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66349
本书旨在帮助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研究者全面学习、深入了解我国的基层法律服务制度,尤其突出在实务操作方面的具体运用和操作指导,尽量满足相关人员对于基层法律服务的学习、研究、培训和工作需要。
基层法律服务是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给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研究者提供一本通俗易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且具有工作指导性的操作指南,我们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精神,主要结合司法部关于基层法律服务的具体规定,编写了本书。
目录
章基层法律服务制度概述
节基层法律服务的概念、性质和特征()
一、基层法律服务的概念()
二、基层法律服务的性质()
三、基层法律服务的特征()
第二节基层法律服务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一、基层法律服务的地位()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任务和作用()
第三节基层法律服务制度的沿革与现状()
一、基层法律服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基层法律服务制度的改革和现状()
(一)基层法律服务制度的改革()
(二)基层法律服务制度的现状()
(三)基层法律服务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向()
第二章基层法律服务所
节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性质和组织形式()
一、基层法律服务所概述()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性质()
三、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设置和组建条件()
一、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设置()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组建条件()
第三节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自身建设和管理()
一、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组织制度()
(一)所务会议制度()
(二)主任负责制()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制度()
(一)人事管理制度()
(二)财务管理制度()
(三)业务管理制度()
1.统一收案、统一委派制度()
2.疑难法律事务集体讨论制度以及重要案件报告制度()
3.档案管理制度()
第四节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监督检查()
一、日常监督管理()
二、年度检查()
三、奖惩制度()
四、投诉监督制度()
第三章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性质和职责()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性质()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工作职责()
第二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登记()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登记()
第三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权利和义务()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权利()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义务()
第四节基层法律服务所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管理()
一、聘用制度()
二、年度考核制度()
三、辞职辞退制度()
四、奖惩制度()
第五节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者的检查监督()
一、执业证年度检查()
二、奖惩制度()
三、投诉处理制度()
第四章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
(三)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立足基层,面向本辖区()
(三)便利及时()
第二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业务范围及工作重点()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业务范围()
(一)诉讼业务()
(二)非诉讼业务()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流程()
(一)受理前期工作()
(二)受理()
(三)完成委托事项()
(四)后续工作()
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工作重点()
第三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主要制度和执业纪律()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主要制度()
(一)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主任制度()
(二)所务会议制度()
(三)对工作人员的聘用、检查、监督、考核和处分制度()
(四)统一收案、统一委派制度()
(五)监督制度()
(六)财务管理制度()
(七)法律援助制度()
(八)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二、基层法律服务中的执业纪律()
第五章法律顾问业务
节法律顾问的概念、特点和类别()
一、法律顾问业务概念()
(一)法律顾问业务概述()
(二)法律顾问的概念()
二、法律顾问的基本特征()
(一)服务主体特定()
(二)服务对象特定()
(三)服务内容广泛()
(四)服务形式多样()
(五)服务范围确定()
(六)规范依据广泛()
(七)提供服务便利()
三、法律顾问的类别()
(一)按照业务内容进行划分,法律顾问可以分为专项法律顾问和一般法律顾问()
(二)按照聘请主体进行划分,法律顾问可以分为企业法律顾问、政府法律顾问、自治组织法律顾问和私人法律顾问()
(三)按照服务期限进行划分,法律顾问可以分为常年法律顾问和临时法律顾问()
第二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的任务和意义()
一、法律顾问的任务()
(一)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
(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
(四)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
二、法律顾问的意义()
(一)为基层人民政府充当得力参谋()
(二)为群众自治组织提供坚强后盾()
