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20675丛书名: 高等院校建筑学教材精选
序一
推荐语
前言
章 大变革的潮流
节 网络与网络化
第二节 网络“化”的方法与途径
第三节 网络化的主要应用方式叭
第四节 网络化的实质是场大变革
第五节 网络化问题与挑战的应对
第六节 正确的网络化思维
第二章 网络化是如何实现大幅提速的
节 “云”业务平台的集成创新
第二节 “管”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
第三节 网络终“端”产品的技术创新
第四节 云、管、端全面进步的作用
第三章 大众化创新与创业的源泉
节 新增加的技术创新方式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大众化
第三节 大众化创业的必然
第四章 云:为创业构建的全程服务体系
节 生态系统与体系的概念
第二节 云上创业全程与全面服务体系的构成
第三节 云栖小镇的创业实践
第五章 大数据的制造强国与绿色发展之路
节 网络使大数据绽放出了异彩
第二节 大数据的基本利用方式
第三节 大数据在管理、治理与服务创新中的作用
第四节 建设制造强国、保障健康与绿色发展
第六章 谋取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双重红利
节 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利用要从实际出发
第二节 互联网与物联网在开发利用上的异同
第三节 互联网与物联网开发利用的新趋势、新特点
第四节 把力气用在企业型客户的开发上
第五节 着力抓好商业模式的创新
第七章 网络时代的新型商业链与数据滴
节 网络时代的新型商业链
第二节 新型商业链运作的主导者
第三节 新型商业链的监管
第八章 从物联网到机器人革命
节 机器人革命
第二节 机器人的技术进步
第三节 机器人时代的必然
第四节 务实有序地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第九章 主攻“智能制造”
节 智能机器成为“智能制造”的主角
第二节 智能制造成为主导或主宰制造方式的成因
第三节 推广“智能制造”的主要任务
第四节 “智能制造”创新的三个热点
第十章 网络化需要规划
节 引领新常态
第二节 让“盆景”变“风景”
第三节 网络化的路径
第四节 “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要配合
第十一章 补上网络化推广的“短板”
节 物联网与互联网应用的创新设计
第二节 开发足够用的网络终端新产品、新装备
第三节 用好“机器换人”的突破口
第四节 抓好高技术服务业与“互联网+”服务业
第五节 推动科技型创业
后记
时至今日,建筑徒手画似乎不再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词汇。但它在建筑师的日常工作中却不可取代。一方面它可以作为设计成果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则更能激发创意、积累素材、培养观察能力。对于思维表达而言,建筑徒手画有着比其他方式更为重要的作用。
从图纸绘制的阶段而言,建筑徒手画既可以作为终的表现方式,也可以作为构思之初的素材积累和思维图示,成为脑、手互动,进行思维碰撞的手段。由此而言,它不像照片一样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建筑师的意图对设计的内容、观察的对象进行取舍、分析,呈现出一幅可能并不完整,却充满智慧的徒手画作品。通过它在同行之间进行快捷、便利的交流,也为建筑师记录下解决设计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从图面传达的信息而言,虽然艺术家的绘画和建筑徒手画都利用绘画来表达思想,但前者以绘画表达情感;后者则以绘画为工具,通过绘图的方式解决城市环境和使用功能的问题。他们的绘图包含着要被设计、制作或建造的物体的因素。因此,建筑师的徒手画一方面记录着他对建成环境的个人解读,也成为其未来设计的重要素材。
因此,建筑徒手画通常是作为日常资料记录和传达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对于前者,写生簿是一个私人的资料库。利用徒手画学习和分析既存的经典案例,有助于建筑师对未来的城市、建筑做出更好的规划和设计。在设计任务到来之前,这个私人的资料库可以成为之后意想不到的设计方案的基础。对于后者,建筑徒手画是一种生成形式和表达思想的方法。在设计的初阶段,建筑徒手画能随意地记录下许多大胆而又有想象力的构想;在分析与交流之后又能根据客观的条件快速进行调整。
虽然记录与交流都是建立在基本的绘图技法之上,但技法却并不是徒手表现的终目的,而在于是否能传达设计意图,表达环境与空间关系。基于这一观念,本书试图一方面系统介绍相关的基本技法;另一方面将其作为设计和分析的工具,讨论如何利用建筑徒手画认知、观察、分析建筑。本书选取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建筑案例,将建筑表现、空间分析、场景体验进行综合,达到利用建筑徒手画收集设计素材、分析建筑问题、表达设计概念的目的。
全书共分三篇。上篇:技法篇,介绍徒手画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基本绘画原理和设计交流方式;中篇:印象篇,涉及近代滨水空间和闽南历史校园这两处现存的城市景观印象。前者以钢笔作为主要表达工具,对历史场景中的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讨论其风格背后的人文因素和历史成因;后者以多种徒手表现手段相配合的方式讨论其规划布局特征和建筑样式的发展规律。下篇:异域篇,以一次建筑旅行为例,介绍建筑徒手画在素材收集和场景分析中的方法,记录彼时人与空间氛围的互动关系。后两篇是对建筑徒手表达技法的综合运用,并从对象的背景认知,到空间分析,再到场景再现,以徒手画方式对城市景观和建筑单体进行观察分析。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青教授的大力帮助和悉心指导。从篇章结构到行文选材,常青教授为全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并在对书稿的评点中给予许多新的启发。同时,应笔者要求,欣然为本书提供了多幅徒手画草图和速写作品。在此对常青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周莉桦编辑,她的鼓励和催促是这本书面世的动力。感谢我的妻子张卉,她的耐心和支持帮助我在纷乱的思绪中找到写作的线索。还有我的孩子在宇,如果没有他的顽皮和捣乱,这本书应该能早一点写出来。
后,我想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我还没有来得及为他做些什么,他就已经离开了我,但在我心中留下永远的温暖和无言的爱。
严何
2015年2月17日 于厦门大学寓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