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51572
编辑推荐
《八世纪诗风:探索唐诗史上“沈宋的世纪”(705-805)》论述了公元705年至公元805年的唐代文学史,指出这一文学史百年,是唐人心目中“沈宋的世纪”,而作为后来“崛起的典型”,大历、贞元时代逐渐兴起的“尊崇李杜”的文学新思潮则扮演着“八世纪诗风”的“终结者”角色。“沈宋”、“李杜”的典范交接,亦成为唐中期、后期文学演变的历史性枢纽。书中对以“李杜”为典范、以“盛唐”为中心、将唐诗史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阶段的经典化的“四唐说”唐诗史观形成颠覆,对于“四唐说”之下因袭千年的文学史常识具有挑战意义。
内容简介
近三百年的唐代文学史(618907),《八世纪诗风:探索唐诗史上“沈宋的世纪”(705-805)》论述中间的一百零一年(705805)。以“律诗之建制”为起点、“元和诗变”之爆发为终点。这是哺育了王维、杜甫、白居易等数代诗人的唐代文学的鼎盛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文学语言研究系列八世纪诗风:探索唐诗史上“沈宋的世纪”(705-805)》致力于“疏证”唐人的文学史观,指出“唐中期”开元、天宝、大历、贞元诗风的“家族相似性”实与律诗规范之主导地位相关,这一文学史百年,是唐人心目中“沈宋的世纪”。而作为后来“崛起的典型”,大历、贞元时代逐渐兴起的“尊崇李杜”的文学新思潮,扮演着“八世纪诗风”的“终结者”角色。“沈宋”、“李杜”的典范交接,亦成为唐中期、后期文学演变的历史性枢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文学语言研究系列八世纪诗风:探索唐诗史上“沈宋的世纪”(705-805)》揭发“沈宋的世纪”的论断,对于宋元明清历代学者“接力”阐释所建构起来的以“李杜”为典范、以“盛唐”为中心、将唐诗史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阶段的经典化的“四唐说”唐诗史观形成颠覆,对于“四唐说”之下因袭千年的文学史常识具有挑战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文学语言研究系列八世纪诗风:探索唐诗史上“沈宋的世纪”(705-805)》致力于“疏证”唐人的文学史观,指出“唐中期”开元、天宝、大历、贞元诗风的“家族相似性”实与律诗规范之主导地位相关,这一文学史百年,是唐人心目中“沈宋的世纪”。而作为后来“崛起的典型”,大历、贞元时代逐渐兴起的“尊崇李杜”的文学新思潮,扮演着“八世纪诗风”的“终结者”角色。“沈宋”、“李杜”的典范交接,亦成为唐中期、后期文学演变的历史性枢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文学语言研究系列八世纪诗风:探索唐诗史上“沈宋的世纪”(705-805)》揭发“沈宋的世纪”的论断,对于宋元明清历代学者“接力”阐释所建构起来的以“李杜”为典范、以“盛唐”为中心、将唐诗史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阶段的经典化的“四唐说”唐诗史观形成颠覆,对于“四唐说”之下因袭千年的文学史常识具有挑战意义。
目 录
唐中期建元表(705805)
常用典籍简称表
导言
一、唐诗史上的“八世纪诗风”
二、唐诗的语境
三、“分析文学史学”
上编
第一章 八世纪初叶“后律诗”时期之诗坛动向
第一节 宫廷诗人的“贬谪诗”
第二节 律诗一代的“遗老”:张说、武平一、卢藏用
第三节 吴越文士与七古歌行
