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20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58007
编辑推荐
全面呈现黄埔将领在1924-1949年的风雨历程
解读在不同旗帜下国共将领或辉煌,或悲壮,或令人叹息的命运
解读在不同旗帜下国共将领或辉煌,或悲壮,或令人叹息的命运
内容简介
黄埔军校是在苏共、中共的帮助下,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其广大师生日后成为中国现代化军队的主干。本书在扎实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近解密的文献资料,叙述了1924~1949年黄埔师生在校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毕业后的战场对决,如东征、北伐、内战、抗战和解放时期的国共将领的各场战役、战斗。他们斗智斗勇的对决,不仅决定两党和国家的命运,而且彰显了中国现代军事史的灿烂篇章。
目 录
引 子
章 怒 潮
一 军校在黄埔初建
军校筹建,蒋介石不辞而别,廖仲恺积极推进。共产党人为招生尽心尽力,将优秀学生推荐到广州。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600名优秀学生入学。
二 黄埔学子露峥嵘
帝国主义与陈炯明勾结,诱使商团在广州叛乱。恰逢黄埔期学子初出茅庐,战斗力锐不可当。“纸老虎”空有精良武器,终是鼠目寸光,猝然间作鸟兽散。黄埔学子扬眉吐气,初露锋芒,首树军威!
三 周主任与蒋校长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兴利除弊,军事和政治并重,奠定了新型军队的基础。蒋介石极力笼络人才,培植自己的势力;对周主任拉老乡情意,许愿官职。
四 “血花”与“白花”
黄埔军校中的血花剧社、白花剧社随着学校的壮大而壮大,二者的主义不同,争斗也日益增多,黄埔军校中国共两党对决初见端倪。
五 东征陈炯明,平定杨、刘
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陈炯明不甘被逼入粤东山地,再次卷土重来。黄埔军校成立教导团直捣陈炯明老巢。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率领军队进入广州叛乱。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定杨刘。
六 国民革命军成立和二次东征
为争权夺位,汪、胡、许、蒋四人斗法。廖仲恺遇刺,汪、蒋联手放逐胡汉民,赶走许崇智。统一军制,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陈明仁孤身勇登城,一战扬名。陈赓救蒋介石。周恩来运用大包围战术挽回败局。
七 党争与北伐
蒋介石蓄意挑起党争,周恩来、陈延年拟定计划反击,陈独秀不准,失去夺取优势的机会。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周恩来和250名共产党员被迫退出军和黄埔军校。第二章 血 海
八 蒋、汪叛变革命,黄埔军校风雨飘摇
周恩来在上海组织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蒋介石在上海反目成仇,将昔日盟友当成敌人,向革命人士举起了屠刀,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即将夭折。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们处在激烈的冲突中。
九 动乱中的上海和武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革命政府,终与蒋介石合流,一齐联手屠杀共产党。广州黄埔军校和武汉黄埔分校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内战即将开始,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各奔战场。
十 南昌!南昌!
黄埔师生中的共产党员,为了挽救党于灭顶之灾,奔赴南昌,参加起义。一时间,南昌成为共产党人的焦点,张国焘在起义前夕进行阻挠,周恩来一生中一次“拍桌子”。
十一 起义此起彼伏
南昌起义队伍撤退,周恩来、叶挺、聂荣臻几乎当了俘虏。中共中央在广州发动起义,再次失败。黄埔军校生潘忠汝、吴光浩等发动了黄麻起义,唐澍、刘志丹等发动了渭华起义,星星之火燃起。
十二 处决秋收起义四位黄埔军官
以黄埔军官为主的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同意放弃省委不切实际的命令,部队在三湾进行改编。上井冈山后,与部分黄埔军官矛盾激化,四位军官被处决。
十三 黄埔学生,红军早的参谋长
井冈山会师,黄埔期的高才生王尔琢担任了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他牺牲后,黄埔第三期的朱云卿接任,并兼红军团参谋长。二人先后协同朱德、指挥、参加了很多战斗,开创了建设参谋部的先河。黄埔学生令人刮目相看。
十四 黄埔军官成为红军通信和侦察的栋梁