(三)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第三节法律顾问工作的业务范围和工作原则、基本方法()
一、法律顾问工作的业务范围()
(一)担任乡镇人民政府及其各行政管理部门、村民委员会的法律顾问()
(二)担任乡镇企业、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组织以及公民的法律顾问()
(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的基本业务内容()
二、法律顾问的工作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二)平等原则()
(三)维护聘请方合法权益原则()
(四)事前防范为主的原则()
(五)独立性原则()
(六)保守秘密原则()
三、法律顾问工作的基本流程()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参加谈判()
1. 准备阶段()
2. 实质性谈判阶段()
3.合同的签订阶段()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参加调解、仲裁与诉讼()
(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论证决策合法性和可行性()
第四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聘担任法律顾问的基本程序()
(一)聘请方发出约请()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接受应聘()
(三)制作并签订聘应合同()
(四)颁发聘书()
第五节法律顾问的工作制度、权利义务()
一、法律顾问工作制度()
(一)代理授权制度()
(二)定期联系制度()
(三)请示汇报制度()
(四)集体讨论制度()
(五)定期回访制度()
(六)档案整理制度()
(七)保密制度()
(八)定期总结制度()
二、法律顾问的权利和义务()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的权利()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的义务()
第六章诉讼代理业务
节代理制度()
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二、代理制度的制度价值和适用范围()
(一)代理的制度价值()
(二)代理的适用范围()
三、代理的分类()
(一)按照代理权产生根据的不同,代理可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二)按照代理权属于一人还是多人,代理可分为单独代理和共同代理()
(三)按照代理关系所处的层次,代理可分为本代理和复代理()
第二节基层法律工作者诉讼代理业务的种类和条件()
一、诉讼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一)诉讼代理的概念()
(二)诉讼代理的特征()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诉讼代理的种类和条件()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诉讼代理的种类()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代理诉讼的条件()
第三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诉讼代理的权限及权利义务()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诉讼代理的权限()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诉讼代理的权利义务()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诉讼代理的权利()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诉讼代理的义务()
第四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诉讼代理的基本程序()
一、诉讼代理业务的基本程序()
(一)订立授权委托合同并出具委托书()
(二)做好庭前准备工作()
(三)协同或代理当事人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参加诉讼()
二、诉讼的基本程序()
(一)民事诉讼庭审的基本程序()
(二)行政诉讼庭审的基本程序()
第五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诉讼代理权的变更、解除和消灭()
一、诉讼代理权的变更和解除()
二、诉讼代理权的消灭()
第七章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业务
节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业务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一、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业务的概念()
二、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业务的特征()
(一)所代理事项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解决()
(二)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代理活动()
(三)在代理权限内独立进行活动()
(四)代理行为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五)法律后果直接归属被代理人()
三、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业务的意义()
(一)有利于及时有效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二)有利于开展更为生动、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
(三)有利于缓解司法机关的工作压力()
(四)有利于妥善处理、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节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原则、种类和范围()
一、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原则()
(一)当事人自愿的原则()
(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三)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四)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五)便民利民原则()
二、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种类和范围()
(一)办理有争议的非诉讼法律事务()
(二)代理无争议非诉讼法律事务()
第三节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主要方式和基本程序()
一、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主要方式()
(一)代办单项法律行为()
(二)以代理人的身份开展非诉讼法律事务活动()
(三)以代表人的身份参加双边或多边洽谈、磋商、谈判等法律事务()
(四)以中间人的身份,主持调解或进行见证()
二、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基本程序()
