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80817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带领团队重返上世纪90年代所选取的乡村实地调查点,以7个调查个案为基础,从20多年的一个时间维度考察其乡村都市化的过程。作者重点选取了乡村都市化过程中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人们文化意识的转变、失地农民和传统乡村组织等一些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对早前曾提出的有关乡村都市化理论预测做了回顾检测。
目 录
序 言/1
一 中国乡村都市化研究回顾/3
二 珠江三角洲的都市化历程/8
三 珠江三角洲乡村都市化进程中的外来工/11
四 “二元社区”与城中村问题/15
五 村落和农民的终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失地农民/22
六 新议题、新研究——珠三角城市化的人类学研究个案/24
**章 从村落自主到国家主导的乡村都市化——东莞虎门大宁的个案研究/28
一 田野点概况/28
二 大宁村落主导的乡村都市化发展过程:从农业村到工业村/30
三 乡村都市化与经济发展/42
四 乡村都市化与社会生活变迁/49
五 乡村都市化与社会关系变迁/61
六 国家整合下的大宁乡村都市化/69
七 小结/79
第二章 乡村都市化与地方现代性——西樵民乐的个案研究/85
一 地区概况/86
二 南海丝区:丝织经济与地方社会/88
三 从“锅底地”到“村中城”:民乐地区的乡村都市化/110
四 民以何乐:地方视野中的现代性追求/131
五 小结/166
第三章 征地村落的适应与发展——广州大学城北亭村个案研究/174
一 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社会背景和基本概况/174
二 北亭村的变化/179
三 被动城市化——艰难的适应/204
四 北亭村适应与发展的对策建议/214
五 北亭村发展的前景展望/224
第四章 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适应——珠海市唐家湾镇个案研究/227
一 研究主题与方法/227
二 唐家湾的历史积淀/228
三 被征地农民社会心理的实证分析/233
四 结论/256
第五章 “村改居”后的社会发展——中山市小榄镇盛丰社区的个案研究/265
一 研究主题与背景/265
二 田野点概况/268
三 盛丰社区“村改居”进程/269
四 对“村改居”的认识与评价/277
五 “村改居”的结果与影响/283
六 “村改居”与乡村都市化/288
七 小结/298
第六章 志愿服务与都市化——顺德大良的个案研究/300
一 田野点概况/300
二 大良志愿服务情况与特点/308
三 以志愿服务的角度看都市化发展/319
四 结论/334
第七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族变迁——深圳龙城街道凤东社区个案研究/338
一 凤东社区的城市化背景和宗族概况/338
二 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族变迁/346
三 城市化背景下的宗族功能/355
四 小结/367
结 语/367
一 乡村都市化再研究的意义/267
二 乡村都市化再研究的创新之地/268
三 乡村都市化研究的发展方向/371
四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面临的问题/374
五 从乡村到都市: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376
参考文献/381
索 引/396
一 中国乡村都市化研究回顾/3
二 珠江三角洲的都市化历程/8
三 珠江三角洲乡村都市化进程中的外来工/11
四 “二元社区”与城中村问题/15
五 村落和农民的终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失地农民/22
六 新议题、新研究——珠三角城市化的人类学研究个案/24
**章 从村落自主到国家主导的乡村都市化——东莞虎门大宁的个案研究/28
一 田野点概况/28
二 大宁村落主导的乡村都市化发展过程:从农业村到工业村/30
三 乡村都市化与经济发展/42
四 乡村都市化与社会生活变迁/49
五 乡村都市化与社会关系变迁/61
六 国家整合下的大宁乡村都市化/69
七 小结/79
第二章 乡村都市化与地方现代性——西樵民乐的个案研究/85
一 地区概况/86
二 南海丝区:丝织经济与地方社会/88
三 从“锅底地”到“村中城”:民乐地区的乡村都市化/110
四 民以何乐:地方视野中的现代性追求/131
五 小结/166
第三章 征地村落的适应与发展——广州大学城北亭村个案研究/174
一 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社会背景和基本概况/174
二 北亭村的变化/179
三 被动城市化——艰难的适应/204
四 北亭村适应与发展的对策建议/214
五 北亭村发展的前景展望/224
第四章 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适应——珠海市唐家湾镇个案研究/227
一 研究主题与方法/227
二 唐家湾的历史积淀/228
三 被征地农民社会心理的实证分析/233
四 结论/256
第五章 “村改居”后的社会发展——中山市小榄镇盛丰社区的个案研究/265
一 研究主题与背景/265
二 田野点概况/268
三 盛丰社区“村改居”进程/269
四 对“村改居”的认识与评价/277
五 “村改居”的结果与影响/283
六 “村改居”与乡村都市化/288
七 小结/298
第六章 志愿服务与都市化——顺德大良的个案研究/300
一 田野点概况/300
二 大良志愿服务情况与特点/308
三 以志愿服务的角度看都市化发展/319
四 结论/334
第七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族变迁——深圳龙城街道凤东社区个案研究/338
一 凤东社区的城市化背景和宗族概况/338
二 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族变迁/346
三 城市化背景下的宗族功能/355
四 小结/367
结 语/367
一 乡村都市化再研究的意义/267
二 乡村都市化再研究的创新之地/268
三 乡村都市化研究的发展方向/371
四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面临的问题/374
五 从乡村到都市: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376
参考文献/381
索 引/396
前 言
序言
当代中国的乡村都市化:发展及其问题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关注乡村都市化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主编了《中国乡村都市化》一书;一晃10多年过去了,为了了解这些年来的变化,笔者组织团队对过去的研究点进行了再调查,就一些新的话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本书。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乡村都市化研究为起点,以7个调查个案为基础,讨论20年来乡村都市化的过程和问题。
