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54451丛书名: 华信经管创新系列
本书以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为框架, 紧密联系中国经济现实, 深入阐述关于现代经济运动的基本理论, 以专栏的形式提供了许多经济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生动案例和历史资料。编者力求逻辑严谨, 努力体现现代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探索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1.1 经济的定义与经济活动
1.1.2 经济问题
1.1.3 经济制度
1.1.4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2 经济学学科体系
1.3 经济思想发展简史
1.3.1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1.3.2 近现代中国经济思想
1.3.3 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简史
1.4 宏观经济学内容结构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1 经济系统
2.2 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核算
2.2.1 投入产出表及基本核算公式
2.2.2 GDP核算实践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2.3 国民账户体系
2.3.1 SNA的基本要素
2.3.2 SNA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与核算
2.3.3 SNA的账户体系
2.4 价格统计及经济增长测度
2.4.1 价格指数的编制原理
2.4.2 实际经济量
2.4.3 经济增长测算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最终需求分析
3.1 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3.1.1 凯恩斯消费理论
3.1.2 长期消费函数与消费函数之谜
3.1.3 跨期选择理论
3.1.4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3.1.5 持久收入假说消费理论
3.1.6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3.2 公共消费需求分析
3.2.1 政府支出的分类
3.2.2 公共消费需求函数
3.3 投资需求分析
3.3.1 投资相关概念
3.3.2 凯恩斯投资函数
3.3.3 固定资本投资理论
3.3.4 存货投资理论
3.3.5 住房投资理论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货币与金融市场分析
4.1 货币与现代金融体系
4.1.1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4.1.2 现代金融机构分类
4.1.3 一般国家金融机构体系
4.1.4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4.2 货币需求分析
4.2.1 货币需求分类
4.2.2 传统货币数量论
4.2.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4.2.4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4.2.5 货币主义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4.3 货币供给分析
4.3.1 货币存量的计量
4.3.2 货币创造与货币乘数
4.3.3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4.4 货币市场均衡
4.4.1 利率的决定
4.4.2 均衡的变动
4.4.3 实际利率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劳动市场分析
5.1 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5.1.1 劳动力与劳动
5.1.2 劳动与劳动力市场
5.2 劳动需求分析
5.3 劳动供给分析
5.4 劳动市场的均衡与失业
5.4.1 劳动市场的均衡
5.4.2 失业概念及分类
5.4.3 失业的经济与社会成本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总供给-总需求分析
6.1 总供给
6.2 总需求
6.3 总供给-总需求均衡模型分析
6.3.1 公共消费支出的均衡影响
6.3.2 货币供给的均衡影响
6.3.3 供给冲击
6.4 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
6.4.1 极端凯恩斯主义模型
6.4.2 ISLM分析
6.5 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函数
6.5.1 菲利普斯曲线
6.5.2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函数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开放经济分析
7.1 国际贸易的性质与统计
7.1.1 国际贸易的性质
7.1.2 国际贸易的统计指标
7.2 国际收支
7.2.1 国际收支平衡表
7.2.2 国际收支失衡
7.2.3 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7.3 外汇市场分析
7.3.1 外汇市场概述
7.3.2 外汇市场交易
7.3.3 汇率及汇率制度
7.4 开放经济模型
7.4.1 ISLMBP模型
7.4.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经济增长与发展
8.1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
8.1.1 当今世界格局
8.1.2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8.1.3 “荷兰病”与中等收入陷阱
8.2 经济增长基本理论
8.2.1 增长理论基本方程
8.2.2 经济增长的稳态分析
8.2.3 最优储蓄率
8.2.4 关于劳动生产率的长期增长
8.3 经济增长的源泉分析
8.3.1 经济增长核算
8.3.2 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8.4 现代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
8.4.1 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
8.4.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8.4.3 内生增长理论
复习思考题
第9章 经济波动与周期
9.1 经济周期形式与分类
9.1.1 周期的时间结构
9.1.2 经济周期分类
9.2 经济周期观测
9.2.1 宏观经济指标的周期特征: 方向与步调
9.2.2 经济周期与产出缺口
9.2.3 中国1980年以来的经济周期
9.3 历史上的经济周期理论
9.3.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周期理论
9.3.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周期理论
9.4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9.4.1 基本思想
9.4.2 一个简单模型
9.4.3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存在的问题
