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0200221
重温时令节俗的古典诗意 感受天地万物的美妙意韵
镜头下的二十四节气——可视、可感、可亲
“*中国的文化微刊”国馆精心打造,首发美文吸粉无数
“太平湖畔女诗人”项丽敏摄影配图
这是一幅有关二十四节气的风情画卷。
百余幅唯美图片,记录光阴流转的脚步——可视。
百余篇节气美文,描画时令节俗的风情——可感。
近百首节气诗词,重温古典时光的诗意——可亲。
1
春
夏
秋
冬
2
立春节俗 004
立春三候 009
立春诗词 012
今年迎气始,
昨夜伴春回。
立春
春
雨水节俗 022
雨水三候 025
雨水诗词 028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雨水
惊蛰节俗 040
惊蛰三候 044
惊蛰诗词 048
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
惊蛰
3
春分节俗 058
春分三候 062
春分诗词 066
雨霁风光,
春分天气。
春分
春
清明节俗 074
清明三候 080
清明诗词 084
梨花风起草青青,
正好踏春出门去。
清明
谷雨节俗 094
谷雨三候 098
谷雨诗词 102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告别这个春天。
谷雨
4
立夏三候 112
立夏诗词 115
留不住春天,就不要辜负了夏天。
立夏
夏
小满节俗 126
小满三候 131
小满诗词 134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小满。
小满
芒种节俗 144
芒种三候 147
芒种诗词 150
最是一年红云当头时。
芒种
5
夏至节俗 162
夏至三候 167
夏至诗词 171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至
夏
小暑节俗 182
小暑三候 188
小暑诗词 19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暑
大暑节俗 200
大暑三候 204
大暑诗词 207
夏末最美好的打开方式。
大暑
6
立秋节俗 216
立秋三候 220
立秋诗词 224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
秋
处暑三候 232
处暑诗词 235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处暑
白露节俗 242
白露三候 247
白露诗词 250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露
7
秋分节俗 260
秋分三候 265
秋分诗词 268
世间美妙始于春,盛于夏,成于秋。
秋分
秋
寒露节俗 276
寒露三候 280
寒露诗词 283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寒露
霜降节俗 294
霜降三候 298
霜降诗词 300
在这越来越寒凉的世界里,活出一点温度来。
霜降
8
立冬三候 310
立冬诗词 312
残秋尽,冬未隆,正是相思渐盛时。
立冬
冬
小雪三候 322
小雪诗词 325
天渐寒,雪渐盛,又是一年将尽时。
小雪
大雪三候 336
大雪诗词 339
一壶温酒,一炉火锅,三两知己,足以温暖这个寒冬。
大雪
9
冬至节俗 350
冬至三候 356
冬至诗词 358
梅花满树,又是一年冬至。
冬至
冬
小寒三候 366
小寒诗词 368
一番春意换年芳,蛾儿雪柳风光。
小寒
大寒三候 376
大寒诗词 378
暖榻与新被,只待游子归。
大寒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
——余秋雨
立春节俗
春节 | 爆竹声声入耳,新年岁岁平安
新年伊始,年味的氤氲从门外挤进被窝,唤醒了每一个中国人过中国年的团圆情怀,一醒来,身边不再是在他乡的孤寂,而是一个可以让你放下外在身份地位的存在,也因此让你得以回归真实的为人子女的本色,为人父母的慈祥,为人好友的坦诚。
在外时的风尘仆仆、虚情假意,都在这一天消散不见,化作一声对身边人的问候和祝福,这一年,便算开了一个好头。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辞旧迎新,以示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等活动和习俗。
大年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正月初一还会吃蒸年糕,因为年糕谐音“年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祝愿。
在外奔波多年,忙于应酬招待的游子也许早已厌倦了各类山珍海味。在团圆的饭桌上,集聚了每个人一年中最难以忘怀的味道,每多一副碗筷,便增添一份热闹。
老父亲也拿出珍藏多年的佳酿,满上,举杯庆贺的那一刻,浓烈的酒香氤氲其间。觥筹之间,一种难以言喻的团圆喜悦才在此圆满。
每个人都无法抗拒过年带来的完美体验,这是千年以来全中国人的共同信仰,也正是它,才让我们体验到了什么是人情的温暖与感恩。
元宵 | 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夜如年
国馆君按:这是春节期间的最后一波高潮:吃汤圆、猜灯谜、看舞狮、赏花灯。夜如白昼,万人毕集,士女齐出,欢欢喜喜闹元宵。
元宵节这天是颇让人感慨的一天。
也许我们中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但不知不觉就迎来了春节的最后一波高潮,因而有人不禁感慨道:“这是我一年中见过我父母最多鱼尾纹的一段日子。”因为能最直接地表达出内心愉悦的动作,只有笑。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其中上元之号来自道教,在其神谱中,共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元神,象征天地人三界,上元天官,降生于元月十五,因而上元节也是一个祭神之日。南宋《梦粱录》亦有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因而元宵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但吃元宵(汤圆)可以说是大江南北共有的习俗。虽然它的做法成分风味各异,但都寓意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出自闽南歌谣《元宵月正圆》。脑海里不禁呈现出一幅温馨美满的家庭画面,但汤圆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也不可以贪吃。毕竟作为这一节日最美好的点缀,能品透其间的意义便足矣。
“舞凤飞龙成夜市”、“千家把酒赏花灯”,这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一派喧嚣热闹的景象。耍龙灯、舞狮子、猜灯谜、赏花灯……都是元宵节最欢庆的习俗。
