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277497
编辑推荐
经过历时两年多的辛勤努力,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广大一线普查队员不仅用双脚踏遍了山西的每一寸土地,调查了5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同时,记录了许多调查发现的过程与经历,写下了大量的感想和体会。本书收集了部分一线普查队员的作品,不仅记录下了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发现之旅,而且展示了他们为文物保护事业甘耐艰辛、执着奉献的心路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为参加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队员们所写的感受和随笔。书中收录了全省11个市的部分队员所写的128篇文章,队员们用朴实的话语、真切的感受,分别记录了自己在三普工作中的真实体验和收获,并将它们奉献出来与读者共享,让人们了解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背后的故事。
本书适合于从事文化遗产研究、文物考古研究的相关人员,以及广大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适合于从事文化遗产研究、文物考古研究的相关人员,以及广大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 录
序
山西省“三普”办
“三普”之歌
太原市
清徐遗址普查记事
探访贾兆村
侵华日军军营旧址发现记
寻找周家掌烽火台
千年古堡——太原市晋源区店头村古村落一瞥
文明的守望者
白家庄日军慰安所旧址调查记
太原市万柏林区文物古建亟待保护
大虎峪明代墓考察记——太原大虎峪惊现明代贵族墓
周家山抗日避难所的发现——日本侵华的又一佐证
普查三象寺
走进百年校园——西谷学堂普查记
三进白石沟
披荆斩棘寻青龙
静游镇普查记
大同市
我把困难当乐趣
大石头岭遇险记
“东蕉山突围战遗址”调查记
一张珍贵的国务院奖状
寻找马家滩隆禅寺
调查向阳村所思
“三普”工作中对古民居的认识
东沟之行
吉家庄之行
普查日记
冯家窑寻遗记
山谷深处
寻找庄家店遗址
玉龙洞调查记
儿时的追忆
灵丘烈士陵园调查记
大同禅房寺辽代砖塔调查记
朔州市
敬业艰辛殷殷深情——记退休不退职的文物普查队员雷云贵
“老骥”不伏枥 “三普”再奋蹄
忻州市
神池地窨院
常家嫣文物普查日记
古渡口与走西口
浅析忻州“三普”中的遗址调查
普查与普及
晋中市
普查日记节录
为了人类的梦想与未来
寻觅历史的足迹——有感于榆次区“三普”工作
寻佛记
村名拾趣
我很累但很快乐
民间文化守护神——庞祥新
大寨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散记
绳纹,人类文明进步之索
阳泉市
山西民族工业的历史见证——阳泉市矿区简子沟记事
对新时期民居保护的几点认识
寻找千年石窟
吕梁市
普查札记
走近李家山
“三普”纪实
我的“三普”路
藏在深闺的吴家大院
屈地“三普”进行曲
临汾市
露岩寺寻古
古县石壁普查记
“三普”有感
金色的油糕
大宁文物普查记
累并快乐着
韩略,那场疾风骤雨般的战斗
“三普”工作记略
运城市
南头烈士陵园有感
我因他们而感动
“开锡记”摩崖石刻调查记
平陆“三普”感想
庭里村普查“历险记”
登黄沙洞
汉薛村名的来历
兔儿泉
孤峰山的扭扭柏
孤峰山柏林庙
程子华故居
东郭镇古民居——葛氏宅院
厚重的历史光荣的使命——我对“三普”的一点认识和感受
难以补偿的亏欠
走进横岭关
一通石碑,泛起一段几近湮灭的历史
群众是文物保护的主力——冯村关帝庙普查札记
北坂访古
蛤蟆峪寻迹
