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038966
内容简介
自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颁布至今,现代著作权制度在我国也有快一百年的历史了。在数以亿计的文化人和从事文化工作、参加文化活动的人群中,知道著作权法律并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创作权益的人,仍然不很多;知道著作权法律并自觉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人,为数也不很多;但奉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信条和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哲学的人却屡见不鲜。在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度里,此种现象到了二十一世纪仍时有发生,除社会历史、经济利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外,全社会的著作权意识淡薄恐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列宁曾经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见《列宁选集》卷第24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同理,作为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著作权意识不可能在一个封建专制传统较多而民主法制传统较少的国家自发产生,因此需要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向文化人和参与文化活动的人群“灌输”著作权法律知识。但愿本书的出版与再版,对此种“灌输”有所帮助。
本书是原中国法制出版社总编辑钟颖科先生与我本人的合作作品。在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颁布时,钟颖科先生已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版权与出版事业。本书再版时,钟颖科先生的夫人施静文女士(原法律出版社编审)授权我根据情况进行修订。我深切怀念我的老朋友钟颖科先生,衷心感谢我的老朋友施静文女士。此外,我也要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与再版给予鼓励、支持与帮助的朋友们,特别要感谢国家版权局原局长宋木文先生、原副局长刘杲先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和书记孟传良、副总经理江远三位先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原社长张文达先生、原总编辑白景凯先生,辽宁教育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李宝义先生、原副总编辑王申女士以及国家版权局版权司翟丽凤女士。
本书是原中国法制出版社总编辑钟颖科先生与我本人的合作作品。在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颁布时,钟颖科先生已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版权与出版事业。本书再版时,钟颖科先生的夫人施静文女士(原法律出版社编审)授权我根据情况进行修订。我深切怀念我的老朋友钟颖科先生,衷心感谢我的老朋友施静文女士。此外,我也要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与再版给予鼓励、支持与帮助的朋友们,特别要感谢国家版权局原局长宋木文先生、原副局长刘杲先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和书记孟传良、副总经理江远三位先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原社长张文达先生、原总编辑白景凯先生,辽宁教育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李宝义先生、原副总编辑王申女士以及国家版权局版权司翟丽凤女士。
目 录
概论
节 著作权与著作权法的概念
第二节 著作权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第三节 著作权法的调整对象和社会作用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制定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订
章 总则
节 著作权立法的法律依据
第二节 著作权立法的理论与基本原则
第三节 著作权法的适用范围
第四节 著作权行政管理机关
第二章 著作权法的产生与发展
节 原始著作权观念的产生
第二节 现代著作权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著作权的保护对象
节 著作权的主体
第二节 著作权的客体
第三节 某些特殊类型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第四章 著作权的内容
节 人身权利
第二节 财产权利
第三节 著作权使用费
第五章 著作权的限制
节 著作权限制的概念
第二节 “合理使用”
第三节 法定许可与强制许可
第六章 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节 关于确定著作权保护期限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 特殊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第三节 保护期限的计算和保护期限届满作品的管理
第四节 关于著作权保护期限的对等原则
第七章 著作权的转移和许可使用
节 著作权的转移:转让、继承
第二节 著作权的许可使用
第三节 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
第四节 几种类型的许可使用合同概述
第五节 著作权代理与集体管理
第八章 侵犯著作权及其法律责任
节 侵犯著作权的概念
第二节 侵犯著作权的类型
第三节 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 侵犯著作权纠纷的处理
第五节 侵犯著作权的诉讼时效
第九章 国际著作权保护
节 国际著作权保护体系的产生
第二节 国际著作权保护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国际著作权保护的主要原则
第十章 伯尔尼公约
节 《伯尔尼公约》的产生
第二节 《伯尔尼公约》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伯尔尼公约》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 世界版权公约
节 《世界版权公约》的产生
第二节 《世界版权公约》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世界版权公约》与《伯尔尼公约》的异同
第十二章 1971年巴黎会议对《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修订
节 修订两个公约的起因