其实,元宵节亦是浪漫的,它也被称为除了七夕之外的第二个中国情人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描述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古时因碍于礼节,女子不便随意外出。而在这夜如白昼、热闹非凡的节日里,借着黑夜的掩护与光影的迷离,年轻人心中的浪漫情绪亦随之而生,多少美好的姻缘佳话,都嵌在了这灯火阑珊的日子里。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唐伯虎的这句诗正道出了元宵的兴致。黑夜来临,本是日落而息、倒头酣睡的时候。但元宵之时,人们却有了不眠不休的兴致。这高昂的兴致,承载着多少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也许这就是这一传统节日的初衷所在。
立春三候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
自然界的生物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生长发育的,无论是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还是动物的冬眠、复苏、繁殖和迁徙,都与时令气候息息相关。
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参照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将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对应七十二候。具体地说,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就是一个季节。
每个节气所对应的三候,无一不与自然界的现象息息相关。
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风行于天地之间,虫蛰居于地下,鱼潜藏在深水里。而立春,便意味着春的气息蔓延到自然界每种生物的神经末梢。
东风解冻,意思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说文解字》注:“东,动也。”一个“动”字,意味着蛰居了一冬的天地万物,都要“动”起来了。
蛰虫始振,意思是再过五日,蛰居的虫类慢慢从冬眠中醒来了,蠢蠢欲动。
鱼陟负冰,意思是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从深水浮游到水面,此时水面上的冰并没有完全融化,就像被鱼儿驮着一般。
东风即春风。东风是中国人理解的八风之一,八风与八方空间相对应。
这八风之中,最受中国人关注的是东风和西风。东风主生,意味着光明和温暖;西风主杀,意味着黑暗和萧条。
“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说东风像一个魔术师,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花,蕴藏在其中的欣喜莫名感染着每个人。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说东风像故人一样,随着春的到来,又回到了这里,殷勤地吹开了枝上的花。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苏轼说东风是诚信的,年年随春归,一点也不张扬,只在柳际花边悄悄探出头来。
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东风,不在梅边,便在柳边,是最早预示春天到来的使者。
春回大地,阳气上升,冬眠于地底的蛰虫,对这种气温的变化最是敏感。所以立春二候,便是蛰虫始振。
先民从冬眠的动物中得到启示,冬天尽可能不折腾,少耗能量,这就是俗话说的“猫冬”。一旦天气晴好,便要到户外走动,以适应气候的变化。这种生存方式,与动物何其相似。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这样了。
二十四节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立春诗词
雪消风软柳条新
立春
(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这是一首春意逼人的诗。人世和自然,和着春的节奏律动。
有人说,中国之美在宋朝。美在精致,美在情韵,更美在这种美接地气,融入宋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在宋人的血液里,带着生命的温度。
立春,一个充满希望和能量的日子。
在先民心中,春是可以“打”的。立春日,上至皇宫,下至乡野,都喜乐而虔诚地“打春牛”,鞭散的泥牛,灰尘飞扬。满街的人却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捡至家中,视它们为吉祥的象征,将碎片放在各个地方。放置的地方不同,寓含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春也可“咬”。立春时节,民间有“咬春”习俗。《唐四时宝镜》里记载:“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这天,人们挑生菜,一叶叶的菜里蕴含着无限春;食春饼,在春饼的鲜爽和滋润中,实实在在地用牙齿咬住“春”。
“立春”给自然界带来了什么样的新气象?从此日起,冰雪渐渐消融,吹面而来的风,兀自少了冷凛,柔软得像母亲的手,让人心也跟着温润起来。傲霜斗寒的梅,也悄悄退出了自己的舞台,藏在日渐远去的冬幕背后,该让柳唱主角了。依依杨柳,挑逗着无边的春。
便觉眼前生意满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立春是一年之始,宋人张栻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
农历十二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与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立春若是在年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岁晚。短短的四个字中,还有这么多机巧在里面,穿梭在钢筋水泥丛中的现代人,哪里又体会得到阴阳交替、四时代序带给人心灵的震颤与欣喜呢。
一元复始,春回大地。冰化雪消,草木滋生,春的信息便在这一消一长中透露出来了。草木及动物,自然界的生灵往往比人还要灵动,它们早已捕捉到流转在这天地之间无形无影的春了。草木用萌动传递春之信息,蛰虫用蠢蠢欲动传递春之信息,春到人间草木知,此言不虚。
扑面而来的春,让人的眼神和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触目所及,无不成春,无不饱含着生意。这满满的生意,渗透在天地间,洇开在人的心底,又随着阵阵春风吹起的涟漪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参差,是一种欣喜交加又带着莫名悸动的情绪。
草木知,生意满,绿参差。春到了天地间,也到了人心里。这洋溢的激情和欣喜,谁说不是一首最美的春之诗呢?
