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61800丛书名: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
第1章 概论
1.1 交换概述
1.1.1 交换节点
1.1.2 程控交换机的发展过程
1.2 交换技术
1.2.1 交换技术概述
1.2.2 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习题1
第2章 交换基础
*2.1 语音信号处理
2.1.1 语音信号抽样
2.1.2 抽样信号量化
2.1.3 编码及调制
2.2 时分复用
2.2.1 时分复用的工作原理
2.2.2 语音信号的时分多路复用
*2.3 交换基础理论
2.3.1 话务理论
2.3.2 呼叫处理能力
2.3.3 可靠性计算
习题2
第3章 信令系统
3.1 信令系统概述
3.1.1 信令系统分类
3.1.2 No.7信令系统结构
3.2 No.7信令网
3.2.1 No.7信令网的结构
3.2.2 信令转接点设备
3.2.3 路由选择
3.3 消息传递部分
3.3.1 信令数据链路功能级
3.3.2 信令链路功能级
3.3.3 信令网功能级
3.3.4 用户信令消息
*3.4 No.7信令数据
3.4.1 系统参数
3.4.2 数据配置
习题3
第4章 程控交换的话路建立
4.1 交换网络基础
4.1.1 交换单元
4.1.2 时隙交换的概念
4.1.3 T型接线器
4.1.4 S型接线器
4.2 数字交换网络
4.2.1 TST交换网络
4.2.2 STS交换网络
4.2.3 其他类型的交换网络
4.2.4 串/并变换原理及应用
4.2.5 交换网络内部阻塞计算
*4.3 典型交换网络
4.3.1 用户级
4.3.2 选组级交换网络
习题4
第5章 程控交换机硬件结构
5.1 交换机的硬件概述
5.1.1 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5.1.2 交换机总体结构
5.2 主处理机系统
5.2.1 主处理机
5.2.2 辅助存储器
5.3 用户接口电路
5.3.1 SLIC的基本组成及功能
5.3.3 典型用户接口电路分析
*5.4 交换机的主要子处理机
5.4.1 模拟接口信令处理机
5.4.2 环路中继接口电路
5.4.3 数字中继接口及处理机
5.4.4 数字用户线路接口电路
5.4.5 V5接口处理机
5.4.6 双音处理机
习题5
第6章 程控交换机软件系统
6.1 软件系统组成
6.1.1 运行软件
6.1.2 支援软件
6.1.3 软件结构
6.1.4 程序的执行管理
6.1.5 故障处理
6.2 交换机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6.2.1 基本呼叫过程
6.2.2 局内呼叫进程
6.2.3 输入处理程序
6.2.4 网络选路
6.2.5 周期级程序的启动
*6.3 局数据
6.3.1 字冠分析
6.3.2 局向中继
6.3.3 系统及用户线参数
习题6
第7章 电话通信网
7.1 电信管理网
7.1.1 TMN的组成及功能
7.1.2 TMN系统常用操作
7.2 数字同步网
7.2.1 数字同步网概述
7.2.2 同步方法及方式
7.2.3 滑动性能指标及分配
7.3 PSTN
7.3.1 电话通信网概述
7.3.2 电话网结构
7.3.3 电话网组织
习题7
第8章 移动通信交换
8.1 移动通信概述
8.1.1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8.1.2 移动通信系统帧结构
8.1.3 移动通信系统区域
8.1.4 移动通信系统结构
8.1.5 移动通信系统频率分配
8.1.6 移动通信系统编号
8.1.7 移动通信系统容量
8.2 移动交换信令
8.2.1 无线接口信令
8.2.2 基站接口信令
8.2.3 网络接口信令
8.2.4 GPRS接口协议
8.3 移动交换系统
8.3.1 移动交换机的结构
8.3.2 移动交换容量估算
8.3.3 移动交换业务处理
8.3.4 移动交换切换技术
8.4 第三代移动通信
8.4.1 WCDMA网络构成
8.4.2 cdma2000移动交换机
8.5 第四代移动通信
8.5.1 LTE总体结构
8.5.2 LTE关键技术
8.5.3 FEC,ARQ和HARQ技术
8.5.4 MIMO与小区干扰协调技术
8.5.5 LTE物理信道
8.5.6 基于S1的切换
习题8
第9章 智能网技术
9.1 智能网概述
9.1.1 智能网的结构
9.1.2 智能网的特点
9.1.3 实现智能网的三种模式
9.2 智能网的概念模型
9.2.1 业务平面
9.2.2 全局功能平面
9.2.3 分布功能平面
9.3 智能网业务交换控制点
9.3.1 业务交换点
9.3.2 业务控制点
9.4 智能网的应用
9.4.1 智能网应用协议
9.4.2 综合宽带智能网
9.4.3 移动智能网
习题9
第10章 ATM交换
10.1 ATM技术
10.1.1 ATM概念
10.1.2 ATM信元结构
10.1.3 ATM交换原理
10.2 ATM参考模型
10.2.1 物理层
10.2.2 ATM层