朱云卿协助朱德、部署次反“围剿”,活捉张辉瓒。红军成立了支无线电队。第二次反“围剿”,“偏师借重黄公略”。周恩来从上海捎来“豪码”,红军的通信事业在艰难中得到得力发展。
十五 群英荟萃四反“围剿”
叶剑英、周恩来、聂荣臻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来到中央苏区,进入红军高层领导。黄埔师生借助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越战越勇。蒋介石带领何应钦、陈诚等黄埔亲信,部署兵力对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十六 第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突围
第四次反“围剿”中,中央负责人博古、共产国际顾问李德进入苏区。党、政、军大权揽于二人之手。“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命令红军“全线出击”“六路分兵”“全线抵御”,壮志未酬的广大指战员,面对的是不可避免的失败。
十七 漫漫长征路
一败再失败,红军强渡湘江,血流成河。陈诚在飞机上观察,认定聚歼红军大局已定。林彪、聂荣臻率领红军团拼死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突出重围。在领导层的更换中,周恩来表态成为转折。薛岳部追击万里,只捡到一只草鞋。
十八 从鄂东北到鄂豫皖
一个没被蒋介石看上的黄埔学生徐向前,临危受命来到鄂东北。趁着中原大战机会,和同学许继慎等战友,趁机发展鄂东北根据地,壮大红军。蒋介石发动三次“会剿”,遭到惨败。鄂豫皖红军有了机关枪、迫击炮。
十九 风雨中的三次反“围剿”
蒋介石派兵疯狂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红、第十五军合编为红第四军,许继慎、徐向前、曾中生、蔡申熙等几位黄埔同窗一起,抵挡三次“围剿”。他们有时的牺牲在战场上,有的牺牲在自己人手中。
二十 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
国民党军与红军作战一次又一次失败,蒋介石恼羞成怒,自任“剿匪”总司令,全力以赴“围剿”红军,黄埔师生之间的对决愈演愈烈,徐向前等带领红四方面军多面受阻,退出鄂豫皖。
二十一 风雨西行三千里
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徐向前与其他领导一同,带领红四方面军西行转战三千里,一路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衣衫褴褛的红军队伍,越过风雪大巴山,到达了川北。
二十二 川陕新曲
红四方面军开始反田颂尧三路“围剿”,歼敌一万多人。根据地初具规模,苏区面积扩大一倍。随后的红军三次主动进攻,使红军扩编为四个军。川陕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
二十三 决战刘湘,强渡嘉陵江
“四川王”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又一场黄埔师生之间的战斗拉开了序幕。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剿”胜利,刘湘黯然下台。胡宗南部遭到痛击。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徐向前带领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
二十四 松潘战役吓病胡宗南
蒋介石唯恐红军进入甘、青、新,打通“国际通道”,对西北军事重加部署。兰州绥靖主任朱绍良为第三路军总司令,统一指挥所有在西北的蒋军。一再严令胡宗南立即率师进入川西北,阻截红军向西北发展。并企图配合薛岳第二路军,消灭红军于川西北地区。
二十五 黄埔师生汇集黄土高原
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艰难跋涉进入陕甘。蒋介石、陈诚、胡宗南等也率领大军进入陕甘周围。难道会鱼死网破?第三章 御 寇
二十六 扣蒋抗日
国民党军正欲与红军大战西北,张学良“兵谏”蒋介石。黄埔教官钱大均高喊“双方都不要开枪”,黄埔学生戴笠被囚地下室。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十年来再次相见,蒋介石几乎流泪。
二十七 皖南悲歌
叶挺、项英、袁国平三位“黄埔系”将领,领导新四军,坚持华中抗日。面对日寇的侵略,蒋介石、顾祝同秘密制订了消灭新四军的计划。一场自相残杀,铸就了悲壮的皖南悲歌。
二十八 “反叛”的黄埔青年
年轻的黄埔学生林虎,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腐朽政治,串联军校同学成立“黄埔将校团”,图谋兵变,拯救国民党于危难之中。行动前夕,偶然泄密,导致功亏一篑。
二十九 黄埔师生“桌上谈兵”
蒋介石要在西安会见,周恩来、林彪出面去谋求两党合作。合作谈判陷入僵局。胡宗南预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朱德电报智退胡军。第四章 决胜
三十 重庆“鸿门宴”
