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384620
目 录
目 录
前言
第1章 概论1
11 低碳混凝土的提出2
12 低碳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3
13 低碳混凝土技术的发展重点5
14 低碳混凝土工程应用存在的问题7
参考文献9
第2章 低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12
2 1 低碳混凝土胶凝体系12
22 胶凝材料粉体的颗粒级配23
23 胶凝材料粉体的需水行为26
24 胶凝材料粉体的活性27
25 生态型胶凝材料生产技术30
26 低碳混凝土硬化体微结构的特征30
参考文献34
第3章 骨料与低碳混凝土36
31 骨料与低碳混凝土的关系36
32 骨料的现状与问题37
33 关于骨料的主要观点39
34 高品质骨料的技术要求43
第4章 金属尾矿微粉与低碳混凝土45
41 概述45
42 铁尾矿微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46
43 水泥-铁尾矿微粉的净浆流动度49
44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抗压强度51
45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耐久性54
46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工程应用59
47 综合结论59
参考文献60
第5章 建筑垃圾与低碳混凝土61
51 概述61
52 再生骨料的物理性质64
53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66
54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与实例68
55 建筑垃圾复合矿物掺合料的可行性研究73
56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配套技术81
57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结构特征83
58 综合结论86
参考文献87
第6章 粉煤灰与低碳混凝土91
61 概述91
62 粉煤灰的性质93
63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工作性95
64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98
65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耐久性104
66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工程应用113
67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存在的问题115
68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优化技术116
69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尺寸效应124
610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特性125
611 综合结论127
参考文献128
第7章 石灰石粉与低碳混凝土132
71 概述132
72 石灰石粉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139
73 石灰石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143
74 石灰石粉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146
75 关于碳硫硅钙石反应问题153
76 石灰石粉水泥基材料的结构158
77 石灰石粉相关标准中的若干问题163
78 综合结论164
参考文献164
第8章 低碳混凝土的施工与质量控制170
81 低碳混凝土工作性的合理性选择170
82 低碳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170
83 低碳混凝土的养护173
84 基于拌和物用水量的低碳混凝土质量控制174
85 综合结论176
参考文献176
第9章 超高强与高强低碳混凝土178
91 低水泥用量活性粉末混凝土178
92 低水泥用量高强预拌混凝土190
93 低水泥用量高强预制混凝土构件195
94 综合结论199
参考文献200
第10章 碱激发胶凝材料与低碳混凝土201
101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发展历程202
102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水化机理203
103 碱激发胶凝材料混凝土的性能206
104 碱激发胶凝材料混凝土的构件性能210
105 碱激发胶凝材料混凝土存在的问题217
参考文献219
第11章 废弃资源利用与低碳混凝土技术的未来225
111 低碳混凝土技术发展和应用存在的问题225
112 出路在哪里227
113 废弃资源利用与低碳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趋势228
前言
第1章 概论1
11 低碳混凝土的提出2
12 低碳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3
13 低碳混凝土技术的发展重点5
14 低碳混凝土工程应用存在的问题7
参考文献9
第2章 低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12
2 1 低碳混凝土胶凝体系12
22 胶凝材料粉体的颗粒级配23
23 胶凝材料粉体的需水行为26
24 胶凝材料粉体的活性27
25 生态型胶凝材料生产技术30
26 低碳混凝土硬化体微结构的特征30
参考文献34
第3章 骨料与低碳混凝土36
31 骨料与低碳混凝土的关系36
32 骨料的现状与问题37
33 关于骨料的主要观点39
34 高品质骨料的技术要求43
第4章 金属尾矿微粉与低碳混凝土45
41 概述45
42 铁尾矿微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46
43 水泥-铁尾矿微粉的净浆流动度49
44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抗压强度51
45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耐久性54
46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的工程应用59
47 综合结论59
参考文献60
第5章 建筑垃圾与低碳混凝土61
51 概述61
52 再生骨料的物理性质64
53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66
54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与实例68
55 建筑垃圾复合矿物掺合料的可行性研究73
56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配套技术81
57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结构特征83
58 综合结论86
参考文献87
第6章 粉煤灰与低碳混凝土91
61 概述91
62 粉煤灰的性质93
63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工作性95
64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98
65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耐久性104
66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工程应用113
67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存在的问题115
68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优化技术116
69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尺寸效应124
610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特性125
611 综合结论127
参考文献128
第7章 石灰石粉与低碳混凝土132
71 概述132
72 石灰石粉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139
73 石灰石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143
74 石灰石粉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146
75 关于碳硫硅钙石反应问题153
76 石灰石粉水泥基材料的结构158
77 石灰石粉相关标准中的若干问题163
78 综合结论164
参考文献164
第8章 低碳混凝土的施工与质量控制170
81 低碳混凝土工作性的合理性选择170
82 低碳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170
