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8089356丛书名: 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
《丛书序》
20世纪末以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给广播影视等传媒带来巨大的影响,传媒和科技都呈几何级数发展速度变化与增长。近10年来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就更大更为深远,其中网络电视、网络音视频等视听新媒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广播影视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化已经成为现实。广播影视需要技术作为支撑,技术的进步必将给广播影视的存在形态与发展模式带来新的嬗变因素。
对广播影视事业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来自体制改革与媒介管理层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广播影视事业的管理办法,有力推动了广电体制改革,鼓励人们探索、实践新的媒介经营与管理模式。从广播影视学术研究与教学的角度来看,则出现了许多新案例与新的研究对象。传统的广播影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范式面临挑战。在此形势下,广播影视学者理应把握住时代脉搏,将广播影视传播实践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技术到产业、从理论到实践、从现象到文化——注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让广播影视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在这前提下,孙宜君、陈龙教授任总主编的《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的意义很自然地就凸显了出来。这套丛书很明确地将自己定位在“新视角”上。所谓“新视角”,不仅意味着丛书会瞄准广播影视业界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态势、新思潮,突出新案例、新材料,也意味着丛书会吸收学术界的新观点、新思维。其总体脉络则是广播影视在技术进步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充分体现出丛书编委在编写这套教材时的新理念。
在“新视角”的主导下,这套即将陆续推出约30多本的丛书,全方位地建构了广播影视本科教学的教材体系。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艺术、广告学等方面的内容悉数涵盖,涉及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两个学科。在编写思路上则以满足广播影视的本科教学为目标,充分体现教学特点,兼顾学理性与实用性。在体系上也较为完备,从技术(比如《影视数字制作技术》、《电视新闻摄影教程》、《电视摄像技艺教程》等)到美学(比如《影视艺术概论》、《影视美学》等)、从理论(比如《影视传播导论》、《影视文化概论》、《广告传播概论》)到实务(比如《广播电视实务》、《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等),涉及的课程较为全面,构架则较为严谨。所设课程尽管较多,却都不出广播影视之大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这套丛书在选题上的集中性、在特色上的鲜明性。
求“新”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赶时髦,唯新潮之马首是瞻。一味地求“新”而无视传统,必将使所谓的“新”成为无源之水,*终失去生命力,徒留空洞的外壳。唯有推陈,方能出新;唯有继往,方能开来,这是“发展”之辩证法。对广播影视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来说,求“新”并非是将传统理论弃之如敝屣,实际上,新现象、新问题并没有颠覆原来的理论观点,而是对之进行了充实和发展,或者是将原来的理论观点拓展到一个更大的范畴,从而使之具有当代适用性。总之,《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的编写理念是遵循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的,求新而不忘本、追求新视野却注意保持与传统的内在贯通,将“新”建立在深入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惟其如此,丛书所彰显出来的新观念和新思维,方能做到言之有据、顺理成章。
《广播影视新视野丛书》的编委成员都是来自教学一线的学者。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又在广播影视学的不同学术分支里潜心治学,可谓术业有专攻。前者保证了这套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后者则保证了学理性。基础理论与前沿观念结合、理论阐释与实践案例结合、学与用结合,正是这套丛书的自我定位。
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章 你幸福吗?《新闻联播》
第一节 《你幸福吗》是怎样“炼”成的
第二节 《新闻联播》之“前世今生”
第二章 用事实说话的《焦点访谈》
第一节 《焦点访谈》的叙事与探析
第二节 《焦点访谈》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节 《焦点访谈》的述评与监督
第三章 以变求新的《东方时空》
第一节 《东方时空》的深度报道与探析
第二节 《东方时空》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节 《东方时空》的编排、受众与深度
第四章 探寻事实真相的《新闻调查》
第一节 《新闻调查》的调查与探寻
第二节 《新闻调查》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节 《新闻调查》的核心竞争力——调查性报道
第四节 《新闻调查》的借鉴与构建
第五章 全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第一节 从电视播音到新闻主持的嬗变
第二节 全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主持人的素养
第三节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
第四节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第六章 “用艺术点亮生命”的《艺术人生》
第一节 《艺术人生》的暖情与煽情
第二节 《艺术人生》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节 《艺术人生》的思索与拓展
第七章 “舌尖上”的中国“味道”
第一节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道
第二节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与美学特征
第三节 《舌尖上的中国》的国际化传播视野
第八章 情感真人秀中的《非诚勿扰》
第一节 解惑戴彬的“非诚勿扰”
第二节 《非诚勿扰》的成功之道
第三节 《非诚勿扰》引发的当代价值观思考
第九章 《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
第一节 《鲁豫有约》的大爱与品质
第二节 《鲁豫有约》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节 《鲁豫有约》与《奥普拉脱口秀》
第四节 《鲁豫有约》的任重与道远
第十章 一枝独秀《康熙来了》
第一节 《康熙来了》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节 《康熙来了》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节 从《康熙来了》看“台湾式”娱乐
第十一章 火爆动听的“中国好声音”
第一节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
第二节 《中国好声音》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中国好声音》的制作与运营方式
第四节 《超级女声》与《中国好声音》
第十二章 微电影:电影的微缩,还是广告的附庸?
第一节 微电影,被追捧的艺术
第二节 微电影,情感消费的艺术
第三节 微电影,广告化的艺术
第四节 微电影,被压缩的艺术
第十三章 用户自制“UGG”
第一节 对“用户自制内容”(UGG)的解读
第二节 用户自制内容(UGG)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基于用户自制内容(UGG)的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第十四章 从YouTube到YOU-TU(优土)
第一节 “1+1”能否大于“2”
第二节 优酷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节 YOU-TU(优土)与YouTube
第四节 优酷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影响
第十五章 移动网络中的“手机电视”
第一节 手机电视的概念与特性
第二节 手机电视兴起的原因
第三节 手机电视的传播渠道与内容
第十六章 从CCTV到CNTV的嬗变
第一节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内容资源
第二节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传播平台
第三节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传播终端
第十七章 人民日报的“全媒体”之路
第一节 人民微博的新气象——互动平台
第二节 人民网的新步伐——上市融资
第三节 人民电视的新形象——网络视窗
第四节 人民搜索的新举措——“即刻”登场
第十八章 新华社的“新媒体”战略
第一节 知“微”见“著”显创新
第二节 立足全球的新华电视
第三节 “新华08”打造金融信息库
第四节 盘古开辟搜索“新天地”
第五节 新华“多媒体数据库”抢占信息制高点
第六节 新华社的新媒体新格局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