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85657
一个洞悉欧洲文化和西洋文明的日本作家对“进化”中的日本洞幽烛微的观察和严苛的批评,振聋发聩,令人侧目;
观瞻日本正直文人的代表,唯美主义的先驱。“荷风文学”之独特风格,既有文,又有字画。
再版寄语
《晴日木屐》的文章,大部分译自野口富士男编《荷风随笔集》文库本上下两册,岩波书店版。少数几篇采自他籍。我译荷风迤逦数十年,始终伴随着我苦乐悲欣的人生际遇。后记中屡有涉及,不再赘言。上世纪末赴日任教后,有幸结识荷风家族亲侄、三弟威三郎之子——永井皋太郎氏,对我翻译和研究荷风给与极大关注与协力。在皋太郎先生陪伴下,我出席在名古屋大学校园内举办的永井家族世交——郁达夫《沉沦》文学碑揭幕典礼;参谒了荷风家族墓苑;走访了东京荷风文学有缘之地。皋太郎先生还遗赠我一叠本世纪初新发现的《荷风书简》的复印件,成为我研究荷风弥足珍贵的史料。
《晴日木屐》这一书名译自日文原语“日和下驮”(hiyorigeta),为避免生涩难懂,故译作现名。但见此四字,眼前兀自出现一位手持蝙蝠伞、脚踏晴日木屐的潦倒文士,穿街走巷,悠悠而行。海澨山陬,无远弗届。每一处旧迹,每一所遗存,牵挂着他几多愁绪,浸染着他几斛忧戚?或许您以为他唠叨琐碎,拖泥带水,殊不知他对已逝或将逝的“名残”之物(Nagorimono),寄意遥深,依依难舍,非常人所可同调。途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无不咏之于口,书之于文,为后世立此存照。此种感念之心、伤悼之情,一时非吾侪所能解,其可怪也欤!
也许若干年后,我们曾流连过的“人类文化大观园”悉为手中之物尽收于一掌之内,那时再读荷风,抑或是另一番境界吧。
译 者
2017年12月仲冬
《晴日木屐》中的所谓“江户赞美”“戏作者意识”以及“文人风”的日常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文明批判家立场、对浮薄的近代化反抗意识的体现。
荷风熟习欧美——尤其是充满艺术馨香的法兰西文化之精深高远,在他眼中,当时的东京显得多么丑陋寒酸。归国不久之后的各种著作,都一无例外地表述了这一点:对日俄战争后作为列强的日本亦步亦趋摹仿西洋的彻底的厌恶;对号称近代都市而远未成熟的东京的蔑视。换句话说,就是揶揄,就是诅咒。
——野口富士男(作家、编辑、出版人)
荷风在美国和欧洲的外游经历,一方面使他摆脱明治时代通有的“文明开化”风潮的偏见,洞悉欧洲文化的传统性及其风土微妙的调和;一方面作为同时代日本文化的严酷批判者,归国后凭借他独有的洞察力,紧紧把握西洋文明的本质,从西洋文明对日本文化的破坏作用方面展开批判。这是荷风作为文明批判家的新的特点。
——中村光夫(文艺评论家、作家、第六代日本笔会会长)
荷风文学是经过锐利的“个人主义”武装,贯穿着偏奇的生涯,胸中秘藏着对“过去”的惑溺和尖锐的近代性的矛盾,并企图使其在历史中获得复苏,以求同现代接轨。
——矶田光一(文艺评论家、英国文学研究家)
我身个儿高出常人一截,又经常穿着木屐,拿着蝙蝠伞走路。不管多好的晴天,不穿木屐,不带蝙蝠伞,我就安不下心来。这是因为我对一年到头湿气浓重的东京的天气全然信不过的缘故。易变的不仅限于男儿的心和秋日的天空,以及朝廷的政事。春季赏花时节,午前的晴天,倘若到下午两三点钟还不刮风,那么傍晚肯定就要下雨。梅雨季节不用说了,一入暑天,骤雨会随时沛然而至,很难预测。不过,这多变的天气,意想不到的雨,在往昔的小说中会成为才子佳人永结同好的契缘;即使在现今的舞台上,到了终场,突然一阵骤雨,于遮人眼目的帷幌中,扮演曲尽其妙的男女偷情的场景,也并非少见。闲话休提,论起木屐的效能,何止可以防备这突然的降雨,天气晴明的冬日,山手一带的红土冰消霜解又算得什么;铺着柏油的银座日本桥大街,虽然沟水遍地,泥泞满道,也向来用不着吃惊。
我一如既往,穿着木屐,拿着雨伞走路。
市内散步自孩童时起就喜欢。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家暂时由小石川迁往麴町的水田町,当然那时还没有电车,由于我在神田锦町的私立英语学校走读,所以要进入半藏御门,经过吹上御苑后头的老松蓊郁的代官町大街,不一会儿,一边望着二之丸和三之丸高耸的石垣和幽深的护城河;一边渡过竹桥,再沿着平川口御城门对面的御捣屋即今日的文部省走向一桥。这路程不觉得遥远,起初因好奇,走路反而成为乐事。宫内省后门通向兵营的土堤中部,长着一棵大朴树,那时树荫下土堤旁有一口井,不论冬夏,都有一些卖甜酒、大福饼、油炸豆腐荷包寿司和冷饮的小贩,歇下担子等待来往休息的行人。有时,车夫和赶马人多达五六个,围在一道儿休息、吃饭。要是打竹桥方向进来,这御城内代官町大道,对于步行者来说不当回事儿,但对于拉车的人却是一条长长的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头的上坡路,这儿正当坡路的中心。东京的地势就是这样,渐次向麴町、四谷方向高上去。在炎热的夏季,我由学校回家的路上,和车夫、赶马人一块儿在井水里绞着手巾擦汗,登上土堤到大朴树荫下乘凉。当时,土堤上已经竖立了“禁止攀登”的牌子,但不管这些,登上去隔着护城河可以远眺街景。如此的登高望远不仅限于这个地方,从外壕的松荫处望牛込小石川的高台,同样可以看到东京中好的景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