第二章 八世纪上半叶“声律风骨始备”之开天诗风
第一节 开天诗坛状况
从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说起
第二节 “盛唐先驱者”
一、李邕
二、孙逖、韦述
三、张九龄
四、王翰等
五、孙季良《正声集》
第三节 开元中期崛起的“鼎盛一代”
一、王维、崔颢
二、王昌龄
三、祖咏、储光羲、常建、孟浩然等
四、苏源明
第四节 后起之秀的“天宝诗人”
一、与李邕往还的诗人:高适、李白、杜甫
二、李颀、岑参等开天间的其他诗人
三、活跃于汝洛梁宋间的复古诗人群体
从李华的《三贤论》说起
四、“天宝十三载”(754):八世纪诗史的分水岭
第五节 《河岳英灵集》与开天诗风
一、《河岳英灵集》的地域性、派别性问题
二、“开元十五年”新解
三、古体诗的兴盛与“古体诗近体化”的问题
从声律角度看
四、《河岳英灵集》与《国秀集》
第六节 “风骨”与“兴象”:开天诗、建安诗的历史类比
一、“气骨”或“风骨”
二、“兴象”与“气象”
三、开天诗、建安诗关系之辩证
第三章 八世纪下半叶“朝”“野”竞争之大历诗风
第一节 复古思潮的余烈与今体诗风的激进反对派元结与《箧中集》诗派及其他
一、元结
二、《箧中集》
三、孟云卿
四、刘湾、苏涣、戎昱等其他复古诗人
第二节 大历诗坛“中道”的声音之一:杜甫《戏为六绝句》
第三节 盛极一时的“大历主流诗风”
一、长安、洛阳两京贵游唱和文学
二、“多士奔吴”与江东诗歌中心的活跃
三、钱起、郎士元、韩栩、李端等京城“才子”诗人
四、皇甫冉、刘长卿、李嘉祜、严维等江东各界诗人
五、《中兴间气集》与大历诗风
第四节 李华、独孤及、梁肃复古论述之调适
第五节 大历诗坛“中道”的声音之二:皎然《诗式》
第六节 “意境”:大历主流诗风与齐梁诗的历史联系
第四章 八世纪末叶趋向“新变”之贞元诗风
第一节 “大历遗才”与、《御览诗》诗人群体
一、卢纶(附:畅当)
二、李益(附:鲍溶)
三、《御览诗》与贞元诗风
第二节 江东诗风的新发展
一、皎然(附:灵澈)
二、韦应物
三、刘商、顾况
四、窦常《南薰集》
五、武元衡、权德舆
第三节 孟郊、张籍、自居易、元稹与贞元诗坛“跨世纪
一、代”
一、孟郊
二、张籍(附:韩愈)
三、白居易、元稹
下编
第五章 从八世纪人心目中的诗坛正宗看当时的诗歌风尚
第一节 “沈宋的世纪”三代典范诗人
独孤及《皇甫冉集序》疏证
一、所谓“五言诗之源”
二、“沈宋”齐名
三、开天诗坛王维、崔颢齐名
四、大历诗坛之“钱郎”
五、“律诗世纪”
第二节 “沈宋的世纪”的文学史背景与序列
一、从齐梁体至律体
二、“诗赋联姻”与文人诗传统的开辟
三、《楚辞》与千年“词学”传统
四、“代变”的文学史观
第三节 “律诗”的体制与价值
一、“齐梁一律诗”之“声律”系
二、“汉魏一律诗”之“五言”系
三、“辞赋一律诗”之“文言”、“俪词”系
四、律诗作为一种文学体制
第四节 贯通开天、大历、贞元的“八世纪诗风”
第六章 “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
第一节 李白、杜甫之交谊
一、李、杜初遇
二、梁宋之游
三、泗水再会
四、别后相忆
第二节 “李杜”齐名之地域因素
一、任华《寄杜拾遗》诗
二、李白暮年的湖湘之游
三、李、杜文集之分别行世
四、李杜诗风传播之“线路图”
第三节 并尊“李杜”的历史契机
一、韩愈《调张籍》诗
二、韩愈家族与李白的交往
三、韩愈家学渊源与“古文运动”
四、“李杜”品题之初流行
第四节 作为“沈宋的世纪”诗人之李白与杜甫
一、李白与律诗诗风
二、陈子昂、李白之接力
三、杜甫的律诗成就
四、杜甫凭吊陈子昂遗迹
第五节 “李杜独尊”的意义
一、古体、今体对立语境与“李杜独尊”
二、歌行体与“李杜”
三、“文道说”视野下之“李杜独尊”
