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30847
《媒介批评(第五辑)》是对各类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性论文集,意在从媒介学角度对当前的大众文化和时尚进行批评、读解,考察媒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媒介批评的方法。《媒介批评(第五辑)》为高等学校师生、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大众媒体(报刊、电视、网络等)从业者提供了针对当代媒介的评论性言论和交流**学术资讯的平台。本辑以青年亚文化为核心话题,另设新媒介、娱乐世界、问题与方法、历史与文本栏目,辅以对汽车广告文化、商业大片、“小清新”等流行文化的专题论说,内容丰富,论说精彩,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媒介批评(第五辑)》是对各类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性论文集,意在从媒介学角度对当前的大众文化和时尚进行批评、读解,考察媒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媒介批评的方法。本辑以青年亚文化为核心话题,另设新媒介、娱乐世界、问题与方法、历史与文本栏目。
核心话题: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认同的漂移性
以土豆网再编视频为例
业文化音乐传播的新媒介空间——以“私人音乐杂志”为例
拧巴到底——论“文革”十后期的政治型青年亚文化
身体与英国青年亚文化
魔镜魔镜我爱你——探微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兴起
新媒介
特殊使命:大国“造型”及其意识形态承载
试论汽车广告中的美学化策略
梦·镜·迷宫——数字丛林与电子诗意
作为媒介的地铁空间及其催眠效应——兼论当代中国文艺作品中的地铁王题
娱乐世界
不合时宜的“小清新”
中国式商业大片的救赎——论2011年的三部贺岁电影
就差钱、商业下乡与本山的终结——赵本山屏幕形象分析
对韩国动漫《三国演义》的研究
问题与方法
电子信息与极端主义
图像时代艺术史研究的困境
媒介知识分子的身份重建与社会担当
历史与文本
照片的秘密:冉读《对照记》
莫尔《乌托邦》中的空间及其拆解术
编后记
一、个体身份的变换与“取消”
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视野下的青年亚文化也开始经历新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等新媒体突破了传统的亚文化表达惯例,为青年亚文化的自由衷达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使过去在统一的身份认同状态下处于边缘地位的个人和群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话语权,为他们开辟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文化空间,成为他们表达新的身份/认同的方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媒介全球化“既可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社群和身份/认同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让它们变得更具模糊性和流动性”。
网络媒体的匿名性使个人可以自由地拥有多重身份,人们可以在网上加入虚拟的社群,“玩弄”各种不同的身份,甚至窜改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性别,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后现代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主体身份认同,用霍尔的话说,是“主体在不同时间获得不同身份统一门我不再是中心。相互包含矛盾的身份认同,力景义指向四面八方,因此身份认同总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可以用一个个账号在网上标识身份,但是“马甲”的泛滥义否定了账号的可靠性;可以填写用户名和信息注册成会员,但无须臀录的“观光”权利又使其身份无迹可寻。在土豆阿上,每一位发布视频的播客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宰间,从网页功能上,他可以设置包括个人简介、动态、参与小组、收藏视频、视频口志在内的一系列能代表其身份、状态的信良,并通过回复留召、小组邀请等方式与“关注者”联系。但事实上,很少有播客能做到这点,其空间信息的多寡、互动交流的程度,完争取决于他的兴趣和习惯。在制作的再编视频流传网络的同时,保持真实身份的扑朔迷离,其实已是一种常态:播客“胥渡”就这样写道“我们不过是彼此的一场艳遇,何必将那些过往铭记于心。”‘况且,允许匿名百动和身份扮演的互联网并个在意仟何身份是种恒定的表达还是种心血来潮的即兴表演,播客们的虚拟身份既可能是现实身份的一种映射,也可能毫无联系。即使一些明星播客也许已将视频创制作为一种定期展演的话动,其剪辑手法、叙事风格已被熟知,是虚拟世界里众人膜拜的“大虾”.但只要他不透露,旁人对其现实中的真实身份仍是无从知晓。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