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2844592
编辑推荐
市场上**本深度解读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专业图书。
融会贯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
学准则,用准则的一本规范性读物。
本书向你展示:
★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
★ 结合实际案例,细节、深度、多视角,讲解《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详细要求。
★ 2014年以来,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新变化。
融会贯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
学准则,用准则的一本规范性读物。
本书向你展示:
★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
★ 结合实际案例,细节、深度、多视角,讲解《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详细要求。
★ 2014年以来,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新变化。
内容简介
《小企业会计准则解读》一书对新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解读,从制度的整体情况、制度包含的六大会计要素和财务报表角度全方面地阐述新《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制度背景以及小企业各类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具有高度的操作性、实用性。
本书总共分为十六章,第一章主要对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基本框架、制度背景等内容;第二章至第十四章分别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和利润分配六大会计要素入手,深入剖析新准则对要素确认和计量的要求以及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第十五章介绍新准则中有关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及财务报表的内容;第十六章主要对新准则中有关财务报表的内容进行阐述。本书能够帮助小企业会计人员尽快掌握新准则,提高其执业操作能力。
本书总共分为十六章,第一章主要对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基本框架、制度背景等内容;第二章至第十四章分别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和利润分配六大会计要素入手,深入剖析新准则对要素确认和计量的要求以及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第十五章介绍新准则中有关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及财务报表的内容;第十六章主要对新准则中有关财务报表的内容进行阐述。本书能够帮助小企业会计人员尽快掌握新准则,提高其执业操作能力。
目 录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小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与意义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基础
一、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二、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
第三节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
八、及时性
第四节小企业会计要素
一、资产
二、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四、收入
五、费用
六、利润
第五节小企业财务报表
一、小企业财务报表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二、小企业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所采用的
方法
第二章资产
第一节资产定义和分类
一、小企业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
二、小企业资产的分类
第二节资产的计量属性
一、单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二、放弃资产减值准备
第三章货币资金
第一节库存现金
一、库存现金的定义和特征
二、现金管理的内容和内部控制
三、现金的核算
四、现金的清查
第二节银行存款
一、银行存款账户的开设与管理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三、银行存款的对账
第三节其他货币资金
一、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
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第四章应收及预付款项
第一节应收及预付款项概述
一、应收及预付款项概念和特征
二、应收及预付款项的计量原则
第二节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内容和分类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第三节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内容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三、应收账款坏账的处理
第四节其他应收和预付账款
一、预付账款
二、应收股利
三、应收利息
四、其他应收款
第五章存货
第一节存货概述
一、存货的概念和特点
二、存货的确认
三、存货的分类
第二节存货的计价
一、存货的初始计量
二、发出存货的计价
第三节原材料核算
一、实际成本计价的原材料收发核算
二、计划成本计价的材料采购收发核算
第四节其他存货核算
一、周转材料
二、委托加工物资
三、库存商品
第五节存货的清查
一、存货清查概述
二、存货清查的核算
第六章投资
第一节短期投资概述
第二节短期投资的核算
一、短期投资取得的会计处理
二、持有短期投资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的会计处理
三、短期投资出售的会计处理
四、与《企业会计准则》短期投资会计处理的比较
五、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短期投资会计处理的比较
第三节长期债券投资
一、长期债券投资概述
二、长期债券投资的核算
第四节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概述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性质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期限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特点
五、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第七章生物资产
第一节生物资产概述
一、生物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二、生物资产的分类
三、生物资产的确认条件
第二节消耗性生物资产
一、消耗性生物资产概述
二、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三、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
四、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收获与处置
第三节生产性生物资产
一、生产性生物资产概述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三、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
四、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处置
第八章固定资产
第一节固定资产概述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三、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第二节固定资产初始计量
一、外购固定资产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第三节固定资产后续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折旧
二、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第四节固定资产处置
一、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
二、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第九章无形资产
第一节无形资产概述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特征
二、无形资产的内容
三、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第二节无形资产的核算
一、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二、无形资产的摊销
三、无形资产的处置
第十章负债
第一节负债概述
一、负债的含义及特征
二、负债的分类
第二节流动负债
一、短期借款
二、应付票据
三、应付及预收账款
四、应付职工薪酬
五、应交税费
六、应付利息
七、应付利润
八、其他应付款
第三节非流动负债
一、递延收益
二、长期借款
三、长期应付款
第十一章所有者权益
第一节所有者权益概述
第二节实收资本
第三节资本公积
第四节留存收益
一、盈余公积
二、未分配利润
第十二章收入
第一节收入的定义及其分类
一、收入的定义
二、收入的分类
第二节销售商品收入
一、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
二、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提供劳务收入
一、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二、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拆分
第十三章费用
第一节费用的含义与分类
一、费用的定义
二、费用的分类
第二节营业成本
一、主营业务成本
二、其他业务成本
第三节营业税金及附加
第四节期间费用
一、销售费用
二、管理费用
三、财务费用
第十四章利润和利润分配
第一节利润的定义及其构成
一、利润的含义
二、利润的构成
第二节利润的结转与分配
一、利润的结转
二、利润的分配
第十五章外币业务
第一节外币业务概述
一、外币交易
二、外币财务报表折算
第二节记账本位币
一、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二、记账本位币的变更
第三节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一、折算汇率
二、外币交易发生日的会计处理
三、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
第四节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第十六章财务报表
第一节财务报表概述
第二节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概述
二、资产负债表格式及编报说明
三、资产负债表编制示例
第三节利润表
一、利润表概述
二、利润表格式及编报说明
三、利润表编制示例
第四节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概述
二、现金流量表格式及编报说明
三、现金流量表编制示例
第五节附注
一、附注概述
二、附注格式及编报说明
第六节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概述
二、会计政策变更
三、会计估计变更
四、前期差错
五、未来适用法
附录:小企业会计准则
主要参考资料
第一节小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与意义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基础
一、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二、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
第三节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
八、及时性
第四节小企业会计要素
一、资产
二、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四、收入
五、费用
六、利润
第五节小企业财务报表
一、小企业财务报表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二、小企业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所采用的
方法
第二章资产
第一节资产定义和分类
一、小企业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
二、小企业资产的分类
第二节资产的计量属性
一、单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二、放弃资产减值准备
第三章货币资金
第一节库存现金
一、库存现金的定义和特征
二、现金管理的内容和内部控制
三、现金的核算
四、现金的清查
第二节银行存款
一、银行存款账户的开设与管理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三、银行存款的对账
第三节其他货币资金
一、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
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第四章应收及预付款项
第一节应收及预付款项概述
一、应收及预付款项概念和特征
二、应收及预付款项的计量原则
第二节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内容和分类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第三节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内容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三、应收账款坏账的处理
