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29381
编辑推荐
**整合标准化与计量有关内容,提供公差与配合实验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简要、系统地介绍了机械几何量的精度设计、检测原理及常用检测方法。本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互换性与标准化、测量技术基础、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参数、工件检测、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普通螺纹的公差与检测、圆锥结合的公差与配合、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公差与配合实验技术。本书采用当前颁布的*国家标准,重点讲授标准的概念和应用,突出工件精度设计与检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每章附有教学目标、知识要点和思考与训练,便于教与学。
目 录
第1章 互换性与标准化
1.1 机械制造中的互换性
1.1.1 互换性的含义
1.1.2 互换性的作用
1.1.3 互换性的种类
1.1.4 误差与公差的概念
1.2 标准化与优先数
1.2.1 标准与标准化
1.2.2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1.3 研究对象与课程教学目标
1.3.1 研究对象
1.3.2 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
2.1 概述
2.1.1 测量技术的概念
2.1.2 计量基准与量值传递系统
2.2 量块
2.2.1 量块及其作用
2.2.2 量块的精度
2.2.3 量块的使用
2.3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
2.3.1 计量器具的分类
2.3.2 计量器具的技术指标
2.3.3 技术测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3.4 测量方法的分类
2.4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2.4.1 测量误差与产生原因
2.4.2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特性及其评定指标
2.4.3 测量列中各类误差的处理
2.4.4 测量列(等精度)的数据处理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3章 极限与配合
3.1 概述
3.1.1 极限与配合的含义
3.1.2 极限与配合现行国家标准
3.2 极限与配合术语及定义
3.2.1 孔和轴
3.2.2 尺寸
3.2.3 偏差和公差
3.2.4 配合
3.3 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准化
3.3.1 公差带大小标准化──标准公差系列
3.3.2 公差带位置的标准化——基本偏差系列
3.3.3 极限与配合的代号
3.4 极限与配合的选择
3.4.1 基准制的选用
3.4.2 公差等级的选用
3.4.3 配合的选用
3.4.4 零件尺寸精度设计应用实例
3.5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3.5.1 一般公差的概念
3.5.2 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
3.5.3 一般公差的图样表示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4章 几何公差
4.1 概述
4.1.1 几何要素及其分类
4.1.2 几何公差特征(项目)与符号
4.1.3 基准
4.2 几何公差的标注
4.2.1 公差框格和指引线
4.2.2 基准要素的标注
4.2.3 被测要素的标注
4.3 几何公差带
4.3.1 几何公差带要素
4.3.2 形状公差带
4.3.3 方向公差带
4.3.4 位置公差带
4.3.5 跳动公差带
4.4 基本术语与公差原则
4.4.1 基本术语
4.4.2 公差原则
4.5 几何公差的选择
4.5.1 几何公差项目的选择
4.5.2 几何公差值的选择
4.5.3 基准的选择
4.5.4 公差原则的确定
4.5.5 未注几何公差的规定
4.5.6 零件几何精度设计应用实例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5章 表面结构参数
5.1 概述
5.2 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
5.2.1 基本术语和定义
5.2.2 表面轮廓的评定参数
5.3 表面粗糙度参数与数值
5.3.1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5.3.2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
5.3.3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5.4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5.4.1 表面粗糙度的图形符号
5.4.2 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标注
5.4.3 新旧国标的对比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6章 工件检测
6.1光滑工件尺寸检测
6.1.1 基本概念
6.1.2 用通用量器具测量
6.1.3 光滑极限量规
6.2 工件几何误差检测
6.2.1 几何误差检测原则
6.2.2 形状误差评定与检测
6.2.3 方向误差评定与检测
6.2.4 位置误差评定与检测
6.2.5 跳动误差评定与检测
6.3 工件表面粗糙度轮廓参数检测
6.3.1 接触式测量
6.3.2 光学测量法测量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7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7.1 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与应用
7.2 滚动轴承内、外径公差带
7.2.1 内、外径公差带的特点
7.2.2 滚动轴承的尺寸公差及形状公差
7.3 滚动轴承的配合及其选择
7.3.1 滚动轴承的配合
7.3.2 滚动轴承配合的选择
7.3.3 滚动轴承配合精度设计应用实例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8章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检测
8.1 概述
8.1.1 螺纹的种类和使用要求
8.1.2 螺纹的基本牙型和几何参数
8.2 普通螺纹几何参数对互换性的影响
8.2.1 螺距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8.2.2 牙型半角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8.2.3 中径误差的影响
