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04685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上世纪我国代表、南开和清华大学重要创始人张彭春先生,作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参与《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过程为视角,深入探讨了世界人权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中国智慧及其卓越贡献。
本书系统地研究了相关的联合国档案记录,对210次会议中以张彭春为代表的中国的贡献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研究,以实证的方法全面揭示了张彭春作为世界人权体系的主要设计师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原创性地对张彭春的多元主义人权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提炼和总结,不仅分析了其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还全面剖析了其丰富内涵,并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评价和概括。
本项研究借助联合国档案等一手资料,真实再现了张彭春作为世界人权体系主要设计师的形象,为构建中国人权研究的对外话语体系、提高国际人权交流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有利于增强国人参与国际人权交流的自豪感,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在世界人权事业中所发挥历史作用的认识,在世界范围广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潜在的国际影响力。
本书系统地研究了相关的联合国档案记录,对210次会议中以张彭春为代表的中国的贡献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研究,以实证的方法全面揭示了张彭春作为世界人权体系的主要设计师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原创性地对张彭春的多元主义人权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提炼和总结,不仅分析了其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还全面剖析了其丰富内涵,并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评价和概括。
本项研究借助联合国档案等一手资料,真实再现了张彭春作为世界人权体系主要设计师的形象,为构建中国人权研究的对外话语体系、提高国际人权交流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有利于增强国人参与国际人权交流的自豪感,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在世界人权事业中所发挥历史作用的认识,在世界范围广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潜在的国际影响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张彭春先生参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过程为视角,系统地研究了相关的联合国档案记录,对以张彭春为代表的中国的贡献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研究,以实证的方法全面揭示了张彭春作为世界人权体系的重要设计师的角色。书中不仅分析了张彭春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还全面剖析了其丰富内涵,并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评价和概括,借此深入探讨了世界人权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中国智慧及其卓越贡献。
目 录
章 绪论/1
节 研究的缘由/2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资料与方法/12
第三节 具体章节内容/18
第二章 张彭春的生平事迹/21
节 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22
第二节 社会实践和才能历练/30
第三节 行走于东西方世界,传播中华文化/59
第四节 致力于世界人权体系的构建/62
第三章 国内外对张彭春的研究与评价/74
节 中国学者对张彭春的论述与研究/75
第二节 欧洲学者对张彭春的论述与研究/93
第三节 美国学者对张彭春的论述与研究/110
第四节 联合国同事对张彭春的评价/140
第五节 美国国务院(2008)的评价/156
第四章 研究现代教育、传播中华文化、关注人类命运/164
节 研究现代教育:《论中国教育之现代化》(1923)/165
第二节 传播中华文化(1):《中国在十字路口》(1936)/177
第三节 传播中华文化(2):在巴格达的两个演讲(1942)/184
第四节 关注人类命运: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上的三个发言(1946)/192
第五章 张彭春在《宣言》起草过程中的主要贡献/201
节 《宣言》诞生的具体过程/203
第二节 在人权委员会届会议上的主要贡献/224
第三节 在起草委员会届会议上的主要贡献/234
第四节 在人权委员会第三届会议上的主要贡献/252
第五节 在联大第三委员会会议上的主要贡献/281
第六节 在联大第182次会议上的主要贡献/311
第七节 小结:张彭春对世界人权体系的贡献述评/314
第六章 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思想/333
节 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基础/333
第二节 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思想的社会基础/342
第三节 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思想的丰富内涵/368
第四节 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思想的当代评价/383
第七章 结论:张彭春的人生成就/389
附 录/398
附录一 张彭春年表/398
附录二 不同媒体对张彭春的介绍/452
附录三 《世界人权宣言》草案的不同版本/465
附录四 民国时期文献中张彭春的部分论著/501
参考文献/520
索 引/545
后 记/557
