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163703丛书名: 跟梁衡学新闻书系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总编手记(修订版)》主要是2000年到2006年底作者梁衡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改稿记录。
《总编手记(修订版)》主要是2000年到2006年底作者梁衡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改稿记录。说是记录,但不是流水账,琐碎不要,只留思考。这是一个与前面完全不同的角度。《总编手记(修订版)》收录了《从历史长河回望新闻的浪花》;《每一个将军都有一个假想敌,每一个评论都要有一个真靶子》;《“黑板报”式、“文件”式专版,让人生厌》等文章。
明理篇报纸的主体是新闻,本质是信息稿件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政治生命力遭遇“盲稿”,半夜三更找“眼睛”勿因小巧失大真新闻是火花一点,不是火光一片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好稿则是历史的坐标从历史长河回望新闻的浪花机关报要克服机关化机关报要搞好“五个统筹”政治新闻的“三难”与“两特”写作篇鸟打嘴,兔打腿,采稿要拦不要追把握多棱镜的那一道棱一种必须改正的“有残文体”作者笔下先有形,读者心上才留痕每一个将军都有一个假想敌,每一个评论都要有一个真靶子内核外延说通讯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要”字牌言论编辑篇新闻在文字大家族中的位置编稿应多用刻刀,少用锉刀“黑板报”式、“文件”式专版,让人生厌办好专版、专刊、周刊的“三一公式”专版三要素:鲜明的主题,扎实的新闻事实和有个性的言论含混不是模糊美策划篇好栏目是好稿的专卖店一个三级跳跳出来的头条记者篇记者最大的“绝活”是头条新闻是沟通记者是翻译新闻,是流动中的一瞬记者的多重身份和道德底线记者职业四要素,首先要有责任心关于记者站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记者是从事件中走出来的金凤凰记者要登上重大事件的山峰名记者的四条标准夜班篇新闻是报纸的主体注重策划,为改版练兵非常时期的非常策划金秋里的收获“收官报道”圆满,“视点新闻”有亮满版春色关不住6月夜班的三点思考大事大势,方显大报本色把版面的“眼睛”做亮6月夜班三题标题篇先学走,再学跑;先准确,再生动末成稿时题为梁,成稿之后题为眼政治篇不要在岳飞、文天祥身上做文章拥军不是男痴女俏对国家领导人不应称爷爷新闻与政治记事篇一次检查朱镕基改稿就取消北戴河暑期办公给党中央的一封建议信向季羡林先生约稿在退休座谈会上的讲话作品篇杜寿鹏——要堵贺兰山缺贪污就是背叛赞环境书记、环境市长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督促事后有奖惩东营实行政务责任督查制难忘今宵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党史如镜传统如河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工作不要挂在空挡上有感于某些干部“不会说话”房高不要超过树高一脉相承说发展生产力了不起的新实践新观念文章五诀一个老虎也吃人有感于“群众利益无小事”碑不自立名由人传广安真理宝鼎记大渡河上三首歌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栽者有其权百姓得其利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两类出版两种阅读匠人与大师大干部最要戒小私听老祖宗说和谐社会说经典退休篇学问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石头里有只会飞的鹰地震教我们如何说话邓小平认错谁敢极言?谁能极言?用其力还是用其心一把跪着接过的钥匙百年明镜季羡老榆林红石峡记母亲石肢体导演张艺谋文化贴牌无异于自杀雨中明月山官员答记者问的14个“不要”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老百姓怎么看政治以后这样的人不多了教材的力量山还是那座山现在还有八种人不幸福用文学诠释政治百年革命三封家书西柏坡赋嘉兴南湖红船之铭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这一生的,厶\务年龄都是在新闻这个平台上度过的。