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985935
内容简介
《名医世纪传媒:扶阳化脓灸法(第2版)》编者博览、参考古今医药文献,结合自己20余年采用化脓灸疗法,为二十余万人次施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见奇效的实践经验,并为传承和交流化脓灸疗法的独特技术,详细介绍了这一疗法的基本理论、操作技术要领及典型医案,包括化脓灸疗法的历史渊源、疫苗效应与扶阳效应机制、祛病反应,以及施灸材料、艾炷制作、灸前准备、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并详细列举了60份典型医案。
《名医世纪传媒:扶阳化脓灸法(第2版)》指导性、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适合针灸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和灸法爱好者阅读参考。
《名医世纪传媒:扶阳化脓灸法(第2版)》指导性、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适合针灸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和灸法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 录
第1章 历史渊源
一、基本内涵
二、历史记载
三、历代名著记载
四、适用病证
五、灸法语录荟萃
六、历史故事
一、基本内涵
二、历史记载
三、历代名著记载
四、适用病证
五、灸法语录荟萃
六、历史故事
第2章 疫苗效应与扶阳效应
一、疫苗效应
二、扶阳效应
第3章 主要扶阳作用
一、整体扶阳作用
二、对高血压心脏病的扶阳作用
三、对免疫性疾病的扶阳作用
四、对哮喘与肺心病的扶阳作用
五、对高血脂糖尿病的扶阳作用
六、对乙型肝炎及多种肝病的扶阳作用
七、对肿瘤或癌症的扶阳作用
第4章 对灸疗局部的认识
第5章 祛病反应
一、附子效应
二、祛病表现与规律
三、祛病反应的处理
四、对祛病反应的思考
第6章 临床(证)应用
一、适用病证
二、持续时间或时机
三、功效评估
四、医患沟通
第7章 施灸要领
一、施灸材料选择与制作
二、施灸季节
三、施灸顺序
四、施灸体位
五、灸前准备
六、操作要领
七、注意事项
八、灸后养护
第8章 典型病例点评
反复感冒
鼻炎并哮喘
银屑病一1
银屑病一2
糖尿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2
颈椎病一1
颈椎病一2
食管癌
乙型肝炎
腰痛
崩漏
原发性痛经
血小板增多症
桥本甲状腺炎
痛风
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性紫癜
卒中(中风)后遗症
室性期前收缩
心脏旁路移植术后不适
子宫内膜异位痛经
荨麻疹
糖尿病
多发性淋巴瘤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化疗致白细胞减少
慢性气管炎
腰椎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
附录A 思考化脓灸法
附录B 《扁鹊心书》述评
附录C 《黄帝内经》灸法述评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名医世纪传媒:扶阳化脓灸法(第2版)》:
“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
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脉法》《武威汉代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日:“灸,灼也,从火”。从字义发展上看,灸字,表示长时间覆盖或刺激某一地点,就会有热象出现,故“久”字下面加一“火”字,以表示下面持久地保持火热的意义。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像一人卧病床上,从木像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并有意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在人类生活与活动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进行了有目的的对比与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他灸疗。由此可知,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众多火灸之物的筛选过程中,认定了艾灸的疗效可靠性,并传承了下来。
艾火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与改善寒症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日:“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苌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起源不会晚于西周时期。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孟子·离娄》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
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脉法》《武威汉代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日:“灸,灼也,从火”。从字义发展上看,灸字,表示长时间覆盖或刺激某一地点,就会有热象出现,故“久”字下面加一“火”字,以表示下面持久地保持火热的意义。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像一人卧病床上,从木像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并有意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在人类生活与活动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进行了有目的的对比与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他灸疗。由此可知,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众多火灸之物的筛选过程中,认定了艾灸的疗效可靠性,并传承了下来。
艾火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与改善寒症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日:“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苌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起源不会晚于西周时期。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孟子·离娄》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