节 研究的缘由/2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资料与方法/12
第三节 具体章节内容/18
第二章 张彭春的生平事迹/21
节 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22
第二节 社会实践和才能历练/30
第三节 行走于东西方世界,传播中华文化/59
第四节 致力于世界人权体系的构建/62
第三章 国内外对张彭春的研究与评价/74
节 中国学者对张彭春的论述与研究/75
第二节 欧洲学者对张彭春的论述与研究/93
第三节 美国学者对张彭春的论述与研究/110
第四节 联合国同事对张彭春的评价/140
第五节 美国国务院(2008)的评价/156
第四章 研究现代教育、传播中华文化、关注人类命运/164
节 研究现代教育:《论中国教育之现代化》(1923)/165
第二节 传播中华文化(1):《中国在十字路口》(1936)/177
第三节 传播中华文化(2):在巴格达的两个演讲(1942)/184
第四节 关注人类命运: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上的三个发言(1946)/192
第五章 张彭春在《宣言》起草过程中的主要贡献/201
节 《宣言》诞生的具体过程/203
第二节 在人权委员会届会议上的主要贡献/224
第三节 在起草委员会届会议上的主要贡献/234
第四节 在人权委员会第三届会议上的主要贡献/252
第五节 在联大第三委员会会议上的主要贡献/281
第六节 在联大第182次会议上的主要贡献/311
第七节 小结:张彭春对世界人权体系的贡献述评/314
第六章 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思想/333
节 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基础/333
第二节 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思想的社会基础/342
第三节 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思想的丰富内涵/368
第四节 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思想的当代评价/383
第七章 结论:张彭春的人生成就/389
附 录/398
附录一 张彭春年表/398
附录二 不同媒体对张彭春的介绍/452
附录三 《世界人权宣言》草案的不同版本/465
附录四 民国时期文献中张彭春的部分论著/501
参考文献/520
索 引/545
后 记/557
前 言
前 言
笔者对张彭春的研究兴趣开始于2008年,那时笔者正在撰写博士论文,题目是“《世界人权宣言》研究”。当时读了不少与《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有关的资料和文献,对中国代表张彭春的贡献有了初步认识。博士毕业之后,笔者将该论文申报了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通过专家的评审,该论文被纳入2010年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批准号:10FFX010),评审专家提出了明确的修改意见,要求对中国代表张彭春在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中所做出的贡献开展系统的研究。
为了能够达到评审专家的要求,笔者申报了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海外提升项目”,于2011年2月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法学院访学一年,并应邀为该校法学院开设了“Human
Rights in
China”(中国人权)硕士研究生课程(LAWM706),该课程从儒家思想的角度,阐述了当年张彭春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时所做出的贡献等情况。在访学过程中,笔者还应邀参加了联合国经社文权利委员会第47届会议,并借机在日内瓦万国宫联合国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了有关资料和原始档案,从而全面掌握了当年起草过程中的全部会议记录等文献资料,这成为本项研究的宝贵手资料。
利用访学的有利机会,笔者又与英方学者联合在埃克塞特大学申报了合作研究课题——张彭春对《世界人权宣言》的贡献,通过课题的论证和初步研究,在访学期间,笔者撰写了10余万字内容,这就是有关张彭春研究的初研究成果。2012年2月访学结束后,笔者又应邀先后到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2012年5月)和美国阿尔伯尼法学院(2013年2月至3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在国内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并积极撰写英文学术著作Historic
Achievement of a Common Standard: Pengchun Chang and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将由欧洲著名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并在全球发行)。该英文著作初稿成功获批2014年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批准号:14WFX005)。因此,该项研究获“中华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有力地促进了笔者对张彭春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在撰写英文学术著作的同时,笔者又在中美多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和调研活动,并应邀在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美国普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举办七场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联合国总部音像图书馆等开展学术采访和调研活动,上述学术和调研活动不仅扩大了该项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也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同时,笔者撰写一本有关张彭春的中文著作的想法油然而生。