回首“三普”
虻蛋的枪声
“三八节”的重大收获
次接触古遗址和古墓葬
登太峰顶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峨嵋涑水文物情——记临猗县“三普”队长王立忠
“三普”,我们全身心投入
珍贵的关圣石刻真像与风雨竹
牛村侵华日军碉堡调查记
老宅里的惊人发现——长旺村发现侵华日军刻字
探寻嘛喇寺
解梁古城普查记
马铺头村清代民居
保护文物见证历史——蒲州火车站普查记
深山访古庙——虞乡石鹿峪普查记
田野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舜帝村普查记
一块“捕虎记”石碑
一组奇特民居——水峪口村普查记
塔园村文物普查记
干樊三官庙
泰山庙记
北池稷王庙
走近光村
严寒中的感动
寻家大院
“三普”随记
快乐发现
“三普”体会
樊村堡小记
“三普”这一年
禹门口普查有感
新绛纺织厂的百年沧桑
长治市
寻找艾河关帝庙
沙峪古村随笔
襄垣昭泽王庙考记
晋城市
神圣的职责光荣的使命
古槐掩映鹿野苑——城区文物普查随笔
凝固的历史跳动的脉搏
一起走过的日子
文物的守护
文物普查深入人心
沁水古牌坊考
山西省“三普”办
“三普”之歌
太原市
清徐遗址普查记事
探访贾兆村
侵华日军军营旧址发现记
寻找周家掌烽火台
千年古堡——太原市晋源区店头村古村落一瞥
文明的守望者
白家庄日军慰安所旧址调查记
太原市万柏林区文物古建亟待保护
大虎峪明代墓考察记——太原大虎峪惊现明代贵族墓
周家山抗日避难所的发现——日本侵华的又一佐证
普查三象寺
走进百年校园——西谷学堂普查记
三进白石沟
披荆斩棘寻青龙
静游镇普查记
大同市
我把困难当乐趣
大石头岭遇险记
“东蕉山突围战遗址”调查记
一张珍贵的国务院奖状
寻找马家滩隆禅寺
调查向阳村所思
“三普”工作中对古民居的认识
东沟之行
吉家庄之行
普查日记
冯家窑寻遗记
山谷深处
寻找庄家店遗址
玉龙洞调查记
儿时的追忆
灵丘烈士陵园调查记
大同禅房寺辽代砖塔调查记
朔州市
敬业艰辛殷殷深情——记退休不退职的文物普查队员雷云贵
“老骥”不伏枥 “三普”再奋蹄
忻州市
神池地窨院
常家嫣文物普查日记
古渡口与走西口
浅析忻州“三普”中的遗址调查
普查与普及
晋中市
普查日记节录
为了人类的梦想与未来
寻觅历史的足迹——有感于榆次区“三普”工作
寻佛记
村名拾趣
我很累但很快乐
民间文化守护神——庞祥新
大寨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散记
绳纹,人类文明进步之索
阳泉市
山西民族工业的历史见证——阳泉市矿区简子沟记事
对新时期民居保护的几点认识
寻找千年石窟
吕梁市
普查札记
走近李家山
“三普”纪实
我的“三普”路
藏在深闺的吴家大院
屈地“三普”进行曲
临汾市
露岩寺寻古
古县石壁普查记
“三普”有感
金色的油糕
大宁文物普查记
累并快乐着
韩略,那场疾风骤雨般的战斗
“三普”工作记略
运城市
南头烈士陵园有感
我因他们而感动
“开锡记”摩崖石刻调查记
平陆“三普”感想
庭里村普查“历险记”
登黄沙洞
汉薛村名的来历
兔儿泉
孤峰山的扭扭柏
孤峰山柏林庙
程子华故居
东郭镇古民居——葛氏宅院
厚重的历史光荣的使命——我对“三普”的一点认识和感受
难以补偿的亏欠
走进横岭关
一通石碑,泛起一段几近湮灭的历史
群众是文物保护的主力——冯村关帝庙普查札记
北坂访古
蛤蟆峪寻迹
回首“三普”
虻蛋的枪声
“三八节”的重大收获
次接触古遗址和古墓葬
登太峰顶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峨嵋涑水文物情——记临猗县“三普”队长王立忠
“三普”,我们全身心投入
珍贵的关圣石刻真像与风雨竹
牛村侵华日军碉堡调查记
老宅里的惊人发现——长旺村发现侵华日军刻字
探寻嘛喇寺
解梁古城普查记
马铺头村清代民居
保护文物见证历史——蒲州火车站普查记
深山访古庙——虞乡石鹿峪普查记