第四节其他应收和预付账款
一、预付账款
二、应收股利
三、应收利息
四、其他应收款
第五章存货
第一节存货概述
一、存货的概念和特点
二、存货的确认
三、存货的分类
第二节存货的计价
一、存货的初始计量
二、发出存货的计价
第三节原材料核算
一、实际成本计价的原材料收发核算
二、计划成本计价的材料采购收发核算
第四节其他存货核算
一、周转材料
二、委托加工物资
三、库存商品
第五节存货的清查
一、存货清查概述
二、存货清查的核算
第六章投资
第一节短期投资概述
第二节短期投资的核算
一、短期投资取得的会计处理
二、持有短期投资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的会计处理
三、短期投资出售的会计处理
四、与《企业会计准则》短期投资会计处理的比较
五、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短期投资会计处理的比较
第三节长期债券投资
一、长期债券投资概述
二、长期债券投资的核算
第四节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概述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性质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期限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特点
五、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第七章生物资产
第一节生物资产概述
一、生物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二、生物资产的分类
三、生物资产的确认条件
第二节消耗性生物资产
一、消耗性生物资产概述
二、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三、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
四、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收获与处置
第三节生产性生物资产
一、生产性生物资产概述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三、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
四、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处置
第八章固定资产
第一节固定资产概述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三、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第二节固定资产初始计量
一、外购固定资产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第三节固定资产后续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折旧
二、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第四节固定资产处置
一、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
二、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第九章无形资产
第一节无形资产概述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特征
二、无形资产的内容
三、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第二节无形资产的核算
一、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二、无形资产的摊销
三、无形资产的处置
第十章负债
第一节负债概述
一、负债的含义及特征
二、负债的分类
第二节流动负债
一、短期借款
二、应付票据
三、应付及预收账款
四、应付职工薪酬
五、应交税费
六、应付利息
七、应付利润
八、其他应付款
第三节非流动负债
一、递延收益
二、长期借款
三、长期应付款
第十一章所有者权益
第一节所有者权益概述
第二节实收资本
第三节资本公积
第四节留存收益
一、盈余公积
二、未分配利润
第十二章收入
第一节收入的定义及其分类
一、收入的定义
二、收入的分类
第二节销售商品收入
一、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
二、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会计处理
第三节提供劳务收入
一、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二、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拆分
第十三章费用
第一节费用的含义与分类
一、费用的定义
二、费用的分类
第二节营业成本
一、主营业务成本
二、其他业务成本
第三节营业税金及附加
第四节期间费用
一、销售费用
二、管理费用
三、财务费用
第十四章利润和利润分配
第一节利润的定义及其构成
一、利润的含义
二、利润的构成
第二节利润的结转与分配
一、利润的结转
二、利润的分配
第十五章外币业务
第一节外币业务概述
一、外币交易
二、外币财务报表折算
第二节记账本位币
一、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二、记账本位币的变更
第三节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一、折算汇率
二、外币交易发生日的会计处理
三、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
第四节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第十六章财务报表
第一节财务报表概述
第二节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概述
二、资产负债表格式及编报说明
三、资产负债表编制示例
第三节利润表
一、利润表概述
二、利润表格式及编报说明
三、利润表编制示例
第四节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概述
二、现金流量表格式及编报说明
三、现金流量表编制示例
第五节附注
一、附注概述
二、附注格式及编报说明
第六节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概述
二、会计政策变更
三、会计估计变更
四、前期差错
五、未来适用法
附录:小企业会计准则
主要参考资料
在线试读
小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小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重要性不断得到凸显。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小企业数量已达到企业总数的97%以上,有5295%的从业人员选择在小企业就业,而小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分别达到所有企业总额的3934%和4197%。为进一步规范小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面的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财政部于2011年10月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2004年4月27日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具体来说,该准则的颁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健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全面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施行。这一举措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然而,这套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范围却将小企业排除在外。现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是2004年制定的,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业务行为的不断复杂化,其相关内容早已过时。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9年7月制定并发布了《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一举措对我国现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施加了不小的压力。于是,相关部门加快了小企业会计的改革步伐,《小企业会计准则》终于在2011年10月应运而生。这对于完善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统筹推进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可以规范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统一企业财务报告数据的执行基础、提升企业会计标准实施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消除长期以来因会计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各种问题,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2)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加强小企业的内部管理,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促进小企业健康发展。
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加强小企业管理、促进小企业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任务。制定完善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可以引导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增强小企业的内生增长能力,并为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
(3)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
根据税法相关规定,税务部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应采用查账方式。但是,目前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企业却占有相当大比例,这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制定完善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可以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方便税务部门了解小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依法治税,加强小企业的税收征管;同时也有助于税务机关能够根据小企业实际负担能力征税,促进小企业的税负公平。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一)一般规定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但以下三类小企业除外:
(1)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
(2)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
(3)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此处所称企业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相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二条规定:“母公司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或主体,下同)。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这类小企业实际上是需要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或者需要将其财务报表并入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均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同时,《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十九条规定,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微型企业标准的企业参照执行本准则。
根据2011年7月4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本规定适用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包括电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具体来说,各个行业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如表1-1所示。表1-1各行业小型和微型企业划分标准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本规定以外的行业,参照本规定进行划型。
