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1036803
人往往计较眼前的结果,不去看事情的原因,其实
因果关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明天收成如何,
先问今天是否努力栽种。视觉与心灵结伴同行
人生真谛,原来触目皆是。
《敦煌心灵之旅》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由敦煌名画、佛经故事、处世智慧三部分组成:敦煌名画——众多权威专家亲临敦煌观摩、拍摄,以高清影像集中呈现敦煌。壁画的*真迹——凌空飘舞的飞天、庄严肃穆的罗汉……穿越千年的彩色艺术尽显盛大辉煌和惊人之美;佛经故事——生动的壁画描绘的是经典佛经故事,五百强盗修成正果、善事太子人海取宝、九色鹿舍己救人……故事丰富离奇,情节曲折动人,是一堂堂诱人的人生修行课;处世智慧:著名佛学大师净因法师等智者的修行心得和人生感悟字字珠玑,为身陷生活、职场和心灵等困境中的现代人指点迷津,读来可谓醍醐灌顶、受益终生。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书中告诉你何为方便智慧。
写在出发之前
站 九色鹿救人
九色鹿奋身救溺水人·善良的心灵
溺水人誓言报恩·自在的心灵
上后求国王猎鹿·贪念蒙蔽的心灵
溺水人透露九色鹿行踪·心灵的污点
九色鹿指斥溺水人不义·心灵的勇气
寓意
壁画艺术导赏
第二站 善事太子入海取宝
国王得子·心灵的角力
善事长大出城游历·心灵的成长
亲睹众生劳苦·幸福蒙蔽的心灵
见百姓伤生作业·心灵的拷问
善事请求开库布施·正视人生的智慧
召众入海寻珠·心灵的导引
船队抵达宝山岛·中庸的智慧
善事得珠 恶事船覆·心灵的正途
善事流落梨师跋陀同·以诚待人的心灵
善事坚持自力更新·抗“逆”的智慧
善事看守果园·随遇而安的心灵
善事与公主果园相遇·智慧的心眼
善事返国施宝·宽容的心灵
寓意
壁画艺术导赏
第三站 微妙比丘尼的前世孽与今生苦
微妙讲述坎坷身世·心灵的致命伤
微妙一家遭逢巨变·善用生命的智慧
微妙得悉噩耗·心灵的热忱
第二任丈夫虐待微妙·静候心灵的伴侣
微妙第三次出嫁·心灵的偶遇
微妙逃出生天·智慧的历练
佛说微妙前生业缘·嫉妒的心灵
寓意
第四站 种大福报的七种功德
佛说种福田七法·行善的心灵
听聪前生建小精舍·心灵的需要
波拘卢前生施药·怜恤病困的心灵
须陀耶前生以瓶酪布施·乐善的心灵
阿难前生建浴池·行善的智慧
奈女前生以水果布施·行善的心灵
天帝前生以财宝布施·心灵的气量
佛前生为众僧造固厕·心灵的净化
寓意
经文锦囊
不少人常常会问,为什么有人美若天仙,有人其貌不扬?为什么有人今生行善,却濒临不幸,有些坏人终生作恶,却反而逍遥自在、富贵命长?本书中微妙比丘尼在没有参透三世因果报应之前,对自己一生中一连串的打击,和许多人一样颇感不平,怨天尤人。佛陀谆谆告诫微妙比丘尼,行善而遭恶报,做恶反遭善报,并非“因果报应”脱了轨,失了真,而是这个行善的人以前曾做了坏事,到了这一世就先尝到恶果了;而他的善行却要在来日才能有善报。同理,行恶而报善者亦然。正如中国古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都报。”微妙比丘尼明白这一道理后,一念之间,怨气全消,终于鼓起勇气,开始了新的生活。
即使你不相信来世,因果报应对今生今世来说也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农人想要有好收成,就必须选优质种子,种在好的土壤中,浇水施肥,精心管理,才能在秋天结出好的果实来。不浇水施肥,秋天便难有好收成。这就是因果。一般情况下,今生今世做坏,也同样逃脱不了受惩罚的命运。譬如九色鹿奋不顾身救了溺水人,结果却被出卖。国王得知实情后,立即严惩了这位忘恩负义的溺水人。
当然,一个人深信“种善因,得善果”这道理容易,但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却很难,有时甚至要付出很大代价。善事太子为了使百姓过上富足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下海采宝,遭亲兄弟的嫉妒,引来杀生之祸。但善事太子不改初衷,无论在何种困境,面对何种人,他都能以欢喜心去广积善缘,救济芸芸众生。真正做到了“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岂不满腔欢喜;世间尽多难奈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后,福田七法揭示了参透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的关键,是人的起心动念:不考虑实际需要,为功德而行善,动机是自私自利的,施得越多,私心越大,自然无法得到善果;反之,如果用一颗无私、真诚、随喜的心去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才可获得无限的善果。因为以如此之心行善,方能减少人们的贪心与私心,心灵才能得到升华。