8.2.4 螺纹大、小径的影响
8.2.5 螺纹中径合格性判断原则
8.3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8.3.1 螺纹公差
8.3.2 螺纹公差带位置
8.3.3 螺纹旋合长度与配合精度
8.3.4 螺纹的公差带和选用
8.3.5 螺纹在样图上的标注
8.4 普通螺纹检测
8.4.1 综合检测
8.4.2 单项检测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9章 圆锥配合的公差与配合
9.1 圆锥几何参数与误差分析
9.1.1 圆锥及其主要几何参数
9.1.2 圆锥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9.2 圆锥公差与配合
9.2.1 圆锥公差
9.2.2 圆锥配合
9.2.3 圆锥公差的标注
9.2.4 圆锥直径公差带的选择
9.3 锥度测量
9.3.1 直接测量法
9.3.2 间接测量法
9.3.3 圆锥量规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10章 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10.1 概述
10.2 普通平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
10.2.1 普通平键的连接结构
10.2.2 普通平键的尺寸公差
10.2.3 普通平键的几何公差
10.3 矩形花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
10.3.1 矩形花键的主要尺寸
10.3.2 矩形花键连接的定心方式
10.3.3 矩形花键连接的尺寸公差与配合
10.3.4 矩形花键的几何公差与表面
粗糙度
10.3.5 矩形花键的图样标注
10.4 普通平键和矩形花键的检测
10.4.1 普通平键键槽的检测
10.4.2 矩形花键的检测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11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
11.1 概述
11.2 齿轮制造误差
11.2.1 齿轮传动的加工误差来源与特点
11.2.2 齿轮加工误差分类
11.3 齿轮误差及其检测项目
11.3.1 影响传递运动准确性的误差项目及其检测
11.3.2 影响传动平稳性的误差项目及其检测
11.3.3 影响载荷分布均匀性的误差项目及其检测
11.3.4 影响齿轮副侧隙的偏差及其检测
11.4 齿轮副的评定指标
11.4.1 接触斑点
11.4.2 中心距偏差fa(极限偏差±fa)
11.4.3 轴线平行度偏差
11.5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其应用
11.5.1 齿轮精度指标公差、精度等级及其选择
11.5.2 齿轮检验项目的确定
11.5.3 齿轮副侧隙及其确定
11.5.4 齿轮坯精度的确定
11.5.5 齿轮精度设计应用实例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12章 公差与配合实验技术
12.1 尺寸测量
实验11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
实验12 用卧式测长仪测量孔径
12.2几何误差的测量
实验21 用合像水平仪测量导轨直线度误差
实验22 用平板基准法测量平面度误差
实验23 用两点法、三点法组合检测圆度和圆柱度误差
实验24 用三坐标测量机测量轮廓度误差
实验25 用普通计量器具测量工件的方向误差
实验26 用普通计量器具测量工件的位置误差
实验27 用普通计量器具测量工件的跳动误差
12.3 表面粗糙度测量
实验31 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
实验32 用电动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
12.4 螺纹测量
实验41 用工具显微镜测量螺纹主要参数
实验42 用螺纹千分尺测量外螺纹中径
12.5 齿轮测量
实验51 用径向跳动检查仪测量齿轮径向跳动
实验52 用齿距仪测量齿轮齿距累积总偏差
实验53 用单盘式渐开线检查仪测量齿廓总偏差
实验54 用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测量齿轮径向综合偏差
实验55 用齿轮游标卡尺测量齿轮齿厚偏差
参考文献
1.1 机械制造中的互换性
1.1.1 互换性的含义
1.1.2 互换性的作用
1.1.3 互换性的种类
1.1.4 误差与公差的概念
1.2 标准化与优先数
1.2.1 标准与标准化
1.2.2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1.3 研究对象与课程教学目标
1.3.1 研究对象
1.3.2 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
2.1 概述
2.1.1 测量技术的概念
2.1.2 计量基准与量值传递系统
2.2 量块
2.2.1 量块及其作用
2.2.2 量块的精度
2.2.3 量块的使用
2.3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
2.3.1 计量器具的分类
2.3.2 计量器具的技术指标
2.3.3 技术测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3.4 测量方法的分类
2.4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2.4.1 测量误差与产生原因
2.4.2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特性及其评定指标
2.4.3 测量列中各类误差的处理
2.4.4 测量列(等精度)的数据处理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3章 极限与配合
3.1 概述
3.1.1 极限与配合的含义
3.1.2 极限与配合现行国家标准
3.2 极限与配合术语及定义
3.2.1 孔和轴
3.2.2 尺寸
3.2.3 偏差和公差
3.2.4 配合
3.3 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准化
3.3.1 公差带大小标准化──标准公差系列
3.3.2 公差带位置的标准化——基本偏差系列
3.3.3 极限与配合的代号
3.4 极限与配合的选择
3.4.1 基准制的选用
3.4.2 公差等级的选用
3.4.3 配合的选用
3.4.4 零件尺寸精度设计应用实例
3.5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3.5.1 一般公差的概念
3.5.2 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
3.5.3 一般公差的图样表示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4章 几何公差
4.1 概述
4.1.1 几何要素及其分类
4.1.2 几何公差特征(项目)与符号
4.1.3 基准
4.2 几何公差的标注
4.2.1 公差框格和指引线
4.2.2 基准要素的标注
4.2.3 被测要素的标注
4.3 几何公差带
