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79525
现代中国史学之发达卢绍稷/9
中国近代史学周容/17
民国以来之史学魏应麒/24
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周予同/36
中国新史学的学派与方法张好礼/79
中国新史学运动中的社会学派张好礼/90
五十年来的中国史学顾颉刚/102
中国近三十年来之史学晋三/116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齐思和/118
民国以来的历史学方豪/155
评现在之中国史学界马鸿昌/171
新史学批判靖公/182
新考证派的评价子彬/196
中国史学之新趋势丁则良/202
最近史学之新趋势郑师许/206
抗战以来中国史学之趋向徐文珊/214
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之趋势沈兼士/221
中国史学界的展望齐思和/224
现代史学的特征周一良/229
中国现代史学界的检讨曾繁康/234
现代中国史学评论齐思和/237
中国史学研究之新动向王静如/243
对现在史学界几句诤言聂崇岐/245
中国史学界人物及其代表作吴景宏/248
顾颉刚论现代中国史学与史学家蒋星煜/255
中国历史学的简单回顾与展望金灿然/259
近三十年中国史学的发展张绍良/267
发展的中国新史学文超/276
抗战以来的历史学叶蠖生/281
战时中国历史研究郭沫若/305
近五年间中国历史研究的成绩胡绳/312
正在展开中之史学的反动倾向翦伯赞/319
二十年来我国之国故整理陈钟凡/324
近年来国学研究在北京傅芸子/339
三十年来国学界的概况聂崇岐/351
谈古史辨舟及/358
近代古史研究鸟瞰沅思/362
现代中国古史研究鸟瞰郑慕雍/373
近年史学界对于中国古史之看法冯友兰/382
略论近年来国内史家史前史研究的成绩童书业/387
古史及古史研究者华白沙/392
唯物史观者古史观的批判童卷章/407
研究中国历史漫谈缪凤林/413
中国社会史的轮廓陶希圣/426
中国经济史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秦佩珩/433
论“中国社会史”问题杨堃/442
近年国人西域研究之发展冯先恕/448
南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许云樵/464
东方学者研究元史之总成绩戆生/473
元史研究之回顾与前瞻韩儒林/478
近代史书史料及其批评萧一山/484
历史与教育钱穆/505
新历史教育论李季谷/511
西洋史教学之基本问题齐思和/523
近三十年来之出版界(外国史之部)吴祥麒/540
西洋史的出路齐思和/551
中国史与西洋史齐思和/556
当前,史学史研究亟待提升,与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相比,发展缓慢,在新问题、新史料、新方法方面皆有所不足,与中国史研究总体现状不相称。每年虽然出版发表大量的论著,但“采铜于山”、令人耳目一新者少,多为“废铜铸钱”式的低水平重复劳动。但凡被世人所公的名著,皆在既有的史料基础上不断拓展史料发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出有说服力的论断。所谓新问题、新史料、新方法三位一体,彼此关联,而历史研究因其本身的特殊性,无史料无史学,新史料乃是关键。所以,推进史学史研究,应该充分利用现今图书资讯便利的条件,尽力发掘新史料,形成新问题。这也许不是最高明的方法,但对一般研究者而言,可能是最有效的途径。只要经年积累,同行贡献的砖块多了,自然会形成规模效应,否则巧妇亦难为无米之炊。
“五四”以来至1949年之前,中国现代史学形成并迅速发展,派别众多,名家辈出,作品满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门类中进步最快、最有成绩的一门学科,“中国的史学由破坏的进步进展到建设的进步,由笼统的研究进展到分门的精密的研究,新面目层出不穷,或由专门而发展到通俗,或由普通而发展到专门;其门类之多,人材之众,都超出于其他各种学术之上”。顾颉刚: 《当代中国史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凡是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多会出现回顾反思性质的文字,以检讨前人所走过的道路,指示未来可能的途径。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长文,被广为征引,他撰写旨趣即在:“百年来中国史家究竟作了些什么事,最近改造旧史学的成绩如何?将来应采取什么途径?”回顾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看清楚未来的路。1920年代梁启超首倡研究史学史,提出要特别注意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趋势。或受梁氏的影响,中国现代史学每每走一小段路,就要“回头看”,所以时人经常发表“最近史学的趋势”性质的文章,不仅有总论,亦有专论,不仅有论中国史,亦有论西洋史,不仅正统派好回顾,左派史家亦喜总结。只是这些文字散落在各个角落,没有合适的工具书可以按图索骥,一般研究者又缺乏史料意识,往往被忽略。所以一般引来引去就那几篇人所周知的文献,说来说去就那几个人所共晓的议题,试问对学术有何贡献?