(一)审查委托申请()
(二)订立委托代理合同()
(三)提供非诉讼法律事务服务()
第四节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理念和技能()
一、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理念()
(一)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二)独立执业者意识()
(三)委托人意识()
(四)服务意识()
(五)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意识()
二、非诉讼业务的法律技能()
(一)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丰富的知识储备及较强的学习能力()
(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表达能力()
(四)组织协调能力及全局观()
(五)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第八章调解纠纷业务
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持调解纠纷的概述()
一、调解的概述()
(一)调解的概念()
(二)调解的分类()
(三)调解的特征()
(四)调解的作用()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持调解纠纷的概念和范围()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持调解纠纷的概念()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持调解纠纷的范围()
第二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持调解纠纷的原则和形式()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持调解纠纷的原则()
(一)自愿原则()
(二)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
(三)合法原则()
(四)保证当事人选择权原则()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持调解纠纷的形式()
(一)单独调节和联合调解()
(二)直接调解和间接调解()
(三)即时调解和延缓调解()
(四)就地调解和异地调解()
(五)公开调解和不公开调解()
第三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持调解纠纷的程序和技巧()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持调解纠纷的程序()
(一)纠纷当事人申请主持调解()
(二)接受申请并指派调解主持人()
(三)纠纷调解前的准备工作()
(四)主持纠纷调解()
(五)制作调解协议书()
(六)督促履行调解协议()
二、主持调解纠纷的技巧()
(一)时间要素运用技巧()
(二)地点要素运用技巧()
(三)人物要素运用技巧()
(四)情节要素运用技巧()
(五)原因要素运用技巧()
第四节对调解不成的纠纷的处理()
(一)依法向有关机关提请仲裁()
(二)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属于疑难民间纠纷的,提请基层人民政府处理()
第五节调解协议的变更和撤销()
第九章解答法律询问业务
节法律询问业务概念和特点()
一、解答法律询问业务的概念()
(一)法律询问业务概述()
(二)解答法律询问业务的概念()
二、解答法律询问业务的特点()
(一)解答法律询问具有针对性()
(二)解答法律询问业务不是委托诉讼的必经程序()
(三)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解答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四)法律询问具有广泛性()
第二节开展解答法律询问业务的主要作用()
一、解答法律询问是有效、深刻的法制宣传教育()
二、解答法律询问能够有效地减少、平抑诉讼,预防当事人违法犯罪()
三、解答法律询问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沟通群众和有关机关、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
四、解答法律询问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契机()
第三节解答法律询问的范围、方式、原则和基本要求()
一、解答法律询问的范围()
(一)对有关民事、刑事、经济、行政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法律询问的解答()
(二)对有关政策问题询问的解答()
二、解答法律询问的方式()
三、解答法律询问的基本原则()
(一)恪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二)恪守便民利民、限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三)恪守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原则()
(四)恪守减少讼累、息讼止争的原则()
四、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解答法律询问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解答法律询问的步骤、方法()
一、口头解答法律询问的步骤与方法()
(一)接待来访的询问人,问清并登记询问人的基本情况和询问事项()
(二)查看询问人提供的有关证据和材料()
(三)对询问人进行必要的提问,弄清有关的事实情节和主要问题()
(四)对询问人的提问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完整地解答()
(五)做好询问和解答笔录,解答结束后按规定项目填写法律询问登记表()
二、书面解答法律询问的步骤与方法()
(一)认真阅读询问人的来信及所附随的材料()
(二)综合分析、整理思路,进行书面解答()
(三)随访确认来信人收到书面解答()
第五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解答法律询问对询问人的要求()
一、提前预约,准备好有关材料()
(一)提前预约()
(二)准备好相关证据材料()
二、检查问题分类()
三、到场进行信息登记()
四、到场咨询应互相尊重,充分信任接待的法律服务工作者()
五、及时回复、确认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解答()
第十章代写法律文书业务
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代书的概念()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代书的特点()
(一)合法性()
(二)代理性()
(三)格式性()
(四)目的性()
第二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代书业务的意义、基本原则()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代书业务的意义()
(一)宣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普及率()
(二)帮助分析案情,有助于解决问题()
(三)节约诉讼时间,保障诉讼平稳进行()
(四)保障权利义务,确定当事方的法律关系()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代书业务的基本原则()