笔者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收集了非常全面的资料(如起草过程中张彭春所有的发言等),同时又研究了张彭春当年同事(埃莉诺·罗斯福、约翰·汉弗莱、查尔斯·马利克和勒内·卡森等)对他的论述及评价,以及我国学者(如南开大学校史专家崔国良教授等)、美国学者(哈佛大学玛丽·格伦登教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萨姆纳·特威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等)、法国学者(魏丕信)、北欧学者的论述等。此外,美国国务院在2008年出版有一本电子期刊专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布60周年,在这本电子期刊中,载有主要起草人包括张彭春的个人小传,其中包含对中国代表张彭春的高度评价。在掌握了上述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又查阅了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获取了60多项与张彭春有关的内容,这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范围,也加深了笔者对张彭春的认识。
本书的题目也是之前笔者一直在琢磨的事情,初,笔者设想的题目为“中华智慧与国际人权体系的构建”,后来感觉这个题目有些太泛、太过于笼统,有些不够明确,而本书主要针对的是中国代表张彭春对构建国际人权体系的突出贡献。后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与南开大学有关学者的交流过程中,笔者确定题目为《张彭春:世界人权体系的主要设计师》。之后,该选题获批“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校级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编号:15ZFG82001)。因此,在原来写作的基础上,笔者又经过了半年多的艰辛的写作、补充和修改,从而完成了整部书的初稿。初稿完成之后,笔者以该初步成果申报了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经专家评审,该成果成功入选(批准号:16KFX015),并根据评审专家的建议改用现书名:《张彭春:世界人权体系的重要设计师》。
早在初稿即将完成之际,该选题得到了我国著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年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张晓玲教授的大力支持,他们对本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这不仅是我国学术界对该成果的积极肯定、对该选题重大研究价值的认可,这也是对笔者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同时,在获悉本书的研究进展情况之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著名学者玛丽·格伦登(Mary
Glendon)教授花了多日时间专门为本书撰写序言,格伦登教授在研究《世界人权宣言》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并著有《一个新世界的诞生:埃莉诺·罗斯福与〈世界人权宣言〉》,在人权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她的序言不仅为本书增加了很重的分量,还对本书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使笔者备受鼓舞。另外,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专家、联合国跨国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人权事务工作组成员、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程序协调委员会主席、埃克塞特大学法学院高级讲师迈克尔·阿多(Michael
Addo)博士欣然为本书撰写了评语,回顾了该项研究的合作往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他的精彩点评体现了联合国层面的人权专家对该项研究的高度重视。在该书初稿成功通过评审而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之际,笔者的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杨宇冠教授欣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对该成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笔者所取得的研究成绩给予褒奖和鼓励。上述各位专家的鼓励和鞭策成为笔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是他们的鼓励和鞭策促使笔者克服了研究、写作和修改过程中的许多困难。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该书旨在通过实证研究,从联合国历史档案记录中发掘原始材料,在对原始材料逐项分析和说明的基础上,具体展现中国代表张彭春对《世界人权宣言》起草及世界人权体系构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在探讨张彭春作为教育家、戏剧艺术家、外交家、哲学家、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等的贡献时,自然会涉及他的人权观点、哲学主张、外交思想、教育理念、戏剧理论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不仅展示了一位杰出的中华先哲对跨学科的贡献,而且展示了他对世界人权体系的构建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归根结底,中国代表张彭春的杰出贡献是中华文明、东方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国际人权体系创建的贡献。尤其是《世界人权宣言》的发布,是人类社会历经两次苦不堪言的世界大战之后,在20世纪所取得的伟大的成就。张彭春代表中国为世界做出的贡献,不仅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而且值得全人类敬仰和赞美!
该书不仅适用于人权法学学者及研究人员,而且对政治学(尤其是国际政治学)、法学(尤其是国际法学)、历史学、外交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哲学、应用语言学等领域的学者、研究人员及普通读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能够将该成果奉献给各位读者,虽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尽了较大努力,但囿于学养、笔力所限,定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倘若能够为学界同仁及读者有所启迪,则笔者倍感欣慰。同时,欢迎广大读者、专家批评指正,著者不胜感激!