本书拟题为《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我们的设想就是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
首先,我们选择原来做过实地调查的点进行追踪研究,一方面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乡村都市化的过程。
其次,选择城市化后出现的焦点问题为研究导向,结合个案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包括:都市化过程中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从乡村到都市过程中社会结构的转型和人们文化意识的转变;失地农民的社区生活以及心理适应过程;乡村传统组织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村改居”及志愿服务等问题。
*后,检验我们原来提出的乡村都市化理论预测。在乡村都市化研究中,我们提出几个重要的观点。一是反对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的观点,而强调生活方式的转变,认为城市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提出了“五化”的测量指标。二是指出乡村都市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的在地的都市化,而不是空间的集聚,即自然村的社区化、行政村的集镇化以及原有集镇的大都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推动了大都市的发展以及大都会区的形成。三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从“二化异步”到“二化同步”,工业化只有与城市化同步发展才是健康发展之路。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如下几种。
1.参与观察法
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要求研究者必须融入被研究者的社会中,作长期的居留,与该社会中的成员一起生活,学习并运用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文化活动或仪式。在与他们生活的过程中,用眼睛去观察他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状态,用心去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信仰体系。而*重要的是保持文化相对主义立场,摒弃观察异文化时常有的文化偏见。
2.深入访谈法
本书的深入访谈采取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两种方法。前者主要是一些整体概观方面的内容;后者主要事先预设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在与被访者交谈的过程中,围绕此提纲展开,灵活、适度发挥。通过聆听他们的看法从而获得了大量真实、详细的口述资料。
3.历史文献法
对被研究社会文献的利用是人类学经常使用的方法,它不受时空、环境、语言条件的限制,因而可弥补访谈中的不足或缺陷。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各种档案和文书,利用了一切与本书有关的文字、数字、图表等文献资料,以及市志、市文史档案、镇志、镇文史档案、村史、侨刊、笔记、年谱、族谱、村规民约等相关文件。此外,还走访了当地的村落文化精英,获得了较多记载当地历史名人以及风土人情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材料的收集,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写作素材。
4.问卷法
问卷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对它的运用,有力地弥补了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定性研究的不足。对问卷分析、统计而得出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形象性,让人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问卷法的实施遵循设计—发放—回收—处理分析步骤。问卷的发放可采取随机或非随机两种方式。
5.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将某一社会中的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存在与否加以联系或解释的一种方法”。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心理人类学家利用这一方法,比较和分析了许多不同民族部落和文化群体,考察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和规律,从而发展出了文化与人格、文化与行为的诸多理论。在行为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形成的跨文化研究法不仅包含了人类学家发展出的传统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包括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艺术学家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常用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调查、生活史分析、心理测验和民俗与艺术分析。
6.个人生活史
由于笔者无法经历调查对象生活的全过程,因此通过个人生活史的调查了解被调查者的生活,也是人类学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
一中国乡村都市化研究回顾
我国乡村都市化的研究起步于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3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发表了《社会变迁研究中的都市和乡村》、《小城镇大问题》、《中国农村工业和城市化问题》等作品,详细考察了小城镇作为农村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作用,并提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城市化发展模式,打开了人类学大规模研究农村城镇化、城市化问题的局面。今天不同学科的学者在不同语境会分别使用“(乡村)城镇化”、“(乡村)城市化”和“(乡村)都市化”的不同称谓,但意思基本相同,都指代“(Rural)Urbanization”。因此笔者在本书中将村落的“集镇化”和集镇的“市镇化”均纳入乡村都市化的范畴。。。。。。。。
当代中国的乡村都市化:发展及其问题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关注乡村都市化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主编了《中国乡村都市化》一书;一晃10多年过去了,为了了解这些年来的变化,笔者组织团队对过去的研究点进行了再调查,就一些新的话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本书。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乡村都市化研究为起点,以7个调查个案为基础,讨论20年来乡村都市化的过程和问题。