四、“文体论”视野下之“李杜独尊”
附录“八世纪诗风”系年
征引书目
人名和主题索引
常用典籍简称表
导言
一、唐诗史上的“八世纪诗风”
二、唐诗的语境
三、“分析文学史学”
上编
第一章 八世纪初叶“后律诗”时期之诗坛动向
第一节 宫廷诗人的“贬谪诗”
第二节 律诗一代的“遗老”:张说、武平一、卢藏用
第三节 吴越文士与七古歌行
第二章 八世纪上半叶“声律风骨始备”之开天诗风
第一节 开天诗坛状况
从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说起
第二节 “盛唐先驱者”
一、李邕
二、孙逖、韦述
三、张九龄
四、王翰等
五、孙季良《正声集》
第三节 开元中期崛起的“鼎盛一代”
一、王维、崔颢
二、王昌龄
三、祖咏、储光羲、常建、孟浩然等
四、苏源明
第四节 后起之秀的“天宝诗人”
一、与李邕往还的诗人:高适、李白、杜甫
二、李颀、岑参等开天间的其他诗人
三、活跃于汝洛梁宋间的复古诗人群体
从李华的《三贤论》说起
四、“天宝十三载”(754):八世纪诗史的分水岭
第五节 《河岳英灵集》与开天诗风
一、《河岳英灵集》的地域性、派别性问题
二、“开元十五年”新解
三、古体诗的兴盛与“古体诗近体化”的问题
从声律角度看
四、《河岳英灵集》与《国秀集》
第六节 “风骨”与“兴象”:开天诗、建安诗的历史类比
一、“气骨”或“风骨”
二、“兴象”与“气象”
三、开天诗、建安诗关系之辩证
第三章 八世纪下半叶“朝”“野”竞争之大历诗风
第一节 复古思潮的余烈与今体诗风的激进反对派元结与《箧中集》诗派及其他
一、元结
二、《箧中集》
三、孟云卿
四、刘湾、苏涣、戎昱等其他复古诗人
第二节 大历诗坛“中道”的声音之一:杜甫《戏为六绝句》
第三节 盛极一时的“大历主流诗风”
一、长安、洛阳两京贵游唱和文学
二、“多士奔吴”与江东诗歌中心的活跃
三、钱起、郎士元、韩栩、李端等京城“才子”诗人
四、皇甫冉、刘长卿、李嘉祜、严维等江东各界诗人
五、《中兴间气集》与大历诗风
第四节 李华、独孤及、梁肃复古论述之调适
第五节 大历诗坛“中道”的声音之二:皎然《诗式》
第六节 “意境”:大历主流诗风与齐梁诗的历史联系
第四章 八世纪末叶趋向“新变”之贞元诗风
第一节 “大历遗才”与、《御览诗》诗人群体
一、卢纶(附:畅当)
二、李益(附:鲍溶)
三、《御览诗》与贞元诗风
第二节 江东诗风的新发展
一、皎然(附:灵澈)
二、韦应物
三、刘商、顾况
四、窦常《南薰集》
五、武元衡、权德舆
第三节 孟郊、张籍、自居易、元稹与贞元诗坛“跨世纪
一、代”
一、孟郊
二、张籍(附:韩愈)
三、白居易、元稹
下编
第五章 从八世纪人心目中的诗坛正宗看当时的诗歌风尚
第一节 “沈宋的世纪”三代典范诗人
独孤及《皇甫冉集序》疏证
一、所谓“五言诗之源”
二、“沈宋”齐名
三、开天诗坛王维、崔颢齐名
四、大历诗坛之“钱郎”
五、“律诗世纪”
第二节 “沈宋的世纪”的文学史背景与序列
一、从齐梁体至律体
二、“诗赋联姻”与文人诗传统的开辟
三、《楚辞》与千年“词学”传统
四、“代变”的文学史观
第三节 “律诗”的体制与价值
一、“齐梁一律诗”之“声律”系
二、“汉魏一律诗”之“五言”系
三、“辞赋一律诗”之“文言”、“俪词”系
四、律诗作为一种文学体制
第四节 贯通开天、大历、贞元的“八世纪诗风”
第六章 “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
第一节 李白、杜甫之交谊
一、李、杜初遇
二、梁宋之游
三、泗水再会
四、别后相忆
第二节 “李杜”齐名之地域因素
一、任华《寄杜拾遗》诗
二、李白暮年的湖湘之游
三、李、杜文集之分别行世
四、李杜诗风传播之“线路图”
第三节 并尊“李杜”的历史契机
一、韩愈《调张籍》诗
二、韩愈家族与李白的交往