孙平华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访问学者
美国《政治科学与公共事务杂志》审稿人
新加坡《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审稿人
2016年11月15日
序 言
孙平华教授的学术成果——《张彭春:世界人权体系的重要设计师》一书成功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我很高兴。这是平华教授在人权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就。
该书以张彭春先生参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过程为视角,系统地研究了相关的联合国档案记录,对以张彭春为代表的中国的贡献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研究,以实证的方法全面揭示了张彭春作为世界人权体系的重要设计师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原创性地对张彭春的多元主义人权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提炼和总结,不仅分析了其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还全面剖析了其丰富内涵,并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评价和概括,借此深入探讨了世界人权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中国智慧及其卓越贡献,凸显了本书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该书以研究《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为切入点。孙平华博士从联合国历史档案记录中发掘了丰富的原始材料,在对原始材料逐项分析和说明的基础上,具体展现中国代表张彭春对《世界人权宣言》起草及世界人权体系构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该书的主要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具有原创性和学术引领作用。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目前国内外人权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空白,具有极强的原创性、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它借助联合国档案记录,对我国代表张彭春在《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中的贡献进行了客观、公正而又系统、全面的评价和论述。研究成果将既有利于西方加深对中国在人权领域作用的认识、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再评价,也有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中国在国际人权事务中的话语权、增强中国政府开展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过程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从而起到重树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积极形象的重要作用。该研究成果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程序协调委员会主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跨国公司和其他企业人权事宜工作组专家、国际著名的人权学者米歇尔·阿多博士评价为“这将是具有原创性和学术引领性的成果,具有填补国际人权研究领域空白的作用”。
第二,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重大的研究价值。该成果采用历史、法律、哲学等多学科(跨学科)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具有世界人权体系建构里程碑意义的《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进程,尤其是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代表张彭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具有极其宽泛的学术视野和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世界人权宣言》在国际人权领域、国际法领域、联合国事务、国际政治和各国人权保护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它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设立了共同努力实现的标准。《世界人权宣言》自发布以来,国际人权体系建构60多年来的实践业已证明,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当时起草者的想象,因为它的影响已经涵盖了诸如哲学、法律、文化、国际政治、人类社会、外交、人类发展、自然、教育、人的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成为国际人权体系建构的奠基石。
第三,该书主题鲜明、结构严谨,首次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在国际人权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国际人权体系的构建以《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与发布为重要里程碑,开辟了人类历史上人权保护的新纪元,它无疑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国际影响。而中国代表张彭春成功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在起草宣言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书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人权体系构建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将中国代表张彭春在国际人权体系建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完整地再现给世人,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也对人权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将当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介绍给世界、介绍给全人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学术价值。
第四,该书探讨了相关研究缺失的原因,展现了具有历史跨度的广泛视野。《世界人权宣言》在构建国际人权体系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中国代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引领和主导着整个起草过程,还对整个国际人权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完整的设想和解决方案,成为构建国际人权体系的指南,其业绩是不可磨灭的,其贡献永载国际人权发展史册。
长期以来,一些中外人士对人权及人权研究有一些误解,特别是以为西方国家在人权领域处于优势,以为中国的人权以及人权研究处于守势,认为国际人权领域主要是西方人批评发展中国家的舞台。这些误解缘自这些人对中国为世界人权的确立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了解太少,对中国人权相关法律了解太少,对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人权史了解太少。本人曾经长期参与联合国人权、刑事司法、预防犯罪等领域的工作,多次参与联合国人权领域的会议,并长期致力于人权法学之研究,对此有深刻体会。
中国曾经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古代一些学者也曾对君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过思考。孟子就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按孟子的说法,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丘民”是山野之民的意思,就是基层的百姓,而不是某一个人。也就是说得到广大的百姓拥戴的人才能成为天子而掌握政权,显然政权的终极来源是广大百姓。在两千多年前,这确实是很闪光的思想,从中也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一切权力来自人民这样的道理。
战国时期的荀子在论述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时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用形象化的比喻论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他已经认识到百姓对于君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汉语中“权利”一词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荀子在《君道》篇中论述对人品的考察时提出:“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荀子在《劝学》篇中指出:“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荀子所说的“权利”指的是“权力和利益”。“权利”一词在古代也用为动词,指权衡利益。“权利”一词的以上两种意义在汉语中从先秦到近代意义没有变化,直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翻译西方著作时才赋予了新意。1863年,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时首次使用“权利”一词表述个人的“right”,从此
