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235130
★史料丰富的鲁迅“断代史”
★民国文人的生活画卷
★老北京的“导游手册”
目 录
这也是生活(前言)
上编:知了世界(鲁迅的北京)
拉封丹的寓言中,辛苦做工的蚂蚁要比耽于享乐的知了高贵。然而,这毕竟只是童话。现实中,世界属于知了。在这样的世界中认真活着的鲁迅,始于呐喊,终于彷徨,于是有“影的告别”,有“逃的辩护”。
幸福的家庭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谁都渴望幸福的家庭,但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却往往并不幸福。鲁迅说“英雄未必忘家”,但却只能感叹“客舍似家家似寄”,只能坦承“确是吐了几十口血”。
居所
会馆
医疗
未有天才之前
灰尘之中长不出乔木,所以,与其徒然要求天才的产生,不如先作培养天才的土壤。教育佥事周树人、大学讲师周豫才、作家鲁迅,无论何种身份,他都在努力耕耘着。
公务
学苑
社团
破帽遮颜过闹市
躲进小楼之前,总要在闹市穿行。北京的大街小巷,为鲁迅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书肆
购物
餐饮
他们的花园
小男孩“走出破大门,望见邻家:他们大花园里,有许多好花。用尽小心机,得了一朵百合;又白又光明,像才下的雪。”鲁迅钟爱电影,因为其中有着“他们的花园”。
揽胜
影剧
下编:戛剑生杂记(北京的鲁迅)
鲁迅早年自号“戛剑生”,以“弹铗长歌”的冯谖自况。冯谖讲求生活品质,关心家人生活,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而其宽广的视野、卓越的能力也足以铸就自身的辉煌。鲁迅有以似之。
无花的蔷薇
叔本华说:“无刺的蔷薇是没有的。——然而没有蔷薇的刺却很多。”鲁迅以文学名家,却不愿为艺术而艺术,他终归希望自己这些“无花的蔷薇”,可以唤醒沉睡的中国。
创作
翻译
笔名
我的籍和系
陈西滢曾为论敌“可惜”,因他居然出身“某籍某系”。鲁迅虽对其“挑剔学潮”的指责敬谢不敏,却自豪于“绍兴籍”、“国文系”,而他在北京的交游,也以二者为重要。
亲属
同乡
同事
学生
外宾
各界
趋时和复古
刘半农由趋时而复古,鲁迅则由复古而趋时。鲁迅的“复古”有些另类,并非为了“保留国故”,而是在延续儿时的梦。百草书屋里的小“长庚”就曾用荆川纸描《西游记》的绣像。
藏书
石刻
汉画
藏画
其他
夜独坐录碑
一九一七年初,鲁迅于日记中写道:“旧历除夕也,夜独坐录碑,殊无换岁之感。”因其长年“向笔海而啸傲兮,倚文冢以淹留”,故而他的书法成就颇为可观。
幼学
师承
抄碑
性情
书体
成就
鲁迅在北京年表
新秋杂识(后记)
这也是生活(代序)
100年前,中国现代一位伟人——周树人来到北京。
他在北京生活了14年。中国文化的先驱者鲁迅的北京,作为帝都的北京,正处在民国初年动荡的年代。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周树人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便成了人们常用的名号。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又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诞生在民国时代的老北京。
鲁迅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至1898年去南京读书,他的青少年时代有17年在绍兴度过。北京是除他的出生地之外生活久的一个城市。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也在北京生活了14年。周福清,字介孚,1871年就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在鲁迅出生前三年即1879年就到北京做了京官,直到1893年因科场案入狱。鲁迅到北京也是来做京官的。
1909年8月,鲁迅结束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后,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化学、生理学,又在绍兴府中学堂任学监并教博物学。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在工作的好友许寿裳向蔡元培举荐鲁迅,蔡元培说:“我久慕其名,正拟驰函延请,现在就托先生代函敦劝,早日来京。”许寿裳即连写了两信给鲁迅,催促鲁迅到赴任。2月中旬,鲁迅到南京临时政府担任了部员。5月初,与许寿裳一起随北上北京,5月5日晚7点到北京。在现存的“鲁迅日记”中所记的天的日记,鲁迅这样描写北方的景象:“途中弥望黄土,间有草木,无可观览。”鲁迅就在这样观感中踏上祖父曾生活过的地方。
在北京,鲁迅孤独地生活了7年后,终于1919年举家迁至北京,全家团聚。又7年后,鲁迅再次离家南下。
在北京,鲁迅参与缔造了中国个国立历史博物馆、个国立图书馆,对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教育事业和美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北京,鲁迅创作了中国篇白话小说,创作了部中国小说史,逐渐成了伟大的作家、翻译家和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并在中国国学、文学、美术、书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北京城已有3000年的历史,在这座中国著名城市中,无数的外国人、外乡人,都被同化成北京人。鲁迅在北京的生活丰富多彩,经历了呐喊,经历了彷徨,经历了悲欢离合的岁月。北京的红墙高瓦、灰砖胡同,留下了很多鲁迅的足迹。北京的文化名人、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和鲁迅结下了不解之缘。鲁迅是北京城的骄傲,是北京城市历史中秀的一员。
这不是一本研究鲁迅思想的书,而是从史料出发,爬梳鲁迅在北京文化地图上的轨迹,回顾鲁迅与北京文化以至于中国文化的种种纠结,全面介绍鲁迅在北京的生活、足迹、创作、翻译、收藏、交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鲁迅在北京的活动,折射出民国时期北京的生活状态,以及帝都北京带给鲁迅的种种影响及改变。
百年后的北京,已经沧桑巨变。城墙不在,代之高楼林立;黄包车不在,代之轿车如龙;首都还是首都,人群却是潮人了。1925年,鲁迅在北京写下《灯下漫笔》,至今重温,仍有震撼——鲁迅把史学家们对中国的历史归纳为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说:“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菲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鲁迅期望“第三样时代”的到来,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的身上。鲁迅及其同仁所做的努力,是百年后的北京仍需努力做的。
如今是出版繁荣的时代,但本书并不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住在北京西城的戴时焱先生是一位热衷北京史而且热情的学者,也是我的老书友,感谢他把这部不会畅销的书稿给北京著名的燕山出版社;感谢陈果社长的眼光与魄力使得本书能在当下的时代出版;并感谢仪态万方的责编夏燕姑娘为本书辛勤的付出。
鲁迅走过的北京,很多历史遗迹如今已经不存,老的资料照片也不够清晰,为增加书的观赏性,书中的部分插图由我的同事刘欣据史料手绘,使得本书大为增色,在此并致谢忱。
谨以此书纪念鲁迅进京百年。
萧振鸣
2013年8月于而已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