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63181
1911:中国大变局,慈禧作为抹杀戊戌变法的刽子手,为何掀起了更为激进的新政变法?
是谁打响了辛亥革命的**枪?
冯国璋本能一举荡平武昌,为何却隔江打空炮?
袁世凯为何能手持两端,既逼得清帝退位,又*终窃取了革命果实?
黎元洪等人在湖北武昌领导了辛亥革命,为何孙中山却在南京就任了临时大总统?
……
本书着重记述了跨入20世纪清末新政后,至1916年护国战争取得成功的生猛历史,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述了那一段峥嵘岁月,客观地展现了辛亥革命那些年新旧势力的利益角逐,各派观点的碰撞变迁,武斗悲壮,文斗激烈,其中又展现着新旧势力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全书力求以客观的角度,真实纪录从清末新政至护国战争这段跌宕的历史,勾勒出大时代的国家记忆,以及展现清政府、立宪派、革命党之间盘根错节的权力角逐。
章 革命前夜,山雨欲来
第二章 武昌起义枪
第三章 袁世凯之纵横捭阖
第四章 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五章 唐氏内阁
第六章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
第七章 二次革命
第八章 袁世凯称帝
第九章 护国战争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谁也想不到,一百年前武昌城头偶尔的一声枪响,敲响了大清王朝的丧钟,而更想不到的是,在此后的一百年里,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进行反复尝试。自秦一代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国体制,在汹涌而来的近代化潮流中土崩瓦解。当中华帝制遭遇民主共和,当小农生产遭遇工业生产,当中国传统遭遇西方文明,这期间将经历铁与血的战火洗礼,经历社会结构天翻地覆般的变化和民族文化撕心裂肺般的惨痛。这场“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显然来得太快,这个古老的国家甚至从来没有想过改变,而致于它被挟裹于近代化的潮流中踉踉跄跄。
武昌起义无疑以武力的方式,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而在此之前,以孙文为首的革命党在南方领导了十几次的起义,皆被清政府旋即镇压。从武昌起义枪打起,人们也以为这不过是一场普通的兵变,而形势却疾转急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全国各省一呼百应、相告独立。自此,中国近代史上那些璨灿的政治明星们陆续登上政治舞台,袁世凯、孙文、黄兴、宋教仁、黎元洪、唐绍仪、蔡锷……他们在激变的大时代中,因为各自的理想、观念与及利益的不同,进行着复杂的武力与权力的角逐。
一边是民主的旗帜在飘扬,一边却是权力的尖刀在拼杀。理想是那么的高远,以至于它彻底颠覆整个旧世界,而开启了一个“民治”的新时代,顺应了世界的潮流;而现实是那么的残酷,以致于无尽的征战与牺牲,无尽的尔虞我诈、蝇营狗茍。作为旧世界的乱臣贰子,他们成功地摧毁了这个旧世界有形的政权,而很难摧毁压在我们心头上无形的“奴隶”思想。当其时中国懂民主的宋教仁还在为国会奔忙时,那颗罪恶的子弹却穿透了他的身体,他的政治理想终敌不过龌龊卑劣的暴力,先驱们为之奔走呼告的世界,依然是一个暴力与强权的世界。
本书力求以客观的角度,真实纪录从清末新政至护国战争这段跌宕的历史,勾勒出大时代的国家记忆,以及展现清政府、立宪派、革命党之间盘根错节的权力角逐。在成王败寇的历史逻辑中,那些真正的草莽英雄、民族精英,往往淹没于强大的国家叙事中,以致于在我们日常读到的历史教科书中,他们都变成了一个干枯而冰冷的符号。本书力求将他们还原为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个人,真实纪录他们为国家、为理想、为利益而奔走的哭喊,记录他们曾经的豪迈、激昂、迷茫、痛苦、挣扎,曾经的伟大与卑微、高尚与卑劣、光明与龌龊。