抗战胜利,围绕去不去重庆谈判,黄埔生间开始了情报战,导致了蒋介石手足无措。周恩来借助师生之谊,护送安全返回住所。国共谈判期间,黄埔师生间唇枪舌剑,戴笠极力主张“解决”掉、周恩来。
三十一 黄埔师生的情报战
内战爆发前夕,国共情报战到了白热化地步。胡宗南将进攻延安的绝密文件交给黄埔生熊向晖绘图。蒋介石召开机密会议,黄埔出身的保定绥靖区少将作战处长谢士炎参加记录。当胡宗南向军长、师长传达作战部署时,、周恩来正对着绝密情报,在地图上描画箭头。
三十二 钳形攻势的终结
战区司令胡宗南、军军长董钊、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三个黄埔期学生,率领20多万兵力在空军支持下,进攻延安。、周恩来在山沟里与之周旋。经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延安的重点进攻。胡宗南借口跑回西安,刘戡拉响手榴弹自尽。
三十三 抢占先机
蒋介石命黄埔期学生杜聿明远征东北,抢占先机。苏联一退再退使东北大战一触即发。刘少奇推荐三名黄埔军官指挥东北战场,终林彪赴任。东北战局严重,病倒,自治军不得不一退再退。
三十四 不是败仗的败仗
“丛林之虎”进展迅速,但在沙岭被打了一记重拳。林彪心痛,杜聿明胆怯。狭路相逢,勇者胜,黄埔期学生杜聿明从气势上输给黄埔第四期的林彪。戴笠去医院看望杜聿明,这让杜聿明心凉了半截。
三十五 “双子星座”四平逞威
命令将四平变为马德里,东北民主联军拼命坚守。国民党“双子星座”王牌军新一军、新六军借助美式装备,一举拿下四平。黄埔学生聚集四平,林彪率部含恨退去。
三十六 北撤,北撤
杜聿明得到了民主联军的密码。林彪率部队一撤再撤。四平没有变成马德里,长春又丢给了敌人,抗日名将吃了败仗。
三十七 三下江南
东北民主联军在松花江北,大力开展土改,清剿匪患,新式整军,休养生息。在短短的时间里,主力三次跨过松花江,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使杜聿明南挡北堵,手忙脚乱。
三十八 再战四平入险境
林彪挥师兵临四平,黄埔期的陈明仁采用日军战法守城,民主联军久攻不克。四平城即将成为东北决战的中心。林彪再次饮恨撤退。
三十九 参谋总长请缨来东北
黄埔师生内部倾轧,陈诚借故赶走杜聿明,欲做“东北王”。林彪歼灭新五军,蒋介石怒不可遏。靠夫人活动,陈诚逃离东北。
四十 血战塔山、攻克锦州
命令打锦州,林彪怯阵。蒋介石决定与东北野战军决战锦州城。黄埔师生各率数十万军队混战于锦西。
四十一 长春黄埔校友起义投诚
锦州战役期间,黄埔校友郑洞国、曾泽生等人率部死守。孤城粮食紧张,兵无士气,周恩来发出了劝降电报。11万国民党军起义、投诚,东北解放军兵不血刃进入长春。
四十二 辽西会战
蒋介石决定在锦州决战,黄埔学生意见分歧,西进兵团11万大军迷失进攻方向。东北野战军建制大乱,林彪指挥失灵。葫芦岛,杜聿明与刘玉章抱头痛哭。
四十三 战场上的尴尬会见
聂荣臻着手组建野战军。大清河战役,国民党正规军蜂拥而至,野战军伤亡6000多人,匆忙撤离战场。蒋介石亲临北平指挥,黄埔学生罗历戎率第三军主力离开石家庄。
四十四 初战华东
陈毅在华中整合各支共产党部队,当年的黄埔校友薛岳、李默庵等秘密策划,进犯苏北解放区。华中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进行了苏中战役。
四十五 从涟水到宿北
攻占淮南,张灵甫气焰更加嚣张。第七十四师移师淮北,窥视淮阴城。陈毅命令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冒着滂沱大雨火速北上。国民党第六十九师师长戴之奇宿北亡命。
四十六 莱芜大战
蒋介石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陈诚坐镇徐州亲自指挥。陈毅大摆空城计,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黄埔期学生李仙洲率兵南进,企图迫使解放军在临沂地区决战。
四十七 大战孟良崮
蒋介石实施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踌躇满志的第七十四师孤军深入,陈毅要“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张灵甫在报话机里大喊“看在党国的面上,拉我一把”。
四十八 周主任对蒋校长的“反间计”
身在作战线的胡宗南看到了形势的危险,向蒋介石建议40万大军经西昌退入滇西中缅边界,以备形势恶化逃往缅甸。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宴请国民党谈判代表,席间的一个“反间计”倾覆胡军几十万人马。
四十九 海南大战
叶剑英受命加强华南局。薛岳决心与昔日战友较量,部署10万兵力,建立了三道防线,企图借琼州海峡与解放军对峙。
五十 末日与新生
蒋介石在轮船上发誓,胡宗南、薛岳、何应钦等黄埔校友亡命台湾岛。中南海,黄埔师生接受、周恩来授衔。
参考文献
章 怒 潮
一 军校在黄埔初建
军校筹建,蒋介石不辞而别,廖仲恺积极推进。共产党人为招生尽心尽力,将优秀学生推荐到广州。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600名优秀学生入学。
二 黄埔学子露峥嵘
帝国主义与陈炯明勾结,诱使商团在广州叛乱。恰逢黄埔期学子初出茅庐,战斗力锐不可当。“纸老虎”空有精良武器,终是鼠目寸光,猝然间作鸟兽散。黄埔学子扬眉吐气,初露锋芒,首树军威!