9.5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9.5.1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模型
9.5.2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下的经济周期
9.6 经济危机理论
9.6.1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
9.6.2 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周期理论的比较
9.6.3 典型经济危机
9.7 通货膨胀理论与现实
9.7.1 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理论发展
9.7.2 通货膨胀的成本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 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政策
10.1 经济模型的政策含义
10.1.1 宏观经济模型的构造
10.1.2 宏观经济模型中的政策变量
10.2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10.2.1 充分就业
10.2.2 物价稳定
10.2.3 经济增长
10.2.4 国际收支平衡
10.3 财政政策
10.3.1 财政收支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10.3.2 财政预算理论
10.3.3 自动稳定器
10.3.4 权衡性财政政策
10.3.5 赤字与公债
10.4 货币政策
10.4.1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10.4.2 货币政策的时滞
10.4.3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合
10.5 开放环境下的经济调控
10.5.1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0.5.2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改革
10.6 就业政策与收入政策
10.6.1 就业政策
10.6.2 收入政策
10.7 产业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10.7.1 产业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概念
10.7.2 产业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10.7.3 产业政策制定原则
复习思考题
结束语
索引
现在市面上的经济学教材很多, 除了来自美国原版的翻译本和影印本之外, 其他基本上也都脱胎于美国的各种版本, 甚至都以美国经济的各种数字为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进行了三十余年, 即使从1993年算起也已经二十余年了,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的经济制度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 更有自己的特殊性, 这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承认,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中国奇迹,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抱着那些无用的教条不放呢?我们的经济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中国经济的未来管理者和建设者, 所以必须让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国经济体系运行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机制, 为此, 必须改革我们的经济学教材内容。当然, 总结形成符合中国经济体系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但是我们必须立即踏上这个征程, 不能再等待。这本教材就是这样的尝试。
在本书作者看来, 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主旨是为私有制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所有者获取利润出谋划策, 而宏观经济学是为其政府稳定经济出谋划策, 所以, 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中初级教程的内容更像是应用经济学的范式。各种结构的市场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内容, 其理论模式都是从利润最大化出发, 分析利润最大化的数量条件。政府政策效果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的主体内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主线。在我国的经济学教学体系中, 经济学原理实际上有三大块: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于未来的教学改革, 我们认为, 可以继续保持三大块结构, 使其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政治经济学是最基础的理论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深入分析价值的本质、 源泉和运动, 阐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运动和制度演化规律, 以生产关系分析为主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关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的基本知识的理论体系, 属于制度经济学的内容, 以经济制度及管理结构分析为主线;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讨论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微观市场运作和政府宏观调控与管理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偏向于应用经济学。
虽然西方经济学不能有效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 作为指导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 有其科学合理的内核。首先, 它构建了一套概念体系, 用来讨论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 形成了大家可以交流沟通的学术语言体系; 其次, 它提出了一系列需要回答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 使得初入经济学门槛者可以总体性地了解经济现实, 习得一些经济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方法; 最后, 它为建立中国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使得我们在开始时可以先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和内容进行改造, 然后逐步替换增添, 最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实际上, 现代西方经济学离现代科学规范的要求也还有很大距离。