全部时间中有一半是做新闻业务,一半是做新闻管理。我大学的专业并不是新闻,以一个外行,一步步走进新闻的殿堂,先当记者、蝙辑,后来又任新闻出版署官员、《人民日报》副总编。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外来户。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观察,谨慎体悟,孜孜以求。我有一个顽固的习惯,不论是从事管理工作、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车之辙,总想在实践的同时弄清它的理论根据,走自己的路。我把这比作“打着灯笼走路”。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联系实际探求理论,但这个理论绝不枯燥,探求的过程也不艰涩,是寓研究于体味、把玩、欣赏之中。这就是诗话、词话、笔记这一支。有点类似现代西方的案例教学,但现在的案例教学有其事,有其理,却少有其美。中国画的教学作品叫“课徒稿”(比现在电脑课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师边画边讲,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却又一样的美。有的简直成了传世名作,如著名的《芥子因画谱》。鲁迅小时候,在私塾里除学正课外还偷偷地临它,可见其吸引力,至少说明它不枯涩。这大概就是列宁说的笑谈真理。我从小就喜欢诗话、笔记体的学术书,后来做了新闻,便以这种方式边实践边探寻新闻写作的原理。积以时日,当我告别新闻平台时便有了一个“新闻三部曲”、这是我几十年在新闻之路上走过来的照路灯笼,或一根拐棍。应出版社之约再加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便构成了现在的书系。“三部曲”其实是我亲历的三种业务身份的记录。第一部《记者札记》是我对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国历史由低谷到复兴的一个转折期,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是,这九年我以大报记者身份处于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绞尽脑汁,有一些特殊的收获。几篇作品得奖也在这一时期。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99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点一线采访法”等。其中《青山不老》一篇还被选八教材。第二部《评委笔记》是我担任各种新闻奖项评委时的随笔,时间约是1987年到2000年我在新闻出版署做管理官员期间。前一部是解剖自己,这一部是研究别人。评奖是对新闻作品质量的透视和检验,最能看出作者的拳路和作品的脉络。没有哪一个新闻人不梦想得奖,一稿成名。但一般我们却过多地关注榜上之名,而忽略7上榜、落榜的理由。评奖过程,其实就是作品解剖、案例教学,是“顺瓜摸藤”,逆求新闻原理和写作方法的捷径。这本研究笔记一一辨析作品得失,并尽量上探其源,分别归纳为采访、写作、原理等八个方面。本书原名《新闻绿叶的脉络》,1995年出版,先后4次再版重印。这次略有补充修订。第三部《总编手记》主要是2000年到2006年底我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改稿记录。说是记录,但不是流水账,琐碎不要,只留思考。这是一个与前面完全不同的角度。首先,是站在全局而审一点,以一稿而牵全局,特别是头条稿。虽然是改稿,心里总是想着办报,想着新闻与社会。其次,由于自有指导之责,所以虽是改稿子,又总是想着队伍素质的提高,希望理论性和针对性都能强一点。再次,不只是改稿,更多的时候是选题、策划、版面、新闻思想等宏观的东西。书中内容大都是在夜班审稿、鳊前会定稿、出报后评稿时的思考,还有一些是编报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曾在《新闻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过。此外还有一些我从《人民日报》退休后写的一些文章。在过去出版的“三部曲”中还有一本是我在新闻出版署任职时谈管理的《新闻原理的思考》。考虑到读者面较窄,这次没有收入,而以《总编手记》代之,这样,三本就分别是采、写、编方面的业务研究了,仍是“新闻三部曲”。