三 周主任与蒋校长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兴利除弊,军事和政治并重,奠定了新型军队的基础。蒋介石极力笼络人才,培植自己的势力;对周主任拉老乡情意,许愿官职。
四 “血花”与“白花”
黄埔军校中的血花剧社、白花剧社随着学校的壮大而壮大,二者的主义不同,争斗也日益增多,黄埔军校中国共两党对决初见端倪。
五 东征陈炯明,平定杨、刘
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陈炯明不甘被逼入粤东山地,再次卷土重来。黄埔军校成立教导团直捣陈炯明老巢。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率领军队进入广州叛乱。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定杨刘。
六 国民革命军成立和二次东征
为争权夺位,汪、胡、许、蒋四人斗法。廖仲恺遇刺,汪、蒋联手放逐胡汉民,赶走许崇智。统一军制,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陈明仁孤身勇登城,一战扬名。陈赓救蒋介石。周恩来运用大包围战术挽回败局。
七 党争与北伐
蒋介石蓄意挑起党争,周恩来、陈延年拟定计划反击,陈独秀不准,失去夺取优势的机会。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周恩来和250名共产党员被迫退出军和黄埔军校。第二章 血 海
八 蒋、汪叛变革命,黄埔军校风雨飘摇
周恩来在上海组织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蒋介石在上海反目成仇,将昔日盟友当成敌人,向革命人士举起了屠刀,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即将夭折。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们处在激烈的冲突中。
九 动乱中的上海和武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革命政府,终与蒋介石合流,一齐联手屠杀共产党。广州黄埔军校和武汉黄埔分校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内战即将开始,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各奔战场。
十 南昌!南昌!
黄埔师生中的共产党员,为了挽救党于灭顶之灾,奔赴南昌,参加起义。一时间,南昌成为共产党人的焦点,张国焘在起义前夕进行阻挠,周恩来一生中一次“拍桌子”。
十一 起义此起彼伏
南昌起义队伍撤退,周恩来、叶挺、聂荣臻几乎当了俘虏。中共中央在广州发动起义,再次失败。黄埔军校生潘忠汝、吴光浩等发动了黄麻起义,唐澍、刘志丹等发动了渭华起义,星星之火燃起。
十二 处决秋收起义四位黄埔军官
以黄埔军官为主的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同意放弃省委不切实际的命令,部队在三湾进行改编。上井冈山后,与部分黄埔军官矛盾激化,四位军官被处决。
十三 黄埔学生,红军早的参谋长
井冈山会师,黄埔期的高才生王尔琢担任了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他牺牲后,黄埔第三期的朱云卿接任,并兼红军团参谋长。二人先后协同朱德、指挥、参加了很多战斗,开创了建设参谋部的先河。黄埔学生令人刮目相看。
十四 黄埔军官成为红军通信和侦察的栋梁
朱云卿协助朱德、部署次反“围剿”,活捉张辉瓒。红军成立了支无线电队。第二次反“围剿”,“偏师借重黄公略”。周恩来从上海捎来“豪码”,红军的通信事业在艰难中得到得力发展。
十五 群英荟萃四反“围剿”
叶剑英、周恩来、聂荣臻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来到中央苏区,进入红军高层领导。黄埔师生借助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越战越勇。蒋介石带领何应钦、陈诚等黄埔亲信,部署兵力对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十六 第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突围