“权利”有了新的含义,不再是古汉语中的“权力和利益”,而是指个人享有的可以得到的利益和可以进行某种行为的资格。
一百多年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为争取人的“权利”做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人权领域曾经领先世界五十多年。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明确规定了臣民权利,主要有:(1)担任公职的权利(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2)言论、集会、结社权利(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3)人身自由的权利(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4)进行诉讼的权利(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5)得由审判机关处理的权利(臣民应专受法律所定审判衙门之审判);(6)财产和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7)纳税应根据法律规定不得增加的权利(臣民现完之赋税,非经新定法律更改,悉仍照旧输纳)。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钦定宪法大纲》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并规定了人民的具体权利,主要有:(1)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2)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3)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4)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5)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6)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7)人民有信教之自由;(8)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9)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10)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11)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12)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13)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稍加对比,就可以发现:我国百年之前的法律中规定的个人权利基本上已经包含了1948年制定的《世界人权宣言》和1966年制定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的大部分权利,但要比《世界人权宣言》早约半个世纪之久。所以,也可以说中国近代的人权法律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联合国制定《世界人权宣言》时,中国人张彭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仅因为他个人的才华和智慧,还因为有中国先进的人权思想和法律作为基础。
孙平华博士对《世界人权宣言》研究甚勤,尤其对张彭春为《世界人权宣言》所做出的贡献研究很深,著述颇丰。我为他高兴,并对他新作的出版表示祝贺。同时我更感欣慰的是:读者可以通过平华博士的研究了解我国曾经对世界人权领域所做的巨大贡献,并在人权领域而产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这将是该书的价值所在。
是为序。
杨宇冠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6年11月15日
笔者对张彭春的研究兴趣开始于2008年,那时笔者正在撰写博士论文,题目是“《世界人权宣言》研究”。当时读了不少与《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有关的资料和文献,对中国代表张彭春的贡献有了初步认识。博士毕业之后,笔者将该论文申报了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通过专家的评审,该论文被纳入2010年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批准号:10FFX010),评审专家提出了明确的修改意见,要求对中国代表张彭春在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中所做出的贡献开展系统的研究。
为了能够达到评审专家的要求,笔者申报了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海外提升项目”,于2011年2月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法学院访学一年,并应邀为该校法学院开设了“Human
Rights in
China”(中国人权)硕士研究生课程(LAWM706),该课程从儒家思想的角度,阐述了当年张彭春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时所做出的贡献等情况。在访学过程中,笔者还应邀参加了联合国经社文权利委员会第47届会议,并借机在日内瓦万国宫联合国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了有关资料和原始档案,从而全面掌握了当年起草过程中的全部会议记录等文献资料,这成为本项研究的宝贵手资料。
利用访学的有利机会,笔者又与英方学者联合在埃克塞特大学申报了合作研究课题——张彭春对《世界人权宣言》的贡献,通过课题的论证和初步研究,在访学期间,笔者撰写了10余万字内容,这就是有关张彭春研究的初研究成果。2012年2月访学结束后,笔者又应邀先后到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2012年5月)和美国阿尔伯尼法学院(2013年2月至3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在国内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并积极撰写英文学术著作Historic
Achievement of a Common Standard: Pengchun Chang and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将由欧洲著名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并在全球发行)。该英文著作初稿成功获批2014年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批准号:14WFX005)。因此,该项研究获“中华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有力地促进了笔者对张彭春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在撰写英文学术著作的同时,笔者又在中美多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和调研活动,并应邀在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美国普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举办七场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联合国总部音像图书馆等开展学术采访和调研活动,上述学术和调研活动不仅扩大了该项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也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同时,笔者撰写一本有关张彭春的中文著作的想法油然而生。
笔者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收集了非常全面的资料(如起草过程中张彭春所有的发言等),同时又研究了张彭春当年同事(埃莉诺·罗斯福、约翰·汉弗莱、查尔斯·马利克和勒内·卡森等)对他的论述及评价,以及我国学者(如南开大学校史专家崔国良教授等)、美国学者(哈佛大学玛丽·格伦登教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萨姆纳·特威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等)、法国学者(魏丕信)、北欧学者的论述等。此外,美国国务院在2008年出版有一本电子期刊专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布60周年,在这本电子期刊中,载有主要起草人包括张彭春的个人小传,其中包含对中国代表张彭春的高度评价。在掌握了上述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又查阅了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获取了60多项与张彭春有关的内容,这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范围,也加深了笔者对张彭春的认识。