第二节 1967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第三节 1971年巴黎会议对两个公约的修订
第十三章 邻接权
节 邻接权的概念和我国邻接权保护
第二节 邻接权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保护邻接权的三个国际公约
第四节 邻接权的管理
第十四章 国际著作权保护面临的新问题
节 “海盗行为”及其防止办法
第二节 新技术对著作权的挑战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定中的著作权保护
第四节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两个互联网条约
第十五章 我国著作权保护的历史
节 我国1949年以前的著作权制度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著作权保护(1949—1976年)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著作权保护(1977—1990年)
第十六章 我国的涉外著作权关系与国际合作出版
节 我国的涉外著作权关系
第二节 国际合作出版的概念和形式
第三节 对外合作出版的著作权归属和合理报酬
第四节 对外合作出版合同
附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三、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四、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五、世界版权公约
六、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的国际公约
七、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
八、关于播送由人造卫星传播载有节目的信号的公约
九、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十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十二、著作权、邻接权七个国际公约成员国表
主要参考书目
节 著作权与著作权法的概念
第二节 著作权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第三节 著作权法的调整对象和社会作用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制定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订
章 总则
节 著作权立法的法律依据
第二节 著作权立法的理论与基本原则
第三节 著作权法的适用范围
第四节 著作权行政管理机关
第二章 著作权法的产生与发展
节 原始著作权观念的产生
第二节 现代著作权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著作权的保护对象
节 著作权的主体
第二节 著作权的客体
第三节 某些特殊类型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第四章 著作权的内容
节 人身权利
第二节 财产权利
第三节 著作权使用费
第五章 著作权的限制
节 著作权限制的概念
第二节 “合理使用”
第三节 法定许可与强制许可
第六章 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节 关于确定著作权保护期限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 特殊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第三节 保护期限的计算和保护期限届满作品的管理
第四节 关于著作权保护期限的对等原则
第七章 著作权的转移和许可使用
节 著作权的转移:转让、继承
第二节 著作权的许可使用
第三节 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
第四节 几种类型的许可使用合同概述
第五节 著作权代理与集体管理
第八章 侵犯著作权及其法律责任
节 侵犯著作权的概念
第二节 侵犯著作权的类型
第三节 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 侵犯著作权纠纷的处理
第五节 侵犯著作权的诉讼时效
第九章 国际著作权保护
节 国际著作权保护体系的产生
第二节 国际著作权保护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国际著作权保护的主要原则
第十章 伯尔尼公约
节 《伯尔尼公约》的产生
第二节 《伯尔尼公约》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伯尔尼公约》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 世界版权公约
节 《世界版权公约》的产生
第二节 《世界版权公约》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世界版权公约》与《伯尔尼公约》的异同
第十二章 1971年巴黎会议对《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修订
节 修订两个公约的起因
第二节 1967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第三节 1971年巴黎会议对两个公约的修订
第十三章 邻接权
节 邻接权的概念和我国邻接权保护
第二节 邻接权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保护邻接权的三个国际公约
第四节 邻接权的管理
第十四章 国际著作权保护面临的新问题
节 “海盗行为”及其防止办法
第二节 新技术对著作权的挑战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定中的著作权保护
第四节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两个互联网条约
第十五章 我国著作权保护的历史
节 我国1949年以前的著作权制度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著作权保护(1949—1976年)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著作权保护(1977—1990年)
第十六章 我国的涉外著作权关系与国际合作出版
节 我国的涉外著作权关系
第二节 国际合作出版的概念和形式
第三节 对外合作出版的著作权归属和合理报酬
第四节 对外合作出版合同
附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三、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四、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五、世界版权公约
六、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的国际公约
七、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
八、关于播送由人造卫星传播载有节目的信号的公约
九、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十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十二、著作权、邻接权七个国际公约成员国表
主要参考书目
评论
还没有评论。