净因
人往往计较眼前的结果,不去看事情的原因,其实因果关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明天收成如何,先问今天是否努力栽种。
不少人常常会问,为什么有人美若天仙,有人其貌不扬?为什么有人今生行善,却濒临不幸,有些坏人终生作恶,却反而逍遥自在、富贵命长?本书中微妙比丘尼在没有参透三世因果报应之前,对自己一生中一连串的打击,和许多人一样颇感不平,怨天尤人。佛陀谆谆告诫微妙比丘尼,行善而遭恶报,做恶反遭善报,并非“因果报应”脱了轨,失了真,而是这个行善的人以前曾做了坏事,到了这一世就先尝到恶果了;而他的善行却要在来日才能有善报……
本书告诉你果与因的哲学故事。
公主带善事拜见父王,国王得悉善事原来就是太子,不禁愧疚自己以貌取人,有眼不识泰山,他隆重置办车马象轿送太子夫妇返国。善事请求国王替他报答有恩于他的牧牛人,国王便以华衣美服、田地宅舍、奴婢牲畜作为赏赐。与此同时,善事的大雁飞回王宫,恶事阴谋败露,宝铠国王怒罚恶事入狱。
善事归国后,请国王放恶事出狱,找回如意宝珠。他将宝珠置于高杆,沐浴更衣,敬拜祈祷,宝珠顿现灵异,普降甘雨,滋润禾苗,又化无数珍宝、金银、衣食、物品。善事一一施舍给民众,举国百姓受惠,并奉行十善道。
解除人间的灾难,一定要从改善人心做起;想救世,必先从人心救起。人心健康,则社会、国家,甚至天下都能调顺;人民和乐,世界自然就能太平。
恶事因一念嫉妒心,造成了夺宝杀兄的悲剧,遭到牢狱之灾的报应。而善事的一念悲心起,不仅有入海取宝救众生的壮举,而且宽容了企图谋杀自己的亲弟弟,令家人大团圆,民心归顺,国泰民安。由此可见,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宽容与悲悯~切众生的人生。
一般人常言要争~口气,其实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把气愤的心境转换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换为爱,如此,这个世界将日益完姜。
这幅善事太子树下弹筝图,是唐代“报恩经变”中相关故事的壁画局部。但这一局部,却极似宋代画院中人所绘之纨扇,结构虽少,但已极完整。
从画面上看来,这一段壁画,两个人物与其背后的两株树,不论是比例还是远近透视,都已经处理得很成熟,南北朝时代的“人大于山”、“主大从小”的画法,已经不再存在,故一看即知是唐代佳作。
画中两株大树,树干先用赭石色勾出外线,然后填以石绿;树叶则用石绿以没骨法写成。这个画法,和敦煌石窟所出唐代纸绢上佛画衬景树木,与流传至今之唐代纸上人物画,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所见之树石,可说大同小异,从此可知,这是当时一种很常见写法。
两个人物,一正面而另一背向,正面的善事太子,面及手部用赭石色细细勾写,较之现今藏在日本大阪美术馆的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五代顾闳中绘《夜宴图》中的文士,造形大致相近。而衣纹线条之流畅舒展,更带书法意味,直可作吴带当风这一画法的例证。
善事太子闲坐弹筝,与宋、明两代大家所绘弹琴图相比,其俊逸之态,可谓并驾齐驱;但说到画中的古穆神意,即使以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徽宗《听琴图》与之相较也难及其静穆,唐代孙过庭云:“古质而今妍”,这是一个不易定理,越古的艺术作品,越有其古朴气息,这是一种自然流露,造作不来的。
对坐听琴的少女,虽然是侧背而坐,但仍可见面形与身形都是当时流行的丰满情态。如果拿一个唐代仕女俑的背面来比较这个少女画像,就可以知道当时艺术家的写实程度。
人物服饰的衣纹线条流动,如春蚕吐丝,与张萱的《虢国夫人出游图》正是同出一辙。以墨、白、石青及石绿为主,但配搭得宜,故雅丽而不单调,足见画师技法之高明。
中国绘画,尤其是人物走兽,到了唐代发展成熟。吴道子、周叻、张萱、韩干、韩畴等人物画家之相继出现,使魏晋时代顾恺之、张僧繇、曹仲元等人开展的技法,更趋臻美完备。故东坡居士曾有“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之赞叹。
唐代壁画在作风上,可分两类,一是细笔勾勒、重彩设色的大制作,有不少描绘极乐世界的壁画,而另一种则是情调幽雅,描绘清淡,像此幅壁画画面,以及张大千极为赞赏,曾临摹多次的“树下侍女图”(第17窟),可称代表。如果以影响而论,后一种画法,为后世文人画家所师法,亦可谓中国传统主流画风的一个重要源头。
敦煌壁画到了唐代,可以说是发展到,唐代以后,虽然宋、西夏及元代,都有一些以绘写精丽而长传于世的作品,但是终究是强弩之末,已经难与北魏、隋、唐各代多而且精之壁画相比了。P56-6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