田野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舜帝村普查记
一块“捕虎记”石碑
一组奇特民居——水峪口村普查记
塔园村文物普查记
干樊三官庙
泰山庙记
北池稷王庙
走近光村
严寒中的感动
寻家大院
“三普”随记
快乐发现
“三普”体会
樊村堡小记
“三普”这一年
禹门口普查有感
新绛纺织厂的百年沧桑
长治市
寻找艾河关帝庙
沙峪古村随笔
襄垣昭泽王庙考记
晋城市
神圣的职责光荣的使命
古槐掩映鹿野苑——城区文物普查随笔
凝固的历史跳动的脉搏
一起走过的日子
文物的守护
文物普查深入人心
沁水古牌坊考
在线试读
今天是2009年8月2日,晴。因昨晚降雨、山路湿滑,故上午整理资料。
下午,天气晴朗,我们决定再进白石沟,对西迎南风村葡峰山庄所在台地进行再一次的探查。
说起来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进入白石沟了。7月13日,遗址组调查队进驻清徐之初,在研究清徐县地理形势后,就将白石沟作为先调查的重点地区,认为白石沟东、西两侧山前台地上有可能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为从地图上看,白石沟为清徐县北侧山地中宽的一条山沟,沟内白石河两侧山前台地上现在还分布有很多村庄。这些地方地势较为平坦,取水方便,海拔高程在800~1000米之间,一般都有较厚的黄土堆积,非常适宜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是我们调查重点注意的区域。再向上,海拔1000米以上地段基本都为山地,海拔较高,且多为石质山,少有黄土堆积,上面发现遗址的可能性不大。进入白石沟后,我们按照事前的分析,对西圪台、碾底、后窑、东西迎风等村的缓坡、台地进行了探查。可惜,没有发现遗址。
7月26日,在方山沟内的申家山村,我们发现了龙山时期的遗址。这个新发现又使我们对白石沟重新燃起了希望。方山沟和白石沟相比,无论是宽度和深度都相差很大。方山沟发现了,白石沟也应该有。抱着希望,7月30日,我们第二次进入白石沟,对东迎南风、后窑等村海拔在800~1000米区域的缓坡、台地进行重新调查。特别是西迎南风村南的一个台地,面对白石沟,地势平坦,黄土堆积达3米以上,古人在这里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很方便。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结果仍然让人失望,只发现少量东周及汉代残陶片,未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8月1日,葫芦沟调查。在沟内黄土坡村东南的台地及台地西、南两侧的缓坡上,我们发现了大量龙山时期的陶片,确定其为龙山时期遗址。该遗址处于沟内山坡覆盖有较厚黄土堆积的台地上,海拔高程在1000米以上。这个发现极大地转变了我们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对前两次在白石沟内的调查结果产生怀疑。我们仅调查了沟两侧海拔为800~1000米之间、地势开阔的台地。那再向上呢?海拔为1000米以上的台地也可能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因此,就有了我们今天的三进白石沟。
