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150400丛书名: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丛书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丛书”包括3个分册,推荐您同时关注:
更多环境检测类图书:
本书从控制指标、标准方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环境空气和废气中涉及的主要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环境空气和废气样品中常见的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样品采集、前处理、实验室分析和应急测试方法开发过程与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可为监测分析方法研究工作和环境监测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较好的参考借鉴。本书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分析测试等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第1章 环境空气和废气污染物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1.1 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现状
1.2 国内外相关环境空气和废气的控制指标及监测方法
1.3 环境空气和废气采样与分析测试技术研究进展
1.4 小结
第2章 环境空气和废气污染物的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
2.1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Tenax吸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2.2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碳分子筛吸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2.3 硝基苯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2.4 苯胺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2.5 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的测定IC法
2.6 颗粒物中水溶性阳离子测定离子色谱法
2.7 二氧化硫的测定被动式吸收采样法
2.8 二氧化氮的测定被动式吸收采样法
2.9 气相和颗粒物中汞的测定AFS法
2.10 半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
2.11 有机硫化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2.12 多氯联苯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2.13 二唱恶英类物质的测定方法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2.14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2.15 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2.16 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Tenax吸附气相色谱法
2.17 总烃与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2.18 三甲胺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2.19 二唱恶英的测定同位素稀释/HRGC?LRMS法
2.20 气相和颗粒物中砷的测定AFS法
2.21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测定ICP?MS法
2.22 气相和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测定ICP?AES法
第3章 环境空气和废气污染物的应急监测分析方法
3.1 优先物应急监测方法便携式红外法
3.2 优先物应急监测方法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便携式气相色谱法
3.3 优先物应急监测方法常见气体的测定传感器法
2005年,为了建立与环境保护需要相适应的、较完善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技术体系,从而为各种环境有关的监测分析工作提供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平台,奠定各类监测分析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基础,在科技部与原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包括国家环保总局标准样品研究所,江苏、辽宁、重庆等18个省市级环境监测站(含兵团监测站)和研究院所,着手于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旨在分析我国现行环境监测方法体系与实际需求存在的差距,开展国际通用方法的转化与急需方法的开发研究,以及环境标准质控样品的研制工作。整个项目主要有183人参加,研究团队致力于五项主要工作:一是研究建立重金属、非金属、有机污染物、生物学、物理学5类重点污染指标监测新方法;二是对存在操作技术问题的方法进行修订研究,并大力开展ISO等国际标准方法的转化;三是研究建立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10项在线连续自动监测方法;四是开展检测管法、传感器法、便携式GC、便携式红外法等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方法研究;五是研究开发环境标准质控样品。经过研究团队3年的共同努力,基本建立了从水与废水、环境空气与废气(包括降水)、土壤与沉积物、固体废弃物、噪声五大介质入手,涵盖各种介质的理化指标、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的分析测试方法,涉及内容囊括了采样、前处理、分析及数据处理等分析的全过程,不管是从研究内容的广度,还是从对研究方法探讨的深度上,可以说基本建立了相对较全面的监测方法体系框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研究与检测技术体系建设的过程,是监测一线的人员进行方法转化、开发、优化研究的过程,极大地锻炼了监测队伍的能力,同时也是监测方法标准化一个卓有成效的前期准备过程,通过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研究,筛选出来的比较成熟的方法多个列入环境保护科技标准制修订名录,并陆续进入标准化程序,极大地促进了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的完善。《环境空气和废气废物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从控制指标、标准方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环境空气和废气中涉及的主要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环境空气和废气样品中常见的无机、有机污染物的样品采集、前处理、实验室分析和应急测试方法开发过程与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可为监测分析方法研究工作和环境监测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较好的参考借鉴。值得注意的是,所研究的方法虽然经过参加单位讨论确定,但由于时间、水平所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各监测单位及有关实验室多多批评指正。编者 2012年8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