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99436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导论、结论,共十一章内容,对中华文明五千年(上启先秦传说时期、下至新中国成立)权力监督制衡的实施情况,按照传统中国权力监督制度的滥觞、形成、发展、成熟、强化、高度完备和民国时期的衰亡期演变过程的内在趋势和历史规律为阶段,进行分章动态阐述。每章遵依权力监督制度演变的原因、监察机构设置、官员职权范围、监察法规、权力监督方式程序、监察官选任考核奖惩、权力监督效用以及利弊得失评价等,分节叙述。从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的角度,洞见治乱兴衰、王朝更替的历史镜鉴,深刻总结权力监督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剖析权力监督的原理和路径,积极探索权力监督的规律,更好地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笼子,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
目 录
导 论 权力监督与国家的有效治理 5-7
章 先秦权力监督的滥觞期 8-36
节 原始社会的民主监督习俗
第二节 商周时期“六廉”监督实践
第三节 西周春秋“国人”的社会监督
第四节 史官、大小宰、御史官的选任和考核
第五节 西周“天下共主”思想及其评价
第二章 秦汉时期权力监督的形成期 37-38
节 秦代三公制度与御史府
第二节 汉代察举与循廉之吏的拣选
第三节 部州刺史与《六条问事》
第四节 京畿监察官——司隶校尉
第五节 奏谳制度、乞鞫制度与司法腐败的防治
第六节 两汉“共治天下”思想及其评价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权力监督的发展期 39-50
节 晋代:破界、纠公与风闻奏事
第二节 南朝:南台与典签
第三节 北朝:兰台、侯官曹与寺属台案
第四节 魏晋士族门阀政治中的清流清议之风评价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权力监督的成熟期 51-72
节 中央“一台三院”制度
第二节 地方“巡察、采访”体制
第三节 司隶台、谒者台与遣使巡察的制度化
第四节 《巡察六条》和《风俗廉察四十八法》
第五节 唐代“重民”与“吏为民役”思想评析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权力监督的强化期 73-104
节 从台谏并列到台谏合一
第二节 从台谏合一到一台一院
第三节 监司与通判
第四节 肃政廉访司与行御史台
第五节 台谏官的选任和考课
第六节 宋代“与士大夫共天下”学说评价
第六章 明清时期权力监督的高度完备期 105-147
节 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
第二节 监察御史与巡按御史
第三节 科道双轨与台省合一
第四节 监察法规和职官考绩
第五节 《钦定台规》和《都察院则例》
第六节 官箴思想与职官道德
第七节 明清专制权力监督制度的终结与评价
第七章 民国时期传统权力监督的扬弃期 148-175
节 孙中山“五权”宪法民主监督
第二节 中共“五大”监督体制的初创
第三节 中共“七大”民主监督的奠基
第四节 权力监督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
第五节 晚近“民主监督”思想评价
第八章 传统中国权力监督的特征 176-197
节 君权监督:君臣共治
第二节 中枢权力监督:尊君抑臣
第三节 地方权力监督:中央集权
第九章 传统中国权力监督的历史评析 198-213
节 权力自体监督的制度分析
第二节 传统权力监督的进步性
第二节 传统权力监督的局限性
结论 传统中国权力监督的现代价值 214-227
参考文献
章 先秦权力监督的滥觞期 8-36
节 原始社会的民主监督习俗
第二节 商周时期“六廉”监督实践
第三节 西周春秋“国人”的社会监督
第四节 史官、大小宰、御史官的选任和考核
第五节 西周“天下共主”思想及其评价
第二章 秦汉时期权力监督的形成期 37-38
节 秦代三公制度与御史府
第二节 汉代察举与循廉之吏的拣选
第三节 部州刺史与《六条问事》
第四节 京畿监察官——司隶校尉
第五节 奏谳制度、乞鞫制度与司法腐败的防治
第六节 两汉“共治天下”思想及其评价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权力监督的发展期 39-50
节 晋代:破界、纠公与风闻奏事
第二节 南朝:南台与典签
第三节 北朝:兰台、侯官曹与寺属台案
第四节 魏晋士族门阀政治中的清流清议之风评价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权力监督的成熟期 51-72
节 中央“一台三院”制度
第二节 地方“巡察、采访”体制
第三节 司隶台、谒者台与遣使巡察的制度化
第四节 《巡察六条》和《风俗廉察四十八法》
第五节 唐代“重民”与“吏为民役”思想评析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权力监督的强化期 73-104
节 从台谏并列到台谏合一
第二节 从台谏合一到一台一院
第三节 监司与通判
第四节 肃政廉访司与行御史台
第五节 台谏官的选任和考课
第六节 宋代“与士大夫共天下”学说评价
第六章 明清时期权力监督的高度完备期 105-147
节 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
第二节 监察御史与巡按御史
第三节 科道双轨与台省合一
第四节 监察法规和职官考绩
第五节 《钦定台规》和《都察院则例》
第六节 官箴思想与职官道德
第七节 明清专制权力监督制度的终结与评价
第七章 民国时期传统权力监督的扬弃期 148-175
节 孙中山“五权”宪法民主监督
第二节 中共“五大”监督体制的初创
第三节 中共“七大”民主监督的奠基
第四节 权力监督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
第五节 晚近“民主监督”思想评价
第八章 传统中国权力监督的特征 176-197
节 君权监督:君臣共治
第二节 中枢权力监督:尊君抑臣
第三节 地方权力监督:中央集权
第九章 传统中国权力监督的历史评析 198-213
节 权力自体监督的制度分析
第二节 传统权力监督的进步性
第二节 传统权力监督的局限性
结论 传统中国权力监督的现代价值 214-227
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