至于《梁衡新闻作品导读》,这是一本体例很特别的书。每篇新闻作品前都有我自己的剖析、说明或独白,每个章节前又有鳊者的导读,部分章节还附有报纸的影印文件以及一些资料图片,可以给读者一定的参考与感性的认识。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三部曲”一个浓缩本,算是为读者准备的资料性读物吧。这套丛书,时间跨度从1978年到2012年,30多年,客观上记录了我国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也记录了一个新闻人成长的过程。其中绝大多数文章都曾发表过,收入丛书时则尽量保留原貌。这是一件没有刻意包装,甚至没有用心打磨的产品。之所以这样,是想保持一点原生态,敞开心扉与同行切磋交流。这是一座已经盖好还没精装的别墅,更方便用户看清结构,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加工八住。感谢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出版社能出版这套体例特别的书,愿读者能够喜欢。 梁衡 2012年10月1日
恩格斯说过,人是猴子变的,但从人的角度观察猴子,会看得更清楚。历史是由新闻积累而成的。但从历史角度看新闻,更能看清它的价值。2005年岁末一期(12月22日)的《科教周刊》,用四个版对教育、科技、卫生、环境一年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回顾。版面宏观大方,尽收一年风云,又细针密线,小心提炼和装扮改革亮点。让人抚之再三、不忍释手。当天我手机上就收到自发赞赏该版面的信息,可见读者也是喜不能捺。一年365天,我们报道教科方面的新闻少说也有数干条,这满足了读者即时的信息需求,但真正留在读者脑子里的不会太多。能留下的只有那些能在历史长卷上划下一道浅痕(当然深一点更好)的事件。这种新闻得满足三个条件:一、当时看是一件新事;二、过后看是一块里程碑;三、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它仍然在起作用,还有影响力。是“一石三鸟”式的新闻。比如,教育方面,中央决定加强职业教育,“十一五”投资100亿;科技方面,“神舟六号”载人飞行成功;卫生方面,全国防控禽流感;环境方面,松花江污染事件等,都属于这一类。这几件事,当发生之时前所未有一声惊雷,改写了本行业的历史,甚至是共和国历史,而且以后若干年内,其影响不减。如,100亿投资职教,将改变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松花江污染事件,让我们警惕化工事故和水源污染,并采取措施,调整政策。这些看似即时的新闻,实是历史的坐标。这种新闻已有政治意义或本身已转化为政治事件。抓大新闻、重要新闻就是抓政治新闻。政治是什么?简单说,“一大二公”,是关乎全体民众的大事,是全社会的公事,不是一人或小部门的小事、私事。大到什么程度?当时影响社会稳定,以后影响历史发展。记者每采访、筛选一件事时,其实巳在做着双重选择。有人只采到轰动一时的新闻(甚至一时也未能轰动),有人采到了即时和后来都有影响的新闻。这就要看记者的功力,特别是政治功力。岁末回首,对一年来的新闻稍作检点,留大去小。五年、十年、五十年后让岁月再筛选一次,再留大去小,就是真正的被历史承认了的大事,同时记者也就被载入史册。所以每年下来我们总喜欢做一个盘点,从历史角度回望新闻,让时间帮我们判断,立即可知孰重孰轻,以后再采写时,也就知道孰去孰留。一个好的记者筛选新闻时总是一只眼盯着现在,一只眼盯着将来,有取有舍,而将主要精力用来写大新闻。那些只知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的小报记者,肯定不会成为名记者。一个好的作家创作时,总是先用一只手掂一掂,这作品现时有什么效应,再用另一只手掂一掂,在历史上能不能存留。严肃的作家很少写应景之作。那些耐不得寂寞急于追求数量,求个脸熟的作者成不了名作家。现在的新闻是将来的历史。当我们从历史长河上回望新闻的浪花时,发现有些浪花汇入了这个长河,有些未到河边就渗入泥土,有些则一闪就化作了轻烟,消失在尘埃中。有趣的是记者的知名度与新闻的影响力成正比。当这条新闻成为历史的坐标时,也为作者铺就了成名的基石,回望过去,让记者更自豪、更充实,也会更谦虚。我在20年前的一篇文章里曾谈道,记者是月亮,你得先捧起太阳,自己才能反射出光亮,如果你不去捧太阳,如果你总是去数那些小星星,就永远不会发光。事实上,当我们在这里盘点往日的新闻时也在盘点记者。