第四次反“围剿”中,中央负责人博古、共产国际顾问李德进入苏区。党、政、军大权揽于二人之手。“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命令红军“全线出击”“六路分兵”“全线抵御”,壮志未酬的广大指战员,面对的是不可避免的失败。
十七 漫漫长征路
一败再失败,红军强渡湘江,血流成河。陈诚在飞机上观察,认定聚歼红军大局已定。林彪、聂荣臻率领红军团拼死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突出重围。在领导层的更换中,周恩来表态成为转折。薛岳部追击万里,只捡到一只草鞋。
十八 从鄂东北到鄂豫皖
一个没被蒋介石看上的黄埔学生徐向前,临危受命来到鄂东北。趁着中原大战机会,和同学许继慎等战友,趁机发展鄂东北根据地,壮大红军。蒋介石发动三次“会剿”,遭到惨败。鄂豫皖红军有了机关枪、迫击炮。
十九 风雨中的三次反“围剿”
蒋介石派兵疯狂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红、第十五军合编为红第四军,许继慎、徐向前、曾中生、蔡申熙等几位黄埔同窗一起,抵挡三次“围剿”。他们有时的牺牲在战场上,有的牺牲在自己人手中。
二十 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
国民党军与红军作战一次又一次失败,蒋介石恼羞成怒,自任“剿匪”总司令,全力以赴“围剿”红军,黄埔师生之间的对决愈演愈烈,徐向前等带领红四方面军多面受阻,退出鄂豫皖。
二十一 风雨西行三千里
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徐向前与其他领导一同,带领红四方面军西行转战三千里,一路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衣衫褴褛的红军队伍,越过风雪大巴山,到达了川北。
二十二 川陕新曲
红四方面军开始反田颂尧三路“围剿”,歼敌一万多人。根据地初具规模,苏区面积扩大一倍。随后的红军三次主动进攻,使红军扩编为四个军。川陕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
二十三 决战刘湘,强渡嘉陵江
“四川王”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又一场黄埔师生之间的战斗拉开了序幕。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剿”胜利,刘湘黯然下台。胡宗南部遭到痛击。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徐向前带领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
二十四 松潘战役吓病胡宗南
蒋介石唯恐红军进入甘、青、新,打通“国际通道”,对西北军事重加部署。兰州绥靖主任朱绍良为第三路军总司令,统一指挥所有在西北的蒋军。一再严令胡宗南立即率师进入川西北,阻截红军向西北发展。并企图配合薛岳第二路军,消灭红军于川西北地区。
二十五 黄埔师生汇集黄土高原
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艰难跋涉进入陕甘。蒋介石、陈诚、胡宗南等也率领大军进入陕甘周围。难道会鱼死网破?第三章 御 寇
二十六 扣蒋抗日
国民党军正欲与红军大战西北,张学良“兵谏”蒋介石。黄埔教官钱大均高喊“双方都不要开枪”,黄埔学生戴笠被囚地下室。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十年来再次相见,蒋介石几乎流泪。
二十七 皖南悲歌
叶挺、项英、袁国平三位“黄埔系”将领,领导新四军,坚持华中抗日。面对日寇的侵略,蒋介石、顾祝同秘密制订了消灭新四军的计划。一场自相残杀,铸就了悲壮的皖南悲歌。
二十八 “反叛”的黄埔青年
年轻的黄埔学生林虎,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腐朽政治,串联军校同学成立“黄埔将校团”,图谋兵变,拯救国民党于危难之中。行动前夕,偶然泄密,导致功亏一篑。
