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8148
目录
序言1 审美人生:人在丑与美之间 i
序言2 国民素质发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iii
部分 总论·回顾与启示 1
民族性发展:从“主义”回归问题 3
中国国民性问题析论 15
国民性改造的社会支持与教育使命 30
“历史叙事”与政治秩序建构中的“自由”困境 43
国民性研究的理论反思 60
清末民初“新国民”思潮发展评析 69
反思“国民性”:儒家政治哲学与“国民性”论题的产生 77
塑“圣贤”与养“新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中的人学思想 85
“新民”“新青年”与中国人的现代化 9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述评 100
新民理论与近代理想人格 113
新民之道与人的现代化 119
如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 128
公民教育30年:研究与评述 141
第二部分 专论·从梁启超的《新民说》谈起 151
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 153
一个世纪话题 170
论梁启超的“新民说” 179
梁启超与《新民说》 186
梁启超“立人”思想简论 196
梁启超《新民说》论纲 204
“新民”学说及其命运 214
论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民族主义特征 228
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 235
梁启超译述话语之关键词研究:“新民”“豪杰”与“少年” 266
论《新民说》对近现代人格的初步构建 275
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论 284
维系中国近代化命脉的价值关怀 293
第三部分 讨论·新民新人思想的演进 301
“认同危机”“新民”与“国民性改造” 303
国民性:沉郁的世纪关怀 315
近代启蒙哲学与新人的发现 324
“新民”与强国 332
辛亥革命后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340
“人”的开发:论晏阳初平教运动的目的和宗旨 350
批判与重构:陈独秀的国民想象 361
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时代性转变 369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376
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 385
从“造材”到“立人”: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转换 399
“创造力”与教育的大众化 410
旧邦“新人” 420
论马克思主义新人学说中国化的两次飞跃 429
论的共产主义新人理想人格学说 434
大力培育“四有”新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444
早年“新民”思想研究 453
第四部分 附录·实践与文本 461
梁漱溟的新民观及其实践 463
晏阳初的农民教育思想及其实验 468
“作新民”的乡土遭遇 474
一场未完成的乡村试验 494
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中家庭教育环节的特点研究 511
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历史变迁 521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导观念 529
人性假设与解释性青少年研究 540
编者的话 548
新民阶段。这是一个多元、丰富而命运多舛的历史时期。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新民”的探索构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国民”的教育实验也蔚为大观,只是由于异族的入侵和内战的烽火,这个实验终于止步于20世纪上半叶末,其理论与实践的大量信息与资料也被尘封于历史的故纸堆中。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展开,国民素质的欠账问题随之为人关注,在沙莲香教授等学者的引领下,中国民族性问题的研究被重启,“新民”的理论与实践又受到重视。不过,对于大量的“新民”理论与“国民塑造”实践的历史资料系统性整理和整合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本丛书的编著正是为了推动这一工作。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国民塑造的众多个案中发掘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经验与理论,并以当代的中国话语,以多学科、跨学科的立场和方法加以总结、提炼,则是本丛书的追求。
新人阶段。这是一个理想而浪漫的时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潮中,在民族存亡、政党兴衰的背景下,尽管规模大小不同,目标各有侧重,“新人运动”几乎遍及20世纪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但过度理想化的目标与现实状况的严重脱节,特别是对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根本区别的认识错误,以及激进的、简单化的实践运作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长期影响,使“新人运动”完全走向了反面,以至在某些地方成为一种民族的自残,甚至在某些国家成了一个政党的“自杀”。如何坚持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自我解放的远大理想,特别是如何直面历史,对“新人运动”的教训做出本土化的总结与剖析,走出阴影,以我们自己的话语,准确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人的素质的要求,把握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的历史性缺失及其提升取向,在人文性的引领下,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均衡、价值与功利的均衡、神圣与世俗的均衡,生存(物质)、生活(伦理)与 存在(精神)的协调,走出“记忆的历史”的自我限制,以“历史的记忆”的科学态度反思“新人运动”,这是本丛书对这一段历史所持的立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