三、韩愈家学渊源与“古文运动”
四、“李杜”品题之初流行
第四节 作为“沈宋的世纪”诗人之李白与杜甫
一、李白与律诗诗风
二、陈子昂、李白之接力
三、杜甫的律诗成就
四、杜甫凭吊陈子昂遗迹
第五节 “李杜独尊”的意义
一、古体、今体对立语境与“李杜独尊”
二、歌行体与“李杜”
三、“文道说”视野下之“李杜独尊”
四、“文体论”视野下之“李杜独尊”
附录“八世纪诗风”系年
征引书目
人名和主题索引
在线试读
第四节李华、独孤及、梁肃复古论述之调适
论述大历主流诗风之余,还有一个值得提出来讨论的问题。即后期李华、后期独孤及,以及复古思潮新生代的梁肃等人在大历主流诗风新的历史背景之下,大致是有一个对天宝文学复古理论的论述的调适的,并不再简单地将今体文学视同雠仇。
天宝以降,李华、独孤及盛名隆重,在大历主流诗坛非常活跃,他们自己(包括后起的梁肃等人)也在文人唱酬的活动中充当着吟诗作序的角色,对于当代文学风气的同情的理解,因此就更多了几分。相对“灰色”的复古理论论述,就不免需要作一些调适,以便在复古理论与当代诗风之间创造一个“缓冲地带”,或者是“兼容的空间”。这于将来“李杜独尊”的价值观念之兴起,具有某种引导意义。
李华在“安史之乱”中不幸陷贼,对于在道义上自我要求很高的他来说,真是莫大的耻辱。贬官杭州司功参军之后,尽管朝廷屡有征召,但是,李华滞留江东等地时日为多,后来去官,最终卒于楚州。
后期李华活跃在大江南北,以他文坛宿将的地位,可以说动见观瞻。广德元年(763)春,李华与鄂州刺史韦建安①、诗人卢象等在鄂州头陀寺宴集游赏②,作《登头陀寺东楼诗序》⑧,对于南齐王中《头陀寺碑》表示赞赏,谓其有金石之声④;又谓屈原、宋玉文章得楚国江山之助⑤。类似的例子,又见于《送薛九远游序》、《贺遂员外药园小山池记》等文⑥。由物色之妙、修辞之美论文学,完全符合今体文学传统的话语与方式。这一套话语,若与从前李华作的《崔沔集序》⑦所谓“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返,六经之道遁矣”(按:以六经为标准否定《楚辞》)并观,则可见两个世界是可以“共戴一天”的。“古文运动”的领袖对于今体主流文学也是“睁着眼”看的。表现出在古、今文学之间的开明、通达的态度。大历诗僧皎然《答权从事德舆书》日:“先辈作者故李员外遐叔……畴昔为林下之游。遐叔当时极许贫道四十韵之作。”①是大历年间李华交游江南文场论诗之证②。得到李华的夸奖,皎然非常高兴,情见乎词。而所谓“四十韵之作”指《苕溪草堂自大历三年夏新营洎秋及春弥觉境胜因纪其事简潘丞述汤评事衡四十三韵》一诗③。此外,李白著名的《陪侍御叔(李)华登楼歌》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若是“安史之乱”后的作品,则大致作于上元二年之宣城④。论者指出,皎然作歌行,模仿李白,有天宝歌行的活力和气势⑤。有限的例子似乎亦表示,李华在江东的活动,对于李白诗风起到过正面的推助作用。
作为天宝复古思潮的后起之秀、李华与贾至的朋友,独孤及与后期李华同样具有文坛领袖的地位⑥。独孤及在安史乱起之后,兄弟奉母逃难,投奔从叔御史中丞、浙东节度使、越州刺史独孤峻,至广德二年(764)以左拾遗征还朝,在江东地区活动前后七年。回朝任职至大历三年(768),复相继出任淮南、江东地区的濠州刺史、舒州刺史、常州刺史近十年。大历十二年(777)并终于常州任上。诗史的大历时期,独孤及主要活动在东南地区。独孤及与长安才子诗人、江东著名诗人有广泛交往。
论独孤及的文学论述,当然首先是文学复古的论述。这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天宝诗人”节的“天宝十三载”部分已有涉及。复古运动的一个共同诉求,宗奉儒家经典而贬抑《楚辞》、汉赋开创的传统,这一点上,独孤及也是认同的。他的比较新鲜的提法,有将“古文运动”的努力方向逐渐明确为追崇两汉。他曾经说:“苟、孟朴而少文,屈、宋华而无根。有以取正,其贾生、史迁、班孟坚云尔。”