二十九 黄埔师生“桌上谈兵”
蒋介石要在西安会见,周恩来、林彪出面去谋求两党合作。合作谈判陷入僵局。胡宗南预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朱德电报智退胡军。第四章 决胜
三十 重庆“鸿门宴”
抗战胜利,围绕去不去重庆谈判,黄埔生间开始了情报战,导致了蒋介石手足无措。周恩来借助师生之谊,护送安全返回住所。国共谈判期间,黄埔师生间唇枪舌剑,戴笠极力主张“解决”掉、周恩来。
三十一 黄埔师生的情报战
内战爆发前夕,国共情报战到了白热化地步。胡宗南将进攻延安的绝密文件交给黄埔生熊向晖绘图。蒋介石召开机密会议,黄埔出身的保定绥靖区少将作战处长谢士炎参加记录。当胡宗南向军长、师长传达作战部署时,、周恩来正对着绝密情报,在地图上描画箭头。
三十二 钳形攻势的终结
战区司令胡宗南、军军长董钊、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三个黄埔期学生,率领20多万兵力在空军支持下,进攻延安。、周恩来在山沟里与之周旋。经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延安的重点进攻。胡宗南借口跑回西安,刘戡拉响手榴弹自尽。
三十三 抢占先机
蒋介石命黄埔期学生杜聿明远征东北,抢占先机。苏联一退再退使东北大战一触即发。刘少奇推荐三名黄埔军官指挥东北战场,终林彪赴任。东北战局严重,病倒,自治军不得不一退再退。
三十四 不是败仗的败仗
“丛林之虎”进展迅速,但在沙岭被打了一记重拳。林彪心痛,杜聿明胆怯。狭路相逢,勇者胜,黄埔期学生杜聿明从气势上输给黄埔第四期的林彪。戴笠去医院看望杜聿明,这让杜聿明心凉了半截。
三十五 “双子星座”四平逞威
命令将四平变为马德里,东北民主联军拼命坚守。国民党“双子星座”王牌军新一军、新六军借助美式装备,一举拿下四平。黄埔学生聚集四平,林彪率部含恨退去。
三十六 北撤,北撤
杜聿明得到了民主联军的密码。林彪率部队一撤再撤。四平没有变成马德里,长春又丢给了敌人,抗日名将吃了败仗。
三十七 三下江南
东北民主联军在松花江北,大力开展土改,清剿匪患,新式整军,休养生息。在短短的时间里,主力三次跨过松花江,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使杜聿明南挡北堵,手忙脚乱。
三十八 再战四平入险境
林彪挥师兵临四平,黄埔期的陈明仁采用日军战法守城,民主联军久攻不克。四平城即将成为东北决战的中心。林彪再次饮恨撤退。
三十九 参谋总长请缨来东北
黄埔师生内部倾轧,陈诚借故赶走杜聿明,欲做“东北王”。林彪歼灭新五军,蒋介石怒不可遏。靠夫人活动,陈诚逃离东北。
四十 血战塔山、攻克锦州
命令打锦州,林彪怯阵。蒋介石决定与东北野战军决战锦州城。黄埔师生各率数十万军队混战于锦西。
四十一 长春黄埔校友起义投诚
锦州战役期间,黄埔校友郑洞国、曾泽生等人率部死守。孤城粮食紧张,兵无士气,周恩来发出了劝降电报。11万国民党军起义、投诚,东北解放军兵不血刃进入长春。
四十二 辽西会战
蒋介石决定在锦州决战,黄埔学生意见分歧,西进兵团11万大军迷失进攻方向。东北野战军建制大乱,林彪指挥失灵。葫芦岛,杜聿明与刘玉章抱头痛哭。
四十三 战场上的尴尬会见
聂荣臻着手组建野战军。大清河战役,国民党正规军蜂拥而至,野战军伤亡6000多人,匆忙撤离战场。蒋介石亲临北平指挥,黄埔学生罗历戎率第三军主力离开石家庄。
四十四 初战华东
陈毅在华中整合各支共产党部队,当年的黄埔校友薛岳、李默庵等秘密策划,进犯苏北解放区。华中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进行了苏中战役。
四十五 从涟水到宿北
攻占淮南,张灵甫气焰更加嚣张。第七十四师移师淮北,窥视淮阴城。陈毅命令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冒着滂沱大雨火速北上。国民党第六十九师师长戴之奇宿北亡命。
四十六 莱芜大战
蒋介石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陈诚坐镇徐州亲自指挥。陈毅大摆空城计,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黄埔期学生李仙洲率兵南进,企图迫使解放军在临沂地区决战。