本书的题目也是之前笔者一直在琢磨的事情,初,笔者设想的题目为“中华智慧与国际人权体系的构建”,后来感觉这个题目有些太泛、太过于笼统,有些不够明确,而本书主要针对的是中国代表张彭春对构建国际人权体系的突出贡献。后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与南开大学有关学者的交流过程中,笔者确定题目为《张彭春:世界人权体系的主要设计师》。之后,该选题获批“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校级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编号:15ZFG82001)。因此,在原来写作的基础上,笔者又经过了半年多的艰辛的写作、补充和修改,从而完成了整部书的初稿。初稿完成之后,笔者以该初步成果申报了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经专家评审,该成果成功入选(批准号:16KFX015),并根据评审专家的建议改用现书名:《张彭春:世界人权体系的重要设计师》。
早在初稿即将完成之际,该选题得到了我国著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年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张晓玲教授的大力支持,他们对本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这不仅是我国学术界对该成果的积极肯定、对该选题重大研究价值的认可,这也是对笔者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同时,在获悉本书的研究进展情况之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著名学者玛丽·格伦登(Mary
Glendon)教授花了多日时间专门为本书撰写序言,格伦登教授在研究《世界人权宣言》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并著有《一个新世界的诞生:埃莉诺·罗斯福与〈世界人权宣言〉》,在人权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她的序言不仅为本书增加了很重的分量,还对本书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使笔者备受鼓舞。另外,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专家、联合国跨国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人权事务工作组成员、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程序协调委员会主席、埃克塞特大学法学院高级讲师迈克尔·阿多(Michael
Addo)博士欣然为本书撰写了评语,回顾了该项研究的合作往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他的精彩点评体现了联合国层面的人权专家对该项研究的高度重视。在该书初稿成功通过评审而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之际,笔者的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杨宇冠教授欣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对该成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笔者所取得的研究成绩给予褒奖和鼓励。上述各位专家的鼓励和鞭策成为笔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是他们的鼓励和鞭策促使笔者克服了研究、写作和修改过程中的许多困难。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该书旨在通过实证研究,从联合国历史档案记录中发掘原始材料,在对原始材料逐项分析和说明的基础上,具体展现中国代表张彭春对《世界人权宣言》起草及世界人权体系构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在探讨张彭春作为教育家、戏剧艺术家、外交家、哲学家、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等的贡献时,自然会涉及他的人权观点、哲学主张、外交思想、教育理念、戏剧理论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不仅展示了一位杰出的中华先哲对跨学科的贡献,而且展示了他对世界人权体系的构建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归根结底,中国代表张彭春的杰出贡献是中华文明、东方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国际人权体系创建的贡献。尤其是《世界人权宣言》的发布,是人类社会历经两次苦不堪言的世界大战之后,在20世纪所取得的伟大的成就。张彭春代表中国为世界做出的贡献,不仅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而且值得全人类敬仰和赞美!
该书不仅适用于人权法学学者及研究人员,而且对政治学(尤其是国际政治学)、法学(尤其是国际法学)、历史学、外交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哲学、应用语言学等领域的学者、研究人员及普通读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能够将该成果奉献给各位读者,虽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尽了较大努力,但囿于学养、笔力所限,定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倘若能够为学界同仁及读者有所启迪,则笔者倍感欣慰。同时,欢迎广大读者、专家批评指正,著者不胜感激!
孙平华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访问学者
美国《政治科学与公共事务杂志》审稿人
新加坡《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审稿人
2016年11月15日
序 言
孙平华教授的学术成果——《张彭春:世界人权体系的重要设计师》一书成功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我很高兴。这是平华教授在人权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就。
该书以张彭春先生参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过程为视角,系统地研究了相关的联合国档案记录,对以张彭春为代表的中国的贡献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研究,以实证的方法全面揭示了张彭春作为世界人权体系的重要设计师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原创性地对张彭春的多元主义人权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提炼和总结,不仅分析了其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还全面剖析了其丰富内涵,并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评价和概括,借此深入探讨了世界人权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中国智慧及其卓越贡献,凸显了本书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该书以研究《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为切入点。孙平华博士从联合国历史档案记录中发掘了丰富的原始材料,在对原始材料逐项分析和说明的基础上,具体展现中国代表张彭春对《世界人权宣言》起草及世界人权体系构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该书的主要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具有原创性和学术引领作用。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目前国内外人权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空白,具有极强的原创性、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它借助联合国档案记录,对我国代表张彭春在《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中的贡献进行了客观、公正而又系统、全面的评价和论述。研究成果将既有利于西方加深对中国在人权领域作用的认识、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再评价,也有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中国在国际人权事务中的话语权、增强中国政府开展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过程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从而起到重树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积极形象的重要作用。该研究成果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程序协调委员会主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跨国公司和其他企业人权事宜工作组专家、国际著名的人权学者米歇尔·阿多博士评价为“这将是具有原创性和学术引领性的成果,具有填补国际人权研究领域空白的作用”。