10.2.3 ATM适配层
10.3 ATM交换机
10.3.1 ATM交换概述
10.3.2 ATM交换网络
10.3.3 ATM网络构成
10.4 ATM信令
10.4.1 ATM信令概述
10.4.2 网络节点接口信令
10.4.3 ATM的呼叫连接
10.5 基于ATM的网络构成
10.5.1 经典的IP Over ATM
10.5.2 ATM基础上的多协议
习题10
第11章 面向IP的分组交换
11.1 分组交换
11.1.1 分组交换网的组成
11.1.2 用户终端设备接入方式
11.1.3 分组格式
11.1.4 交换电路的建立与释放
11.1.5 X.25协议分层结构
11.2 帧中继
11.2.1 帧中继协议
11.2.2 帧中继网络
11.3 基于IP的交换
11.3.1 IP交换机
11.3.2 VoIP系统
11.3.3 基于IP交换的组网
*11.4 多协议标签交换
11.4.1 标签交换概述
11.4.2 MPLS标签分发协议
11.4.3 标签交换过程
习题11
第12章 软交换
12.1 软交换概述
12.1.1 软交换定义
12.1.2 软交换特点
12.1.3 软交换功能
12.2 软交换协议
12.2.1 协议概述
12.2.2 H.323协议栈
12.2.3 SIP协议栈
……
第13章自动交换光网络
参考文献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结合实际交换设备,给出了电路结构示意图和网络组成拓扑图,以开阔读者的思路,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依据枯燥的信令标准,编写了No.7信令、X25协议、软交换协议等内容,尽可能使读者易学易懂;从NGN发展战略出发,编写了面向IP的交换、ISM、LTE等内容,以使读者多接触新技术,把握通信的发展方向。本书尽可能地做到在有限篇幅的前提下,书中内容丰富、不空洞,使读者能从中受益。
本书注重通信交换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深入浅出,重点突出,强调关键技术,减少公式推导。相信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够较系统地理解现代通信交换的相关技术、原理和应用,使读者在学完本书的基础上,如再去翻阅与通信交换相关的工程手册、协议、信令、标准和交换设备说明书等资料时,就会感到容易得多。
全书共分为13章:第1章简述电路交换机和各种交换技术;第2章介绍一些与交换相关的基础知识,如语音信号处理、时分复用和交换基础等理论;第3章主要介绍No.7信令网;第4~6章介绍电路交换,包括程控交换机的数字交换网络(DSN)、硬件结构、软件系统等;第7章在介绍电信管理网、同步网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第8章介绍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有关的交换、结构、协议,以及3G、4G等技术;第9章介绍智能网有关概念模型及应用;第10章介绍ATM交换及相关组网、协议等;第11~12章介绍分组交换,包括X.25协议、帧中继、IP交换、标签交换、VoIP,以及软交换、ISM等新的交换技术;第13章简单介绍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
本书各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但又有联系,读者学完全部课程后,能将现代通信网及其各种交换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建议在学习时有重点地选择内容,参考学时为54~72学时,带“*”部分为选修内容;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
为便于教师教学和读者学习,本书配有电子课件、英文缩略语对照表等配套资源,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免费下载。
本书是根据作者多年从事交换机等通信领域实际工作的经验,结合课堂讲义整理而成的;是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通信交换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通信交换》基础上,结合通信交换发展技术修订而成的。本书的编写分工如下:第4、9章由黄河科技学院唐海玲高级工程师完成;第5~6章由郑州轻工业学院丁汉清副教授完成;第1~3章由郑州大学刘润杰副教授完成;郑州大学穆维新副教授完成其他章节的编写,并完成全书的统稿工作。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资料和图书,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5年5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