四十七 大战孟良崮
蒋介石实施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踌躇满志的第七十四师孤军深入,陈毅要“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张灵甫在报话机里大喊“看在党国的面上,拉我一把”。
四十八 周主任对蒋校长的“反间计”
身在作战线的胡宗南看到了形势的危险,向蒋介石建议40万大军经西昌退入滇西中缅边界,以备形势恶化逃往缅甸。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宴请国民党谈判代表,席间的一个“反间计”倾覆胡军几十万人马。
四十九 海南大战
叶剑英受命加强华南局。薛岳决心与昔日战友较量,部署10万兵力,建立了三道防线,企图借琼州海峡与解放军对峙。
五十 末日与新生
蒋介石在轮船上发誓,胡宗南、薛岳、何应钦等黄埔校友亡命台湾岛。中南海,黄埔师生接受、周恩来授衔。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6月11日拂晓,攻打杨、刘叛军的战斗打响了, 黄埔军冲在 前头,在瘦狗岭与白云山之间展开激战。滇军虽说 是腐败透顶, 但抽过鸦片后,打起仗来非常拼命,与平日里那副吊 儿郎当游手好 闲的模样有着泾渭之别,滇军每个官兵都有双枪:一 支步枪或手 枪,一支鸦片烟枪。他们一边在战场上抽食鸦片,一 边打仗。杨希 闵所属六个警卫团有良好的装备,与黄埔军面对面攻 击,足足硬拼 了一天多,双方互有伤亡。
攻击广州东的任务由蒋先云担负。他带领全副武 装的学生兵 冲在前头,紧跟其后的是工人武装纠察队和身背土 铳的农 民兵。
拂晓,蒋先云带领队伍进到广九车站附近,从望 远镜里,他 观察到处处有滇军。敌阵街垒壕堑,防御严密。黄埔 军硬冲闯过 去,死伤不会是少数。事有凑巧,在这个非常关键的 紧急关头, 苏联军事顾问在飞鹰舰上不断向滇军阵地集中猛射, 本来是没有 具体的目标,为黄埔校军“擂鼓助战”,向滇军发出 警告,以壮 军威。但有一颗炮弹射进了驻扎在车站的赵成梁司令 部。滇军总 司令杨希闵前来督战,与前敌总指挥赵成梁在司令部 里大口吃 肉,大碗喝酒,炮弹瞬间开花,把赵成梁炸成两截。
杨希闵虽大 难不死,却也吓得惊魂散魄,他没有心思再抵抗黄埔 军了,灰溜 溜地部署了防守计划,带着赵成梁的尸体仓皇逃进了 广州城。
蒋先云瞅准时机,大喊一声,命令黄埔军冲锋。
黄埔军像洪水 决堤一般浩浩荡荡地涌向敌阵,三下五除二就将马路 上横七竖八缠 绕着的铁丝网冲毁,滇军或跪地缴械,或仓皇逃走, 黄埔军迅速冲 进了广州市中心,攻占了敌军总指挥部。
周恩来立即命令陈赓冒着危险潜进火车站,与工 会同志接头, 协商铁路工人罢工。当已被惊吓得六神无主的滇军残 部正在车上急 不可耐地等着火车鸣笛开动时,眼前竟是潮水一般冲 过来的全副武 装的黄埔军。原来火车司机与铁路工人早已溜走,这 些闷在火车厢 里的残兵败将纷纷被缴械,做了俘虏。
杨希闵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只好逃进沙面租界 ,以后又去了 香港。刘震寰当然也免不了和他走同样的路。12日, 进攻部队肃 清了广州市内叛乱滇军,歼敌2万余人。国民政府平 定了杨、刘叛 乱,重又控制了广州。
陈诚因在棉湖之战中发挥了炮兵作用,炮兵受到 重视,所以回 到广州更加紧训练。这天,他还在操场教练,偶见白 云山中有旗子 晃动,颇觉蹊跷,忙派人去侦察。原来杨、刘二部主 力虽被击溃, 尚有一部分散驻在外的部队并未受到清剿。他们也不 知主力已被消 灭,在叛军首领胡思舜部带领下,三四千人向广州开 来增援。这种 部队本无纪律可言,行军也谈不到队形,自由散漫地 在白云山中行 走,像是一群赶集的老百姓。陈诚得到侦察兵报告, 情况十分紧 急,无法再向上级报告(当日又是星期六),当机立 断,指挥炮兵 向白云山开炮。炮打去,正好击中敌军旗,叛军 顿时大哗!接 着一颗颗炮弹飞来,在叛军中“开花”,炸得叛军如 无头苍蝇,在 白云山中乱窜。炮声如同警报,革命军闻警而动,赶 到白云山,将 叛军消灭。陈诚立了大功!再次受到蒋介石嘉奖。
曾在东征中侦察立功的卢德铭,在平定杨、刘时 期被周恩来留 在了组织科当科员。然而,他不安于学校的生活,再 三请求到战场 上去。正好共产党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组建 ,他就被学校 党组织派到那里,担任第二营第四连连长。