83 低碳混凝土的养护173
84 基于拌和物用水量的低碳混凝土质量控制174
85 综合结论176
参考文献176
第9章 超高强与高强低碳混凝土178
91 低水泥用量活性粉末混凝土178
92 低水泥用量高强预拌混凝土190
93 低水泥用量高强预制混凝土构件195
94 综合结论199
参考文献200
第10章 碱激发胶凝材料与低碳混凝土201
101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发展历程202
102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水化机理203
103 碱激发胶凝材料混凝土的性能206
104 碱激发胶凝材料混凝土的构件性能210
105 碱激发胶凝材料混凝土存在的问题217
参考文献219
第11章 废弃资源利用与低碳混凝土技术的未来225
111 低碳混凝土技术发展和应用存在的问题225
112 出路在哪里227
113 废弃资源利用与低碳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趋势228
前 言
前 言
中国近2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建筑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因此混凝土用量巨大。目前全国水泥和混凝土用量占世界总用量的60%左右,资源消耗量巨大。据2014年各渠道统计报道我国水泥产量为248亿t,以混凝土和砂浆平均水泥用量为280kg/m3计,混凝土产量大约为88亿m3,按消耗砂石量18t/m3,总量约158亿t,拌和水消耗约155亿t。资源消耗量惊人,一方面,乱采乱挖河砂已经严重破坏河道生态,生产水泥的高品质石灰石资源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尾矿、煤矸石、钢渣等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巨量堆积,每年产出量在20亿~30亿t,占用大量土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过去的20年,我国混凝土工程建设主要采用的是低成本快速建设模式,以牺牲原材料品质、缩短建设工期、追求混凝土早期强度和不注意施工养护为特征,不仅为建筑物耐久性埋下隐患,而且不能高效合理地利用资源。中国混凝土产业必须尽快走入新常态,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混凝土产业与技术平台。这其中必须解决好固体废弃物在现代混凝土中的广泛应用这个重大课题,建立低碳混凝土的应用技术体系。这个过程中既存在技术问题,更存在观念问题。
由于外加剂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混凝土的世界正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变革为我们带来的巨大机会,有人说这是一个黄土变成金的年代,利用固体废弃物开发和生产混凝土原材料,在混凝土工程中广泛使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本书共分11章,从骨料、胶凝材料、常规掺合料、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新型惰性掺合料、碱激活矿渣、低碳高强混凝土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为实现低碳混凝土目标,从原材料、混凝土制备到施工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本书希望提示读者:在现代混凝土技术背景下,实现固体废弃物充分利用的低碳混凝土具有技术可行性,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技术理念和观念,把握好固体废弃物作为混凝土原材料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原则,一定能够为低碳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感谢给予作者多年指导的清华大学廉慧珍教授、覃维祖教授;感谢为“固体废弃物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领域做了卓越研究和实践的学者和专家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才使本书内容更丰富,观点更有价值;感谢团队中王林、王琴、卞立波等各位老师以及诸多研究生的辛勤工作。本书出版得到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愿此书的出版为艰苦不懈奋斗在固体废弃物处理和低碳混凝土生产领域的同仁们提振信心,为他们探索奋进之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如果书中的观点和结论能够为推动固体废弃物在现代混凝土中应用发挥我们绵薄之力,我们将甚感欣慰。由于作者学术与理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同仁和读者批评和指正。
宋少民 刘娟红
2015年11月于北京
中国近2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建筑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因此混凝土用量巨大。目前全国水泥和混凝土用量占世界总用量的60%左右,资源消耗量巨大。据2014年各渠道统计报道我国水泥产量为248亿t,以混凝土和砂浆平均水泥用量为280kg/m3计,混凝土产量大约为88亿m3,按消耗砂石量18t/m3,总量约158亿t,拌和水消耗约155亿t。资源消耗量惊人,一方面,乱采乱挖河砂已经严重破坏河道生态,生产水泥的高品质石灰石资源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尾矿、煤矸石、钢渣等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巨量堆积,每年产出量在20亿~30亿t,占用大量土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过去的20年,我国混凝土工程建设主要采用的是低成本快速建设模式,以牺牲原材料品质、缩短建设工期、追求混凝土早期强度和不注意施工养护为特征,不仅为建筑物耐久性埋下隐患,而且不能高效合理地利用资源。中国混凝土产业必须尽快走入新常态,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混凝土产业与技术平台。这其中必须解决好固体废弃物在现代混凝土中的广泛应用这个重大课题,建立低碳混凝土的应用技术体系。这个过程中既存在技术问题,更存在观念问题。
由于外加剂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混凝土的世界正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变革为我们带来的巨大机会,有人说这是一个黄土变成金的年代,利用固体废弃物开发和生产混凝土原材料,在混凝土工程中广泛使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本书共分11章,从骨料、胶凝材料、常规掺合料、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新型惰性掺合料、碱激活矿渣、低碳高强混凝土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为实现低碳混凝土目标,从原材料、混凝土制备到施工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本书希望提示读者:在现代混凝土技术背景下,实现固体废弃物充分利用的低碳混凝土具有技术可行性,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技术理念和观念,把握好固体废弃物作为混凝土原材料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原则,一定能够为低碳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感谢给予作者多年指导的清华大学廉慧珍教授、覃维祖教授;感谢为“固体废弃物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领域做了卓越研究和实践的学者和专家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才使本书内容更丰富,观点更有价值;感谢团队中王林、王琴、卞立波等各位老师以及诸多研究生的辛勤工作。本书出版得到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愿此书的出版为艰苦不懈奋斗在固体废弃物处理和低碳混凝土生产领域的同仁们提振信心,为他们探索奋进之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如果书中的观点和结论能够为推动固体废弃物在现代混凝土中应用发挥我们绵薄之力,我们将甚感欣慰。由于作者学术与理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同仁和读者批评和指正。
宋少民 刘娟红
2015年11月于北京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