中国现代史学头绪繁多,不仅关涉新旧,而且交错中外,即便当事人的观感、见识,亦千差万别,更何况后人审视过往,雾里看花,难免陷入想当然的尴尬境地。如何真切又具体认识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脉络,除了研究史家和史著,尽最大可能把那个年代“回头看”的文字搜集整理出版,让不同立场、不同高度的同时代人现身说史,众声喧哗,以便后人有所凭借,多方比较,从而领略中国现代史学多样而丰富的面相,对之有近真的把握,不致被后见之明或一孔之见所误导,或以偏概全。例如何炳松,齐思和对何氏评价甚高,誉之“在中国现代史学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费墨颇多,然周予同却只字未提,顾颉刚更不承认何氏是史学家,而只谓之教育家;再如,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从中学历史教科书升格为大学丛书,深受时人推崇,齐思和、周予同、钱穆皆有所称述,尤其周氏予以详论,可今人谈论中国现代史学,夏书虽不能不提,但恐怕不占特别显著的位置;周予同谈唯物史观派,首讲胡汉民,而不提李大钊,与时下的认识亦大别;同是回顾总结抗战以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徐文珊、叶蠖生两人的文章立场、观感皆差异甚大;前人和今人都喜谈流派,但当事人未必欣然接受各种标签,如把顾颉刚作为疑古派代表,柳诒徵为信古派代表,他们自己或许都不能接受。顾颉刚就认为中国现代史学不存在明确的流派,强分派别很不合理,如陶希圣、郭沫若、翦伯赞同以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但各人所得的结论距离很远。顾氏更愿意用地域区分史学风格,“以北平为中心的史学家,重实际而注意枝节,往往失之琐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上海为中心的史学家,重概括而追求完整性,往失之空洞,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顾颉刚论现代中国史学与史学家》,《文化先锋》,1947年第6卷第16期。但这只是笼统的说法,落实到某位史家,则又得具体分析。总之,史无他法,只有比较的方法,傅斯年极端地说:“假如有人问我们整理史料的方法,我要回答说: 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历史事件虽然只发生一次,不再重演,但一个事件不尽止有一个记载,可比较而得其近真,好几件事情每每又有相关联的地方,可比较而得其头绪。傅斯年: 《史料论略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因此,“回头看”文字的作者不仅是学术实践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评论者,诸人所见所评,未必如实客观,却提供了前后左右比较参证的依据,是我们今人穿越回归历史现场不可或缺的媒介,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利用各种目录工具书以及各种图书数据库,尽最大努力搜集1949年前时人所写的各种“回头看”的文字,精心筛选,让更多声音发出,希望能比较全面反映中国现代史学的面貌。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总体格局是偏重于头尾与中段,即古史、近代史和蒙元史,其余重要时期秦汉、隋唐、明代的历史,研究者相对较少。齐思和: 《中国史学界的展望》,《大中》1946年第1卷第5期。为什么研究古史的人那么多?聂崇岐认为理由不外两种: 一古史疑问多,可做题目多;二古代材料少,所费时间自然也少。题目多,材料少,见工较易,成名不难。他更批评投机分子研究古史,走入画鬼一途,因鬼不易见,画得像不像,没有人能做比较。聂崇岐: 《对现在史学界几句诤言》,《现代知识》1947年第1卷第11期。研究蒙元史渊源于晚清西北史地之学,又受刺激于域外汉学,国内学界欲与外人争胜,故治“不中不西之学”者亦不少;至于近代史(清史)的研究,自然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跟现实较接近,新旧各派都很关注。所以,“回头看”文章大多偏重这三块领域,其他所见者少。这种畸形的史学发展,或受西方汉学(或中国学)的影响。蒙元史更不用说,古史研究侧重讨神话传说,近代史注重外交方面,皆与西洋人研究中国史取向一致。因此,齐思和呼吁史学研究要均衡发展,纵向上各重要的断代史,都要有人研究,横向上关注面不能太偏,经济、政治、社会、学术、制度都要有所注意。
史学史研究不应只留意学院派史学,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同样是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故收录两篇讨论近代中国的学校历史教育的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历史教育的实况,而不是想当然以为近代史学名家辈出,历史教材编写兴盛,彼时历史教育一定令人满意;以往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事实上只是研究中国史的史学史,几乎不论及中国学者在西洋史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情形,为纠此偏,特收录四篇有关检讨和回顾国内西洋史的文章;左派史学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如何看待对手的工作以及如何评论自己的成绩,对我们深入认识现代史学大有裨益,尤其1940年代国共两党在史学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焦点何在,如何表现,皆需要“回头看”的文章。左派所写的文章,以往认为没有学术价值,多所忽略,所见较少,故尽可多收;收录三篇以“国故”或“国学”为题的文章,是鉴于内容多关系史学。需要说明的是,评论史家与史书的文字,当然也属“中国现代史学评论”范围,但本集只收录综合性的评论文字,凡评论某人某书,拟另收编于其他资料集。总之,在海量的文献中披沙拣金,难免挂一漏万,期待学界同道的共同努力,不断披露资料线索,以便日后能不断完善这本资料集。
本集所收录文献,相当部分为首次整理,尽量根据原本,如有其他各版,则参考校勘,皆径改不出校注。按现在通行的出版要求重新标点。近代文献整理,看似容易入手,实则亦有难度。所收文章大多发表于报刊,错字、别字、衍字和倒误之处甚多(皆径改),加之标点不规范,字迹模糊,对编校者的知识和耐性都是一番考验。每念及此,诚惶诚恐,我郑重向读者承诺,本集所有文献的编校工作,皆本人亲为,如有失误,亦个人能力有限所致。真诚期待学界同行的批评!
李孝迁
2015年秋华东师大历史学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