从驻地出发,沿西边山旅游公路,绕过西迎南风村,我们驱车来到葡峰山庄所在的台地。一路上,大家都细致观察了旅游公路两边的地形、地貌,路两侧多为石质山,山上山石裸露,少有黄土堆积。在即将进入葡峰山庄所在台地时,黄土堆积开始逐渐增厚,到达台地南部时,地表黄土堆积已经厚达3米左右。站在台地南部边缘地势较高处,嘹望整个台地,发现台地北、西、南三面环山,东临白石沟,台地西高东低,成阶梯状逐级降低,海拔高程为1050米。台地上种植葡萄,台地下方就是我们到过两次的西迎南风村。看到这种地形,调查队员们都跃跃欲试,待队长分配了各自调查的范围,便迫不及待地钻进葡萄地。很快,传来了梁智伟的声音:“篮纹陶片!”“我这里也有!”对讲机里不时传出队员们惊喜的声音。在台地的断面上,我们发现了龙山时期的陶片,有口沿,有器底,器表多施绳纹、篮纹等,少量有附加堆纹。有几块陶片像是当地百姓不久前挖土新翻出来的,甚至可以拼接成小半个篮纹陶罐口沿。又一个遗址发现了。队员们顾不上炎热和疲劳,怀着喜悦的心情,继续对遗址范围进行调查、GPS测点、地形图测绘等工作。而更大的惊喜就在这紧张的工作中再一次降临。队员葛海江因需绘制地形图,爬到了台地西侧的一个山包上,就是在西侧山坡上,他又发现了陶片和石器。山的西侧为陡坡,山石遍布,荆棘丛生,且部分区域沙漠化严重,呈现出戈壁式地貌,仅在山顶有小面积厚约1~2米的黄土堆积。然而就在这种地形条件下,我们发现了一些磨损较严重的陶片。这些陶片器表多施麦粒式绳纹,且在一片陶片上用绳纹构出涡状图案。根据陶片特征分析,应是夏代的文化遗存。发现的石器器表大部分磨光,上部残缺,为半成品,石质也与本地山石质地不同,应是取自别地石材制作的。在山顶的黄土堆积上,我们还发现一片器表施粗绳纹和两片器表施方格纹的陶片,时代更晚,可能是东周一汉代的遗物。
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又一个遗址发现了。然而这个遗址透露出的信息却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惑。山包的高台地上可能存在文化遗址。通过申家山遗址、黄土坡遗址以及今天发现的遗址,我们对太原地区遗址埋藏特点有了新的认识。而山包西侧的陡坡上也发现早期遗迹,这种现象在我们清徐县遗址调查中是次出现。这里的山坡沙漠化严重,呈现出戈壁滩式的景象。水源、高程、黄土堆积、向阳避风,遗址要素一个都不具备,怎么会发现文化遗存,它推翻了我们以往只在台地上才可能发现遗址的认知。陡坡上的陶片极有可能是雨水从山顶上冲刷下来的,山顶上仅有小面积的黄土堆积,空间狭小,作为一个生活居住类型遗址的可能性较小。遗址是怎样形成的?是环境改变了这里的面貌?还是有着其他的不为我们知晓的原因?
短短一天的调查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长久的。
P30-32
下午,天气晴朗,我们决定再进白石沟,对西迎南风村葡峰山庄所在台地进行再一次的探查。
说起来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进入白石沟了。7月13日,遗址组调查队进驻清徐之初,在研究清徐县地理形势后,就将白石沟作为先调查的重点地区,认为白石沟东、西两侧山前台地上有可能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为从地图上看,白石沟为清徐县北侧山地中宽的一条山沟,沟内白石河两侧山前台地上现在还分布有很多村庄。这些地方地势较为平坦,取水方便,海拔高程在800~1000米之间,一般都有较厚的黄土堆积,非常适宜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是我们调查重点注意的区域。再向上,海拔1000米以上地段基本都为山地,海拔较高,且多为石质山,少有黄土堆积,上面发现遗址的可能性不大。进入白石沟后,我们按照事前的分析,对西圪台、碾底、后窑、东西迎风等村的缓坡、台地进行了探查。可惜,没有发现遗址。