(一)以委托事项为界限()
(二)以事实为依据()
(三)以法律为准绳()
第三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代书业务的范围、基本要求和基本程序()
一、诉讼法律事务文书()
(一)起诉状的概念、特征、写作要求()
1.起诉状的概念()
2.起诉状的特征()
3.起诉状的写作要求()
(二)上诉状的概念、特征和写作要求()
1.上诉状的概念()
2.上诉状的特征()
3.上诉状的写作要求()
(三)答辩状的概念、特征和写作要求()
1.答辩状的概念()
2.答辩状的特征()
3.答辩状的写作要求()
(四)申诉状和再审申请书的概念、特征和写作要求()
1.申诉状和再审申请书的概念()
2.申诉状和再审申请书的特征()
3.申诉状和再审申请书的写作要求()
(五)申请书的概念、特征和写作要求()
1. 申请书的概念()
2. 申请书的特征()
二、非诉讼法律事务文书()
(一)合同的概念、分类、特征和写作要求()
1.合同的概念()
2.合同的分类()
3.合同的特征()
4.合同的写作要求()
(二)协议书的概念、特征和写作要求()
1. 协议书的概念()
2. 协议书的特征()
3.协议书的写作要求()
(三)其他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
三、代写法律文书对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要求()
(一)目的明确,观点突出()
(二)叙述客观真实,有理有据()
(三)准确引用法律,论证严谨()
(四)代书语言规范,格式正确()
四、法律服务工作者代写法律事务文书的具体步骤()
(一)接待()
(二)听取委托人的陈述()
(三)法律事务文书的书写()
(四)代写法律事务文书完成后事项()
(五)填写代写法律事务文书业务登记表()
第十一章协助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业务
节公证概述()
一、公证的概念和特点()
(一)公证的概念()
(二)公证的特点()
二、公证机构的业务范围()
(一)公证业务()
(二)公证辅助性业务()
三、公证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二)客观真实性原则()
(三)保密原则()
四、公证的一般程序()
(一)公证申请与受理()
1.申请()
2.受理()
(二)公证的审查()
(三)出具公证书()
五、公证的法律效力()
第二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办公证的概念、特点()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办公证的概念()
(一)协助办理公证概述()
(二)协助办理公证的概念()
二、协助办理公证的特点()
(一)协助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业务是一项公证辅助性工作()
(二)协助办理公证业务的相关事项需要在公证机构的指导或授权下进行()
(三)协助办理公证业务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制()
第三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协办公证业务的意义、原则()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协助办理公证业务的意义()
(一)满足了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公证需求()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助办理公证,提高了办证质量和办证效率()
(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助办理公证,节约了办证成本()
(四)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助办理公证,对预防与减少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助办理公证,减轻了当事人的时间、经济负担()
(六)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助办理公证,促进了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协助办理公证业务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二)客观真实性原则()
(三)便民原则()
(四)保密原则()
第四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协助办理公证的业务范围()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助办理公证的业务范围概述()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助办理公证的业务范围()
(一)协助开展证前服务()
(二)协助办理公证申请()
(三)协助开展证中服务()
(四)协助开展证后服务()
第十二章基层法律服务中的法律援助
节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概述()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概念()
二、法律援助制度的特征()
(一)实施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部门()
(二)具体承担法律援助的主体主要是广大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三)接受法律援助的对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公民()
(四)法律援助的形式包括诉讼法律服务与非诉讼法律服务()
三、开展法律援助的重要意义()
(一)法律援助制度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二)法律援助是依法治国方略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
(三)法律援助是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
(四)法律援助是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参谋助手()
四、法律援助的条件()
(一)法律援助的一般条件()
(二)特殊案件中的法律援助条件()
五、法律援助的范围()
(一)民事、行政案件中法律援助的范围()
(二)刑事案件中法律援助的范围()
六、法律援助的受理地()
(一)民事、行政案件的法律援助受理地()
(二)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受理地()
七、法律援助的形式()
八、目前开展法律援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严重短缺()
(二)法律援助人员严重不足()
(三)法律援助的覆盖面还不够大()
(四)县级地方的法律援助工作前景堪忧()
(五)法律援助的具体领域较窄()
第二节基层法律服务中法律援助的特点和意义()
一、基层法律服务中法律援助的特点()
(一)基层法律服务的法律援助是在法律援助机构的统一协调下开展的法律援助()
(二)基层法律服务的法律援助范围仅限于民事、行政法律领域()
(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法律援助,不向受援人收取任何费用()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的意义()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是我国法律援助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利用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开展法律援助()