第二,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重大的研究价值。该成果采用历史、法律、哲学等多学科(跨学科)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具有世界人权体系建构里程碑意义的《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进程,尤其是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代表张彭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具有极其宽泛的学术视野和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世界人权宣言》在国际人权领域、国际法领域、联合国事务、国际政治和各国人权保护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它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设立了共同努力实现的标准。《世界人权宣言》自发布以来,国际人权体系建构60多年来的实践业已证明,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当时起草者的想象,因为它的影响已经涵盖了诸如哲学、法律、文化、国际政治、人类社会、外交、人类发展、自然、教育、人的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成为国际人权体系建构的奠基石。
第三,该书主题鲜明、结构严谨,首次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在国际人权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国际人权体系的构建以《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与发布为重要里程碑,开辟了人类历史上人权保护的新纪元,它无疑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国际影响。而中国代表张彭春成功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在起草宣言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书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人权体系构建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将中国代表张彭春在国际人权体系建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完整地再现给世人,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也对人权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将当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介绍给世界、介绍给全人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学术价值。
第四,该书探讨了相关研究缺失的原因,展现了具有历史跨度的广泛视野。《世界人权宣言》在构建国际人权体系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中国代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引领和主导着整个起草过程,还对整个国际人权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完整的设想和解决方案,成为构建国际人权体系的指南,其业绩是不可磨灭的,其贡献永载国际人权发展史册。
长期以来,一些中外人士对人权及人权研究有一些误解,特别是以为西方国家在人权领域处于优势,以为中国的人权以及人权研究处于守势,认为国际人权领域主要是西方人批评发展中国家的舞台。这些误解缘自这些人对中国为世界人权的确立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了解太少,对中国人权相关法律了解太少,对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人权史了解太少。本人曾经长期参与联合国人权、刑事司法、预防犯罪等领域的工作,多次参与联合国人权领域的会议,并长期致力于人权法学之研究,对此有深刻体会。
中国曾经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古代一些学者也曾对君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过思考。孟子就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按孟子的说法,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丘民”是山野之民的意思,就是基层的百姓,而不是某一个人。也就是说得到广大的百姓拥戴的人才能成为天子而掌握政权,显然政权的终极来源是广大百姓。在两千多年前,这确实是很闪光的思想,从中也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一切权力来自人民这样的道理。
战国时期的荀子在论述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时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用形象化的比喻论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他已经认识到百姓对于君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汉语中“权利”一词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荀子在《君道》篇中论述对人品的考察时提出:“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荀子在《劝学》篇中指出:“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荀子所说的“权利”指的是“权力和利益”。“权利”一词在古代也用为动词,指权衡利益。“权利”一词的以上两种意义在汉语中从先秦到近代意义没有变化,直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翻译西方著作时才赋予了新意。1863年,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时首次使用“权利”一词表述个人的“right”,从此
“权利”有了新的含义,不再是古汉语中的“权力和利益”,而是指个人享有的可以得到的利益和可以进行某种行为的资格。
一百多年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为争取人的“权利”做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人权领域曾经领先世界五十多年。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明确规定了臣民权利,主要有:(1)担任公职的权利(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2)言论、集会、结社权利(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3)人身自由的权利(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4)进行诉讼的权利(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5)得由审判机关处理的权利(臣民应专受法律所定审判衙门之审判);(6)财产和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7)纳税应根据法律规定不得增加的权利(臣民现完之赋税,非经新定法律更改,悉仍照旧输纳)。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钦定宪法大纲》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并规定了人民的具体权利,主要有:(1)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2)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3)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4)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5)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6)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7)人民有信教之自由;(8)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9)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10)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11)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12)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13)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稍加对比,就可以发现:我国百年之前的法律中规定的个人权利基本上已经包含了1948年制定的《世界人权宣言》和1966年制定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的大部分权利,但要比《世界人权宣言》早约半个世纪之久。所以,也可以说中国近代的人权法律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联合国制定《世界人权宣言》时,中国人张彭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仅因为他个人的才华和智慧,还因为有中国先进的人权思想和法律作为基础。
孙平华博士对《世界人权宣言》研究甚勤,尤其对张彭春为《世界人权宣言》所做出的贡献研究很深,著述颇丰。我为他高兴,并对他新作的出版表示祝贺。同时我更感欣慰的是:读者可以通过平华博士的研究了解我国曾经对世界人权领域所做的巨大贡献,并在人权领域而产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这将是该书的价值所在。
是为序。
杨宇冠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6年11月15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