4.3.1 几何公差带要素
4.3.2 形状公差带
4.3.3 方向公差带
4.3.4 位置公差带
4.3.5 跳动公差带
4.4 基本术语与公差原则
4.4.1 基本术语
4.4.2 公差原则
4.5 几何公差的选择
4.5.1 几何公差项目的选择
4.5.2 几何公差值的选择
4.5.3 基准的选择
4.5.4 公差原则的确定
4.5.5 未注几何公差的规定
4.5.6 零件几何精度设计应用实例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5章 表面结构参数
5.1 概述
5.2 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
5.2.1 基本术语和定义
5.2.2 表面轮廓的评定参数
5.3 表面粗糙度参数与数值
5.3.1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5.3.2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
5.3.3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5.4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5.4.1 表面粗糙度的图形符号
5.4.2 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标注
5.4.3 新旧国标的对比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6章 工件检测
6.1光滑工件尺寸检测
6.1.1 基本概念
6.1.2 用通用量器具测量
6.1.3 光滑极限量规
6.2 工件几何误差检测
6.2.1 几何误差检测原则
6.2.2 形状误差评定与检测
6.2.3 方向误差评定与检测
6.2.4 位置误差评定与检测
6.2.5 跳动误差评定与检测
6.3 工件表面粗糙度轮廓参数检测
6.3.1 接触式测量
6.3.2 光学测量法测量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7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7.1 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与应用
7.2 滚动轴承内、外径公差带
7.2.1 内、外径公差带的特点
7.2.2 滚动轴承的尺寸公差及形状公差
7.3 滚动轴承的配合及其选择
7.3.1 滚动轴承的配合
7.3.2 滚动轴承配合的选择
7.3.3 滚动轴承配合精度设计应用实例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8章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检测
8.1 概述
8.1.1 螺纹的种类和使用要求
8.1.2 螺纹的基本牙型和几何参数
8.2 普通螺纹几何参数对互换性的影响
8.2.1 螺距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8.2.2 牙型半角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8.2.3 中径误差的影响
8.2.4 螺纹大、小径的影响
8.2.5 螺纹中径合格性判断原则
8.3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8.3.1 螺纹公差
8.3.2 螺纹公差带位置
8.3.3 螺纹旋合长度与配合精度
8.3.4 螺纹的公差带和选用
8.3.5 螺纹在样图上的标注
8.4 普通螺纹检测
8.4.1 综合检测
8.4.2 单项检测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9章 圆锥配合的公差与配合
9.1 圆锥几何参数与误差分析
9.1.1 圆锥及其主要几何参数
9.1.2 圆锥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9.2 圆锥公差与配合
9.2.1 圆锥公差
9.2.2 圆锥配合
9.2.3 圆锥公差的标注
9.2.4 圆锥直径公差带的选择
9.3 锥度测量
9.3.1 直接测量法
9.3.2 间接测量法
9.3.3 圆锥量规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10章 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10.1 概述
10.2 普通平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
10.2.1 普通平键的连接结构
10.2.2 普通平键的尺寸公差
10.2.3 普通平键的几何公差
10.3 矩形花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
10.3.1 矩形花键的主要尺寸
10.3.2 矩形花键连接的定心方式
10.3.3 矩形花键连接的尺寸公差与配合
10.3.4 矩形花键的几何公差与表面
粗糙度
10.3.5 矩形花键的图样标注
10.4 普通平键和矩形花键的检测
10.4.1 普通平键键槽的检测
10.4.2 矩形花键的检测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11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
11.1 概述
11.2 齿轮制造误差
11.2.1 齿轮传动的加工误差来源与特点
11.2.2 齿轮加工误差分类
11.3 齿轮误差及其检测项目
11.3.1 影响传递运动准确性的误差项目及其检测
11.3.2 影响传动平稳性的误差项目及其检测
11.3.3 影响载荷分布均匀性的误差项目及其检测
11.3.4 影响齿轮副侧隙的偏差及其检测
11.4 齿轮副的评定指标
11.4.1 接触斑点
11.4.2 中心距偏差fa(极限偏差±fa)
11.4.3 轴线平行度偏差
11.5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其应用
11.5.1 齿轮精度指标公差、精度等级及其选择
11.5.2 齿轮检验项目的确定
11.5.3 齿轮副侧隙及其确定
11.5.4 齿轮坯精度的确定
11.5.5 齿轮精度设计应用实例
知识要点
思考与训练
第12章 公差与配合实验技术
12.1 尺寸测量
实验11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
实验12 用卧式测长仪测量孔径
12.2几何误差的测量
实验21 用合像水平仪测量导轨直线度误差
实验22 用平板基准法测量平面度误差
实验23 用两点法、三点法组合检测圆度和圆柱度误差
实验24 用三坐标测量机测量轮廓度误差
实验25 用普通计量器具测量工件的方向误差
实验26 用普通计量器具测量工件的位置误差
实验27 用普通计量器具测量工件的跳动误差
12.3 表面粗糙度测量
实验31 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
实验32 用电动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
12.4 螺纹测量
实验41 用工具显微镜测量螺纹主要参数
实验42 用螺纹千分尺测量外螺纹中径
12.5 齿轮测量
实验51 用径向跳动检查仪测量齿轮径向跳动
