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71488
自序:我怎样看经济学
一 我是怎样走入经济学的
二 我对经济学的基本看法
三 我怎样看马克思经济学
四 本书的几点探索
五 本书获得的支持和鼓励
上篇 《资本论》的方法与特色
章 《资本论》的创作与出版
节 《资本论》的写作与问世
一 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初起因
二 《资本论》的创作与出版
三 历史地看待马克思的《资本论》
第二节 《资本论》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与传播
一 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需求
二 《资本论》的位中文翻译者陈启修
三 侯外庐和王思华接过了翻译《资本论》的接力棒
四 郭大力与王亚南终完成了《资本论》的全译本
五 新中国成立后《资本论》得到广泛传播
第二章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逻辑结构
节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一 《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确切含义
二 澄清《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现实价值
第二节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一 经济哲学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 经济哲学总体方法统领之下的逻辑方法
三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四 “二重态”的理论视野与“二重性”的逻辑思维展示了经济哲学的独特魅力
第三节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与现实价值
一 关于“结构”的含义
二 三卷《资本论》的具体结构
三 探究《资本论》逻辑结构的现实价值
第三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逻辑
节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阐述“交换何以可能”的理论
一 “交换何以可能”和“交换何以必要”的理论分野
二 马克思追问“交换何以可能”的抽象思维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推演
一 对“劳动”进行抽象思维的逻辑
二 马克思考察价值的“三个维度”
三 价格与价值如影随形之关系
第三节 理解“劳动二重性”思维是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关键
一 劳动二重性理论的独特视角
二 “抽象劳动”是服务于抽象思维的理论范畴
三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更深层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对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典型案例”的剖析
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经济哲学的根基
二 对晏智杰教授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质疑
第四章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逻辑
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一 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现象矛盾
二 对“交换创造价值”一说的质疑
三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增殖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必然逻辑
一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相统一的逻辑
二 从增殖的角度看资本的本质
三 对周其仁先生质疑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再质疑
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一 从与相对的角度看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逻辑
三 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四 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逻辑
第四节 揭去虚假的面纱
一 揭示工资掩盖的真实关系
二 关注工资的具体形式
三 科学精神头等重要
中篇 《资本论》对市场机制及其实现形态的提示
第五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
节 商品价值量与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一 商品价值“量”的内涵与决定
二 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科学内涵
三 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和市场机制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与第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一 第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科学内涵
二 对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个图解
三 第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与市场机制
第三节 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一 正确认识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二 基本结论
第六章 市场机制的实现形态
节 市场、市场机制及其本质
一 什么是市场?
二 “市场机制”解析
三 从资源配置的实质看市场机制的本质
第二节 竞争、竞争机制及其本质
一 全面把握“竞争”的含义
二 “竞争机制”解析
三 竞争的本质
第三节 供求、供求机制及其展开
一 “供求”的基本含义
二 “供求机制”解析
三 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进一步思考
下篇 《资本论》对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独特探索
第七章 企业理论及微观运行
节 企业组织的形成与演化
一 企业的起源、本质与边界
二 生产组织及其演化
第二节 企业的资本循环、周转与管理
一 企业的资本循环与周转
二 增殖是企业管理的目的
三 对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简要评论
第八章 总供求平衡与一般均衡
节 总供求平衡的一般规律
一 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二 马克思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阐释
三 马克思对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阐释
四 马克思的总供求平衡思想对研究宏观调控的启迪
第二节 《资本论》中的一般均衡思想
一 “一般均衡”的基本含义
二 《资本论》中的一般均衡思想述要
三 马克思一般均衡思想的特色与价值
第九章 货币理论
节 对货币本质的分析
一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二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第二节 对货币数量的分析