(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有利于提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社会信誉()
第三节基层法律服务中法律援助的程序、主要形式()
一、基层法律服务中法律援助的程序()
(一)公民提出法律援助申请()
(二)法律援助机构对法律援助申请的受理与审查()
1.法律援助申请的受理()
2.法律援助申请的审查()
(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实施法律援助()
1.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前奏程序()
2.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要求()
3.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操作要求()
4. 法律援助人员的更换()
5. 法律援助的终止()
(四)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结()
1.法律援助案件办结的认定()
2.法律援助案件办结的处理程序()
二、基层法律服务中法律援助的主要形式()
第六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法律援助中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法律援助中的权利()
(一)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中的权利()
(二)办结法律援助案件后的权利()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法律援助中的义务()
(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基本义务()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中的义务()
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法律援助中的法律责任()
第七节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投诉处理()
一、投诉主体()
二、投诉方式()
三、投诉内容()
四、投诉程序()
(一)法律援助投诉处理的基本原则()
(二)法律援助投诉处理的受理条件与不予受理的情形()
(三)法律援助投诉处理的具体处理()
第十三章基层法律服务收费制度
节基层法律服务收费的法律依据和原则()
一、基层法律服务收费的法律依据()
(一)基层法律服务收费的概括性规定()
(二)基层法律服务收费的直接依据()
二、基层法律服务收费的原则()
(一)“自收自支,独立核算”的原则()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不得私自收费()
(三)明码标价,接受社会监督()
(四)收费公正合理()
第二节基层法律服务收费的范围、标准和计价形式()
一、基层法律服务收费的范围()
二、基层法律服务收费的标准()
(一)影响标准制定的主要因素()
(二)收费标准举例说明()
三、基层法律服务收费的计价形式()
(一)计件收费()
(二)计时收费()
(三)按标的比例收费()
(四)风险代理收费()
(五)其他收费方式()
第三节基层法律服务费用减免或者不得收取的情形()
一、基层法律服务费用的减免()
二、不得收费的情形()
第四节委托关系终止后预收服务费的处理()
一、委托关系终止的情形()
二、预收服务费用的处理()
第五节基层法律服务违规收费的责任追究()
一、基层法律服务所违规收费的责任追究()
(一)价格监督机构对违规收费的查处职责()
(二)司法行政机关对违规收费的行政处罚()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违规收费的责任追究()
第十四章基层法律服务所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节基层法律服务所档案管理制度概述()
第二节基层法律服务所做好档案管理的意义()
一、准确反映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历程 ()
二、防患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泄露()
三、三、为有关部门准确掌握基层法律服务所业务水平和能力提供重要参考()
四、是基层法律服务所员工成长和单位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基层法律服务所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程序()
一、基层法律服务所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接受监督和指导()
(二)分类立卷、归档和保管()
(三)做好各项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四)业务案卷质量的基本要求()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档案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
1.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的负责人()
2.承办人的立卷()
3.承办人业务档案案卷的整理要求()
4. 业务案卷的主要内容()
5. 实物证据的归档()
6.案卷材料的排列顺序()
7.案件文字材料的书写()
8. 案卷档案的装订()
9.承办人的立卷时间()
(二)业务档案的接收程序()
(三)业务档案的管理()
(四)业务档案的借阅制度和保密制度()
(五)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
(六)业务档案的定期清理()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
(2005年8月28日)
公证程序规则()
(2006年5月18日)
法律援助条例()
(2003年7月21日)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
(2012年4月9日)
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暂行管理办法()
(2004年9月8日)
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办法()
(2013年11月19日)
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
(2000年3月31日)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
(2000年3月31)
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
(1991年9月20日)
司法部关于严禁乡镇法律服务所直接以公证名义办证的通知()
(1989年10月6日)
司法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乡镇法律服务所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0年9月1日)
司法部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不属于社会法律咨询机构整顿范围的批复()
