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773854
《中国分子内耳疾病学》主要从分子、细胞水平阐述内耳疾病的基础研究,及目前内耳疾病防治的方法与进展;内耳疾病相关的信号分子在疾病中的改变及治疗原则;内耳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在疾病中的改变及靶向治疗原则;内耳疾病相关的分子病理机制、分子药理机制、新药治疗进展、临床诊断与治疗原则等。《中国分子内耳疾病学》资料主要引用2006-2016年的国内外文献,融人了21世纪初在内耳疾病诊治方面的新成果和国内外专家共识。《中国分子内耳疾病学》内容丰富,阐述具有系统性、针对性、逻辑性,注意联系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注意中西医结合。学术界在内耳疾病诊断、治疗方面,有一些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中国分子内耳疾病学》也反映了这一点。因此,《中国分子内耳疾病学》可作为临床各级五官科医师、老年科医师、药物研究人员、生命学科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科研、教学、培养博士生与研究生的工具书。
一、内耳疾病的基础研究进展
二、内耳道的外科解剖
三、人工耳蜗植人手术相关解剖
四、听觉生理
五、脑双耳听觉信息整合机制
六、内侧膝状体解剖与生理
七、Shh信号通路与内耳发育
八、内耳畸形影像学诊断
九、颞骨内面神经影像学解剖
十、MRI内耳成像
十一、听力检查
十二、耳鸣检查
十三、耳鸣客观诊断
十四、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十五、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与感音神经性耳聋
十六、影像学与感音神经性耳聋
十七、MSCT三维技术与先天性耳聋
十八、瞬态诱发耳声发射与新生儿听力筛查
十九、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氧化应激相关内耳疾病
二十、雌激素受体与内耳发育和功能
二十一、糖皮质激素与内耳疾病
第二章 突发性耳聋诊治
一、突发性耳聋发病机制
二、突发性耳聋的磁共振成像
三、突发性耳聋椎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
四、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与突发性耳聋
五、听神经瘤与突发性耳聋
六、颅内感染与突发性耳聋
七、突发性耳聋综合治疗
八、国内外突发性耳聋治疗进展
九、突发性耳聋预后
十、突发性耳聋动物模型
十一、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
十二、糖皮质激素鼓室内灌注
十三、老年突发性耳聋
十四、突发性耳聋护理
十五、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
十六、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
十七、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
十八、糖皮质激素不敏感机制
十九、丹参素药理
二十、丹皮酚药理
二十一、脉络宁药理
二十二、降纤酶药理
二十三、干细胞诱导分化成毛细胞
二十四、IGF-1与感音神经性耳聋
附2012年美国《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临床实践指南》
第三章 耳聋的分类
一、单侧耳聋研究进展
二、细胞凋亡与耳聋
三、噪声性耳聋致病机制
四、老年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五、药源性耳聋防治
六、鼓室硬化病因及发病机制
七、外淋巴瘘的研究进展
八、苯乙烯耳毒性
九、糖尿病患者听力损害机制
十、自身免疫性耳聋的分子机制
十一、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药物治疗
第四章 遗传性耳聋
一、遗传性耳聋概述
二、遗传性耳聋特点
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综合征型耳聋基因
四、SOX10基因与Wardenburg综合征
五、Usher综合征
六、Alport综合征
七、先天性耳聋
八、H -ATP酶与先天性耳聋
九、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感音性神经性耳聋
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NSHL基因突变
十一、DFNA5基因与遗传性NSHL
十二、TECTA基因与遗传性NSHL
十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NSHL基因突变
十四、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十五、SLC26A4基因与遗传性NSHL
十六、GJB2基因与遗传性NSHL
十七、GJB6基因与遗传性NSHL
十八、GJB3基因与遗传性NSHL
十九、X连锁遗传性耳聋
二十、Turner综合征伴听力障碍的发病机制
……
第五章 人工耳蜗植入
第六章 耳鸣治疗
第七章 眩晕诊治
本书主要从分子、细胞水平阐述内耳疾病的基础研究,及目前内耳疾病防治的方法与进展;内耳疾病相关的信号分子在疾病中的改变及治疗原则;内耳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在疾病中的改变及靶向治疗原则;内耳疾病相关的分子病理机制、分子药理机制、新药治疗进展、临床诊断与治疗原则等。本书资料主要引用2006-2016年的国内外文献,融人了21世纪初在内耳疾病诊治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国内外专家共识。本书内容丰富,阐述具有系统性、针对性、逻辑性,注意联系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注意中西医结合。学术界在内耳疾病诊断、治疗方面,有一些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本书也反映了这一点。因此,本书可作为临床各级五官科医师、老年科医师、药物研究人员、生命学科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科研、教学、培养博士生与研究生的工具书。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安徽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安徽出版集团、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诸多专家的关心、帮助,在此特别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21世纪在内耳疾病方面的研究发展很快,新成果不断出现,我们的编写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前辈、同仁、广大读者多提指正意见,以便再版时改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