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6062599丛书名: 图说中国文化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画多梅兰竹菊,多渔樵耕读,多琴棋书剑,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素绢宣纸铺染的尽是中国画家的中庸之道、隐逸情怀,流溢着文人士大夫的墨趣雅致。当你摊开这本书时。旧时月色会重新泛起,看温文儒厚的读书人伫立在水墨风景中,如何把纸上风月写意成中国情怀。
目 录
前言
001.最早的帛画《人物龙凤图》
002.顾恺之《女史箴图》以形写神
003.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
004.阎立本《步辇图》丹青神化天下取则
005.李思训金碧辉映《江帆楼阁图》
006.《天王送子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007.王维文人画开中国水墨画风
008.张萱仕女画丰颊肥体显盛唐富贵
009.韩斡鞍马画肉中画骨毫端有神
010.韩混《五牛图》形神俱佳状貌各异
011.荆浩《匡庐图》墨笔勾皴全景山水
012.黄筌生趣逼真的《写生珍禽图》
013.关家山水巍峨雄奇深远
014.董源《潇湘图》平淡天真一片江南
015.顾闳中工笔设色《韩熙载夜宴图》
016.周昉仕女画色彩柔丽线条圆润
017.周文矩战笔绘人物情态生动
018.巨然江南山水《万壑松风图》
019.李成笔墨厚重的《茂林远岫图》
020.范宽与山传神的《溪山行旅图》
021.李公麟《五马图》画肉兼画骨
022.《清明上河图》展北宋繁华市景
023.米氏云山描摹烟雨写意心灵
024.宋徽宗写实花鸟画《瑞鹤图》
025.李唐《采薇图》寄情言志气节高尚
026.马远《踏歌图》呈丰年人乐景象
027.梁楷减笔画开水墨写意人物先声
028.刘松年《罗汉图》宗教题材世俗化
029.钱选《扶醉图》写照隐士情结
030.书画大家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031.黄公望简淡洗练《富春山居图》
032.吴镇《渔父图》圆浑苍润淡逸悠远
033.王冕《墨梅图》高标孤洁如其人
034.倪瓒《六君子图》侧锋淡墨散清逸
035.王蒙《青卞隐居图》气脉灵动传神写照
036.张渥《九歌图》白描人物各尽其妙
037.戴进山水画高古清幽深远闲适
038.吴伟《武陵春图》写尽青楼女子幽怨
039.杜堇《古贤诗意图》尽显文人雅致
040.沈周《庐山高图》兼具南北画韵
041.文徵明闲居幽静的《真赏斋图》
042.风流才子唐寅狂歌醉舞写人生
043.仇英工笔青绿山水双美图
044.徐渭狂狷创水墨写意花鸟画
045.晚明画坛宗主董其昌的《昼锦堂图》
046.蓝瑛没骨重彩绘《白云红树图》
047.陈洪绶淡雅古逸的人物画
048.僧人画家弘仁为黄山写照
049.髡残山水笔墨蕴高洁人品
050.八大山人白眼向人写意花鸟
051.吴历造化神逸的《泉声松色图》
052.珲寿平色染水晕为花传神
053.石涛画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054.汪士慎一生好梅嗜茶为花忙
055.金农《玉壶春色图》散荡金石意趣
056.郑燮一生画竹寄倔强不驯之气
057.虚谷奇峭隽雅的《梅鹤图》
058.赵之谦重彩大写意花卉画
059.任颐肖像画神情毕肖雅俗共赏
060.吴昌硕书意篆力描梅花
061.岭南三杰创新写实的现代画风
062.齐白石红花墨叶绽童心
063.张大千纵笔泼墨泼彩大写意
在线试读
1949年2月12日,长沙解放前夕,在东南郊陈家大山的一座楚墓中,发现了一幅画在白色丝帛上的绘画,即第一幅没有文字的帛画,这就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人物龙凤图》。
颇具传奇的是,该帛画不是考古发掘而是土夫子(湖南一带对盗墓者的称呼)盗墓所得。这个土夫子名叫谢少初,建国后还在世。据谢少初回忆:他是从封土垂直打洞到椁板,并把棺椁凿开一个洞,然后从洞进入棺边箱和棺室内盗取器物,墓内有监牢的墓椁,椁内有长方形平顶的漆棺,帛画系折叠好放在一个竹笥(用以盛放衣物书籍等的竹制盛器)内。后来谢少初将帛画卖给蔡季襄,建国后,蔡季…
颇具传奇的是,该帛画不是考古发掘而是土夫子(湖南一带对盗墓者的称呼)盗墓所得。这个土夫子名叫谢少初,建国后还在世。据谢少初回忆:他是从封土垂直打洞到椁板,并把棺椁凿开一个洞,然后从洞进入棺边箱和棺室内盗取器物,墓内有监牢的墓椁,椁内有长方形平顶的漆棺,帛画系折叠好放在一个竹笥(用以盛放衣物书籍等的竹制盛器)内。后来谢少初将帛画卖给蔡季襄,建国后,蔡季…
1949年2月12日,长沙解放前夕,在东南郊陈家大山的一座楚墓中,发现了一幅画在白色丝帛上的绘画,即第一幅没有文字的帛画,这就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人物龙凤图》。