1911-2011,一百年悄然过去,时间的暗夜没法掩没那一代人的精神烛光,伟人之所以是伟大,在于我们当下及未来之生存,根本没法拒绝他们的灵魂参与。时间就像河流,它涤荡一切,然而历史终将留下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成为后来者追寻的烛光。
过一把瘾就死
3月21日,袁世凯在怀仁堂召集各方联席会议,自国务卿陆征祥以下至各部总长,徐世昌、段祺瑞以及刚有安徽到京的倪嗣冲等文武官员30余人参加会议。袁世凯正式决定取消帝制,并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22日,袁世凯发表由徐世昌副署的申令,明文宣称:“著将上年十二月十二日承认帝位之案,即行撤销,由政事堂将各省、区推戴书一律发还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转发销毁,所有筹备事宜,立即停止。”
次日,袁世凯废止洪宪年号,仍以中华民国五年行之,并任命段祺瑞为参谋总长。随后,他又公开焚毁帝制公文840多件,企图达到笼络人心和销毁证据的双重目的。至此,从1916年1月1日改元洪宪到3月23日废止,袁世凯的皇帝梦总共做了83天,当真是南柯一梦。
皇帝梦虽然破灭了,但袁世凯仍然企图把持大总统的地位,在撤销帝制的申令中大言不惭地宣称:“今承认之案,业已撤销,如有扰乱地方,自贻口实,则祸福皆由自召,本大总统本有统治全国之责,亦不能坐视沦胥而不顾。”随后又指使政事堂和统率办事处致电护国军将领蔡锷、唐继尧等人,声称:“帝制发生,实非元首本意,当日群言蜂起,元首尚不合时宜,乃中外有力之人,群相推戴,诸公亦同在赞成之列,勉强承认并未正位。”这就把实行帝制完全归因于“民意”了。
袁世凯的用意讨袁阵营焉能不知?曾辛辣地戳穿“民意”拥戴谎言的梁启超再一次发威,立刻指出“袁氏图帝不成,乃欲更保总统,反复无耻,至于此极。威信坠地,中外共弃,岂复能有统治国家之力?”如果不逼其退位,则“必将衔恨报复,权既复归于彼,势且听其鱼肉”,因此必须使其下台。蔡锷、唐继尧、刘显世、陆荣廷等人都表示赞成,梁的看法成为讨袁阵营方面的共识。
3月25日,袁世凯通过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致电护国军将领,提出“公等举兵,原系反对帝制,今目的已达,而国家大局危急,不宜同室操戈,应先行罢兵,然后商量善后之办法”,并命四川将军陈宦与蔡锷商谈停战议和。30日,以政事堂、统率办事处的名义再次致电蔡、唐等人,说什么“务求诸君罢兵息民,恢复元气”。但民国四年以来,袁世凯的翻云覆雨行径给人们的教训太惨痛而深刻了,这一次再没有人听他的,护国军将领更是连发宣言,表示袁世凯“自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下令称帝以后,所有民国大总统之资格,当然消灭”,“所遗未满之任期当然由副总统继任”。
谈判破裂,护国军节节推进,广东、浙江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与讨袁阵营一时形成对峙之势,坐镇南京手扼南北咽喉的冯国璋就成了影响时局的关键人物。面对如此大好机会,冯国璋坐收渔利的野心也逐渐显示出来了。
自搞了个“五将军密电”给袁世凯施压之后,冯国璋又在4月16日给袁世凯发去了一封电报,请其“推让治权,开诚布公,昭告中外”。用词虽然隐晦,但任谁一看都明白冯国璋的态度,那些北洋将领见这面旗帜一竖起,便有不少人通电劝袁退位。这一招,冯国璋无疑讨好了讨袁阵营。
袁世凯心里窝了一把火,但鉴于冯国璋手扼南北咽喉重地,他便装作不知道冯有异心,派了阮忠枢南下请冯联络未独立的各省军民长官,联名发一个通电以团结北洋军,拥护他这个大总统。
让袁世凯高兴的是,5月1日冯国璋果然通电各省,在承认袁世凯仍当总统的前提下,提出有关总统、国法、宪法、经济、军事、官吏、祸首、党人的八项主张。18日,冯国璋主持召开未独立15省代表会议,主张“准袁满任”。这就是讨好袁世凯了。其实,冯国璋在此还留了个心眼,就是顺着袁的心意讨好之时,他还可以将计就计,即联合未独立各省在南京召开会议,趁机成立临时政府,完成南北统一,再召开国会,到时大总统的位置岂不是他这个东道主兼盟主的囊中之物?