本书拟题为《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我们的设想就是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
首先,我们选择原来做过实地调查的点进行追踪研究,一方面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乡村都市化的过程。
其次,选择城市化后出现的焦点问题为研究导向,结合个案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包括:都市化过程中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从乡村到都市过程中社会结构的转型和人们文化意识的转变;失地农民的社区生活以及心理适应过程;乡村传统组织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村改居”及志愿服务等问题。
*后,检验我们原来提出的乡村都市化理论预测。在乡村都市化研究中,我们提出几个重要的观点。一是反对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的观点,而强调生活方式的转变,认为城市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提出了“五化”的测量指标。二是指出乡村都市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的在地的都市化,而不是空间的集聚,即自然村的社区化、行政村的集镇化以及原有集镇的大都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推动了大都市的发展以及大都会区的形成。三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从“二化异步”到“二化同步”,工业化只有与城市化同步发展才是健康发展之路。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如下几种。
1.参与观察法
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要求研究者必须融入被研究者的社会中,作长期的居留,与该社会中的成员一起生活,学习并运用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文化活动或仪式。在与他们生活的过程中,用眼睛去观察他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状态,用心去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信仰体系。而*重要的是保持文化相对主义立场,摒弃观察异文化时常有的文化偏见。
2.深入访谈法
本书的深入访谈采取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两种方法。前者主要是一些整体概观方面的内容;后者主要事先预设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在与被访者交谈的过程中,围绕此提纲展开,灵活、适度发挥。通过聆听他们的看法从而获得了大量真实、详细的口述资料。
3.历史文献法
对被研究社会文献的利用是人类学经常使用的方法,它不受时空、环境、语言条件的限制,因而可弥补访谈中的不足或缺陷。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各种档案和文书,利用了一切与本书有关的文字、数字、图表等文献资料,以及市志、市文史档案、镇志、镇文史档案、村史、侨刊、笔记、年谱、族谱、村规民约等相关文件。此外,还走访了当地的村落文化精英,获得了较多记载当地历史名人以及风土人情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材料的收集,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写作素材。
4.问卷法
问卷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对它的运用,有力地弥补了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定性研究的不足。对问卷分析、统计而得出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形象性,让人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问卷法的实施遵循设计—发放—回收—处理分析步骤。问卷的发放可采取随机或非随机两种方式。
5.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将某一社会中的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存在与否加以联系或解释的一种方法”。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心理人类学家利用这一方法,比较和分析了许多不同民族部落和文化群体,考察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和规律,从而发展出了文化与人格、文化与行为的诸多理论。在行为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形成的跨文化研究法不仅包含了人类学家发展出的传统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包括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艺术学家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常用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调查、生活史分析、心理测验和民俗与艺术分析。
6.个人生活史
由于笔者无法经历调查对象生活的全过程,因此通过个人生活史的调查了解被调查者的生活,也是人类学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
一中国乡村都市化研究回顾
我国乡村都市化的研究起步于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3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发表了《社会变迁研究中的都市和乡村》、《小城镇大问题》、《中国农村工业和城市化问题》等作品,详细考察了小城镇作为农村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作用,并提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城市化发展模式,打开了人类学大规模研究农村城镇化、城市化问题的局面。今天不同学科的学者在不同语境会分别使用“(乡村)城镇化”、“(乡村)城市化”和“(乡村)都市化”的不同称谓,但意思基本相同,都指代“(Rural)Urbanization”。因此笔者在本书中将村落的“集镇化”和集镇的“市镇化”均纳入乡村都市化的范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