行业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微型企业划分标准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建筑业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6000万元以下,且资产总额300万元及以上、5000万元以下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批发业从业人员5人及以上、2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5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5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下零售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5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运输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200万元及以上、3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下仓储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邮政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住宿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餐饮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信息传输业(含电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续表
行业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微型企业划分标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其额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房地产开发经营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且资产总额2000万元及以上、5000万元以下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以下物业管理从业人员100人及以上、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且资产总额100万元及以上、8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资产总额100万元以下其他未列明行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
(二)特殊规定
在上述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三、第四条还作出了如下特殊规定:
(1)符合上述条件的小企业,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选择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
(2)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小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得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4)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导致不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小企业标准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从次年1月1日起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5)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不得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6)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第二节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基础
一、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只有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交易事项进行合理、正确的反映,以掌握小企业经营活动完整、真实的情况,并对其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为了向小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在会计主体假设下,小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小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小企业的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一特定部分(如分厂、分公司、门市部等),甚至可以是一个具有经济业务的特定非盈利组织。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独资、合伙形式的企业都可作为会计主体,但它们都不是法人。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小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小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小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持续经营这一假定前提为财务会计中许多常见的财产计价、费用摊销和分配方法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判断小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小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在小企业的经营收入和费用发生与其货币收付发生一定程度的分离时,小企业不能以是否收付货币资金作为收入、费用是否发生的标准,而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也正是基于小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小企业的资产才需要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也有了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之分。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小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这些期间通常为一年,可以是日历年,也可以是营业年。我国规定以日历年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公历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表,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小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
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于确定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进而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并进一步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在某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小企业的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来讲也很重要,为此,小企业可以在财务报表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另外,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同时要假定币值不变,即假定货币本身的价值是稳定的。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自身的价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货币本身的价值波动不大,在会计核算中可以不考虑这些变动因素,即认为币值是稳定的,从而可以坚持历史成本原则;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就需要采用特殊的计量属性进行处理。
二、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
小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实务中,小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小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三节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小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表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小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给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小企业应当做到: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3)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表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表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例如,某公司于2012年末发现公司销售萎缩,无法实现年初确定的销售收入目标,但考虑到在2013年春节前后,公司销售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为此提前预计库存商品销售,在2012年末制作了若干存货出库凭证,并确认销售收入实现。公司这种处理没有以其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而是虚构交易事项,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则,也违背了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小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重要性不断得到凸显。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小企业数量已达到企业总数的97%以上,有5295%的从业人员选择在小企业就业,而小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分别达到所有企业总额的3934%和4197%。为进一步规范小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面的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财政部于2011年10月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2004年4月27日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具体来说,该准则的颁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健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全面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施行。这一举措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然而,这套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范围却将小企业排除在外。现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是2004年制定的,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业务行为的不断复杂化,其相关内容早已过时。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9年7月制定并发布了《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一举措对我国现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施加了不小的压力。于是,相关部门加快了小企业会计的改革步伐,《小企业会计准则》终于在2011年10月应运而生。这对于完善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统筹推进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可以规范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统一企业财务报告数据的执行基础、提升企业会计标准实施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消除长期以来因会计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各种问题,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2)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加强小企业的内部管理,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促进小企业健康发展。
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加强小企业管理、促进小企业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任务。制定完善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可以引导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增强小企业的内生增长能力,并为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
(3)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