颇具传奇的是,该帛画不是考古发掘而是土夫子(湖南一带对盗墓者的称呼)盗墓所得。这个土夫子名叫谢少初,建国后还在世。据谢少初回忆:他是从封土垂直打洞到椁板,并把棺椁凿开一个洞,然后从洞进入棺边箱和棺室内盗取器物,墓内有监牢的墓椁,椁内有长方形平顶的漆棺,帛画系折叠好放在一个竹笥(用以盛放衣物书籍等的竹制盛器)内。后来谢少初将帛画卖给蔡季襄,建国后,蔡季襄参加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将帛画交该委员会保管,它便成为国家拥有的第一幅帛画,至今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帛画是一种在丝布上面创作的绘画作品,在纸出现以前,帛画不断发展,到西汉时,帛画技法已相当纯熟,画面更加丰富,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色彩富丽浓重,艺术表现力达到了高峰。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已经有了关于绘画的理论阐述和历史记载。《韩非子》中提出画犬马难、画鬼魅易的观点,并记载有位画家为周君画筛米用的簸箕,上面画有龙蛇、禽兽、车马与杂物。屈原《天问》里也记载过楚庙和祠堂里的壁画中,画满了“天地山川神灵”和“古圣贤怪物形事”等充满神话幻想的形象,说明战国时绘画已经成为当时记录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这幅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帛画是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呈长方形,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以墨线勾描,线条流畅挺劲,顿挫曲折,富于节奏的起伏变化,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有些地方涂了墨色,有些地方有染色痕迹,在人物的唇和衣袖上,还可以看出施点过朱色。画中没有背景,但饱满而富有动感的构图仍使画面显得完整而充分:一位妇人侧身直立,头后挽有一垂髻,并系有饰物,长裙曳地,裙上云纹波现,腰细而修长,神态虔诚,正合手祈祷。妇人脚踏一只龙舟,又像一弯半月,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高颈昂首,尾羽卷翘,轻盈飘逸。与凤相对应的左侧,绘有一条足伸尾卷、躯体弯曲、扶摇升腾的黄龙。
对于这幅画的内容,研究者有多种推测。有的人认为。这个妇人就是墓主人的肖像,前头的龙凤正引导她升天;有的人认为,画中描绘的是女巫在为墓中的死者祈祷并以龙凤引导升天;还有专家认为,凤与龙的争斗代表了善与恶的斗争,女子正为善良战胜邪恶而祈祷。这幅帛画从用笔用线的描述、人物特征的描绘到图的构成无不反映出我国古代绘画对形、神独特的气质和丰富内涵的表现,画面呈现出奋发昂扬的勃勃生机。
这幅帛画的最早摹本,是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绘画员陆式熏用放大镜根据照片摹绘的。当时,帛画上的污秽还没有进行认真的清洗和科学处理,画面上的细部和线条模糊不清,因而不免出现遗漏和添加现象。陆式熏的摹本最初发表在郭沫若的《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一文中,以后在将近30年的时间内,所有的图书报刊发表这幅帛画时都是采用这个摹本,影响相当大。但是,陆式熏的摹本在内容上错误很多,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最大的失误是郭沫若根据该摹本上所绘的兽仅一足,从而误认为它是夔,并把该画定名为《人物夔凤图》,进而导致对其主题和性质上认识的失误。20世纪80年代初,帛画经过科学处理后,线条和图案均已清晰可见,这才恢复了它的原貌,并由湖南省博物馆的李正光重新摹绘。李正光的摹本最初随熊传薪的《对照新旧摹本谈楚国人物龙凤图》一文发表,以后各家均以李正光的摹本为标准,命名皆从熊传薪的观点,通称《人物龙凤图》。从此,对帛画的主题和性质的认识出现质的飞跃。
1973年,在《人物龙凤图》帛画发现24年以后,在长沙子弹库的一座楚国墓葬中又发现了另一幅帛画,即《人物御龙图》。两幅帛画从制作的时代到风格技法大体相同,但《人物御龙图》在绘画技巧上比前者更趋成熟。画面中心绘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身体平伏呈舟形,翘起的尾上立一只鹭。鹭圆目长嘴,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画中人物上方有一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绘者注重从细微的局部来烘托主题,画中龙、人物均面向左,而人物的飘带、舆盖上的饰物则向右,表现出一种较强的方向性和人物御龙出行时的动感。中国传统文化中视“龙”为神物,龙是通天地之灵物,它可以载人或神上天或游太空。这虽是一种虚幻,但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气质。专家认为,这个男子可能是墓主人,画面表示死者的灵魂正在升归天国,因为在当时的楚国,流行死后升天的意识。它与《人物龙凤图》不仅时代相同,内容表现方式也很相近:所不同的是,这幅《人物御龙图》所画的人物和动物都更加写实,比例关系与现实中的人物更接近些,这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绘画表现手法已经不止一种,有的比较写实,有的更具装饰性,而且,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幅帛画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金粉的作品,人物用流畅的线条勾描,再施以平涂和渲染,画中龙、鹭、舆盖基本用白描勾勒,表现出绘者纯熟的绘画技艺和精心细致的观察力。