(1990年9月1日)
司法部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是否需要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工商登记的批复()
(1991年3月1日)
司法部乡镇法律服务所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1991年4月22日)
司法部关于印发《乡镇法律服务业务专用文书格式》的通知()
(1992年10月6日)
司法部关于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不应进行事业法人资格登记的批复()
(1995年10月23日)
司法部对“关于制定《天津市社会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管理条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请示”的批复()
(1995年12月26日)
司法部关于刑满释放人员不能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批复()
(1999年8月2日)
司法部关于贯彻实施《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0年6月7日)
司法部关于海南省司法厅就实施《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有关问题请示的批复()
(2000年7月11日)
司法部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新疆兵团司法局关于贯彻《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有关问题请示的批复()
(2000年7月25日)
司法部关于印发《基层法律服务机构脱钩改制实施意见》的通知()
(2000年9月25日)
司法部关于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核和执业核准登记中如何认定“企业法律顾问资格”和“大专以上学历”的批复()
(2001年10月24日)
司法部关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未申请年度注册有关问题的批复()
(2002年12月10日)
司法部关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不能代理当事人任何一方均不在本辖区内的民事经济行政诉讼案件的批复()
(2002年12月10日)
司法部关于能否设立老百姓法律服务中心的批复()
(2006年2月22日)
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
(2005年4月5日修订)
前言
基层法律服务是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给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研究者提供一本通俗易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且具有工作指导性的操作指南,我们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精神,主要结合司法部关于基层法律服务的具体规定,编写了本书。本书旨在帮助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研究者全面学习、深入了解我国的基层法律服务制度,尤其突出在实务操作方面的具体运用和操作指导,尽量满足相关人员对于基层法律服务的学习、研究、培训和工作需要。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全面,体系完整。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涉及的内容庞杂,既有总则性的共性问题,又有具体性的实务操作,本书从基层法律服务制度概述、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法律顾问业务、诉讼代理业务、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业务、调解纠纷业务、解答法律询问业务、代写法律文书业务、协助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业务、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收费制度及基层法律服务所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十四个方面,全面梳理、分析和解答了我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可能面临的司法障碍和可能遇见的实操难题,方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按图索骥,随时翻阅。
2侧重实操,兼顾理论。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始终以实操指引性为宗旨,一方面紧扣现行有效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一方面适当使用图标、案例,“庖丁解牛”般向读者阐述基层法律服务的具体过程。另外,为帮助读者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兼顾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只有在一定解释、说明和论证的基础上,实务操作的精准度才能不断提高。
本书的编写人员,除了司法行政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外,还包括人民法院的法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强调整个司法体系要以“审判”为中心的背景下,法官、检察官直接加入基层法律服务制度的探讨过程中,能够明显增加本书各项制度具体操作的精确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由检、法、司三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联合探讨基层法律服务制度,这在国内同类书籍的编写中恐怕尚属首次。本书首先由主编拟定大纲,然后分配给具体人员撰写,后由主编统稿,副主编协助主编完成了部分编务工作。本书的具体分工如下:
章孙强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许晓冰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张蕾
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游华平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邵然然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基层法律服务制度的专门研究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司法行政机关的相关工作人员。本书从策划到写作完成,前后花费两年时间,在这两年中,本书作者持续关注我国基层法律服务实践的发展,不断汲取理论界关于基层法律服务的研究成果,力图为读者奉献一本内容全面、简单易用的实操读本。也要特别感谢本书的策划人马芳女士,她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
主编:孙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