比如, 其最基本的供给和需求概念都不能保持始终如一, 最初以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开始, 到了具有市场力的生产者和行业分析却给不出供给曲线; 到了宏观经济学中, 总需求函数的含义与微观需求函数的含义又非常不同, 以致引起对总需求曲线这个名字的质疑[美]罗伯特 J巴罗. 宏观经济学.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还有如生产要素、 资本、 总产出等概念也不能保持始终一致。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通常有三个层次,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所使用的数学方法的深度水平, 另外表现在对有争议的问题的处理。根据高鸿业先生的说法高鸿业, 吴易风著. 研究生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初级和中级经济学是为本科生提供的。初级教程偏重于以图表和事例对经济现象进行介绍, 对经济理论进行说明, 使学生在感性层次上认识经济学和经济事务; 中级教程则在理论内容上更系统化, 数学水平上以代数层次为主; 高级经济学则以理论专题为内容结构, 方法以严密的数学论证为特色, 数学方法更抽象、 更复杂。高鸿业先生认为, 在20世纪70年代前尚不存在高级经济学, 研究生教学就是以学术论文进行的。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认识, 我们编写这本宏观经济学教程的指导思想就是: 以西方经济学为底本, 以中国当代经济事实为背景, 以中级宏观经济学要求为技术参照水平, 坚持科学规范, 为初始步入经济学大门的读者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事实材料, 为准备继续深入的经济学学习者提供基本的技能和思维训练。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基于中国认识的经济学, 一是在叙述中大量引用中国数据和中国事实, 二是尽可能考虑中国经济制度特征, 三是大量观点基于本作者的学术认识。同时, 本书也充分考虑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包容了主要的传统内容。
为了顾及未接触初级经济学的读者, 本书适当增加了对经济体制和现象事实的介绍。作为中级教程, 本书在对经济学概念科学定义的基础上, 以代数方程式表达和推演经济量之间的关系, 辅之以曲线说明。对目前世界上的两个最大经济体, 我们适当进行了一些中美经济比较, 以提高读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认识。
本书的内容结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变, 以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形成分析来组织短期分析, 短期分析之后是长期分析, 包括增长理论和周期理论, 最后是宏观经济调控。
绪论之后的第2章是关于经济度量的, 其内容可以视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也是现代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的组成部分。经济学作为一门数量科学, 必须首先对一些基本变量进行定义和测度, 这在经济理论上是关于生产的基本性质和定义的问题, 这就如物理学中必须首先对位移、 速度、 加速度、 质量和力等概念给予定义一样。概念的定义中包含着一些基本理论认识, 如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中就包括关于生产的理论知识。第3~7章是传统宏观经济学中的短期理论部分。在结构上, 我们借鉴了巴罗《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范式[美]罗伯特 J. 巴罗. 中级宏观经济学.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严格使用了供给与需求的概念。第3章讨论了总需求的决定模型, 分别讨论了居民消费需求、 公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第4章把货币市场作为一个独立部分讨论, 并照顾到从初级经济学到中级经济学的衔接, 介绍了有关现代金融体系和货币供给制度的知识。第5章是对劳动市场的专门讨论, 在对相关概念清晰定义的基础上, 讨论了有关模型。第6章是封闭经济状态下的总供给总需求均衡分析模型, 把经济系统的总均衡视为商品市场、 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联合均衡, 其中的总需求概念与传统宏观经济学不同, 更符合需求的本来含义。为了与传统宏观经济学衔接, 第6章还介绍了凯恩斯主义模型体系。第7章把经济系统扩展到开放经济, 针对对外贸易和外汇市场进行分析, 在总需求中加入了外部需求(出口), 总供给中加入了外部供给(进口), 总均衡模型体系中加入了外汇市场均衡。第7章主要应用了凯恩斯主义理论模型。
第8~9章是长期经济理论, 分别是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有些教科书把波动理论归于短期经济问题, 虽然有一定道理, 但一般短期分析的短期不过是一年左右, 不能包含经济周期问题, 周期的发现是必须在长期中观察的。当然, 有人或许不承认周期的说法, 把经济指标的增减变化只视为一种波动。在这两章, 我们同样注意了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的兼顾, 把现实知识和理论模型结合起来, 并介绍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第10章是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篇, 即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和分析方法指导政府的经济管理决策。除了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 我们还讨论了与我国现实紧密相关的就业、 收入与对外经济政策, 最后还讨论了反映当代经济发展思想的产业经济政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编写出版过程中,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及经济系的领导和同事给予了热忱帮助和支持, 特别是付岗副院长、 还有教务科的安静和王楠两位同志都提供了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另外, 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姜淑晶、 王二华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极大帮助和支持, 特别是王二华老师在编辑工作中特别负责, 有效地保证了出版质量, 在此也要对他们及出版社领导表示真诚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非常广泛的参考资料, 这些资料的出处编者已经尽力在书中标注, 如有遗漏还请读者不吝指出, 以便在修订中改正。在此, 我们对所有参考资料的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编写分工: 刘新建编写第1章、 第2章、 第6章、 第8章、 第9章和结束语, 喻江平编写第3章, 张英辉编写第4章, 韩伟编写第5章, 段辉娜编写第7章, 卜洪运编写第10章。全书最后由刘新建统稿和定稿。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 在此欢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批评指正。
刘新建2015年1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