一 货币量是必须认真“量一量”的问题
二 马克思对货币量的分析
第十章 产权理论
节 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 科斯强调产权问题实际是向历史唯物主义复归
二 产权分析学派所讲“产权”的确切含义
三 产权分析学派从市场交易的前提强调研究产权
四 产权分析学派更关注“产权”与“所有权”的差异
第二节 《资本论》中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与价值
一 《资本论》中的产权理论述要
二 《资本论》中地租理论的现实价值
三 以《资本论》的产权理论为基础,吸收借鉴产权学派的科学成分,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研究
第十一章 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节 《资本论》对技术进步的关注
一 技术的本质
二 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逻辑
三 技术进步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
第二节 《资本论》对制度变迁的讨论
一 马克思经济学视野中的制度变迁
二 马克思对制度变迁逻辑的阐发
第三节 《资本论》对经济增长的理论探索
一 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经济增长方式
二 马克思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十二章 开放经济与世界市场
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演化
一 世界市场形成的逻辑
二 世界市场的演进历程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依赖
一 国际分工与国家间的相互依赖
二 国际价值及其规律
三 在“挑战”中寻求和把握“机遇”
余论:开创理论经济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后记
我因参加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的学术活动而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朱绍文先生相识。虽未能成为先生“国民教育系列”之内的“在册”弟子,却有幸长期得到先生在“经济思想史”学业方面的指点。北京西三环紫竹桥东南角昌运宫中国社会科学院宿舍楼内先生的“书斋”和紫竹院公园湖边的“林荫小路”是我经常聆听先生关于如何“治经济学”的课堂。先生对我的循循善诱和耳提面命,尤其是强调“要努力读经典”,“《资本论》要读十遍”,“要读一生”的“规定”一直令我不敢懈怠。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爱国热情,以及先生对先生恩师的那份“敬重之情”更是使我难以忘怀。这本书中的很多思想就是在与先生的交流中产生的,这本书的立论视角初也是源于先生的引导。如今,我的“真意斋”与先生曾经治学的“书斋”依然隔紫竹桥相望,但先生已去,与先生的交往已成为记忆。
先生与我的另一位恩师,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是挚友,也知我从董先生学画,曾希望我为其画一幅“墨竹”。可我总觉得先生身体康健,待我练得更好些再动笔吧。没想到先生竟“忽然”驾鹤西去,我对先生的“愧疚”也就成为永恒。这也是我愿将此书作为一份“作业”呈献于先生的缘由。
学生王明友敬记于京华紫竹桥畔真意斋
2014年11月3日
序
21世纪初我从海南大学调到北京工业大学并与王明友老师相识。我与王老师既是同事,也是经常相互切磋理论的好友。据我所知,与干我们这一行的同龄人比起来,王老师拿出来的“成果”并不多,也不大愿意申报课题,但每发表一点东西总要强调一得之见。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值得肯定,但与现行学术评价体系却有距离。
王老师在中学时代就对马克思经济学产生了兴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参加高考,有幸得到人大经济学系老先生们给予的科班训练。之后,一直在高校从事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在我的印象里,王老师对理论经济学充满执著,不仅对经济思想史,现代西方宏观、微观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有长期钻研,而且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用功尤深。这本书实际是王老师长期思考理论经济学之心得的一个汇集。
由于多年从事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思考与探究这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异同成为王老师学术兴趣的聚焦点。正如他自己所言,“求同存异”是他的学术志趣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王老师对《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逻辑这一主题的探究才呈现出以劳动资源的节约为前提,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为核心,以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实市场竞争中的展开为主线,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统一起来,并从微观企业运行到宏观结构平衡,从商品交换到货币理论,从产权到租金,从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到经济增长,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等一脉串联下来,从而把“价值规律”这一人们所“熟知”,但其实是很抽象的范畴引向了现实市场机制层面,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接了“地气”。王老师的这一研究路径其科学性如何还有待于学界评判。但无论如何,这种理论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作者在本书的理论展开中,既坚持《资本论》的文本依据,又从思想史的视野进行多角度讨论,且独见频出,引人思索,足见其理论经济学修养之深。即便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逻辑概述,王老师也是颇有新意,而对“交易创造价值”和用“交易费用”挑战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简要评论,以及“对劳动价值论质疑”的再质疑等,言之有理,分析透彻,凸显了作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娴熟。
对一部纯理论经济学的著作来说,结构安排是显其功力之处。王老师这部主要以《资本论》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在结构安排上是有所长的。针对社会大众对《资本论》缺乏深入了解的现实,先从《资本论》的创作、出版和在中国的传播入手,进而讨论《资本论》的对象、方法与逻辑结构,并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理论逻辑进行梳理,既讲明了作者对这两大基本理论的理解,又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正像作者自己所说的,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轻装上阵地讨论本书的主题了。