《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并称姊妹篇,专家认为两图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了一幅帛画。此帛画又称“非衣”,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第一代侯利仓之妻辛追内棺上的覆盖物,有人命名为《升天图》。帛画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天上、人间、地狱三部分的承接转合浑然天成。表现手法多样而谐调,既有劲利严谨的线条,又有绚烂锦簇的涂画,色彩富丽堂皇,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藤黄及白色等颜料,自然洒脱,不拘一格,奇诡浪漫。
这幅珍贵的彩绘帛画,代表了西汉帛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重彩工笔画,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帛画上的神话图像与《楚辞》的记述相符,显然吸收了先秦尤其是楚国的造型、风格和艺术内涵。帛画对人物刻画还显得简略和朴拙,带有早期肖像画的性质,墓主人头倾背驼,正扶杖而行,贵族夫人神态清晰,侍从的面部描线虽简却有不同脸型,较楚画有了明显进步。另外,在墓中还出土有其它形制的帛画。
这些西汉帛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画实例的空白,同时,又影响和造就了后世艺术家的崛起。
从长沙出土的楚汉帛画到传世的晋画摹本以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再到五代唐宋元明清,及至现当代,中国绘画一脉相承,精品如云,名家迭出,波澜壮阔,构成了灿烂瑰丽的中国绘画艺术史。
P11-13
颇具传奇的是,该帛画不是考古发掘而是土夫子(湖南一带对盗墓者的称呼)盗墓所得。这个土夫子名叫谢少初,建国后还在世。据谢少初回忆:他是从封土垂直打洞到椁板,并把棺椁凿开一个洞,然后从洞进入棺边箱和棺室内盗取器物,墓内有监牢的墓椁,椁内有长方形平顶的漆棺,帛画系折叠好放在一个竹笥(用以盛放衣物书籍等的竹制盛器)内。后来谢少初将帛画卖给蔡季襄,建国后,蔡季襄参加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将帛画交该委员会保管,它便成为国家拥有的第一幅帛画,至今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帛画是一种在丝布上面创作的绘画作品,在纸出现以前,帛画不断发展,到西汉时,帛画技法已相当纯熟,画面更加丰富,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色彩富丽浓重,艺术表现力达到了高峰。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已经有了关于绘画的理论阐述和历史记载。《韩非子》中提出画犬马难、画鬼魅易的观点,并记载有位画家为周君画筛米用的簸箕,上面画有龙蛇、禽兽、车马与杂物。屈原《天问》里也记载过楚庙和祠堂里的壁画中,画满了“天地山川神灵”和“古圣贤怪物形事”等充满神话幻想的形象,说明战国时绘画已经成为当时记录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这幅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帛画是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呈长方形,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以墨线勾描,线条流畅挺劲,顿挫曲折,富于节奏的起伏变化,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有些地方涂了墨色,有些地方有染色痕迹,在人物的唇和衣袖上,还可以看出施点过朱色。画中没有背景,但饱满而富有动感的构图仍使画面显得完整而充分:一位妇人侧身直立,头后挽有一垂髻,并系有饰物,长裙曳地,裙上云纹波现,腰细而修长,神态虔诚,正合手祈祷。妇人脚踏一只龙舟,又像一弯半月,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高颈昂首,尾羽卷翘,轻盈飘逸。与凤相对应的左侧,绘有一条足伸尾卷、躯体弯曲、扶摇升腾的黄龙。
对于这幅画的内容,研究者有多种推测。有的人认为。这个妇人就是墓主人的肖像,前头的龙凤正引导她升天;有的人认为,画中描绘的是女巫在为墓中的死者祈祷并以龙凤引导升天;还有专家认为,凤与龙的争斗代表了善与恶的斗争,女子正为善良战胜邪恶而祈祷。这幅帛画从用笔用线的描述、人物特征的描绘到图的构成无不反映出我国古代绘画对形、神独特的气质和丰富内涵的表现,画面呈现出奋发昂扬的勃勃生机。