实验52 用齿距仪测量齿轮齿距累积总偏差
实验53 用单盘式渐开线检查仪测量齿廓总偏差
实验54 用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测量齿轮径向综合偏差
实验55 用齿轮游标卡尺测量齿轮齿厚偏差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前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与机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内容包括几何量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方面,把标准化与计量两个领域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密切相关,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中,“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从专业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桥梁,是联系机械设计类课程和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本书在编写中,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吸取各校多年教学经验,采用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编写中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紧密围绕几何量“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这两个主题,突出其工程应用性,具有内容丰富、选材精练、重点突出、应用性强等特点。具体的编写特色如下。
(1)选材紧密围绕几何量公差与配合和几何量误差检测两大内容,采用最新国家标准。(2)各几何量误差的检测紧跟在相应的公差标准之后,有助于对公差概念的理解;较全面地介绍各几何量误差检测方法的原理,把不便在课堂上讲述的具体仪器的结构、操作步骤留在实验指导中。
(3)将尺寸的检测和光滑极限量规合并为一节,称“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为的是集中介绍光滑工件的尺寸检测,以使学生对光滑工件尺寸检测的所有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同时也便于教学。
(4)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突出误差检测技能的训练,特地增加一章“公差与配合实验技术”。
(5)本书对基本概念和国家标准的应用做了重点介绍,并尽可能列举较多的选用实例。
本书按30~50学时编写,使用中可根据情况进行取舍,不影响系统性。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山西大同大学杨玉璋(第2章、第4章45节、第6章61节)、山西大同大学张瑞平(第3章、第4章41~44节、第5章)、山西大同大学李红英(第6章62~63节、第2、12章)、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马轶群(第1章)、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宫建红(第7、8章)、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尹欣(第9、10、11章)。本书由杨玉璋、张瑞平担任主编;尹欣、宫建红、马轶群和李红英担任副主编。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与机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内容包括几何量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方面,把标准化与计量两个领域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密切相关,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中,“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从专业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桥梁,是联系机械设计类课程和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本书在编写中,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吸取各校多年教学经验,采用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编写中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紧密围绕几何量“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这两个主题,突出其工程应用性,具有内容丰富、选材精练、重点突出、应用性强等特点。具体的编写特色如下。
(1)选材紧密围绕几何量公差与配合和几何量误差检测两大内容,采用最新国家标准。(2)各几何量误差的检测紧跟在相应的公差标准之后,有助于对公差概念的理解;较全面地介绍各几何量误差检测方法的原理,把不便在课堂上讲述的具体仪器的结构、操作步骤留在实验指导中。
(3)将尺寸的检测和光滑极限量规合并为一节,称“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为的是集中介绍光滑工件的尺寸检测,以使学生对光滑工件尺寸检测的所有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同时也便于教学。
(4)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突出误差检测技能的训练,特地增加一章“公差与配合实验技术”。
(5)本书对基本概念和国家标准的应用做了重点介绍,并尽可能列举较多的选用实例。
本书按30~50学时编写,使用中可根据情况进行取舍,不影响系统性。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山西大同大学杨玉璋(第2章、第4章45节、第6章61节)、山西大同大学张瑞平(第3章、第4章41~44节、第5章)、山西大同大学李红英(第6章62~63节、第2、12章)、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马轶群(第1章)、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宫建红(第7、8章)、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尹欣(第9、10、11章)。本书由杨玉璋、张瑞平担任主编;尹欣、宫建红、马轶群和李红英担任副主编。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