7月26日,在方山沟内的申家山村,我们发现了龙山时期的遗址。这个新发现又使我们对白石沟重新燃起了希望。方山沟和白石沟相比,无论是宽度和深度都相差很大。方山沟发现了,白石沟也应该有。抱着希望,7月30日,我们第二次进入白石沟,对东迎南风、后窑等村海拔在800~1000米区域的缓坡、台地进行重新调查。特别是西迎南风村南的一个台地,面对白石沟,地势平坦,黄土堆积达3米以上,古人在这里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很方便。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结果仍然让人失望,只发现少量东周及汉代残陶片,未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8月1日,葫芦沟调查。在沟内黄土坡村东南的台地及台地西、南两侧的缓坡上,我们发现了大量龙山时期的陶片,确定其为龙山时期遗址。该遗址处于沟内山坡覆盖有较厚黄土堆积的台地上,海拔高程在1000米以上。这个发现极大地转变了我们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对前两次在白石沟内的调查结果产生怀疑。我们仅调查了沟两侧海拔为800~1000米之间、地势开阔的台地。那再向上呢?海拔为1000米以上的台地也可能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因此,就有了我们今天的三进白石沟。
从驻地出发,沿西边山旅游公路,绕过西迎南风村,我们驱车来到葡峰山庄所在的台地。一路上,大家都细致观察了旅游公路两边的地形、地貌,路两侧多为石质山,山上山石裸露,少有黄土堆积。在即将进入葡峰山庄所在台地时,黄土堆积开始逐渐增厚,到达台地南部时,地表黄土堆积已经厚达3米左右。站在台地南部边缘地势较高处,嘹望整个台地,发现台地北、西、南三面环山,东临白石沟,台地西高东低,成阶梯状逐级降低,海拔高程为1050米。台地上种植葡萄,台地下方就是我们到过两次的西迎南风村。看到这种地形,调查队员们都跃跃欲试,待队长分配了各自调查的范围,便迫不及待地钻进葡萄地。很快,传来了梁智伟的声音:“篮纹陶片!”“我这里也有!”对讲机里不时传出队员们惊喜的声音。在台地的断面上,我们发现了龙山时期的陶片,有口沿,有器底,器表多施绳纹、篮纹等,少量有附加堆纹。有几块陶片像是当地百姓不久前挖土新翻出来的,甚至可以拼接成小半个篮纹陶罐口沿。又一个遗址发现了。队员们顾不上炎热和疲劳,怀着喜悦的心情,继续对遗址范围进行调查、GPS测点、地形图测绘等工作。而更大的惊喜就在这紧张的工作中再一次降临。队员葛海江因需绘制地形图,爬到了台地西侧的一个山包上,就是在西侧山坡上,他又发现了陶片和石器。山的西侧为陡坡,山石遍布,荆棘丛生,且部分区域沙漠化严重,呈现出戈壁式地貌,仅在山顶有小面积厚约1~2米的黄土堆积。然而就在这种地形条件下,我们发现了一些磨损较严重的陶片。这些陶片器表多施麦粒式绳纹,且在一片陶片上用绳纹构出涡状图案。根据陶片特征分析,应是夏代的文化遗存。发现的石器器表大部分磨光,上部残缺,为半成品,石质也与本地山石质地不同,应是取自别地石材制作的。在山顶的黄土堆积上,我们还发现一片器表施粗绳纹和两片器表施方格纹的陶片,时代更晚,可能是东周一汉代的遗物。
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又一个遗址发现了。然而这个遗址透露出的信息却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惑。山包的高台地上可能存在文化遗址。通过申家山遗址、黄土坡遗址以及今天发现的遗址,我们对太原地区遗址埋藏特点有了新的认识。而山包西侧的陡坡上也发现早期遗迹,这种现象在我们清徐县遗址调查中是次出现。这里的山坡沙漠化严重,呈现出戈壁滩式的景象。水源、高程、黄土堆积、向阳避风,遗址要素一个都不具备,怎么会发现文化遗存,它推翻了我们以往只在台地上才可能发现遗址的认知。陡坡上的陶片极有可能是雨水从山顶上冲刷下来的,山顶上仅有小面积的黄土堆积,空间狭小,作为一个生活居住类型遗址的可能性较小。遗址是怎样形成的?是环境改变了这里的面貌?还是有着其他的不为我们知晓的原因?
短短一天的调查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长久的。
P30-3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