这幅帛画的最早摹本,是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绘画员陆式熏用放大镜根据照片摹绘的。当时,帛画上的污秽还没有进行认真的清洗和科学处理,画面上的细部和线条模糊不清,因而不免出现遗漏和添加现象。陆式熏的摹本最初发表在郭沫若的《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一文中,以后在将近30年的时间内,所有的图书报刊发表这幅帛画时都是采用这个摹本,影响相当大。但是,陆式熏的摹本在内容上错误很多,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最大的失误是郭沫若根据该摹本上所绘的兽仅一足,从而误认为它是夔,并把该画定名为《人物夔凤图》,进而导致对其主题和性质上认识的失误。20世纪80年代初,帛画经过科学处理后,线条和图案均已清晰可见,这才恢复了它的原貌,并由湖南省博物馆的李正光重新摹绘。李正光的摹本最初随熊传薪的《对照新旧摹本谈楚国人物龙凤图》一文发表,以后各家均以李正光的摹本为标准,命名皆从熊传薪的观点,通称《人物龙凤图》。从此,对帛画的主题和性质的认识出现质的飞跃。
1973年,在《人物龙凤图》帛画发现24年以后,在长沙子弹库的一座楚国墓葬中又发现了另一幅帛画,即《人物御龙图》。两幅帛画从制作的时代到风格技法大体相同,但《人物御龙图》在绘画技巧上比前者更趋成熟。画面中心绘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身体平伏呈舟形,翘起的尾上立一只鹭。鹭圆目长嘴,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画中人物上方有一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绘者注重从细微的局部来烘托主题,画中龙、人物均面向左,而人物的飘带、舆盖上的饰物则向右,表现出一种较强的方向性和人物御龙出行时的动感。中国传统文化中视“龙”为神物,龙是通天地之灵物,它可以载人或神上天或游太空。这虽是一种虚幻,但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气质。专家认为,这个男子可能是墓主人,画面表示死者的灵魂正在升归天国,因为在当时的楚国,流行死后升天的意识。它与《人物龙凤图》不仅时代相同,内容表现方式也很相近:所不同的是,这幅《人物御龙图》所画的人物和动物都更加写实,比例关系与现实中的人物更接近些,这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绘画表现手法已经不止一种,有的比较写实,有的更具装饰性,而且,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幅帛画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金粉的作品,人物用流畅的线条勾描,再施以平涂和渲染,画中龙、鹭、舆盖基本用白描勾勒,表现出绘者纯熟的绘画技艺和精心细致的观察力。
《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并称姊妹篇,专家认为两图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了一幅帛画。此帛画又称“非衣”,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第一代侯利仓之妻辛追内棺上的覆盖物,有人命名为《升天图》。帛画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天上、人间、地狱三部分的承接转合浑然天成。表现手法多样而谐调,既有劲利严谨的线条,又有绚烂锦簇的涂画,色彩富丽堂皇,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藤黄及白色等颜料,自然洒脱,不拘一格,奇诡浪漫。
这幅珍贵的彩绘帛画,代表了西汉帛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重彩工笔画,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帛画上的神话图像与《楚辞》的记述相符,显然吸收了先秦尤其是楚国的造型、风格和艺术内涵。帛画对人物刻画还显得简略和朴拙,带有早期肖像画的性质,墓主人头倾背驼,正扶杖而行,贵族夫人神态清晰,侍从的面部描线虽简却有不同脸型,较楚画有了明显进步。另外,在墓中还出土有其它形制的帛画。
这些西汉帛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画实例的空白,同时,又影响和造就了后世艺术家的崛起。
从长沙出土的楚汉帛画到传世的晋画摹本以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再到五代唐宋元明清,及至现当代,中国绘画一脉相承,精品如云,名家迭出,波澜壮阔,构成了灿烂瑰丽的中国绘画艺术史。
P11-1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