侵蚀的中国学术不仅有益,而且弥足珍贵。无论是关于小说(艺术)及陌生化与幻想及童心之关系、还是针对全球化及文艺复兴运动与跨国资本主义及经典悖反原理等方面的探究与概括,都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作者时而举轻若重,在条分缕析的同时,并看两面,甚至多面;时而举重若轻,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沉冤和笔墨官司大而化之,既有专题研究的深度,又有艺术概括的高度。
——王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