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059279
本书主要汇集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的部分文件,对我们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各机构部门的运行情况有较大帮助,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各院部会应重庆市政府之约,撰写了各院部会在重庆活动和工作情况的文稿,本书就是这些文稿的汇集。本书的出版对我们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运行情况有较大帮助,对研究中国抗战史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总序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及其作用(代序)
编辑说明
1.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概况(1948年)
2.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1946年)
3.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1946年)
4.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国民党中央抚恤委员会(1946年)
5.抗战时期在重庆成立的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1946年)
6.抗战时期在重庆成立的国民党中央农工运动委员会(1946年)
7.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46年)
8.抗战时期的三民主义青年团概况(1948年)
9.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1948年)
10.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留渝经过纪要(1947年)
11.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行政院(1948年)
12.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内政部(1947年)
13.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外交部(1944年)
14.抗战时期的财政与金融(1943年)
15.抗战时期的贸易委员会及其工作(1948年)
16.抗战时期的经济部及其工作(1948年)
17.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资源委员会(1947年)
18.抗战时期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及战时地质调查(1948年)
19.抗战时期在重庆成立的社会部(1945年)
20.抗战时期的教育(1943年)
21.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国立编译馆(1940年)
22.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国立中央图书馆(1947年)
23.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交通部(1947年)
24.抗战时期在重庆成立的农林部及其工作(1941年)
25.抗战时期在重庆成立的粮食部(1943年)
26.抗战时期的侨务委员会及其工作(1944年)
27.抗战时期的蒙藏委员会及其工作概况(1944年)
28.抗战时期的振济工作(1945年)
29.抗战时期的卫生署及其工作(1945年)
30.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地政署(1947年)
31.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水利委员会(1947年)
32.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扬子江水利委员会(1947年)
33.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立法院(1947年)
34.抗战时期的司法工作(1948年)
35.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行政法院(1947年)
36.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考试院(1947年)
37.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考选委员会(1947年)
38.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铨叙部(1947年)
39.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监察院(1947年)
40.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主计处及其工作(1945年)
41.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中央研究院(1947年)
42.抗战时期的国民参政会(1948年)
后记
总序
章开沅
我对四川、对重庆常怀感恩之心,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从1937年冬到1946年夏前后将近9年的时间里,我在重庆江津国立九中学习5年,在铜梁201师603团当兵一年半,其间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远到过今天四川的泸州,而启程与陆上栖息地则是重庆的朝天门码头。
回想在那国破家亡之际,是当地老百姓满腔热情接纳了我们这批流离失所的小难民,他们把最尊贵的宗祠建筑提供给我们作为校舍,他们从来没有与沦陷区学生争夺升学机会,并且把最优秀的教学骨干稳定在国立中学。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真挚的爱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后重访江津德感坝国立九中旧址,附近居民闻风聚集,纷纷前来看望我这个“安徽学生”(当年民间昵称),执手畅叙半个世纪以前往事情缘。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粮和四川、重庆老百姓大爱的哺育下长大的啊!这是我终生难忘的回忆。
当然,这八九年更为重要的回忆是抗战,抗战是这个历史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抗战涵盖一切,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记得在重庆大轰炸最频繁的那些岁月,连许多餐馆都不失“川味幽默”,推出一道“炸弹汤”,即榨菜鸡蛋汤。……历史是记忆组成的,个人的记忆汇聚成为群体的记忆,群体的记忆汇聚成为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记忆。记忆不仅由文字语言承载,也保存于各种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之中。历史学者应该是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但这绝非是历史学者单独承担的责任,而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出版寄予厚望。
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海外侨胞与华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自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是政府主导的片面战争,由于反动统治者的软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每次都惨遭失败的结局。只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由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长期内战的国共两大政党终于经由反复协商达成第二次合作,这才能够实现史无前例的全民抗战,既有正面战场的坚守严拒,又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英勇杀敌,经过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壮烈抗争,终于赢得近代中国第一次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我完全同意《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评价:“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抗战,不仅是反抗日本侵华战争,而且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在“脱亚入欧”方针的误导下,逐步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而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经过甲午战争,日本首先占领中国的台湾省,随后又于1931年根据其既定国策,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满蒙”为政治军事基地妄图灭亡中国,独霸亚洲,并且与德、意法西斯共同征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国家中最早在亚洲发起大规模侵略的战端,而中国则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先驱。及至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通过政变正式成为法西斯国家,两年以后更疯狂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日本已经与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中国的全面抗战实际上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并且曾经是亚洲主战场的唯一主力军。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致西班牙人民电》所说:“我们与你们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线上。”即使在“二战”全面爆发以后,反法西斯战争延展形成东西两大战场,中国依然是亚洲的主要战场,依然是长期有效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军之一,并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凯旋门正好碰见“二战”老兵举行盛大游行庆祝法国光复。经过接待人员介绍,他们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志愿从军,便热情邀请我与他们合影,因为大家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战士。我虽感光荣,但却受之有愧,因为作为现役军人,未能决胜于疆场,日本就宣布投降了。但是法国老兵非常尊重中国,这是由于他们曾经投降并且亡国,而中国则始终坚持英勇抗战,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最后胜利。尽管都是“二战”的主要战胜国,毕竟分量与地位有所区别,我们千万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战。
重庆在抗战期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二战”全面爆发以后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与历史地位。然而由于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对于抗战期间重庆与大后方的历史研究长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至少是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当时完整的社会历史原貌。现在经由重庆学术界倡议,并且与全国各地学者密切合作,同时还有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外国学者的关怀与支持,共同编辑出版《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堪称学术研究与图书出版的盛事壮举。我为此感到极大欣慰,并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学者投入此项大型文化工程,以求无愧于当年的历史辉煌,也无愧于后世对于我们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卫战争期间,作为现役军人而未能亲赴战场,是我的终生遗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说曾经是抗战老兵。然而,我毕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仍愿追随众多中外才俊之士,为《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略尽绵薄并乐观其成。如果说当年守土有责未能如愿,而晚年却能躬逢抗战修史大成,岂非塞翁失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经是抗战胜利65周年,我仍然难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欢之夜,数十万人涌上街头,那鞭炮焰火,那欢声笑语,还有许多人心头默诵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以此为序。
庚寅盛暑于实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