众所周知,《资本论》对市场机制的阐释是以价值规律来统领的。然而,作者却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为逻辑起点,进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这一市场机制的现象展开——价格、竞争与供求的立体讨论;市场有微观主体和宏观调控,因而接下来是企业微观运行与宏观总量平衡;无论微观、宏观,其运行都离不开货币,所以进而讨论货币;市场经济以清晰的产权为前提,产权作为客观存在必然追求其经济实现,因而接下来讨论了产权和租金;正像作者所强调的,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是具体社会时空中的经济学,受着自然、技术和制度的制约,所以又讨论了技术变迁、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马克思当年就曾计划对国际经济进行专门的讨论,但因生命所限未能实现,作者延续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对开放经济与世界市场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理论经济学的创新要以马克思的方法和已有思想成果为基础,像马克思当年那样积极吸收其他经济学的优秀成果,于此再出发,去拥抱中国理论经济学新时代的学术期盼。这样一种逻辑构建在推进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现代化方面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我因专业是哲学,故对王老师倡导回归马克思的“经济哲学”很有兴趣。经济学与哲学本不该分家。而且在马克思那里,二者始终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资本论》既是经济学著作,同样也是哲学著作,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就体现在《资本论》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要深入进行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并企盼有所建树的话,都应认真补一补《资本论》的课,正如王老师所言“马克思经济学是绕不过去的”。死抱着《资本论》作教条式的理解无疑是错误的,但抛弃《资本论》同样也是错误的和无知的。《资本论》是历经上百年历史检验的人类认识自身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阶段性成果”。肯定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学术价值,继承这一阶段性成果中的科学内容,从这个阶段性成果再出发、再探索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是千年伟人,是思想巨匠。马克思虽然没有穷尽真理,但毕竟在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开启了通向真理的大门。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马克思的方法和《资本论》的逻辑的理论魅力也就自不待言。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当今之中国,思想文化观念的多元化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仅仅讲马克思经济学抽象的大道理,无论其道理如何正确,也还是难免被边缘化。因为面对理论的多元竞争,公众更愿意选择和接受看来是更能解释现实的理论。现代西方经济学因其长于现象描述——毕竟吸引公众眼球的首先是现象,加之大量运用曲线和方程等数学表达形式,自然就有了所谓“科学”的面貌。与之相比,马克思经济学过去更多地被应用于解释剥削的秘密,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而很少被用来解释市场经济活动,在许多人看来,马克思经济学根本没有这个功能。因而,面对现实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深刻阐述马克思经济学在现实市场经济中的具体应用价值就成为当今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王老师由于长期的“一仆二主”,几十年来同时搞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从而有了一定的在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与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现象描述之间进行对话的学术基础。我相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一定要以这类对话为前提,若不如此,则无以吸收马克思之后人们在经济学探索方面所积累的科学成果。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没有穷尽经济学的真理,而只是开辟了探求经济学真理的道路。马克思的《资本论》要续写,而这种续写首先是要立足于今天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日趋升温正反映了现实对这种解读的客观需求。深知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要跟随需求之导向的王老师的这本书无疑对《资本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视角和新的解读方式。所以,对王老师的探索我是积极支持的。当然,其观点无论对错,都属于王老师自己。
在书稿付梓之前,王老师希望我给写几句话。以上数语,既是我学*老师书稿的一点体会,也表达了我对王老师和他的著作走向学界和公众的深切期待。
钱伟量
2014年11月8日于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研室主任高峰博士近乎逼着我申报了这一研究课题,而且高度关注我的研究进程,并在研究方法上与我多有讨论。高老师的不断鼓励是我整理自己有关想法的动力之一。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任院长李东松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唐军教授对本课题的研究和本书的写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艾国教授、吴宝晶教授、崔希福副教授、赵炳琴副教授、阚和庆副教授、刑荣副教授及姜惠讲师对本课题的研究给予了热情鼓励,田园讲师则在文献查询方面提供了帮助。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孩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王天一博士积极参与了讨论,并对部分书稿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我从他那里了解到年轻一代经济学人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若干想法,并促使我在马克思经济学的现实价值方面进行更多的思考。
我的妻子罗玉香几十年来一直是我搞经济学研究的坚强后盾和个聆听者,她对我的学术追求的理解和对家庭生活的支撑是我安心经济学、畅游经济学的保障,这本书同样融入了她的奉献。
这本书作为我个人对马克思《资本论》的一种解读,片面和不足在所难免。如果这本书能引起人们对《资本论》中有关市场经济逻辑问题的关注,或者能够理解我对《资本论》的偏爱之心,我就满足了。
在经济学学习和思考的路途上,很多前辈学者和同代学人的论文与著作给我提供了指引和启发,没有这些丰富的学术养分,不可能有这本书。在此,我要对书中已注明参引文献的作者和未注明参引文献的作者一并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中国经济学界的活跃环境,感谢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
学术总要有方法之讨论、观点之交锋和见解之辨析,因而行文中不免会涉及对不同学术观点之看法。当然,均在学术范围之内,且对事不对人。至于必须提到某位同行的确切名讳,则是行文的规范要求,笔者为此在这里先致以深深的歉意,还望相关同行看在推进理论经济学科学认知的份上,予以海涵。
本书的出版得到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支持,对此在这里特别致谢!
是为序引。
作者 王明友
2014年10月28日于京华紫竹桥畔真意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