……
论述大历主流诗风之余,还有一个值得提出来讨论的问题。即后期李华、后期独孤及,以及复古思潮新生代的梁肃等人在大历主流诗风新的历史背景之下,大致是有一个对天宝文学复古理论的论述的调适的,并不再简单地将今体文学视同雠仇。
天宝以降,李华、独孤及盛名隆重,在大历主流诗坛非常活跃,他们自己(包括后起的梁肃等人)也在文人唱酬的活动中充当着吟诗作序的角色,对于当代文学风气的同情的理解,因此就更多了几分。相对“灰色”的复古理论论述,就不免需要作一些调适,以便在复古理论与当代诗风之间创造一个“缓冲地带”,或者是“兼容的空间”。这于将来“李杜独尊”的价值观念之兴起,具有某种引导意义。
李华在“安史之乱”中不幸陷贼,对于在道义上自我要求很高的他来说,真是莫大的耻辱。贬官杭州司功参军之后,尽管朝廷屡有征召,但是,李华滞留江东等地时日为多,后来去官,最终卒于楚州。
后期李华活跃在大江南北,以他文坛宿将的地位,可以说动见观瞻。广德元年(763)春,李华与鄂州刺史韦建安①、诗人卢象等在鄂州头陀寺宴集游赏②,作《登头陀寺东楼诗序》⑧,对于南齐王中《头陀寺碑》表示赞赏,谓其有金石之声④;又谓屈原、宋玉文章得楚国江山之助⑤。类似的例子,又见于《送薛九远游序》、《贺遂员外药园小山池记》等文⑥。由物色之妙、修辞之美论文学,完全符合今体文学传统的话语与方式。这一套话语,若与从前李华作的《崔沔集序》⑦所谓“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返,六经之道遁矣”(按:以六经为标准否定《楚辞》)并观,则可见两个世界是可以“共戴一天”的。“古文运动”的领袖对于今体主流文学也是“睁着眼”看的。表现出在古、今文学之间的开明、通达的态度。大历诗僧皎然《答权从事德舆书》日:“先辈作者故李员外遐叔……畴昔为林下之游。遐叔当时极许贫道四十韵之作。”①是大历年间李华交游江南文场论诗之证②。得到李华的夸奖,皎然非常高兴,情见乎词。而所谓“四十韵之作”指《苕溪草堂自大历三年夏新营洎秋及春弥觉境胜因纪其事简潘丞述汤评事衡四十三韵》一诗③。此外,李白著名的《陪侍御叔(李)华登楼歌》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若是“安史之乱”后的作品,则大致作于上元二年之宣城④。论者指出,皎然作歌行,模仿李白,有天宝歌行的活力和气势⑤。有限的例子似乎亦表示,李华在江东的活动,对于李白诗风起到过正面的推助作用。
作为天宝复古思潮的后起之秀、李华与贾至的朋友,独孤及与后期李华同样具有文坛领袖的地位⑥。独孤及在安史乱起之后,兄弟奉母逃难,投奔从叔御史中丞、浙东节度使、越州刺史独孤峻,至广德二年(764)以左拾遗征还朝,在江东地区活动前后七年。回朝任职至大历三年(768),复相继出任淮南、江东地区的濠州刺史、舒州刺史、常州刺史近十年。大历十二年(777)并终于常州任上。诗史的大历时期,独孤及主要活动在东南地区。独孤及与长安才子诗人、江东著名诗人有广泛交往。
论独孤及的文学论述,当然首先是文学复古的论述。这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天宝诗人”节的“天宝十三载”部分已有涉及。复古运动的一个共同诉求,宗奉儒家经典而贬抑《楚辞》、汉赋开创的传统,这一点上,独孤及也是认同的。他的比较新鲜的提法,有将“古文运动”的努力方向逐渐明确为追崇两汉。他曾经说:“苟、孟朴而少文,屈、宋华而无根。有以取正,其贾生、史迁、班孟坚云尔。”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