冯国璋的算盘打得叮当响,不料,讨袁阵营并不买账,他只能在30日狼狈结束会议,结果当然也使袁世凯十分不满。冯国璋企图两面讨好,实际上却是两面不讨好,他只好审时度势,倒向占据优势的护国军一方,着手寻觅迫袁退位之方。
面对冯国璋的“背主”之举,袁世凯大为恼火,他对“北洋三杰”中还没背叛他的王士珍说了心里话:“冯乃我手下有力量之人,彼竟公然宣布叛言,遂是各省皆为摇动,大事益为棘手,令予进退维谷。”但是,他又说:“滇、黔反侧,远在边地,尚非紧要,浙、粤之变,余亦另有把握……(冯、段)由予手中攘夺大柄,其结果予早洞悉,曾筹有对付彼二人之计。”
然而,就在袁世凯以为自己尚有本钱与独立各省周旋,对冯、段亦筹有对付之计时,5月9日,陕西镇守使陈树藩赶走陕西将军陆建章,自任陕西都督,宣布陕西独立;22日,袁世凯的宠将陈宦宣布四川独立,与袁世凯个人断绝关系;29日,袁世凯的另一个亲信汤芗茗宣布湖南独立。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一个接一个,整个政治局势急转直下,袁世凯完全惊呆了。
这三个袁世凯自认为对自己效忠的省份,竟然也背叛了,据说,袁世凯当接到陈宦的独立电后,“阅后半日,未出一言。由是则发显病情两次”;接到汤芗茗的独立电后,袁“大失常态,面带愁容”。面对众叛亲离,袁世凯忧愤交加,从此一病不起,故时人有“二陈汤”(陈树藩、陈宦、汤芗茗)之说,形象反映了袁世凯此时的处境。
袁世凯初患的是膀胱结石,后来转为尿毒症,被下了“二陈汤”这么一剂猛药后,便卧床不起。6月1日,袁世凯召见蔡廷干,询问各国公使对他的看法:“听说各国使馆认为我应该或者将要辞职?”蔡廷干回答:“大家都认为你十分需要休息。”
袁世凯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便于6月5日召见王士珍、荫昌、周自齐、朱启钤等人,嘱咐其维持北京的秩序。6月6日上午,一代枭雄袁世凯终于在忧愤中死去,终年59岁。
袁世凯死去的当天,段祺瑞便以1914年袁政府制定的“约法”作为法统依据,以《大总统告令》形式,宣布“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大总统职权”。7日,副总统黎元洪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但是此“约法”非彼约法,由此,也引起了南北双方的约法之争。
在占据优势的南方各省的压力之下,南北约法之争以南方护国军阵营的胜利而告终,随后,南北统一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陕西都督陈树藩率先宣布取消独立,接着,四川、广东以及西南独立各省也相继宣布取消独立。军务院也于7月14日宣布取消。南北终于复归统一,护国战争由此胜利结束。
但是,胜利仅是暂时的,革命的道路依然漫漫长。袁世凯一死,不过是树倒猢狲散,正如鲁迅所说:“包围者便离开了这一棵已倒的大树,去寻求别一个新猛人。”但更不幸的是,后继而起的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作霖等人,尽管继承了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的衣钵,却都没有如袁世凯般高超的驾驭整个北洋集团的能力,北洋集团由是分崩离析,中国从此进入黑暗的北洋军阀混战时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