黄柑荐酒,青韭堆盘
汉宫春·立春
(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这是辛弃疾的南归之作,或许有某些微言大义在里面。
故国难复的惆怅,故乡渺渺的凄惶,青丝在流年中染成华发的人生迟暮的感伤,统统不说。
在立春这样一个本该雀跃的日子里,词人却不可遏制地陷入伤春的意绪中。自然恒常而人生易老,那一波波愁与恨,绵绵不断,如解不了的连环。
这里,我们不谈国是,只谈风月。
伤春的情绪掩盖不了立春应该属于人间的一切习俗。
春天来到了美人头上。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罗、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也有剪成春鸡、春燕等形状,佩戴在小儿臂上或胸前。小儿和美人,春意盎然。
春天藏在市民口中。黄柑荐酒,青韭堆盘。立春日,人们喜欢以果品时鲜等佐酒。青梅初熟时,以蜜渍之佐酒,是人们的最爱。喝着黄柑酒,就什么菜呢?当然是春韭了。“正月葱,二月韭”,初春的韭正当时,鲜美莹润。乱世中飘零的杜甫,不也用“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表达他乡遇故人的欣喜与真诚吗?
春天来到了梅梢柳边。东风从此熏梅染柳,一点也不得闲了。
无限春风来海上
减字木兰花·立春
(宋)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春回大地,时间空间上都体现出来了。
当王之涣在感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时,远谪蛮瘴僻远之地的苏东坡,却以欢快雀跃的心境迎接海南之春。
海南的春,在风物习俗上与中原似乎没有多大区别。春牛、春杖、春风、春幡、春胜,一连串的春字叠用,堆叠起无限春。我们都禁不住要跟着苏子欢呼雀跃了。与其他逐客独在异乡黯然神伤不同,他是随遇而安的。这份随遇而安背后是他的旷达,他的自适,他笑对人世间风雨沧桑的大气度与大胸襟。
何人不起故园情,心到安处是吾乡。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于是,触目所见,无不是春。
雨水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今日雨水,春属木,木依水而生,故东风解冻,温润散为雨。鞭炮余留的云烟还未完全散去,路边的树木已冒出嫩绿的新芽,此时若来一场细雨和风,则别有一番清爽的春意。
雨是灵动的,是充满生机的,正如其古字结构解读所说:上面一横象征天,横下面的穹隆形,象征云气升腾,说明“无云不成雨”;风流云散,别而为雨,由此,穹隆下有四行雨点,每行三点。这个象意,四是四方,四维;三是雨露滋润,天地气和而成甘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雨水节气一到,树梢微风轻拂,树间阳鸟起伏和鸣,春雨至矣。飞雨入阶廊,雨羞风轻,有雨必有云,春云淡冶如笑,春雨便苍翠欲滴。待雨后柳烟成阵,便春意宜人了。
古人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獭祭鱼,獭为水獭,鱼感水暖上游,水獭捕食,往往吃两口就扔于岸上,古人认为是以鱼祭水;候雁北,雨水后五日,热归塞北,寒去江南,大雁由此感知到春信,即刻北飞;草木萌动,再五日,雨媚风娇,草长莺飞。
雨水之后要特别注意春捂,这时气候乍暖还寒,有些人急于脱棉衣,故有“二八月乱穿衣”之说。早晚仍有较大温差,不宜过早穿单衣,否则容易感冒。
春季阳气升发,很多人开始感到“春困”。此时人体血液循环加快,机体需要更多的养分。对于春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调理。一方面,多参加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补给身体中的氧气,《黄帝内经》有言:“春三月,晚睡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另一方面,要注意健脾,以提高身体对水谷精微的吸收能力。
雨水节气的饮食原则是少酸多甘、健脾抑肝,这时可多食蜂蜜、大枣等。另外也要少吃肥厚油腻的食物,宜吃韭菜、香椿、菠菜、百合、山药等蔬菜;水果方面可多食柑橘、苹果。此外,春季多风,气候变暖,也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口鼻、皮肤干燥。
人体的变化与自然万物一样。随着春季万物复苏,人体各个“开关”也随之打开,人的奋发之心也随之被唤醒。“一年之计在于春”,每个人都会背上行囊,伴着和风细雨、踏着春泥绿草,出发寻找新一年的美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