根据税法相关规定,税务部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应采用查账方式。但是,目前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企业却占有相当大比例,这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制定完善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可以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方便税务部门了解小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依法治税,加强小企业的税收征管;同时也有助于税务机关能够根据小企业实际负担能力征税,促进小企业的税负公平。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一)一般规定
《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但以下三类小企业除外:
(1)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
(2)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
(3)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此处所称企业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相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二条规定:“母公司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或主体,下同)。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这类小企业实际上是需要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或者需要将其财务报表并入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均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同时,《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十九条规定,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微型企业标准的企业参照执行本准则。
根据2011年7月4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本规定适用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包括电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具体来说,各个行业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如表1-1所示。表1-1各行业小型和微型企业划分标准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本规定以外的行业,参照本规定进行划型。
行业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微型企业划分标准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建筑业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6000万元以下,且资产总额300万元及以上、5000万元以下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批发业从业人员5人及以上、2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5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5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下零售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5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运输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200万元及以上、3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下仓储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邮政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住宿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餐饮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信息传输业(含电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续表
行业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微型企业划分标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其额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房地产开发经营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且资产总额2000万元及以上、5000万元以下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以下物业管理从业人员100人及以上、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且资产总额100万元及以上、8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资产总额100万元以下其他未列明行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从业人员10人以下
(二)特殊规定
在上述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三、第四条还作出了如下特殊规定:
(1)符合上述条件的小企业,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选择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
(2)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小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得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4)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导致不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小企业标准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从次年1月1日起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5)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不得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6)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第二节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基础
一、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只有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交易事项进行合理、正确的反映,以掌握小企业经营活动完整、真实的情况,并对其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为了向小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在会计主体假设下,小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小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小企业的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一特定部分(如分厂、分公司、门市部等),甚至可以是一个具有经济业务的特定非盈利组织。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独资、合伙形式的企业都可作为会计主体,但它们都不是法人。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小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小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小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持续经营这一假定前提为财务会计中许多常见的财产计价、费用摊销和分配方法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判断小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小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在小企业的经营收入和费用发生与其货币收付发生一定程度的分离时,小企业不能以是否收付货币资金作为收入、费用是否发生的标准,而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也正是基于小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小企业的资产才需要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也有了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之分。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小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这些期间通常为一年,可以是日历年,也可以是营业年。我国规定以日历年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公历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表,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小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等。
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于确定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进而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并进一步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在某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小企业的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来讲也很重要,为此,小企业可以在财务报表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另外,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同时要假定币值不变,即假定货币本身的价值是稳定的。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自身的价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货币本身的价值波动不大,在会计核算中可以不考虑这些变动因素,即认为币值是稳定的,从而可以坚持历史成本原则;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就需要采用特殊的计量属性进行处理。
二、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
小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实务中,小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小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三节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小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表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小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给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小企业应当做到: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3)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表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表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例如,某公司于2012年末发现公司销售萎缩,无法实现年初确定的销售收入目标,但考虑到在2013年春节前后,公司销售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为此提前预计库存商品销售,在2012年末制作了若干存货出库凭证,并确认销售收入实现。公司这种处理没有以其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而是虚构交易事项,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则,也违背了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