不久,东征军中的“党军”再扩充,由旅改为师 ,并扩充成 六个团。师师长为何应钦,第二师师长为王懋功 。军政府改组 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设立军事委员会,取消各军阀 部队地方称 号,一律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师编为国民革 命军军, 蒋介石任军长。
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经营的骁勇善战的黄埔军, 逐渐被蒋介石 窃取了权利。
……P74-75
攻击广州东的任务由蒋先云担负。他带领全副武 装的学生兵 冲在前头,紧跟其后的是工人武装纠察队和身背土 铳的农 民兵。
拂晓,蒋先云带领队伍进到广九车站附近,从望 远镜里,他 观察到处处有滇军。敌阵街垒壕堑,防御严密。黄埔 军硬冲闯过 去,死伤不会是少数。事有凑巧,在这个非常关键的 紧急关头, 苏联军事顾问在飞鹰舰上不断向滇军阵地集中猛射, 本来是没有 具体的目标,为黄埔校军“擂鼓助战”,向滇军发出 警告,以壮 军威。但有一颗炮弹射进了驻扎在车站的赵成梁司令 部。滇军总 司令杨希闵前来督战,与前敌总指挥赵成梁在司令部 里大口吃 肉,大碗喝酒,炮弹瞬间开花,把赵成梁炸成两截。
杨希闵虽大 难不死,却也吓得惊魂散魄,他没有心思再抵抗黄埔 军了,灰溜 溜地部署了防守计划,带着赵成梁的尸体仓皇逃进了 广州城。
蒋先云瞅准时机,大喊一声,命令黄埔军冲锋。
黄埔军像洪水 决堤一般浩浩荡荡地涌向敌阵,三下五除二就将马路 上横七竖八缠 绕着的铁丝网冲毁,滇军或跪地缴械,或仓皇逃走, 黄埔军迅速冲 进了广州市中心,攻占了敌军总指挥部。
周恩来立即命令陈赓冒着危险潜进火车站,与工 会同志接头, 协商铁路工人罢工。当已被惊吓得六神无主的滇军残 部正在车上急 不可耐地等着火车鸣笛开动时,眼前竟是潮水一般冲 过来的全副武 装的黄埔军。原来火车司机与铁路工人早已溜走,这 些闷在火车厢 里的残兵败将纷纷被缴械,做了俘虏。
杨希闵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只好逃进沙面租界 ,以后又去了 香港。刘震寰当然也免不了和他走同样的路。12日, 进攻部队肃 清了广州市内叛乱滇军,歼敌2万余人。国民政府平 定了杨、刘叛 乱,重又控制了广州。
陈诚因在棉湖之战中发挥了炮兵作用,炮兵受到 重视,所以回 到广州更加紧训练。这天,他还在操场教练,偶见白 云山中有旗子 晃动,颇觉蹊跷,忙派人去侦察。原来杨、刘二部主 力虽被击溃, 尚有一部分散驻在外的部队并未受到清剿。他们也不 知主力已被消 灭,在叛军首领胡思舜部带领下,三四千人向广州开 来增援。这种 部队本无纪律可言,行军也谈不到队形,自由散漫地 在白云山中行 走,像是一群赶集的老百姓。陈诚得到侦察兵报告, 情况十分紧 急,无法再向上级报告(当日又是星期六),当机立 断,指挥炮兵 向白云山开炮。炮打去,正好击中敌军旗,叛军 顿时大哗!接 着一颗颗炮弹飞来,在叛军中“开花”,炸得叛军如 无头苍蝇,在 白云山中乱窜。炮声如同警报,革命军闻警而动,赶 到白云山,将 叛军消灭。陈诚立了大功!再次受到蒋介石嘉奖。
曾在东征中侦察立功的卢德铭,在平定杨、刘时 期被周恩来留 在了组织科当科员。然而,他不安于学校的生活,再 三请求到战场 上去。正好共产党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组建 ,他就被学校 党组织派到那里,担任第二营第四连连长。
不久,东征军中的“党军”再扩充,由旅改为师 ,并扩充成 六个团。师师长为何应钦,第二师师长为王懋功 。军政府改组 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设立军事委员会,取消各军阀 部队地方称 号,一律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师编为国民革 命军军, 蒋介石任军长。
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经营的骁勇善战的黄埔军, 逐渐被蒋介石 窃取了权利。
……P74-7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