教科文部记者赵亚辉因随珠峰高程复测、参加国际救援队赴印尼海啸灾区等采访而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记者赵永新因报道批评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破坏生态环境而被评为“200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全国只有五人)。杨健、蒋建科、赵亚辉等同志还获得了年度“中国新闻奖”等奖项。教科文部的其他记者编辑也各有自己的骄傲。总之,人稿两丰,2005年的新闻年景不错。中央提出全党要转变作风,新闻界怎么转变作风,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采访作风,二是写稿文风。特别是各级党委机关报,更要带头转变作风。要落实这一点,先要研究一下读者的反映。根据读者的读报效果,我觉得在转变作风中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就是机关报的稿件要克服机关化。中央领导指出,改变作风不能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对我们报纸来说,不能用转发会议消息落实会议,转发文件落实文件。作为领导机关,它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会议、文件、视察、汇报等;作为报纸特别是机关报,如果只限于简单地报道这些,读者就不满意。就是说,工作可能离不开机关化,稿件却不能机关化。可惜我们报上大量充斥这些机关化的稿件,如会议、文件、视察、检查、表态、总结,包括稿件中的空话、套话等,这些都是稿件的机关化倾向,读者不喜欢看。传媒有传媒的规律和功能,它要为机关工作服务,但稿件不能机关化。它必须将工作成绩、文件、会议精神转换成新闻语言,进行二次深化。这种深化就伴随着作风转化,报纸应尽量减少程序性稿件,多一些创造性的稿件。怎么在写稿上克服机关化倾向,有这样几点:抓实事,三点一线。新闻的定义有很多,过去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想更进一步表述为新闻是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传播。这里关键是受众和事实。我们的机关有会议,有决定,上面有精神,但读者更关心这些决定、精神的落实,关心最新的事实。毛泽东同志说:请看事实,还是请看事实。转变作风,就是:“不编材料,去找事实。”去抓那些能直接反映或折射上面精神的事实。这叫三点一线:上面的精神、群众(受众)的关注,再加上事实,只有这三点成一线时,这篇稿件才能打响,读者才爱看,才能传播开。作为一张报纸,只有新的事实信息多才有人读。报纸要发社论、言论、广告、文章,还有前面提到的会议、视察等程序性消息,但最基本的是关于事实的信息报道。我们可以作个试验,一张报纸如果抽掉事实信息,上述这些体裁的稿件将不可能刊出,将成无皮之毛。无论是一张报纸,还是一篇稿件,只有事实信息的含金量高,才有竞争力。作为一个记者,只有抓住能阐述上面精神、反映下面民意的事实,才能赢得读者,才能写出好稿。抓典型,加强导向。没有典型的报纸是一块平板玻璃;一个抓不到典型的记者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记者、名记者。上面的精神、某一方面的工作经验、群众的意愿都会集中体现在某个典型上。所以典型的导向力最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最不可少的就是用有说服力的典型来引导人。记者是月亮,只有托起典型这颗太阳才能照亮自己,才能成为名记者。记者要把相当的工夫花在写典型上。文学的典型靠塑造,新闻的典型靠发现,靠记者用艰苦的劳动去深挖,在深入采访中提炼。抓问题,稿子要有思想深度。抓问题不是指揭露什么问题,是解决、反映和提出问题,其实就是抓思想。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靠事实所含信息的多少来竞争,但稿件的生命力靠思想性来延续。新闻是易碎品,但这易碎品有了思想性就有了较长的生命力。《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稿过去那么多年仍然生命力旺盛,就在于其思想性。记者要让自己的作品除了有竞争力之外,还要有生命力,就是说,你抓的典型既真实又含有深刻的思想。改进作风是一个大题目,又是一个常抓常新,永不停止的话题。说得太大反而不易落实,目前我们就先从抓实事、抓典型、抓问题这三个具体事情抓起,争取能推出一批好稿件,造就一批名记者。P14-17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